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短板强优势,促进浙南浙北协调发展

2016-02-12 18:14聂献忠
浙江经济 2016年11期
关键词:浙南差距优势

聂献忠

补短板强优势,促进浙南浙北协调发展

聂献忠

在推进形成浙北地区创新引领型经济发展优势的同时,加快集聚新优势推进浙南地区转型升级,以浙北带动浙南,实现南北协调发展

浙江不仅存在东西差距,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南北差距。特别是在当前转型升级和爬坡过坎的阶段,以温州、丽水、台州等南部县市为代表的浙南地区,遇到的困难更加突出,传统的竞争优势逐步弱化,面临的交通、投资、创新资源集聚等短板又很明显。“十三五”时期,浙江要实现更高水平的小康,既要重视解决东西差距问题,也要重视解决南北差距问题。缩小发展差距、推进浙南浙北协调发展,关键是加快改革补短板强优势,提枢纽、引高端、扩试点、增活力,加快制度整合,依托优势产业、产业资本和互联网形成全产业链合作。

竞争要素与竞争优势的差距是主因

与浙北地区相比,当前浙南面临的增长滞缓、动力不足、要素缺失和体制僵化等难题明显。这些短板不仅降低了浙南地区的增长潜力和吸引力,也影响到浙江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建设和基本现代化进程。因此,在推进形成浙北地区创新引领型经济发展优势的同时,加快集聚新优势推进浙南地区转型升级,在全产业链上以浙北带动浙南,实现南北协调发展,是浙江必须高度重视的目标和任务。

南北差距明显,影响全省协调发展。浙南浙北差距明显且有扩大趋势,主要表现在:增长态势有高低,浙北杭嘉湖及宁波等地增长强劲,创新优势领先,而浙南地区相对增长缓慢而实体竞争力偏弱。增长质量有差距,浙北等地新兴产业和创新经济比重较高,企业效益与增长质量较好。增长潜力有大小,浙北地区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增长主力军,而浙南因受人力资本缺失问题、转型缓慢受限而新增长潜力相对较小。区域优势有差异,浙北虽然遭遇人口“老龄化”问题,但高端人才与高端要素聚集程度不断提升,创新优势已居全国前列,而浙南还在新旧优势转换过程中。发展约束有区别,浙南传统产业转型难、去产能化和人才约束突出,而浙北发展难题更多表现为空间制约。

发展差距是表象,结构上的差异是主因。差距的形成既受客观上资源集聚程度、区位因素(属长三角和长江经济带)、是否接轨国家战略试验区、创新要素分布及生态约束等因素影响,还受主观上观念、政策、体制、市场化程度、政府行为能力等因素影响。结构低下是主因。温台地区传统产业是优势,转型升级进程慢,高端制造和新兴产业布局少,服务业也还是以传统服务业为主,新兴服务业比重偏低。市场因素是表象,政府行为是主因。改革开放初期,市场主导力量助推温州等地高速发展,而当前二次深化改革阶段,市场机制已逐步完善,单纯依靠市场力量推进高速增长非常有限,政府应发挥更大的主导作用。要素约束成难题。与浙北高端要素不断聚集相比,浙南地区劳动力与资本要素持续流出、民间投资乏力的同时,温州等地房地产市场趋势性调整,地方财政增长放缓,影响政府投资能力,造成地方经济增长潜力下降。新增长动力滞后。浙北人才红利渐成规模优势,创新渐成主要动力,两创红利不断增强,而浙南两创优势与规模相对较小。

浙南浙北各具优势,互补空间巨大。浙南浙北的差异性产业结构、发展路径和特色优势,为区域合作和协调发展奠定了基础。抢抓发展机遇,应选择各自优势空间,充分考虑一体化前提下的产业梯度转移、资本梯度布局,如浙南地区产业冷资本热而浙北地区产业热资本热、浙中地区相对产业热资本冷,在资本要素上从规范型高端集聚、中端分散到粗放式集聚的空间结构,都凸显出极大的合作空间和机会,有助于形成差异化布局上的整体梯度优势。

补短板强优势,加快改革促进协调发展

推进浙南浙北协调发展,关键在于提升浙中枢纽功能、大力引高端要素、促改革开放、增发展活力、再创新优势以及共建合作平台等。

提枢纽,制定一体化规划。浙江经济呈现出浙东浙西与浙南浙北的“X”型空间结构。提升浙中枢纽功能建设和发展水平是平衡浙江南北差距的关键。提升浙中“枢纽”建设,不仅要从产业、企业、市场等各个层面,从传统产业与优势产业、约束不足等各个角度,从经济、社会、生态均衡方面加以推动;更要着眼于政治、经济、社会、技术和文化等实现合作与协调发展,以及一体化发展的联动思路来进行研究,从体制、机制和路径等角度探讨合作与协调发展的可能性,推进全省一体化规划。四大都市区中,金义都市区应成为今后的政策倾斜重点,着力将其培育为浙江重要的增长极。

