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普通高校体育通识课程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

2016-02-12 17:18李勇
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通识体育课程

李勇



陕西省普通高校体育通识课程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

李勇

通过问卷调查等方法,对陕西省15所高校体育通识课程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存在的内涵认识不清、目标不明确、课程建设不完善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层面的破解思路。以期为陕西高校体育通识课程的良性发展提供助力。

陕西省;普通高校;体育课;通识教育

大学体育课是高校开展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2002 年教育部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下称《指导纲要》),根据三维(生理、心理、社会)健康观确立了体育教育要面向“终身体育”的思想,“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目标的提出标志着体育教育与社会发展现实需要之间的接近,亦是新时期普通高校进行体育课程教学整体改革的依据[1]。陕西省高校体育通识课程教学的真实情况如何?在完善学生知识和能力结构,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等方面实施的干预效果到底如何?在推动体育通识课程教育改革进程中还存在哪些问题,以及如何进行破解?要回答上述这些问题,我们有必要就陕西省近15年的高校体育通识课程改革实践历程,以前瞻和发展的眼光来进行梳理和反思,以期为陕西省体育通识课程的建设和创新发展提供助力。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陕西省普通高校体育通识课程教学现状、存在问题与破解对策。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法:编制“陕西省普通高校体育通识课程教学现状与发展对策调查问卷”(教师/学生),对陕西各地市共15所高校,发放调查问卷共计:教师75份,回收73份;学生1500份,回收1481份。剔除选择同一化、内容填写不完整文卷:教师4份;学生37份。本次问卷调查总有效率为:92.00%。总回收率为:96.26%。并利用“专家评议”和“皮尔逊(Pearson)相关系数”进行问卷调查的效度和信度检验,检测结果均在标准范围内,说明本次问卷调查结果是有效的。

1.2.2实地观察法:根据课题研究需要,开展对研究对象的实地观察和记录,便于掌握一手情况。

1.2.3统计法:对收集的文献资料和回收的问卷进行分类整理,采用Excel统计软件对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1.2.4逻辑分析法:就课题研究结果进行深入逻辑分析,帮助总结和生产最终研究结论。

2.研究结果

2.1对体育通识课程教育观念的认识与态度

对体育通识课程的认识和态度,直接影响到学校领导的决策,教师的教学导向与大学生体育健身观的形成。为此,在对陕西省15所高校部分校领导、体育课管理干部、体育教师和大学生进行调查后发现:认为体育通识教育的基本内涵是传授身体锻炼与体质健康基本知识,宣传“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理念、目标、内容和要求;培养大学生身体锻炼的技术技能;约束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合理评价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促成规律运动习惯的养成等观念认识上是基本一致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实际操作中,大部分高校领导和体育教师还是把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累计95.65%)和身体素质的提高(累计100%)摆在首位,而忽视了对体育文化传播(累计57.97%)、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累计33.33%)、提高社会适应性(累计33.33%)、学生人文素质提高(累计15.94%)等的关注上。很难意识到体育通识课程的人文价值,忽视了对人的关注,忽视了学生健全人格与积极人生观养成的作用。调查还显示:大学生参与体育通识课动机排名前三的是“交往需要”(累计81.55%)、“拿学分”(累计79.78%)和“个人兴趣”(累计76.57%)。而在提到体育通识课的对他们人文素养的培养(累计3.89%),完善个性人格(累计7.11%)方面却很少有学生认识到。根据上述调查分析可以看出,陕西高校体育通识课程从认识到实践,从目标到效果,应该说还是有很广阔的完善空间,需要全体高校体育工作者不断努力探索。

2.2体育通识课程设置与课程模式现状

2.2.1课程设置现状:根据调查,陕西15所高校中,本科体育课有5所高校未达到144学时的要求,而高职体育课设置与《指导纲要》要求差距较大,普遍只有64学时。另外,在15所高校中只有1所高校面向大三--大四学生开设了选修课。由此可以看出,陕西省普通高校体育课必须课开设情况优于选修课,本科课程优于高职课程,但都与《指导纲要》要求有差距,特别是高职及大三--大四的选修课。现实情况是,在大学四年制学校里,学生( 按每学年9 个月计算) 平均每天接受体育课堂学习时间仅有12min,高校体育课程如何能担负起自身的任务和使命。正如首都体育学院研究生部主任周登嵩教授所说: “如果在大学体育课程设置上不能进一步完善,单靠大学生自身习惯参与体育锻炼难度太大。”[2]

