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接近于现代意义的北平北海图书馆
——以文献编纂与出版事业为实证的研究

2016-02-12 18:42:53国家图书馆北京100081
图书馆学刊 2016年3期
关键词:北海北平图书馆

苏 健(国家图书馆,北京100081)



更接近于现代意义的北平北海图书馆
——以文献编纂与出版事业为实证的研究

苏健
(国家图书馆,北京100081)

[摘要]北平北海图书馆于1926年3月成立,1929年9月与原京师图书馆合组成立国立北平图书馆。在独立办馆的3年中,文献编纂与出版事业颇具规模,编纂出版的重心为目录、索引之编制及清末先哲遗稿,同时创办馆刊和年报。北海图书馆的事业发展有赖于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的资助,其先进的管理制度与理念在当时的国内也是仅见。

[关键词]北平北海图书馆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目录索引出版品袁同礼

北平北海图书馆是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前身之一,是民国时期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自办的图书馆,无论是建制还是馆务工作的特色,与同时期的京师图书馆相较,都更接近于现代意义。北平北海图书馆(为便于叙述,以下统称为北海图书馆)文献编纂与出版事业成就斐然。自建立到与京师图书馆合并虽然只单独存在了3年,却编纂出版了各种书目、索引、清末先哲遗稿、中英文图书馆学期刊等,有些书目和索引迄今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馆办刊物与当今的图书馆学期刊相比亦毫不逊色。但长期以来,研究者往往对京师图书馆与合并后的国立北平图书馆关注较多,存在时间虽短但具有先进管理制度与理念的北海图书馆却鲜有人提及。

1 北海图书馆的源起

北海图书馆成立于1926年,初名“北京图书馆”,由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出资创办。1924年5月,美国国会两院通过一项议决案,决定第二次向中国退还庚子赔款,为保管和使用这笔款项,中美两国政府协议共同组建了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以下简称中基会)[1]。1925年6月,该会在天津举行第一次年会,通过了筹办“有永久性质之文化事业,如图书馆”的计划[2],决定在北京设一图书馆,作为该会文化事业之一,并为科学研究服务。中基会原来设想与京师图书馆合办一个新的图书馆,当时京师图书馆地处北京安定门内的方家胡同,以庋藏善本珍籍闻名于京城,由于馆址偏僻,馆舍简陋,于保藏与阅览图书都不甚理想,中基会与教育部商议另辟新址,创办一个新的“国立京师图书馆”,双方于1925年10月订立了合办国立京师图书馆的契约[3]。1926年,因政局多故,合组计划被迫延后[4],中基会决定租借北海公园庆霄楼等处,暂时独立筹办图书馆。1926年3月1日“北京图书馆”正式成立,聘请梁启超、李四光为正副馆长,袁同礼为图书部主任,并组织图书馆委员会,作为管理机关[5]。1928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将北京改称北平,北京图书馆遂于1928年10月更名为“北平北海图书馆”[6]。1929年经教育部提议,前所订立的合办图书馆的契约重新修订履行[7],9月,北海图书馆与原京师图书馆合组成立国立北平图书馆,北海图书馆结束3年独立办馆的历史。

2 文献编纂事业

国立北平图书馆合组成立时,馆长蔡元培撰有《国立北平图书馆记》,集中陈述了北海图书馆的编纂事业:“三年以来,规模略具。共购置中文书籍八万余册、西文书籍三万五千余册,分类编目与各种书籍、杂志索引之纂辑,均次第举行,出版事业亦已开始。”[8]

北海图书馆的文献编纂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的”,一类是“间接的”。“直接的”是编分类法;制定编目条例;决定著者符号。“间接的”是编图书辞典;编人名辞典;编各种重要书籍之索引;编专科目录;编词书[9]。“直接的”文献编纂是针对现有馆藏文献进行编目,编目条例与著者符号经由中华图书馆协会商讨决定,分类法借鉴《美国国会图书馆分类法》,略加变通,编辑目录均用卡片,置于阅览室与编目科。“间接的”文献编纂是指馆藏之外的目录事业,即除“分类编目”外,各种书籍、目录索引的纂辑。本文详述的也是这部分馆藏之外的目录事业。

