商洪涛
(沈阳大学图书馆,辽宁沈阳110044)
数字时代高校图书馆人文精神省思
商洪涛
(沈阳大学图书馆,辽宁沈阳110044)
数字时代给高校图书馆建设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如何在这样的自由时代建构符合当代人文精神的具有引领、化育、服务功能的现代人才知识孵化器,给高校图书馆提出了较高要求。通过对现代人文精神的反思、批判、认知和解读,为当代高校图书馆重塑人文精神指明了方向。
数字化高校图书馆人文精神
数字化是一种“生存工具、手段或生活样式”状态的描绘,它直接影响和最终追求的仍然离不开人的“生存”,因此生存依然是人类关注的核心。而人文精神则是一种超越形而下存在,或映射器物表层的广泛涉及到精神领域、物质领域甚至信仰领域的统合意识概念,是对人类生存心理感受和形而上意识形态的整体描绘。如果说数字化实体构件铸造了现代生活的“物质”形体和环境,而人文精神则反映出整个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精神状态、精神追求和意识涌流。作为“物质性”存在的数字化虚拟模态和作为精神性存在的生存主体之间构成了新的核心关系,这种关系是一种全新的人类自我中心主义生态关系,构成了单质化、异质化双面向冲突不定的生态龛(Ecologicalniche,又译生态位)样式。作为一种生存世界中的类存在,人与物或理与物、或心与物、或人与机将构成现代性生存矛盾的集中体现。
我们知道,人类是一种精神性存在。数字化时代缔造了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揭示一种全新技术价值观和潜在人文观:在肯定的意义上,这个时代“强化了人们的自主意识、平等意识、权利意识和自由民主精神,全面发掘了人的自觉能动性和潜能,极大地促进了健全人格和独立个性的形成,为人文精神的彰显以及人的发展和解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前景。”在否定意义上,正是由于“人造数字环境”的工具化、虚拟化,造成了人类精神和信仰追求的矛盾,并承受着数字化工业技术和数字化消费等诸多压力而形成的迷茫感、自闭感和空虚感。一边是数字生活、数字生产、数字教育的极大便捷和舒适,娱乐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崛起,技术对生活实现彻底控制,现代生活风格的货币理性化(计算功能),自由放任的消费和浪费,“怎么快乐怎么来的放纵任性生存观”;一边是孤独和彻底的空虚和失落,道德缺失,精神信仰堕落,生存竞争持续紧张、焦虑,游戏人生(借助网络技术),生活无望观念的兴起。
存在主义心理学创始人罗洛·梅所说:“当一种文化陷于过渡时期的深刻骚动之中时,可以想见,这个社会中的个体会遭受精神上与情绪上的剧变;而一旦发现公认的习俗惯例与思维方式再也不能带来安全感时,他们往往就会陷入教条主义和顺从之中,放弃他们的意识或者被迫为增强自我意识而努力,这样可以用新的证据并在新的基础上意识到他们的存在。”中国社会目前正处于巨变时代,人与自然的紧张和焦虑、人与物的紧张和焦虑、人与机的紧张和焦虑正日益显现,民族精神认同正亟待需要“家的港湾”。在这整个人文精神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的作用虽然显得杯水车薪,但其担负的拓新承古、培植新人的时代使命也在所难违。
究竟什么样的图书馆才能够适应知识受体的存在需要,又能擢升超拔人文境界,丰富精神食粮,更充分地参与精神文明构建,这将意味着一种崭新的图书馆存在观,或者说一种新的本体论价值的产生。笔者对数字化背景下图书馆人文精神进行反思、批判和解读,旨在为建立符合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全球精神相融合之人文背景的知识服务中介提供可资参考的建议。
数字化时代进一步彰显了“人本性”,即人的自我中心性。“人本性”是对人的存在意义最本质的抽象,是蕴含于不同时代人文精神中最本质的东西。同时,数字化时代加速了人与自然生境的隔离,加速了道德偶像的解体,造成多元价值观乃至个性至上的强烈自我中心性,缩小了时空距离,消除了自我认同体系的神秘性,增加了未来生活的可能性。
随着数字技术或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形象和职能有了新变化。数字技术大大增强了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功能,但也带来了诸多问题。最明显的就是图书馆服务体现出明显技术化,或者说实证主义倾向增强,即高校图书馆建设、人性化管理、知识服务、知识查询和共享的科学合理性、便利性和资源减省化,造成机械式职能服务模式的产生。这种技术化趋势也并非一直深受教育理性化的社会和高校普遍认可,相反却遭到技术恭维者的反对和质疑,比如“技术学派”代表人物兰开斯特(F·W·Lancaster)曾一度强调技术的重要性,但后来却明确承认当前技术最严重的后果就是非人性化趋向。
数字技术使得图书馆知识管理、检索和共享效益凸现出来。技术决定性的优势日益呈现,但也由此带来图书馆管理和服务人情味的冷漠。虽然技术客观上密切了人机关系,却冷淡了人人关系,使“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模式转变为“以技术为本”的专业化职能模式。但数字设备和机器毕竟没有感情,没有道德理性,没有对人的个性心理把握的灵活性和针对性。所以,机器与人之间实际上增加了依赖性和互补性,却增加了人际关系的冷漠,使知识服务变得“中立”。师生们面对更多的是冰冷机器,缺乏人情味的机器。
