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辉
青少年体育精神教育意义与途径
杨辉
体育精神是体育文化的核心与精髓,但体育精神的功能与价值由于青少年体质下降的社会关注和聚焦而被遮蔽,导致青少年体育精神教育的缺失。只有深入认识体育精神在青少年成长教育中的重要意义,构建青少年体育精神教育的科学化和一体化途径,才能使表面的问题得到实质上的解决。
青少年;体育精神;人格
学校体育是以体育文化形式对学生实施的一种教育过程,在一直监测的学生体质下降的境况下,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生理机能的变化,而缺乏对学生体育意识形态、价值观的关注。体育实际上更多的是对人的关注,关注的是人个体的和谐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而这些在体育精神的内容体系中都能够得到体现。但学生的体育精神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才能逐渐形成。因此,只有深刻认识体育精神的功能与作用,探索科学的体育精神教育途径才能实现学生体育精神的自我内化。
体育精神是体育实践活动中生成的一种体育意识形态,也是体育的价值判断标准。具体来说就是指人们在体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以健康快乐、挑战征服、公平竞争、团结协作为主要价值标准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1]。但仅仅以体育精神所包含的具体化内容作为体育精神概念来理解体育精神的内涵还不能全面表述体育精神的基本涵义。尽管在实际运用中对某种体育精神的运用比较随意,但实则它还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的涵义。
1.1体育精神是体育文化的核心和精髓
体育精神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体育实践活动中被升华的一种体育价值思想,属于体育文化的范畴。在文化的大结构体系中,一般将文化划分为三个层次,即外层的物的层次(物的层次),核心部的心的层次(心理的层次),中间的心和物相结合的层次(体制的层次)[2]。体育精神显然处于文化的里层,即核心部的层次。体育精神存在不是主体赋予的,它本身就存在于体育文化中,是在不断的实践活动中人类对于体育意识形态的逐步认知中发现。人类在体育实践活动中开始逐步认识到体育文化一些共同的特质,那就是体育精神。体育活动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活动形式存在,是因为体育活动本体价值的社会认同,而这种认同实际就是社会对于体育文化的价值判断,体育精神就是这种价值判断的意识呈现。依此,就不难理解体育精神作为体育文化核心的合理性。所以,体育精神生于体育文化中,构成了体育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也是灿烂体育文化的精髓。
1.2体育精神是现代社会重要的精神财富
体育精神经常在生活、工作中的广泛应用证明了体育精神对于现代社会意识形态的价值。现代社会是一个混沌的社会,人们关注自我生存环境质量,尤其是自我经济资本的积累程度。在追求经济效益的过程中忽略了对人本体的关注,以致于功利思想的过度追逐而出现社会道德和伦理的背离,使现代社会呈现出不和谐的社会环境。体育精神为现代社会展示了人本精神、公平公正精神、团结协作精神、遵守规则等方面的精神意识[3],这些精神意识作为体育文化实践中的呈现出来对于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正向价值观,用体育活动的小社会来影响人类大社会,改变现有社会环境以及人的精神与行为,使人与社会在和谐与良性的轨道上运行。这为现代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精神财富。
1.3体育精神是体育文化发展的动力
体育实践中无处不有体育精神,为梦想血汗可流、为公平据理力争、为成功与失败泪如雨下等等,都为我们展现了体育精神的魅力。正是因为体育具有这样的伦理精神,人们会因为这些实践活动中的体育精神而与喜欢的队员、球队甚至自己的国家而一起欢笑泪水,使人们的心理状态与之相连。所以,体育运动的吸引力是因为体育精神的存在而永不枯竭。我们甚至完全不能想象没有体育精神存在的体育还有没有这样的吸引力,也许体育所体现人性的光辉就在于体育精神的存在。
体育精神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在体育实践中,以体育活动或身体活动为媒介,传授已被大家公认并在继续追求的特定的体育意识、价值观念等等内容,使学习者获得身心的全面发展,以形成具有社会价值的体育品质、体育道德规范[5]。依据体育精神的内涵,结合体育的功能特点,体育精神教育的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健全人格
