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研究的国际化问题

2016-02-12 18:05:22汤江青
质量探索 2016年2期
关键词:传播学国际化理论

汤江青

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2

新闻传播研究的国际化问题

汤江青

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2

本文结合当前研究新闻传播的本土化与国际化的热点问题,通过总结中国的新闻传播研究发展现状,从认识论与发展观的角度,在历史、理论、方法这三个层面来认识新闻传播研究的一些发展困境,试提出了一些个人有关新闻传播研究的国际化问题的路径发展策略,冀希望面对强势的西方话语和本土化的追求,建构具有普遍意义的国际化的中国论述。

新闻传播研究;中国论述;国际化问题

1 新闻传播研究国际化的提出

在轰轰烈烈地讨论新闻传播研究的本土化的学术环境下,研究的国际化问题近年来也受到持续性关注和思考。这些研究国际化的关注有其内在的必然性。就本人所知,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

(1)全球化大趋势下,学科本身的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密切相关性使得新闻传播的学术研究自然也要全球化。地球村的频繁联系,全球化的发展,使得一门学科不再是固步自封地埋头苦干、格物自知,而是放眼世界,集百家之所长,汇一人之荟萃。新闻传播学科经历着从“舶来品”的不断学习,到“西理中用”的不断诠释模式的发展与理论建构的创新想融合,再到中国论述的国际化普遍意义的检验,这个过程就是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的国际化发展的历程。当今的我国新闻传播研究处于第二至三阶段的过渡时期。

(2)经济的发展,我国近些年来涌现出大量的海归、海外访问学者。科学研究越来越走向全球化,科学游学(Science on the move)正日益成为一种流行趋势。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与发展,中国新闻传播学在与世界发展潮流接轨的这一过程中,海归新闻传播学者无疑扮演了重要的推动者角色。依据《中国海归发展报告(2013)》国际人才蓝皮书发布,大部分在海外的中国留学人员更愿意选择在中国发展。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的文章认为,“土生土长”的美国顶尖人才也开始流向中国。海归们和访问学者们国际化观点多,角度、观点、方法都比较多元;知道前沿在哪里、具备了纵观全局的眼光;接触的都是原著、掌握资料多;以及国际会议的不断增加促使我国新闻传播研究的迅速发展。

(3)学科无国界,学术研究本质应该是国际化的。无论是学者个人、学院还是整个学界,不管是否意愿,都将被纳入到科研绩效的自评与他评中。研究的国际化程度是其中一重要的指标。祝建华表示,中国传播研究的国际化问题是有关个人或者机构的生存、荣辱的实际问题。例如,现在众多院校强调研究生以上学历者必须在发表核心期刊发表文章。随着国家的提高教育水平,扩大招生比率的政策,硕博学者急剧增加;加上政府教育基金的扶持,访问留学的力度加大,频繁参加国际会议,这一系列的原因,都大大增加了人们对新闻传播研究国际化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对于本土的新闻传播学者,参加学术交流、阅读著作原文献,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国际化问题的迫切性。

作为舶来学科的传播学,基础理论与基础研究大多借鉴自西方,但中国传播学不应停留于这种状况,而应该顺应时代潮流趋势,应有所推进,通过更多本土研究丰富自身对该学科的贡献与理解。实现中国论述的国际化,为中国新闻传播研究在国际上挣得一席之地。

2 新闻传播研究在国内的发展

中国传播学研究,经过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从“引进学习”到“摸索发展”再到“走向深化”,并通过影响传播学发展的“社会语境”、“问题领域”、“理论方位”、“学科发展”一套分析概念,作为考察传播学科不同发展阶段的共同视角,寻找传播学与社会和历史真实之间的相互联系,探讨传播学在中国社会的意义。[1]但是,由于中国传播学对美国的传播理论过于依赖,所以,即使进入“三十而立”的“成熟期”,却不见独创性研究成果。[2]

从历史的层面来说,以前,我们一直在消化、吸收西方的现代传播理念和理论,学者们大量的工作是注解现代传播理论中的概念和定律,虽然有一些针对中国自身传播实践的研究活动(自然也有不少研究成果),但都没有自己的理论支撑,要么仍是图解西方的观念,要么缺乏一定的理论深度,为他人做注脚,成为单纯的实证考据。

新闻传播研究的发展主要归纳为“问题研究领域”。即由于社会发展需要,凸现出来的与传播研究相关联的主要问题,以及该问题所涉及的范围等,或者说,一些能够显现研究聚焦点的地方。这些问题领域的形成主要依赖两个条件,一是社会发展环境与研究背景的需要;二是研究群体的认识能力与研究旨趣。