高校图书馆人文精神的本质是“人文关怀”,也即以人为本的精神。高校图书馆的一切服务和管理均服从、服务于人的根本需求、个性需求、多元化需求、多学科需求,甚至主动引导、培养师生的学习兴趣,以师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为前提,以师生的知识自由获取为最根本的价值追求。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是价值存在者,有性情,有欲望,有个性,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同,学科追求不同,甚至认知水平也存在相异性,所以,在服务过程中,仅仅通过技术手段,根本无法实现人才个性潜能发展,无法本着“人”的自由发展的原则实施针对性服务。图书馆技术化趋势带来了人与自然的人为隔阂,不利于人与自然和谐。
高校图书馆一边在努力完成数字化和信息化建设,同时应当充分预测到人机矛盾带来的诸多困境,考虑到时代背景下人的精神状态和情绪表达,尤其是把握住受体(师生)的消费主义、科学实证心理特性、复杂的社会就业压力带来的忧虑情绪等,以期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以促进教育的人本化和高效能。
应该说,目前,中国的人文精神现状有似于西方启蒙时代以来的“人”的精神状态,或者有似于中国新启蒙运动——“五·四”运动的那种“天才的气息”,这种气息洋溢着“满足和自信,充满了无穷无尽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只不过,这种新的创造气息被改革开放以来“发展高于一切”的经济至上和科学至上主义所框定、所左右,以至于加速了中国社会自由观念的兴盛和存在价值观的极度功利化,导致生存状态虚无化。这是我们不容忽视的关键时代精神的基本格调。
高校图书馆必须与纷繁复杂的社会保持着足够清醒的距离,既要推进数字化发展进程,又要开拓新的服务领域,增强人性化服务意识和水平,把准时代脉搏,积极构建相对于社会较为理性的知识孵化器,为培养高校师生独立个性和自由进步思想建立一种健康而良好的学习氛围。
3.1“以人为本”与环境协同。数字技术带来的改变永远都是为“人”服务的,这似乎是铁定的法则。然而,随着环境伦理学的兴起,不得不促使我们逐步转变人类自我中心主义向非人类自我中心主义转变。高校图书馆基本人文精神应以尊重环境和谐共生为基本前提,而“以人为本”只能在有限范围内被遵从。新时代图书馆精神更以“尊重多样性”知识需求为人本关注要点,这体现了广泛的人人平等、自由发展、和谐共存等价值观。
3.2技术统治强化了意识形态合法化,培养自觉的主体意识是高校图书馆行动者的远见。多数图书馆专业毕业生或学者均倾向于“实证化的图书馆技术研究”,这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图书馆学的“技术化”“专业化”,而忽视了图书馆学的“人文性”。3.3服务对象应跨域拓展。高校图书馆应当有所担当,面对时代精神危机——精神信仰失落,金钱利益至上,科技至上主义,人类自我中心,享乐纵欲主义盛行……以知识和精神守护者的角色介入人文世界价值缔造。扩大知识受体对象,迎接更多社会求知者共享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
3.4高校图书馆应拓展其职能范围,向着立体式、体验式、科研式、互动式服务方式转变。知识永远是为了生存。只是作为文献(电子文献)存储库和共享媒介的职能已经不能适应时代需要,必须转变为第二课堂:丰富师生知识视野,加深对书本知识理解,相互交流学习心得,以及共同感知和探讨外界信息流变,加强图书馆与社会的互动性等,应该成为高校图书馆新时代的“存在价值观”。高校课堂应由灌输式向思想交流式转变,推进教育民主化,倡导全新知识共享和交互教学风尚。
3.5高校图书馆必须确立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人文价值观。既要重视数字化和信息化建设,构建适应数字式资源管理、馆员管理和检索平台的图书馆基础设施,又要探索新的服务方式,以知识受体个性和需求为图书馆“人性化”服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彼德·S·温茨.现代环境伦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高鸿.数字化时代人文精神的反思与重建[J].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2).
[3]西美尔.金钱、性别、现代生活风格(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38).
[4]罗洛·梅,恩斯特·安杰尔.存在(精神病学和心理学的新方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5]高鸿.数字化时代人文精神的反思与重建[J].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6).
商洪涛男,1962年生。本科学历,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信息化服务。
G258.6
(2016-08-06;责编:徐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