人格是指一个人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表现出的一种独特的行为模式、思想模式和情绪反应的特征,也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特征之一。该模式包含了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健康人格是指这种心理品质所体现出来的良好的思想、情感记忆行为特征。体育教育是促进身体和心理协调发展的教育活动,对于健全个体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提出了著名的完全人格说,后来改为健全人格说,他认为:“健全人格要包括四育,即体育、智育、德育、美育”。而对于体育促进人格发展他也有精辟的论断:“完全人格,首在体育”。虽然这种教育是以体育形式的身体活动参与的实践中来获得,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体育实践活动中对于体育精神的感悟与培育。因为体育精神蕴涵培养人的坚强意志、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公正公平的竞争意识、遵守规则的法律精神等,这些体育精神都体现出了其内在的健康人格教育内涵。
2.2培养勇敢精神
勇敢精神不是个人完善的人格所必须具备的品质,但勇敢精神却是人个体所具备的优秀品质,体育精神的外延同时也包含勇敢精神。国民的勇敢精神是国家勇敢精神的具体体现,勇敢精神对于一个民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他的体育思想中就专门论述过体育教育是培养人勇敢品质的活动。他说:习惯上教育大致可以分为四种,即读写、体育、音乐和有些人加上的绘画。读写和绘画知识在生活中有许多用途,体育锻炼有助于培养人的勇敢[4]。”所以,在推进欧洲文明的演化中,勇敢一直发挥着行为方面的重要作用。在欧洲的教育中,体育发达,贯穿古今,从不偏废。而中国自从秦汉开始重文轻武以来,体育就被“扼杀”在这种社会环境中,甚至时至如今也难以改变。如果说这仅仅是对中国体育发展的阻碍,还不如说是遏制了中华民族的勇敢精神。所以,一个民族不能缺少勇敢精神。体育教育既然具有培养勇敢精神的作用,对于民族发展又有如此重要的作用,青少年体育精神教育理应培育学生的勇敢精神。
2.3传承体育文化
体育精神是体育文化的核心,体育精神之所以能一直经久不衰的存在于现代社会,除了体育文化本身的魅力以外,更重要是体育文化一直不断的被传承。由于体育精神本身具有民族性、时代性,所以中国学生应该传承的主要有两大体系的体育精神文化: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民族体育精神。前者是现代体育代表性的体育精神文化,后者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积淀孕育出来的中华体育精神文化。
国际奥委会在其《奥林匹克宪章》“奥林匹克主义的原则”条款中有这样一段话:“每一个人都应享有从事体育运动的可能性,而不受任何形式的歧视,并体现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奥林匹克精神作为现代体育文化发展的重要精神财富已经得到世界的认可,它的教育价值也日益突显。比如2008年奥运会前中国就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奥林匹克教育热潮,不是因为奥运会在中国举办,而是借奥运会的契机来推动具有重要教育价值的奥林匹克精神在中国得到具体的教育实施,将现代西方的优秀的体育文化为我所用,提升中国青少年的素质。
中华民族泱泱五千年的文明,孕育了宝贵的民族体育精神文化,归纳起来,中华体育精神就是“爱国奉献、团结协作;赶超求变、公平竞争;拼搏自强、快乐健康。”在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中国竞技体育重新回到国际舞台开始,这种优秀的民族体育精神文化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了耀眼的光芒。比如50 年代,容国团以“人生能有几回搏”的昂扬斗志夺取了第一个乒乓世界冠军。80 年代,跳水队“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胆识气魄、中国女排捍卫荣誉的拼搏精神等等,无不体现出中华民族的体育精神。它不但是中国竞技体育傲视世界的精神食粮,更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
2.4促进社会和谐
学校体育精神教育除了完善学生个体发展以外,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未来社会生活的准备,也就是体育对促进个体社会化的价值体现。顾拜旦先生恢复奥林匹克运动会追求的就是希望借助古希腊的文明来教育和培养青年,传播真诚、友谊、和平,建立理性和谐的社会。追求人类和谐是体育的目标,也是体育精神文化发展的最高级阶段。正如《奥林匹克宪章》所指出:“奥林匹克主义的宗旨是使体育运动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以促进建立一个维护人的尊严的和平的社会”。体育运动中的人人平等消灭了种族歧视,友谊第一、团结精神体现社会良好的人际氛围等,所有这些无不体现出体育精神对于社会和谐的价值理念。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中运用体育来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由于我国学校体育一直重视学生的体质教育和技能教育而忽视体育精神教育,对于体育精神教育基本上采取的都是语言提示化的教育方式,也就是一种抽象化的概念教育。应该将体育精神具体化来实施与培养,体育精神教育的作用与价值才能得以体现。