2.1《中国图书大辞典》之编纂

《中国图书大辞典》由中基会提供资助,北海图书馆委托前馆长梁启超主持编辑。1925年,梁启超担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国学门导师时,决定编纂《中国图书大辞典》,“将中国数千年来曾有书籍若干种,现存者若干种,悉数网罗,分别说明,以近世最精密简易之表式,作古今典册总汇之簿录。”[10]这一宏伟计划非一人之力所能承受,梁启超决定带领清华学校研究院的学生来完成。为了取得编纂所需的费用,1927年6月,梁启超致函北海图书馆委员会,请求津贴补助,中基会第三次年会,准予北海图书馆委员会提出的“补助编纂《中国图书大辞典》一案”:“各董事以此项工作关系重要,应即补助编纂费一万元,分两年发给……按月开支。”同时说明:“将来全书告成,版权即归该馆所有。”[11]为此,北海图书馆设立了中国图书大辞典编纂处,把中国图书大辞典纳入图书馆编纂事业中,梁启超私人编修行为也变为了公共事业。

这一事业进展很快,在数月间,已编成者有丛书书目、书目书目、年谱书目、方志书目、明代别集书目等,已写成的卡片不下数十万张[12],北海图书馆曾预计,1929年6月完成初稿,但这一期待最终却落空。梁启超出于身体状况的原因,曾提出“解除责任”的要求,编纂工作一度搁浅。1929年1月,梁启超去世。经北海图书馆委员会讨论,《中国图书大辞典》:“佥主张暂缓进行。至梁先生手写《簿录之部》,《丛帖之部》,及《词部》稿本,则拟先为影印行世,其余之书目则陆续在该馆《月刊》发表”[13]。此后,谢国桢的《晚明史籍考·流寇》,于1930年在《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4卷1、2、4号刊出,梁启超所撰的《图书大辞典簿录之部·官录及史志》于1930年在《图书馆学季刊》4卷3、4期刊出,影印本则未出。

2.2专门目录与索引之编纂

1927年1月,北海图书馆公开阅览,前来咨询专科目录的读者越来越多。为便利“专门学者”的查询,北海图书馆应要求随时编制专门书目。1928年派两名馆员专司其事,共编成专门书目不下百种,内容涉及地理、交通、民族、音乐、市政、文学、医学、哲学、数理、教育、新闻等[14]。所编书目分类陈列,供读者参考,并没有付印。有一些学术意义较强的专门目录,如蒋复璁的《论语集目》《孟子集目》《四书集目》、袁同礼的《中国乐书举要》、爨汝僖的《孝经集目》、汪长炳的《华籍西译书目》、李文裿的《中国定期刊物一览》等,先后在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发表。

编制索引是北海图书馆编纂事业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1928~1929年,北海图书馆共编制有两类索引。一是论文索引;一是满、蒙、藏文书索引。

西文书书末多附索引或引用书刊目录,我国传统古籍甚至民国初期的印本书从未设置过,在中国出现索引,要追溯到明末西方传教士翻译出版的《圣经》文献里,如1642年葡萄牙人阳玛诺《圣经直解》中的《圣经直解杂事之目录》,但当时并没有引起国人的重视和仿效[15]。直到五四运动以后,在提倡科学文化的氛围下,国内学界认为旧的治学方法有碍科学文化的发展,纷纷寻求新的治学途径,索引才被提到议程上来,《新青年》杂志曾为此展开过激烈的讨论。1928年,北海图书馆鉴于中文杂志出版日益增多,而没有索引以纲领之,应图书馆界的提议,从国学论文入手,编纂《国学论文索引》,将所有重要杂志的有关国学的论文全部收入。初稿收入杂志59种,经过几次增补,共收入杂志82种,论文三千数百余篇,1928年由中华图书馆协会出版,成为当时研究国学极重要的工具书。刘修业评价说“自后国人乃知索引之利于科研”,于是各大学及各种定期刊物,亦渐开始从事各种专门索引的工作[16]。

