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燕
拥抱智能机器人时代
汪燕
前不久网上流传着一段特斯拉自动化工厂的视频,智能工厂里几乎看不见“真人”,只见一群群有如“变形金刚”般的机械手上下翻飞,精准灵巧地完成压模、装配、焊接、喷涂等一系列生产环节,令人眼花缭乱。“机器人接管工厂”的场景,并非只出现在特斯拉这样另类的公司,类似场景也出现在德国莱比锡的宝马汽车工厂里,高度自动化的机器人几乎能够完成从原材料到成品的全部生产过程。
数千年来,人类一直渴望着制造出像人一样的机器,以便代替人类完成各种工作。如今,曾经“活在”科幻小说和影视作品里的机器人,已经实实在在地来到我们身边,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了。
在机械重复工作较多的制造业领域,机器人的应用推广尤为迅速。2014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达到22.9万台,同比增长29%,近五年销量的年均增速超过17%;全球制造业机器人密度(每万名工人使用工业机器人数量)平均值由5年前的50提高到66,其中工业发达国家机器人密度普遍超过200。IFR(国际机器人联合会)预计,2018年全球工业机器人总销量将达到40万台。国际上已经形成了瑞典ABB、德国库卡(KUKA)、日本发那科(FANUC)、日本安川(YASKAWA)机器人“四大家族”,占据了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份额的60%以上。
“互联网预言家”凯文·凯利表示,人工智能将是未来20年最重要的技术。随着机器人与信息技术的深度结合,机器人也变得更加“聪明”,具有接受信息、分析信息和决策的能力,未来机器人将逐渐从单纯的自动化设备演变为人类的高级助手和工具,并将从生产车间逐步走入教育、娱乐、安防、救灾等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机器人时代已然来临,世界各国都已经意识到这场新科技革命的意义,纷纷从国家层面对机器人产业进行部署,包括美国的再工业化和工业互联网战略规划、日本的新产业发展战略、韩国的机器人未来战略及德国工业4.0战略等,均将发展重点瞄向机器人。
我国坐拥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和最大的制造业体量,机器人市场潜力极大。在人口红利减弱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的环境下,机器人正成为“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新助力。比如,浙江自2013年推动实施“机器换人”战略以来,省级财政已累计安排近6亿元资金用于支持“机器换人”,三年来全省已累计减少低端劳动用工近200万人,提高劳动生产率近30%,三年合计减少企业用工成本1100多亿元。
总体上看,2012年前后我国进入了机器人需求量高速增长期,自2013年起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销量占到全球的1/4。2015年中国市场工业机器人拥有量达75000台,同比增长36.6%。与此同时,我国的机器人密度目前也还只有36,无论与世界平均水平的66还是发达国家的200相比,都预示着极大的市场空间。
可见,无论国内和国外,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都势必成为未来几年产业新风口,我国也积极在政策、资金上助推机器人产业加速发展。《中国制造2025》围绕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将包括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在内的十大重点领域上升为国家战略;今年4月27日,《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正式发布,为我国机器人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谋篇布局。资本市场上,涉足机器人产业的上市公司此起彼伏,机器人概念成为资金追捧的热点。手笔最大的要数美的集团高价收购德国工业机器人巨头库卡事件,尽管结局未定,但已引起了广泛关注。
在这场机器人带来的盛宴中,我国正在涌现出一批机器人企业和品牌,如埃斯顿、新松、博时、新时达等等。但是,全球最大的应用市场却并不等于最大的产业,目前国产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还只占到我国市场份额的30%,七成以上“蛋糕”被海外供应商分走。究其原因,核心技术迟迟难以突破、关键零部件严重依赖国外、生产企业规模小等等瓶颈依然制约着机器人产业的发展。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机器人产业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制造业水平和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也被更多地寄予带领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厚望。在当前各地加快推进“机器换人”的进程中,要抓住机遇,发展壮大自主品牌,全面提升我国机器人产业核心竞争力,更要重视避免走低品质、低价格和低端行业应用的老路。
作者为浙江省经济信息中心副主任、《浙江经济》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