2.2.2课程模式现状:就课程模式而言,被调查的15所高校中,有5所高校采用的是并列型教学模式,6所高校采用阶段型教学模式,有2所高校采用一体化型教学模式,2所高校采用俱乐部型(部分项目)教学模式。可以看出,并列式教学模式在陕西仍占主导,即以传统运动技能为主线实施培养。而以学生能力培养,健康养成为主要目的的一体化模式、尤其是俱乐部模式,由于场地设施资源、师资力量和教学管理的难度,目前还不具备全面实施的条件。

2.3体育通识课程教学组织与成绩评价现状

2.3.1课程教学组织现状:体育教学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体育教学实践的内外部条件的变化以及教学内容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3]《指导纲要》指出:体育课程教学方法要讲究个性化和多样化,提倡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助活动。不仅要注重教法的研究,更要注重学生学法的研究与指导,要让学生学会学习。陕西15所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已经意识并开始重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虽然常规教学方法(累计100%)、游戏(累计95.65%)、比赛(累计96.65%)的传统教学手段的使用频率任然最高,但发现式教学法(累计13.04%)、小群体教学法(累计49.27%)等一些现代教学方法已经在教学实践中开始运用,但力度明显不足。客观的讲,陕西高校体育教师对体育通识课的教学组织方式还是以技能掌握的传统教学模式为主,还是以“教师教、学生学”为主。学生的主体能力、个性心理及学习方法的掌握等并没有得到有效锻炼,很难让学生体会到体育通识课的真正价值。

2.3.2学生评价现状:在学生成绩评价方面,被调查的15所高校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师一元评价为主,缺乏学生的评价参与;二是,终结性评价为主,过程评价不足;三是,体能与运动技能评价为主,缺乏知、情、意、养成的评价。目前,陕西高校学生体育评价内容主要包括:理论成绩、运动技术、体质测试、平时成绩、课外体育5个部分,高校教师都把运动技术和期末考核成绩作为评定的主要内容,而代表学生在学习中的知、情、意、养成等方面的理论(6.6%)、平时(15.9%)和课外体育参与(2.5%)方面的评价被严重忽视的不良现象。

2.4体育通识课程资源现状

2.4.1教师资源现状:教师是高校开展体育通识课程教育的核心力量和重要保障。调查结果显示:在教师队伍配备上存在“生师比偏高(平均生师比为1:900) ,男女性别比例失调的情况。另外还存在教师的专项技能集中的突出问题(能教授2个以上项目教师仅占29.72%)。其结果将会导致体育课程建设针对性不强,体育选项空间狭窄和课外体育活动性别差异突出等不良现象发生。

2.4.2项目资源现状:在项目资源方面,个高校主要是以球类、武术、操舞类为主,一些新兴的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如:户外运动、体育养生、游泳、攀岩、定向越野等项目也有开设,但由于条件所限并不普及。存在一个普遍问题是田径项目被严重边缘化,只有4所学校开设,田径项目对人体形态和素质的提高改善重要性无需讨论。因此,增加田径运动的趣味性、娱乐性和实用性,在高校体育课程普遍开设田径项目,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发展,是我们面临的改革任务与研究课题。

2.4.3现代教育技术资源现状:现代教育技术是体育通识教育目标赖以实现的重要保障。除传统课堂教学外,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教育资源是有效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然选择。但通过调查发现,各高校均开发了体育信息平台,有独立的或依托学校信息网两种形式。所有高校都充分利用该信息平台将体育工作信息进行了宣传,但利用该平台进行学生体育课程、体育知识学习的仅有33.33%。另外,有个别学校的体育网络还停留在一年前的信息,为进行及时的更新。可以看出:大部分的高校并没有充分认识到体育网络信息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没有将这一优质平台转化成开展体育课程教育和学生培养的助推器。因此,强烈建议各高校加强体育网络建设并重点开发与课程教学和学生发展相关的媒体素材,真正体现出网络信息平台的强大作用和教育功能。

2.4.4设施资源现状:目前,在调查的15所高校中,仅有4所高校基本达到《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要求,而大多数高校未达标,甚至缺口较大。主要表现在:生均体育活动面积不足;游泳池、馆;风雨操场;多功能体育馆;网球场;羽毛球场等不足,严重制约了体育通识课程的开发和建设。