北海图书馆馆藏满、蒙、藏3种文字的书籍,一向缺乏可以参考的工具书,给前来借阅的研究者造成很大不便,馆内在编目时也经常会遇到诸多困难。1926年北海图书馆开始编制所购满、蒙、藏文书的索引,先后编有《西番译语索引》《西藏名人著作集十余种之联合索引》《工布查布所著之番汉药名索引》《诸佛菩萨圣像赞中汉满蒙藏四体文字三百六十诸佛菩萨名号索引》《藏文丹珠经(亦名续藏经)索引》《藏文印度西藏所出护持教法者人名录中所有之人名及地名索引》《满汉合璧八旗满洲姓氏部落及方舆全览之满文及汉文索引》《汉满蒙藏四体合璧文鉴之汉文及藏文索引》《汉文大藏经藏文甘珠经丹珠经及汉满蒙藏四体合璧全咒四书之联合索引》等[17]。

2.3“道咸同光四朝外交始末记”之编纂

“道咸同光四朝外交始末记”是晚清官员王彦威(1842~1904)在军机处所录的章奏档稿,后经其子王亮辑编出版,名为《清季外交史料》,是研究晚清中外关系的重要资料,甫一面世,即受到众多研究者的重视,但在他们的论述过程中都忽视了北海图书馆馆员的参与。

王彦威任职军机处时仿《筹办夷务始末》,采用编年纪事的方法,抄录了光绪元年至光绪十二年(1875~1886)外交案卷,并从光绪十二年开始,每天记载有关外交的诏令、奏章、摺片、条约、照会、电报、会议纪录及“留中”(经皇帝批阅不发的奏议)的机密文件[18]。“举凡清代光绪期间朝廷诏令、疆吏廷臣等奏章,以及机密廷寄往复文电,悉以列入。”[19]光绪三十年(1904)王彦威病卒,将书稿交予其子王亮,王亮搜集并续编了光绪三十年至宣统三年(1911)的外交史料,王亮所续编的书稿,连同先父所辑遗稿,即“道咸同光四朝外交始末记”。

据北海图书馆年报记载,北海图书馆曾派员协助王亮整理书稿并编制了索引:“黄岩王弢甫先生清时任职枢垣凡三十年,手录奏章、谕旨、函电之有关外交及新政者,成百十巨册。嗣子希尹先生保持此书二十余年,客夏乃委托本馆为之编纂。”[20]北海图书馆最初派出两名馆员“以半日之力从事编校”,但手稿积年所得,大概有200册,进度较慢,从1929年3月开始,改为全天工作。工作大体分为三部分:一是校勘撰题补钞,由于原稿是手自抄录,字体不易辨认,誊清本错误难免很多,在编校时,先逐字互校原稿,更正错误,查疑补缺。二是分卷编目,开始分为140卷,后又扩充到180卷,每卷卷首按内容编写目录。三是分类目录,即编制索引,原稿采用编年体纪事,如果不编制索引,很难查阅原稿。所以“分类目录与原书并重,分门别类,凡五周而毕事,釐为十二卷”[21]。1929年5月,书稿的编纂整理工作全部完成。

“道咸同光四朝外交始末记”这一称呼是北海图书馆在书稿出版前所冠之的,国家图书馆普通古籍库藏有清季外交史料编印处出版的《清季外交史料样本》一册,为1931年铅印本,可据此推测,书稿在1931年即取名为《清季外交史料》。《清季外交史料》有多个版本行世,国家图书馆普通古籍库还藏有1935年外交史料编纂处出版的铅印本,共218卷,索引12卷,内容包括光绪朝外交史料、宣统朝外交史料、西巡大事记、清季外交史料索引、清季外交年鉴、地图6部分。

