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燕
需防“高端产业低端化”
汪燕
上期专栏探讨了智能机器人时代的来临,感觉意犹未尽,就再“续貂”一次。
短短数年时间,人工智能经过了发展初期的积累与探索,已经在许多地方、行业、领域生根开花,无论是政府、资本,还是企业都对发展智能经济表现出无比的热情。与此同时,面对新兴产业带来的发展机遇,一些地方出于稳定经济、加快转型、寻找发展新动能的压力,对发展智能经济趋之若鹜,表现出一定的“虚火”。
投资热情高涨。自我国提出创新驱动、“互联网+”等发展战略以来,加上传统产业产能过剩、投资机会缺乏,智能经济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代表,俨然成为各方竞相追逐的宠儿。一些地方政府把机器人产业看作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契机,纷纷加快布局这一新兴行业。上海、江苏、山东、辽宁、重庆等地都已出台了相关的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大力发展以工业机器人为主的智能装备产业。在政策催热下,初步估计目前我国涉及机器人生产的企业已超过800家,各地还有40多个以发展机器人为主的产业园。如此大规模的布局已然表现出一定的盲目扩张、投资过剩迹象。
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如果将智能机器人产业分为上中下游,则上游是核心零部件,中游是机器人本体,下游是系统集成商。在我国800余家机器人企业中,200多家是机器人本体制造企业,但大部分以组装和代加工为主,处于产业链低端,产业集中度低、总体规模小、技术同质化严重。另有相当比例企业主要作为系统集成商出现。而在决定机器人产业发展基础的核心零部件领域,目前则完全被国外大公司所控制。国内研发和制造能力薄弱、技术水平低、性能质量不高,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公司依然是凤毛麟角,生产的机器人主要应用还是以搬运和上下料机器人为主,产业低端化特征明显。
市场需求规模有限。与发达国家利用智能机器人生产高端产品、提高产品品质不同,我国对机器人的需求更多地来自于劳动力资源短缺和人工成本上升的倒逼,推动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产生了“机器换人”的需求,但由于传统制造业基础总体薄弱,且产品附加值低,利润单薄,因此对智能制造的需求仍处于简单地以机器取代人力的初级阶段。此外,由于各地的扶持政策普遍具有一定的“含金量”,不排除部分企业是冲着技术改造的资金补贴和支持而来。因此,全国智能机器人行业虽然发展很快,但应用领域并不广,市场规模并不大,行业整体规模尚不足千亿元。
任何新兴产业的发展都是机遇与挑战并存,都面临着技术、市场、商业模式等不确定风险。如果不能保持客观理性,而是盲目跟风,缺乏统筹谋划,智能经济很难说不会重蹈光伏产业的悲剧。因此,防止智能经济出现“高端产业低端化”,要协调推进“三个高端化”。
首先是产业高端化。智能经济是与高端产业是相辅相成的,高端产业或者价值链的高端具有高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特征,可以为智能机器人的大显身手提供舞台。要通过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推动产业或价值链走向高端化、规模化,才能为智能机器人的应用提供更大的市场空间。如果只是把智能机器人简单定位在“机器换人”,就很容易陷入“低端”困境。
其次是人才高端化。任何高科技产业的发展,都需要相关专业人才的充足供给,无论是产品的研发还是一线操作,都需要一批高技术人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发展智能机器人同时面临着研发与使用人才短缺的瓶颈,因此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吸引科技人才回国创业,并鼓励高校积极培养自主创新人才,另一方面要加快培育从事一线智能机器人操作的技术工人。
最后是产品高端化。智能机器人主要分为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两大领域,目前发达国家在工业机器人领域已占据先发优势地位,而服务机器人无论国内外都还处于起步阶段,且是未来智能机器人发展的新趋势,是我国最有可能成为与发达国家齐头并进的领域。要抓住机遇,加大要素支持,深化产学研合作,力争在服务机器人领域实现高端起步。
作者为浙江省经济信息中心副主任、《浙江经济》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