例如,20世纪80年代初,信息技术的传播,提高了学科的声望,建立在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基础上的科学方法促进了社会传播的变革。“大众媒介”、“传播效果”、“魔弹论”、”把关人“、“受众”和“舆论”等核心概念成为传播研究者以科学理性主义的眼光,重新评价新闻理论传统的工具和重要方法。[3]北京的几次大规模的受众调查,促进新闻观念变革为主要问题领域的受众研究、媒介社会功能理论的研究、大众媒介的社会作用与影响研究。互联网时代、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又迎来了新媒体环境的影响和技术变革产生的社会变化等问题,成为新闻传播研究的主要选择与实践之地。

从理论层面来说,中国传播学研究对美国传播学著作有很大的依赖性,缺乏学术自主,在研究方法上表现为过于强调接轨、国际化,移植或套用美国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模式,而很少有新的构想和思路。正如贺雪峰指出,中国社会研究“存在过早学科化、技术化,缺少整体性反思,热衷于用中国经验与西方社会科学抽象对话等问题。[4]那么该如何突破西方模式的桎梏,转而采用中国自身的理论和术语体系,到现在还是一个学术界激烈争论中的问题。

工具主义的理论研究与应用。20世纪80年代,大众传播的自由主义理论和社会责任理论研究较为流行,成为新闻法规与传播伦理研究的一个基本工具。马歇尔·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理论、梅尔文·德弗勒的媒介系统理论,认知不和谐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象征互动论、议程设置理论等,也逐步得到了较多的介绍与使用。20世纪90年代,一些新的理论如传播的交流模式、传播的阴暗面研究、关系辩证法理论等还在不断出现。在90年代后,传播研究的主题已经开始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出现了传播心理行为的研究、媒介与儿童、媒介与性别、受众权益、经济传播、人际传播、组织研究、跨文化传播等多种主题。在进十年来,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有关新媒体研究研究又如雨后春笋般席卷而来,但介绍与研究文章还较多地流于表面的一些理论观点,对于该理论的根源和所要解决什么问题还是知之甚少,借鉴与应用的研究基本停留在对既有概念和理论的照搬和套用上。

面对更加多样化的发展,我们仍然不难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在运用传播理论对丰富的传播现象进行多视角的分析论证时,受到研究者关注较多的还是,研究中是否应用了某种理论,而忽视该理论在解题过程中,是否具有从本土研究中生长出来的,具有本土经验和应用的有效性等问题。[5]若是不关注理论运用的有效性,这无疑等于自动放弃了对现有理论假设的科学检验。然而,理论若是缺少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经验的检验,新的理论就无法产生,中国传播学者对传播研究的贡献就无从提起。由此推论,缺少了对理论检验的重要环节,理论的创新就很容易成为一句空话。

从方法的层面来说,中国传播学前二十多年研究的主要路径不外两种。一种是以传统的视角展开的本土化研究,也就是“回到过去”的研究取向。越来越多的学者他们从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中发掘传播学的观点,希望开展自己独特的研究。例如孙旭培主编的《华夏传播论》,就力图从四书五经、成语、谚语等资料中,梳理古代的传播思想。这种研究取向,确有必要,也很有特色,但最大的难点在于,过于零碎,难以抽象成完整的理论。另一种则是借鉴世界前沿的传播学理论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努力摸索本土传播学研究的特色,可谓“拿来主义”的取向。然而“拿来主义”能促进传播学的发展,却很难拥有中国论述的普遍国际化理论。

20世纪90年代开始,传播学的跨学科研究和传播研究方法等问题较为突出,主要有邵培仁的跨学科研究的探索,新闻学采用思辨型定性分析方法去研究新闻传播现象,并较多的采用直观地分析法去考察、说明新闻工作的实践,从而找出某些操作方法、理论、原则和规律,用以指导和改进具体工作。传播学则采用实验型的定量分析方法,通过调查分析提炼出一项项具体理论,去回应原先的理论假设和诠释,解答实践中的问题。在研究中注意把理论、模式。方法连成一体去进行,即充分利用各种研究方法进行调查分析和检验理论假设,并注重及时归纳成各种理论模式。

郝晓鸣教授认为这都不是传播学国际化的障碍,反而说明了这个学科的多元与包容。同时,西方传播研究存在很多问题,如缺少系统化的基础理论、理论脱离实践的象牙塔式研究、过分强调量化的实证研究缺乏前瞻性和全面性、对统计数据和研究方法过度迷信。

3 新闻传播研究国际化的畅想

传播学要想成为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学科,必然要有一些共同的经验与规律,社会的差异恰恰说明传播学研究的复杂性,而不是否认能取得共同经验的理由。所以,郝晓鸣教授认为本土化不是划出一块研究“自留地”,而是侧重于本土、面向国际的研究。就像中国倡导的那句: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中国的研究也是世界的研究,中国的精彩研究也造就了世界研究领域的辉煌。所以,勿分本土和国际,本土就是国际的,国际的也可以推动本土的发展。