3 出版品

北海图书馆所编纂的部分书目和文人札记即在本馆出版,书目有《北平北海图书馆阅览室参考书目》(英文本)、《北平各图书馆所藏植物学书联合目录》(英文本)、《永乐大典现存卷目表》《北平北海图书馆现藏政府出版品目录》等。其中《北平北海图书馆现藏政府出版品目录》在各种“专门目录”中较有特色,而文人札记以清末先哲李慈铭的遗稿为重点。

3.1北海图书馆现藏政府出版品目录

1925年8月6日,中国加入1886年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订立的“国际交换出版品公约”,设立出版品国际交换局。出版品国际交换局仿效西方国家将他国出版品交由本国规模较大的图书馆庋藏的办法,委托北海图书馆代为庋藏交换来的外国出版品[22]。凡与中国发生国际交换关系者,如美国、捷克国、波兰、乌拉圭、瑞士、比利士、新南威尔斯、多美尼加共和国、哥斯达黎加,均寄送其政府出版品到北海图书馆。北海图书馆认为外国政府出版品的价值在各学会之上,派专人进行整理。对于缔约各国,例应交换,搜集中国政府的出版品以备交换的职责也由北海图书馆担任,经多方搜求,北海图书馆共搜集到中国政府出版品1000种,后编成专目,即《北平北海图书馆现藏政府出版品目录》。当时该目录是作为“第一辑”出版的,1928年北海图书馆应大学院训令,将出版品国际交换事宜移交中央研究院图书馆管理,此项出版工作再没有进行。

3.2清末先哲遗稿

1927年,因时局动荡,有很多私家藏书流散或出售,北海图书馆购得会稽李慈铭越缦堂藏书9000余册,并将李慈铭批校藏书的文字整理成文并出版。

李慈铭(1829~1894),浙江会稽人。字爱伯,号莼客,室名越缦堂,晚年自署越缦老人,是同光两朝著名学者,藏书万卷,著述等身,在史学方面成就尤著。其藏书共9100余册,内中手批手校之书,共200余种,约2700余册[23]。1927年,北海图书馆经地方当局介绍,全部收入。李慈铭批校所藏书的文字,考证经史,相当珍贵。1928年,北海图书馆将其编成读书札记,陆续发表于《北京图书馆月刊》,名为《越缦堂读书记》。1929年又出版王重民辑《李慈铭汉书札记》(二册)和《李慈铭后汉书三国志札记》(二册)。此后陆续出版了“越缦堂读史札记”11种。

除此之外,李慈铭未刊行的著述还有许多,晚清藏书家平步青曾撰有《掌山西道监察御史李慈铭传》(收入《碑传集三编》,1932年燕京大学研究所刊行),记载李慈铭未刊行著述,有《十三经古今文义汇正》《说文举要》《音字古今要略》《越缦堂经说》《后汉书集解》《北史补传》《历史论赞补正》《历代史剩》《闰史》《唐代官制杂抄》《元代重儒考》《明谥法考》《南渡事略》《国朝经儒经籍考》《军兴以来忠节小传》《柯山漫录》《孟学斋古文内外篇》《杏花香雪斋诗》等凡百数十卷。为此,《北平北海图书馆月刊》连续登载《征求李慈铭先生遗著启事》:“本馆拟访其遗著,征其学行,辑为全书,以成李氏一家之学。深望海内珍藏李氏遗著,无论将稿本出让,或允录副以存,均所欢迎。其他赠序碑铭,往来书札,亦当在征求之列。”[24]至1929年,李慈铭所作古文百余篇印行,取名《越缦堂文集》,共12卷。