3.讨论与分析

3.1对高校体育通识课程内涵理解的不清晰导致对课程重视的不足

从陕西15所高校的相关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目前,陕西普通高校无论是领导层面、具体实施的教学管理部门以及体育教学部门,对高校体育通识课程的本质内涵的认识和了解都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和模糊。主要体现在:第一,没有充分认识和理解高校体育通识教育课程的“全人教育”功能。第二,没有充分认识和理解高校体育通识课程是非专业的、非功利性的,是不直接为职业做准备的具有基础性、通识性、广博性的人文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基础知识;其三,没有充分认识和理解大学体育通识课程应呈现出的知识的广博与系统性,文化的经验与体验性特征。因此,才会出现调查结果中高校领导及管理层的关注度不高,重视程度不足的现状。具体存在以下几个层面的不足:第一,学校体育通识课程相关制度不健全或执行力不足。许多高校仍然沿用10年或更长时间前制定的相关课程制度和教学文件,其适用性和有效性以与现在高校教育教学和学生特点严重不符。同时,制度执行不力,完全或部分失去了相关制度功能和作用。第二,对学校体育通识课程建设关注明显不足。如:学校组织进行学科、课程建设工作中一般都不会涉及到体育课程;校级层面的教学研讨、教学评估也较少涉及体育课程;陕西某高校以连续5年为召开全校范围的运动会;部分高校的学生课外体育管理十分松散,基本处于真空状态等。第三,对体育通识课程的教育投入明显不足。良好的硬件资源条件,无疑是高校体育通识课程有效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保障。但目前,就调查的15所高校中,“师生比”过高、项目资源“轻量化”、现代教育技术资源滞后及体育设施严重不足等一系列问题,都不同程度的反映出对体育通识课程的弱化和边缘化。

3.2体育通识课程建设与课程管理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对于体育通识课程建设问题,首先应明确体育通识课程教育目的。即:体育通识课的教育价值表现在增进人类的身心健康方面,通过体育实践训练,可以获得身体机能、心理机能和智力开发的全面发展与提高,实现身心健康协调发展。围绕上述目的,应加强课程设置的系统性和针对性,不能只是不同科目的任意拼盘;课程内容重在启发思想、传授方法,而非讲授知识细节。并应体现课程对学生全面发展需要的服务功能,有条件的高校应努力增加大三、大四年级的选修课,最大程度的延长干预周期以确保教育效果。鼓励校本课程的开发及校本教材的创编,并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与时俱进,抓住当地大学生的兴趣点,但应避免“唯运动技能化”和“轻量化体育”等不良趋势的蔓延。尤其应针对学生体质不断下降的问题,将有助于学生体质健康的身体练习作为体育通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学生一般身体素质(力量、耐力、速度、灵活、柔韧等)和基础运动能力(跑、跳、投、穿、跨、举、爬、背、托、传、运等),即以基本生存能力为基础建立起具有完整体系架构的体育通识项目群,以期不断改善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和基本生存能力的提高。另外,各高校还应积极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三自主”和俱乐部式教学模式,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

3.3对课程人文内涵与教育价值的挖掘不足

体育通识课程的深远意义就在与它对学生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培养。由于对体育通识课程认识的不足、知识结构不完善、实践经验匮乏等原因,致使陕西省普通高校体育通识课在课程建设与教学中,明显存在人文内涵挖掘不足的问题,没有让学生了解到不同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例如:在陕西15所高校关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只有23%的教师做到了经常融入健康通识教育内容;而体育通识课中还是大量沿用传统的“游戏、比赛”的教学手段,往往能够较好的体现体育通识教育价值和学生能力培养的“发现式教学法、小群体教学法、自主学习教学法”等的运用明显不足,教师缺乏通识教育理念在实践中的引导,所以最终还是以教师教,学生学为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很难得到发挥。学生的个性心理无法在学习中得到完善,也很难让学生在学习体会到体育通识课的真正价值。体育通识教育所倡导的竞争观念、平等观念、规则观念、民主观念、协同观念等价值观念并没有在教学中得到体现。使当前的体育通识课程教学只是一个形式的存在,难以达到它应有的目的。

4.结论与建议

4.1学校层面:必须明确体育通识课程的目标定位,摒弃“重运动技能、轻人文培养”的思想,从塑体育通识课程的核心课程地位,站在实现学生“全人教育”培养目标的高度,来审视体育通识课程所具备的特殊教育意义,给予体育通识课应有的关注和切实保障。

4.2教师层面:必须意识到终身学习的重要性,积极参与职后教育,努力提高自身人文素养、专业技能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能力。并应准确理解和把握体育通识教育内容的内在逻辑性,努力使自己成为课程的设计师。

4.3学生层面:应努力通过极具吸引力的课程设计和实效性,来提高学生对体育通识课程的关注和参与。广开宣传渠道,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体育通识课程,通过学生自主参与建构知识及自主、探究、体验性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会学习。

[1] 卢伟基,卢澎涛.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6(4):154.

[2] 李元浩,张亚红.大学课程设置不合理,可能导致大学生体质下降[N].北京晨报,2011.

[3] 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130-132.

10.16730/j.cnki.61-1019/g8.2016.03.051

2014年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项目编号:SGH140899)。

李勇(1974-),汉族,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学,讲师,西京学院体育教育中心。

猜你喜欢
通识体育课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2016体育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