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点摘编
高尚全在2016 年2月25日《中国经济时报》撰文指出,破解经济转型的结构性矛盾关键在于加快推进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绝不是有人在网络上传播的要向私有化和自由化开刀,绝不是走计划经济的“回头路”,绝不是搞强刺激,而是在适度扩大总需求和调整供给结构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矫正过多依靠行政配置资源带来的要素配置扭曲,进一步释放市场活力。我国改革长期以经济领域为重点,经济社会发展失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些与经济发展相关联甚至作为基础的社会发展体制机制,或多或少地留存着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子,如土地制度、户籍制度、财税体制、金融体制等。这些领域改革的焦点、难点问题涉及利益广、矛盾纷繁复杂,因而长期被搁置。随着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其负面影响越来越大。比如,释放人口城镇化这个最大内需潜力,需要尽快用全国统一的居住证制度替代城乡二元户籍制度,需要加快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使农民的房屋土地能够依法流转,获得更多的财产性收入。
刘元春在2016年2月25日《人民日报》撰文指出,正确认识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最大限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目的。其核心标志是不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福利水平。二是以是否形成激励相容的动力机制为检验标准。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主体的作用,建立激励相容的动力机制,通过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形成利益和谐共容的生产体系、分配体系和交换体系。三是把握促进经济增长的多层次举措。保持经济平稳健康运行的宏观经济政策;基于要素投入的各种要素市场促进政策;有利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各类改革;有利于分工水平不断提高的结构性政策;有利于发展生产力的各类创新战略。这些多层次的增长促进举措构成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环境。四是构建新型所有制模式。要以国有企业改革为核心构建新型所有制模式。通过并购、破产等方式积极处置僵尸企业;切断国有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各种软预算约束纽带,构建新型平等竞争体系;充分发挥政府、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在不同创新环节、创新模式上的作用;形成适应新阶段全球竞争的市场主体,实现技术与产业跨越式发展。
徐朝阳在《中国改革》2016年第1期撰文指出,目前我们所知的供给侧改革举措,包括结构性减税、简政放权、放松管制以及营造更好的创新环境等。从长远看,这些改革显然有利于改善微观经济效率,最终会提高未来的潜在经济增长速度。但问题是,供给侧效率的改善能否在较短时期内创造出新的社会总需求来。我们必须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具体而言,就是要对准存在明显供给抑制政策从而使大量有效需求得不到满足的领域,着力破除供给抑制政策,释放有效需求。比如,中国的城镇化率较低、医疗卫生等服务业供给滞后等。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已形成大量竞争性领域,这些领域固然还存在着改革不到位、市场机制不够完善、竞争环境不够理想等许多问题。但是这些领域供给抑制政策基本得到消除,社会资本的进入已经比较充分,有的甚至成为产能过剩的重灾区。为了进一步改善资源配置效率,这些领域的改革需要进一步推进。但是,如果供给侧改革避开硬骨头,主要围绕这些领域打转,那么它就不可能在扩大社会有效需求方面发挥实际作用。
敬告读者
中国机构编制管理研究会2014年在课题成果的基础上整理出版了两本著作,其内容与推动行政体制改革工作紧密相关,既有理论分析又有改革实践,可为相关理论研究和改革实践提供参考。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探索》(上、下册),黄文平主编、于宁副主编,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4年。(116元)
《大部门制改革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黄文平主编,于宁、洪都副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48元)
如有需要,可与中国机构编制管理研究会课题室李利平联系购买事宜(010-69001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