3.3馆刊年报

1928年5月,馆办刊物《北京图书馆月刊》创刊,以六号为一卷,第一卷第五号更名为《北平北海图书馆月刊》。内容分专著、作藏善本书提要、新书介绍及批评、入藏中西文书目及馆讯。在与国立北平图书馆合组前,共出刊三卷六号。《月刊》刊载的专著以古籍考辨、古籍校勘方面的文章居多,陈寅恪、傅增湘、梁启超、孙人和等学人都曾在此发表过学术论文,是当时学术界所重视的刊物之一。1929年改名《国立北平图书馆月刊》,仍以六号为一卷,改月刊为双月刊。

1928年10月,英文季刊《The Metropolitan Library Re⁃cord》创刊,主要刊载馆讯及西文书分类目录,与中文《月刊》相辅相成。英文季刊从1928年10月至1929年7月共出四卷。其第一卷的创刊期和第二期刊载了《A Union List of Books Relating to China Found in Peiping Libraries》(《北平北海图书馆月刊》翻译为“北平各图书馆所藏关于中国问题书籍联合目录”[25]),著录与中国有关的每种西文书的著者、题名、出版年代和收藏单位。该目录由北海图书馆联合中法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北平协和医学院、华北协和华语学校、实业部地质调查所等9个学术单位的图书馆编制而成。据《北平北海图书馆第三年度报告》记载,北海图书馆还出版有英文本《北平各图书馆所藏植物学书联合目录》[26],但没有记载出版年(在国家图书馆的馆藏中已找不到原书),有的地方记载为1927年[27],还没有发现比这更早的联合目录。联合目录能将人所不知其名称和收藏地的孤本和罕见的书刊公布出来[28],对于科学研究和图书馆间开展馆际互借具有特别的意义,北海图书馆这一举措在中国当属首创。

北海图书馆还出版了3个年度的馆务报告,分为中、英两个文本。分别记述当年馆内人事变更,图书采集、编纂、出版事项,并附录当年度书籍、财务收支等统计数据以及相关规章制度。

3.4其他

北海图书馆还出版有《中国加入国际交换出版品公约之经过》,中、英文本的《北平北海图书馆阅览指南》,英文本《建筑竞赛条例及获奖图样》等。

4 结语

北海图书馆比京师图书馆建馆晚,也没有京师图书馆采藏的清内阁大库善本、唐人写经、四库全书等千古名椠,但自建立之日起馆务工作进展有序,成果频出,这与该馆的建馆背景与组织管理密切相关。

4.1经费情况

馆中经费分两种:(一)临时费为100万元,供开办时建筑、设备及购置书籍之用,由中基会完全担任,分4年支出;(二)经常费,第一年度内暂定为每月5000元,由中基会与教育部各任其半。这是1925年中基会与教育部订立契约时的规定,后来虽然没有履行契约,但原定的临时费100万元,仍分4年支付[29]。中基会拨付给北海图书馆的经常费1925年为1万元,1926年为36000千元,1927年为4万元,1928年为5万元,图书购置费自1925年至1929年,共30万元[30]。有如此充裕的办馆经费,在民国初年是少有的,可以与同时期的京师图书馆相比较,京师图书馆的经费由教育部拨付,也分临时费和经常费两种:临时费3万元,经常费28800百元[31]。由于中央财政支绌,教育部从未拨付过临时费,经常费长期欠缺,致使京师图书馆馆务停顿,不得不向汇丰银行、北京商业银行通易信托公司等处恳请垫款,馆长梁启超甚至拿出个人所存永年人寿保险单抵押贷款,作为救济之方,但仍然解决不了困厄之苦。馆中不时有人离职,所藏书籍装线脱落,纸张焦碎,亟待整理者达数百种,而无人整理[32],至于编纂与出版事业,更难有建树了。

4.2组织情况

北海图书馆开馆时由中基会派委员5人,组织图书馆委员会,作为管理机构,1929年增至6人,委员长任鸿隽,委员有周贻春、丁文江、陈垣、戴志骞、张伯苓、叶企孙[33],分别为国内著名学者及图书馆专家。此外还设有建筑委员会及购书委员会,职责各如其名,委员由图书馆委员会委员兼任。