3.1加强体育精神文化的校园传播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交换频繁、快速的时代,人们信息的获得主要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来实现。大众传播媒介通过提供消息和知识,在人们头脑中形成表象,在人们生活中起到对社会环境的影响作用。学校在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形态的传播内容上,基本只注重体育锻炼功能和体育竞技成绩的层面。学校校园应该通过校报、校园广播、校园网络等传播渠道传播体现体育精神的具体化故事,从而达到体育精神的告知、教育以及影响功能。
3.2将体育精神教育纳入学校德育规划
体育精神教育不仅是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的过程,更是对学生进行一种品德教育的过程。精神文化是一种意识形态,体育精神是在体育实践活动中存在的对于社会具有正能量的意识形态,它不是只归属于体育实践活动的适用,也是社会需要的文化财富。由于学校体育思想一直注重健康,更多关注身体健康,忽略了体育文化本身的核心文化教育——体育精神教育,所以现在学生体育精神缺失导致体质下降、心理品质不好、人格不健全等状况。只有将体育精神教育纳入学校德育过程,学生的体育精神培育才能在德与体的教育中共同来实现。
3.3加强家庭与学校的体育精神教育互动
学生接受教育的途径主要来自于学校和家庭,这也是学生最主要的两大生活空间。因此,学校和家庭教育如果能够形成互动,产生合力,必定会让学生在体育精神教育上收到良好的成效。尤其是小学生,他们对事物的认知能力不强,需要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引导,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比如,学校的体育运动会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家长能够陪同孩子一起参与、观看,学会尊重对手、尊重裁判、领会比赛规则、在每个比赛精彩之处鼓掌等,都是在实践中培养学生体育精神的良好途径。
3.4制定学校体育精神教育课程体系
在学校体育课程体系里,首先应该将体育精神教育纳入体育课程培养目标里,在目标统领下体育精神教育才能得到实施。美国在1991年将每年3月第一个星期二法定为国家体育精神节,可以看出美国对体育精神教育的重视程度非常高[6]。通常,教师采取的体育精神教育方式只是用语言来进行叙述,也就是叙事性教育,但收效甚微。应该将体育精神教育进行可操作化,根据体育精神的层次性和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制定不同的体育精神教育内容,使学生形成小学、中学到大学的一贯体育精神教育。比如将体育精神的内涵分解哪些层面,不同学段的学生主要应该以培养哪些体育精神为主。针对青少年的具体特点,确定体育精神教育的目标,通过分解进行具体的行动操作,才能使青少年逐步的形成体育精神的品质。
3.5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就是要转变体育教师的体育教育理念,理念是教师教学实施的思想基础。当代中国的学校体育课程教学基本上还是以运动技术教学为主,这基本上是建国以来中国学校体育一直延续的教学范式。因此,转变体育教师的教育理念,重塑体育教育理想,将体育文化的核心文化通过体育教学过程传承于学生,使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接受体育精神教育,并在此过程中将体育精神内化为自我的文化意识。
[1] 黄莉.中华体育精神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报,2006.
[2] 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39。
[3] 黄莉.中华体育精神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报,2006.
[4] 苗力田译.亚里士多德全集(第8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4:273,274.
[5] 伍香平.论体育精神的教育[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4(3):68-71.
[6] 马瑞,俞继英.美国青少年体育精神教育的特点及启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31(6):75-80.
10.16730/j.cnki.61-1019/g8.2016.03.015
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重点课题“学校场域中的青少年中华体育精神教育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4-GX-008)。
杨辉(1976-),男,研究方向:学校体育与体育社会学,副教授,重庆工商大学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