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越岭
金华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短板与提升潜力
朱越岭
图/新华社
生物医药产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浙江正全面提升生物医药产业整体竞争力,加快从医药大省向医药强省转变。金华市“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要打造浙中地区最有影响力的现代生物医药制造基地、华东地区知名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区、长三角重要的特色先进医药制造业示范集聚区的“一基地两区”目标。金华生物医药产业的“家底”有多厚?发展的“短腿”是什么?提升的“着力点”在哪里?
金华是传统医药大市。健康生物医药产业是金华市确立的五大千亿产业之一。现有1.9万从业人员、4家上市企业、48家规上医药制造业企业、5个主要产业基地(市开发区健康生物医药产业园、兰溪天然药物产业基地、东阳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武义有机国药生产基地和磐安江南药镇),基本形成“化学制药为基础、现代中药为核心、生物医药为先导、医疗器械为后发优势”的产业结构。2015年,金华市完成健康生物医药产值812亿元,增长6.2%。其中,医药制造业累计完成投资25.44亿元,同比增长57.2%,明显高于其它制造业投资增速。
从总体上看,金华生物医药产业已进入上升通道,综合实力位居全省第一方阵,但和先发地区相比,差距仍然不小。以医药工业为例:从产值上看,2015年全市规上医药工业总产值达123.1亿元,居全省第四,但与杭州、台州、绍兴相比差距较大;从税收上看,全市实现税收10.3亿元,居全省第三,同比增长7.2%,但仅为杭州的1/3。
目前,多数企业对生物医药产业长期看好,但同时也普遍有“与标兵渐行渐远”的感觉。差距拉大并非偶然,究其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
观念旧,转型意愿不强。生物医药产业是高投入、高风险的产业,一条药品生产线改造升级动辄千万甚至过亿。新版GMP标准实施后,全市制药企业被动地完成了一轮改造升级,生产线均已达标,但更高的环保、生产等要求推高了生产成本,给企业增加了资金负担。生产技术的更新换代还涉及人员培训、场地扩建等因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药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盈利能力。有的企业缺乏战略眼光、固守陈旧观念,只求“活下来”,不求“活得好”,不主动采取重组融资、技术改造等方式寻求企业转型升级发展,宁愿靠代加工、卖批文苦撑企业运营。
技术弱,创新能力不高。从数据上看,全市研发投入占销售产值3%,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新产品产值率为29.3%,仅列全省第七。从实质上看,药品制造以仿制药为主,整体盈利能力偏低。今年,国务院正式下文明确,仿制药批准上市前要与原研药进行质量和疗效的一致性评价,2018年底之前没有通过的,将注销药品批准文号。一致性评价的程序较为复杂、需通过临床试验,一种药品每次费用在500万元以上,并且有一定的失败概率。这对制药企业的综合技术能力有很高要求,除康恩贝、尖峰、普洛药业等资金技术雄厚的企业外,全市其他制药企业如果不能实现创新突破,就将面临批文注销、药品停产的困境,在新一轮行业“洗牌”中落败。
龙头少,带动效应不大。全市规上医药工业企业数量占全省12%,居全省第四;平均规模3.2亿元,仅处省内中等水平。普洛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和康恩贝集团有限公司入围《中国医药工业百强榜》,位列第43和第54,但总部均不在金华。而百强企业总部设在杭州、台州和绍兴的分别有5家、4家和3家,经过多年扶持发展,杭州等地已集聚一批大集团大企业,形成相对完善的医药产业链,支撑带动作用明显,医药工业企业利润远远超出金华。
底子薄,人才集聚不快。医药产业是典型的知识与技术密集型产业,对高端技术研发、市场营销和高级管理人才均有较高要求。与“标兵”地区相比,金华底子薄、人才少,吸引力也弱。虽已出台金华“双龙计划”等人才政策,在住房、教育等方面给予相关优惠,成效渐显,但由于受创新氛围不浓、缺少行业信息交流渠道等因素制约,金华医药行业“高精尖”人才仍在外流。大多数医药企业不得不在上海、杭州等地设立研发机构,造成管理不便、成本攀高。现有的医药人才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医药研发中心、博士后流动站较少且作用发挥有限。此外,全市高校中仅金华职业技术学院设置有医药相关专业,医药人才培养青黄不接、后劲不足。
金华健康生物医药产业基础扎实、潜力巨大、前景美好。要全面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加快从医药大市向医药强市转变,就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补齐短板,挣脱束缚,稳中求进,好中求快。
紧抓项目推进,加快园区建设。狠抓列入三年行动计划的23个重点健康生物医药制造项目,确保投资和产值增长保持中高位水平。按照“招引一批、建设一批、储备一批”要求,引导本土优势企业进入金华健康生物医药产业园集聚发展。健全金华健康生物医药产业园、兰溪天然药物产业基地、东阳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武义有机国药生产基地、磐安江南药镇等重点平台的组织框架,整合提升园区功能布局。积极建设医药电商物流平台,完善健康医药产品配送网络物流体系,加快电商布局,开辟销售渠道,提高企业营销能力。
坚持创新发展,注重人才引育。引导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支持企业承担国家重大医药科技项目、参与国家和省医药科技规划的编制。以金华健康生物医药产业园为载体,投资建设包括公共科研、试验、检测技术服务平台,提供研发、孵化、商品化一站式服务。完善高端人才信息库,设立生物医药产业人才专项资金,用于领军型人才、团队创新创业奖励。加强与高校、科研单位的互动合作,创新校企共建开放式实验室等“柔性”引才方式,将人才学历教育“嵌入”产业第一线。扶植高等院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中的生物医药专业,加快培养一大批健康生物医药产业实用人才。
壮大领军企业,提升竞争实力。借鉴吉林省通化市的成功经验,组建医药企业战略联盟,通过构建母子公司体制、运用业务外包和虚拟经营等方式,整合中小企业加入大企业的产业链和市场网络,发展专业化的配套服务。借助科惠医疗公司列入省重点产业联盟单位的有利条件,“强强联合”推出一批高值医疗器械及医用耗材。引导鼓励康恩贝、尖峰、寿仙谷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利用品牌效应和市场优势,对接资本市场平台,兼并重组具有协同效应的上下游公司,实现高端化、规模化、国际化发展。加强企业间合作,鼓励本地医疗机构优先采购本地企业生产的药品及医疗器械,推广金华本地健康医药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
完善扶持政策,强化要素保障。建立健康生物医药产业引导基金,撬动多渠道资本参与投资。落实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加大对企业符合规定的研究开发费税前抵扣力度,对企业制剂、特色原料药出口实施补贴,降低企业生产和研发成本。淘汰一批没有潜力的落后企业,将土地、资金等资源向重点企业倾斜。做好中国·磐安中药材交易博览会等互动平台,鼓励生物医药企业参加国内外重要展览会和学术会,争取承办国内外大型生物医药技术交流活动。
作者单位:中共金华市委办公室(政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