图书馆方面设正、副馆长各一人,由梁启超、李四光担任第一任馆长,1927年梁启超、李四光离职,中基会曾推举过范源濂、周诒春、丁文江为馆长,实际馆务一直由副馆长袁同礼主持。袁同礼191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20年赴美国,先后入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和纽约州立图书馆学校学习,获美国文学和图书馆学学士学位。1924年回国,任岭南大学图书馆馆长,1925年任北京大学目录学教授兼图书馆馆长[34],其国学与西方近代图书馆学二者合一的背景,受到中基会的认可。兼备中国传统文化背景和西方图书馆管理经验的人是担任北海图书馆馆长的最佳人选,为此,中基会专门为袁同礼设置岗位。1926年任命袁同礼为北京图书馆图书部主任,负责日常事务,1927年升为北京图书馆副馆长后,即取消图书部主任的岗位,1928年升为馆长后,即取消了副馆长的岗位。1929年1月,袁同礼正式就职馆长[35]。

图书馆于馆长下,设置总务、采访、编目三科及参考部。1926年有11名职员,1928年5月增至27人,1929年为37人[36],虽人数不多,但成员学有所长,术有专攻。以编目科为例,科员共11人,分别为严文郁、蒋复璁、赵万里、曾宪三、梁廷灿、何国贵、杨维新、王重民、于道泉、李永安、王钦骞[37]。在这11人中,严文郁、曾宪三、何国贵、李永安4人毕业于中国图书馆学教育的发轫——武昌文华大学图书科;赵万里1928年来馆,之前在清华国学研究院任助教;梁廷灿是梁启超的家人,来馆前在清华大学图书馆工作,梁启超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时,任梁启超的助教;蒋复璁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来馆前曾在北平松坡图书馆从事图书编目[38];王重民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读书时,师从陈垣、高步瀛、杨树达等人攻读文史,经馆长袁同礼介绍到北海图书馆兼职[39],前文所述《国学论文索引》即为王重民编纂,1929年毕业后来馆任职;于道泉来馆前在北京大学担任梵文教授钢和泰的随堂英语翻译,并跟从钢和泰学习梵文[40],1926年来馆后,担任满、蒙、藏文书的采访和编目工作。

从北海图书馆委员会与馆长的人员构成来看,中基会把图书馆作为文化机构来创办,在管理体制上,馆方向中基会负责,使用经费由中基会审核,馆务由图书馆委员会监督。在人事管理上,北海图书馆招聘专门人才为馆员,不纳冗员,为事择人不因人择事,力求管理科学,发挥人员最大效率。

参考文献:

[1]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第一次报告[M].国家图书馆藏铅印本,1926:1.

[2]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第一次报告[M].国家图书馆藏铅印本,1926:3.

[3]北京图书馆业务研究委员会.北京图书馆馆史资料汇编:1909-1949[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1027-1030.

[4]1933年1月国立北平图书馆建筑委员会报告[M].北京图书馆业务研究委员会.北京图书馆馆史资料汇编:1909-1949.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1222-1227.

[5]北京图书馆.北京图书馆第一年度报告[M].北京:北京图书馆,1927:1-6.

[6]本馆更名启事[J].北平北海图书馆月刊,1928(5):封二.

[7]本馆组织之变更[J].北平北海图书馆月刊,1929(6):559.

[8]蔡元培.国立北平图书馆记[M].北京图书馆业务研究委员会.北京图书馆馆史资料汇编:1909-1949.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1200.

[9]北平北海图书馆.北平北海图书馆第二年度报告[M].北平:北平北海图书馆,1928:15-19.

[10]梁启超.致北京图书馆委员会请津贴编纂《图书大辞典》原函[J].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1927(6):13.

[11]北京图书馆.北京图书馆编纂《中国图书大辞典》计划[J].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1927(6):12-13.