引高端,强大产业资本优势。浙南要改变资本与人才外流趋势,除必须加快转型发展外,关键在于借助产业资本,借助外来高端要素资源,加大力度引进高端人才,培养提升本土人才,尤其是要加大力度引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议温台、丽水等地以优惠政策环境,引入北京、上海和杭州等地科技型研发机构设立分院、研发中心,增强以人才等高端要素自由流动为中心的区域合作。同时,大力引入生态、文化与管理人才,发展特色经济与优势产业,并加大培育力度,实现本地“土豪”向“土企业家”以及“现代企业家”的转变。

广试点,扩大制度层面突破。历史经验表明,浙南地区缺乏资源开发与利用优势,实现快速发展的关键在于微观领域的制度创新。当前的转型是如此,未来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更是如此。温台和丽水等地应把进一步改革开放立于首要位置,温州应在金融制度上不断拓展创新空间,台州应争取自贸区并在关税制度创新方面积极作为,丽水等地则应在生态人居协同发展的制度创新层面大展身手。以制度创新为基础的改革和开放,才能释放持续性的新增红利,才能为浙南地区发展带来并形成新的动力。

增活力,增强政府投资管理能力。当前,浙南各地市在实体经济发展面临困境环境下,应“一张一弛”,既要看到供给侧改革下的压力,更要看到巨大的政策与市场机遇。在“去库存”不断降低企业负债规模和能力的同时,还要“加杠杆”适当扩大政府和家庭负债规模及其消费能力。当前,为加强对庞大传统企业转型改革的支持力度,建议政府负债率可每年逐步增加,可提升20个百分点,并对浙南地区倾斜,加大PPP和债务资本化力度,适度扩大政府负债规模。

强优势,两创助推现代化新经济。当前工业化的大发展潮流逐步进入尾声,现代化新经济将日益成为提升浙江竞争力的关键。而台州、温州等地以往具有的因受教育程度低、敢闯荡和抱团的惯性思维、独特的文化优势和血缘关系信用融资制度等传统优势,在当前市场化和法治化程度不断提升环境下正不断丧失优势,亟需形成聚集新的特色优势。特别是要依托产业现代化、资本现代化和中产阶层社会现代化动力组合,加快推进传统优势向现代化技术、文化和生态等优势转型。

推进浙南浙北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在对策上,应加快一体化系统改革、坚持产业梯度规划、提升聚集开放水平、重视南北平台合作以及协同创新创业空间培育。

以一体化为目标,推进浙南浙北均衡发展。强化制度与政策层面上的整合,形成发展合力。一是加快制度层面整合,设立符合浙江未来发展特点和需要的多领域的大部门制。如建议以省协作办为核心并整合各地市协作办,提升设立“浙江一体化发展委员会”;建议在环保局基础上提升设立“浙江生态发展委员会”;二要在税收与土地等政策上支持鼓励地方探索改革,鼓励浙北地区企业积极参与温州金融试验区、丽水生态试验区、台州海洋经济试验区的发展;三是建议加大生态补偿力度、加大浙东对浙西、浙北对浙南的转移支付力度。对符合生态要求的对口支援或产业转移企业加大奖励力度;对自愿到浙西、浙南地区就业的教育医疗等高端公共服务人才以及从事生态、健康、文化等高附加值投资的人才实施政策倾斜并给予职称等特殊化政策。

以乡村现代化为抓手,加快城乡协调发展。不仅要缩小浙南浙北的城市差距,更要缩小乡村差距。南北乡村发展均衡,有助于弥补消除社会压力,更有利于浙江协调发展。首先,积极以资金与政策支持浙南尤其是山区交通加快现代化。以政策支持加快推进浙南浙西地区的花园式乡村建设;其次要全面以社保改革为保障,在户籍改革基础上,加快推进浙江省内乡村居民自由流动;另外还要对浙南和浙西地区传统产业关停并转等转型模式实施奖励倾斜,对居民医疗教育实施额外补贴,对服务业投资实施奖励政策。

以产业资本为手段,推进浙南浙北全产业链合作。鼓励共建合作平台。重点推进浙南浙北园区合作,推进杭州等地海创园、未来科技城异地复制,推进浙北科技园区到浙南设立分园。一是积极鼓励支持设立基金,鼓励产业并购。以金融支持推进传统产业去库存,依托互联网全面提升所有产业,降低南北差距。通过价值链分解,鼓励浙北产业引领与原创在浙南并购实体,形成全产业链合作。二是积极推进高新区转型。浙北高新区应把目标更多专注于爆发性创新产业,着眼于全球创新创业资源。要面向更多行业与人群,尤其是全球性创新人脉和高端要素资源的链接。三是协同共建“众创空间”与“众创平台”。浙北地区应着力提升新产业引领形成号召力和影响力,吸引全球创新资源。结合浙南产业基础优势以及具备创新创业生态基础的高新区,共建产业两创平台。

作者单位:浙江省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

猜你喜欢
浙南差距优势
口号嘹亮 精神永存
——浙江省档案馆馆藏解放战争时期浙南革命斗争档案介绍
浙南采风,余偶微恙,未克成行
矮的优势
难分高下,差距越来越小 2017年电影总票房排行及2018年3月预告榜
画与话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浙南地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KIR基因多态性分析
谈“五老”的五大特殊优势
幻想和现实差距太大了
第二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