实践途径:中国大陆的传播学研究与西方有很多共同话题,但是缺乏共同话语。[6]“共同话语” 不是文字使用的问题,而是进行研究的方式方法问题。一些在国内核心期刊频频发表文章的学者,到了国外却一篇也发表不了。中国学者要走向世界,一是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 二是参加国际会议提交论文。为此,实现国际化的方式有:举办世界一流国际学术会议,邀请一流学者介绍学术前沿,与世界一流大学进行交流与实习,建立国际合作研究机构,向国外输出教育与科研等等。

理论途径:陈力丹则反对单纯“理论移植”,“将几个现成的模式或‘论’简单地用来说明和解决具体的问题,那不是学术”。孙旭培则主张要先对中国的传播现象进行历史分析,强调要通过对大量素材共性进行提炼,升华出一批属于中国自己的传播学理论。当然,这些升华的理论提炼的前提,是需要我们大量的阅读文献资料,尤其是海外的原著。只有立地书厨、摊书拥百城、读书破万卷,才能胸中有抒意时,泉思喷涌,脱口成章。

李智认为在信息全球传播的语境下,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而言,传播学的本土化与国际化是统一的;无论是本土化还是国际化,与其说是传播研究的学术策略选择,倒不如说是自然而然的学术命运“成就相对独立自主而又世界通行的传播学术知识,是中国传播学者共同的学术使命”[7]。

就中国传播学本土研究的国际化取向运用如下方法未尝不可,在本土环境下检验西方得出理论。因为任何理论都有局限,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可以对其在本土环境下进行验证,观察其是否依然有效。又如,研究者可以在传播研究中引入其他学科的研究和理论,如将社会学中新移民对新环境适应过程的型理论与新媒体的使用相结合,发现新的特点,并探索并发展出新的理论模式。此外,将应用研究进一步理论化,将已知理论与现实相结合,进行具有现实意义的实务研究等都是可供研究者考虑的方向。

▲▲

方法途径:新闻传播研究走向国际化,就需要针对目前存在的实际问题,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科学的社会研究方法体系。将社会科学方法论、社会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式和社会科学研究的各种具体方法,三者互相联系,互相检验实践修善。首先,运用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实证与理解的统一(既实证主义和反实证主义的统一),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统一,利用好共同的优点来指导和发展新闻传播研究。其次,社会科学研究的程序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索答案、检验结论、提出新问题的过程,要进行有效,可信的社会科学研究验证和对话。再者,研究过程必须严谨、务实,切不可因为程序繁复而囫囵吞枣,草草交差了事。多用演绎、归纳和大家对话的方式不断地完善个人研究。传播学研究追求实证主义特征,强调检验、证明和学术的规范性等问题的同时,也需要强调传播的人文主义方法。

4 结论

科学无国界,然而科学家却有国籍,这便有了国家的荣辱。立足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孕育了及其丰富的新闻传播研究课题,这一点从世界的学者们的关注点就可以看出。中国要实现新闻传播研究的国际化,拥有丰富的课题环境优势,只要我们览内博外、通儒硕学、衡石程书,不落窠臼、吐故纳新、融会贯同,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秉笔直书,共性与个性齐飞,内容共形式一色,逐步建构起超越中西的具有普遍意义中国论述,开辟出一条中国新闻传播研究国际化的突围之路。

[1]王怡红;《传播学发展30年历史阶段考察》;《新闻与传播研究》 2009年05期.

[2]邱新有;《中国传播学的发展困境与路径选择——兼谈问题方法论》 ;《新闻记者》;2014年第12期.

[3] 陈崇山;《中国大陆传媒受众调研的发展历程》;《新闻与传播研究》; 1998年第4期.

[4] 贺雪峰 ;《回归中国经验研究——论中国本土化社会科学的构建》;《复印报刊资料 ( 社会科学总论)》2007 年第 1 期.

[5]邵培仁《传播学》.

[6] 《北大新闻学茶座——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郝晓鸣教授谈传播学本土研究的国际化》;《国际新闻界》2012年10期.

[7] 李智;《在理论与经验之间——对中国传播研究二元路径的再思》;《国际新闻界》2012年10期.

猜你喜欢
传播学国际化理论
聚焦港口国际化
金桥(2022年10期)2022-10-11 03:29:46
坚持理论创新
当代陕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8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中国外汇(2019年12期)2019-10-10 07:26:56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商周刊(2018年12期)2018-07-11 01:27:18
2016央视春晚“咻一咻”的传播学解析
新闻传播(2016年10期)2016-09-26 12:14:47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
传播学视阈下新一代“四有”革命军人的培养研究
新闻传播(2016年1期)2016-07-12 09:2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