[12]北京图书馆.本馆略史[J].北京图书馆月刊,1926(1):1.

[13]《中国图书大辞典》近讯[J].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1929 (4):18.

[14]北平北海图书馆.北平北海图书馆第三年度报告[M].北平:北平北海图书馆,1929:22-24.

[15]张秀民.古籍题跋索引序[J].图书馆学通讯,1987(3):78-79.

[16]刘脩业.王重民教授生平及学术活动年表(附著述目录)[J].图书馆学研究,1985(5):28-55,59.

[17]北平北海图书馆.北平北海图书馆第三年度报告[M].北平:北平北海图书馆,1929:21-22.

[18]严振非.王彦威父子与《清季外交史料》[J].文献,1991 (1):278-280.

[19]蔡元培.《清季外交史料》序[M].刘凌,孔繁荣.蔡元培书话.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125.

[20]北平北海图书馆.北平北海图书馆第三年度报告[M].北平:北平北海图书馆,1929:25.

[21]北平北海图书馆.北平北海图书馆第三年度报告[M].北平:北平北海图书馆,1929:26.

[22]北京图书馆业务研究委员会.北京图书馆馆史资料汇编:1909-1949[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1143-1144.

[23]北京图书馆.本馆略史[J].北京图书馆月刊,1926(1):2-5.

[24]北平北海图书馆.征求李慈铭先生遗著启事[J].北平北海图书馆月刊,1928(5):封二.

[25]季刊之出版[J].北平北海图书馆月刊,1928(5):401.

[26]北平北海图书馆.北平北海图书馆第三年度报告[M].北平:北平北海图书馆,1929:30.

[27]张锦郎.中国图书馆事业论集[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4:217.

[28]毛坤.试论联合目录[J].图书馆学通讯,1957(6):1-6.

[29]北京图书馆.北京图书馆第一年度报告[M].北京:北京图书馆,1927:1-6.

[30]教育部中国教育年鉴编审委员会.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丙编[M].上海:开明书店,1934:792.

[31]中国图书馆调查表[M].北京图书馆业务研究委员会.北京图书馆馆史资料汇编:1909-1949.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110.

[32]王祖彝.京师图书馆回顾录[J].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1929(2):4-5.

[33]北平北海图书馆.北平北海图书馆第三年度报告[M].北平:北平北海图书馆,1929:85.

[34]彭昭贤.追念袁守和先生[M].朱传誉.袁同礼传记资料.台北:天一出版社,1979:63.

[35]袁馆长就职[J].北平北海图书馆月刊,1929(2):185.

[36]1910-1941年国立北平图书馆职员名录[M].国家图书馆档案,旧档人事1.1.

[37]北平北海图书馆.北平北海图书馆第三年度报告[M].北平:北平北海图书馆,1929:88-89.

[38]高增德.蒋复璁:六十年图书馆生涯[M].陈燮君,盛巽昌.二十世纪图书馆与文化名人.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220.

[39]王余光.王重民先生的生平与著述[J].图书情报工作,2003(5):5-6.

[40]耿予方.藏学泰斗于道泉教授[J].民族教育研究,1994 (2):103-106.

苏健女,1974年生。硕士,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史。

[分类号]G259.29

收稿日期:(2015-12-07;责编:杨新宽。)

猜你喜欢
北海北平图书馆
北平的秋
北海北、南海南
黄河之声(2021年10期)2021-09-18 03:07:18
十路大军进北平
河北画报(2020年3期)2020-06-24 06:03:50
十路大军进北平
河北画报(2020年5期)2020-06-10 01:50:20
北海 美丽的地方
民族音乐(2018年6期)2019-01-21 09:30:06
图书馆
小太阳画报(2018年1期)2018-05-14 17:19:25
汉北海淳于长夏承碑
南方的北海
歌海(2017年5期)2017-05-30 05:35:58
想北平
学生天地(2017年7期)2017-05-17 05:49:14
飞跃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