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强(北京联合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101)
习近平党建思想的理论和文化渊源研究
韩强
(北京联合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101)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面对新形势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基本问题,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立足党的建设的实际,从党提高执政能力、永葆先进性纯洁性和执政地位的高度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索,提出了一系列新论述、新思想、新要求、新举措,形成了以全面从严治党为主要特色的党建思想。这一思想承接于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肥沃土壤,反映了当代政党政治文明的发展取向,认真探究其深厚的理论、历史和时代渊源,对于切实学习理解并积极贯彻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习近平总书记;党建思想;理论和文化渊源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面对新形势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基本问题,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立足党的建设的实际,从党提高执政能力、永葆先进性纯洁性和执政地位的高度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索,提出了一系列新论述、新思想、新要求、新举措,形成了以全面从严治党为主要特色的党建思想。这一思想对指导推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产生了积极影响,具有重大意义。要切实学习理解并积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党建思想,需要全党认清其提出的理论和文化渊源,从历史渊源中理解本质,把握未来。
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经过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等革命家探索、发展的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理论体系的总称。这一理论体系主要是经过四个阶段建立、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时期,列宁主义阶段,毛泽东思想阶段和中国改革开放时期。当然其中也融合了各个时期其他革命领袖、不同社会主义国家的探索与实践,因而是全世界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政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习近平总书记的党建思想既脉承于这一理论体系,又是对这一理论在新的形势下的继承、创新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为习近平总书记的党建思想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在于其立场、观点和方法。其中坚持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根本,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力量之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事物和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社会主义为我们阐明了无产阶级解放的性质、条件和一般目的,指明了基本的道路;政治经济学揭示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规律为我们提供了坚定的信仰。运用这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指导党的建设,决定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任务、目标,也决定了党的建设的方式、重点和途径。习近平总书记的党建思想正是在这样一些基本理论的指导下形成的。
1.习近平总书记的党建思想反映了人民群众对建设坚强领导核心的殷切期望。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党的作风等都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党领导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巨大胜利,广大人民群众也衷心拥护党的领导,期待在党的领导下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但是,对于目前党的建设尤其是干部队伍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人民群众要求加强党的建设、从严治党的呼声也非常强烈。习近平总书记正是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坚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高度,上任伊始就开始谋划党的建设,实施“八项规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加大反腐败斗争力度,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不仅使党的作风、面貌出现了明显改变,而且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好评,尤其是既打老虎、又拍苍蝇、强力开展的反腐败斗争更是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一致赞许。
2.习近平总书记的党建思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世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理论也要随着实践的变化而不断发展,这样才能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因此马克思绝不把自己的理论当作教条,始终强调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们党也深刻认识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在正确总结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确立为党的思想路线。习近平总书记的党建思想正是坚持这一思想路线、注重与时俱进的产物。面对党的建设在新的形势下出现的一系列新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政治使命感,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把握时代特点,抓住突出问题,进行统筹规划,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高度提出了全面从严治党思想,开辟了我们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新境界,把新时期党的建设推进到一个更高的阶段,体现了对党的建设的新思考、新判断。
3.习近平总书记的党建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方法。马克思主义坚持世界的客观性、联系性,认为事物发展是辩证统一、相互联系的过程,因此必须用系统的、联系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事物,绝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习近平总书记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看待党的建设自身以及与其他建设的关系,看到了党的建设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关键作用,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党的建设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布局中统筹考虑、全面推进。不仅如此,在党的建设中做出了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决策,要求在党的建设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各个主体全面推进从严治党,这一决策既抓住重要节点,推进重点工作,同时又以全面系统的思维,对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进行集中全面治理,强调始终如一、久久为功,从而有效避免了一些人的佼幸心理,也预防了一些腐败现象的死灰复燃,收到了良好效果。
(二)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为习近平总书记的党建思想提供了基本支撑
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是一个理论体系,包含着众多基本观点,如党的性质是无产阶级先进政党,党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党以民主集中制作为根本组织原则,党坚持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相统一,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等等。这些基本特征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所在,也是最基本的标志。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性质,在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等方面作出了许多重要论断,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在党的性质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建设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方向,强调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在党的指导思想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要求不能对马克思主义采取教条主义、实用主义的态度,不能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当作过时的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不能采取浅尝辄止、蜻蜓点水的态度。主张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老老实实、原原本本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在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坚持要把党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尤其要解决好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一党巩固执政地位、实现执政使命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
在党的建设的任务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按照无产阶级政党的标准建设党,阐述了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性。他提出,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关键在党,关键在人。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核心力量,肩负着历史重任,经受着时代考验,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历史使命越光荣,奋斗目标越宏伟,执政环境越复杂,我们就越要增强忧患意识,越要从严治党,做到“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全党必须增强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自觉,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在党的组织原则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把民主集中制作为党的根本组织原则,特别强调党内规矩的重要性,2012年11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刚刚履新就提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强调党章是“根本大法”和“总规矩”。并在此后多次强调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指出:“在所有党的纪律和规矩中,第一位的是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明党的纪律,首要的就是严明政治纪律。严明政治纪律就要从遵守和维护党章入手。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最核心的,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维护中央权威。”强调任何人不能越过红线,越过了就要严肃追究其政治责任。
总之,在党的建设的根本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原则和性质,使党的建设始终沿着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方向前进。
(三)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为习近平总书记的党建思想提供了具体遵循
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既在党的建设的原则、性质等根本性问题上作出了明确规定,同时又在党的建设的许多具体问题上进行了经验性总结,同样成为习近平总书记党建思想的重要遵循。
在党的思想建设方面,习近平总书记继承我们党注重思想建党的传统,强调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性。党的十八大报告把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特别强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一再要求全党补精神之“钙”,一再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还特别把理想信念坚定作为新时期好干部第一位的标准,认为信念坚定就是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真诚信仰马克思主义,矢志不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不动摇。
在党的作风建设方面,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继承党的优良作风,坚持群众路线,切实解决党的作风尤其是干部作风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倡导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教育,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并多次强调,“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失去人民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工作就无从谈起。党要经受住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就必须始终密切联系群众。”
在党的组织建设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任人唯贤的组织路线和干部队伍“四化”标准,强调选拔干部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基本原则,建设好干部这一执政骨干队伍,并提出了好干部的五个标准,即“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在全党面向普通党员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的“两学一做”教育,提高党员的政治意识、纪律意识,使党的组织建设得到全面推进。
在党的制度建设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改革开放以来确立的制度建党的基本思路,强调要在党的建设中“制定新的制度,完善已有的制度,废止不适用的制度”,“制度一经形成,就要严格遵守,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执行制度没有例外,坚决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各种行为,使制度真正成为党员、干部和服务群众的硬约束”。他还多次强调健全党内法规体系,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在反腐倡廉建设方面,在已有工作和经验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清醒认识到这一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要求“反腐败斗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提出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全面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加强反腐败国家立法,加强反腐倡廉党内法规制度建设,进行相关体制改革,并进行了工作部署,使反腐倡廉建设取得了新进展。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灿烂文化给我们留下了凝聚民族精神、力量的文化源泉,同时也为我们党在新形势下治国理政提供了宝贵遗产和精神财富,把传统文化和当前实际结合起来,做到古为今用,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态度,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宝贵经验。习近平总书记的党建思想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又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族情感。
(一)把得民心放在党的建设的突出位置
民心向背决定一个政权的兴衰。中国传统文化一向把得民心作为执政的最高目标和衡量执政好坏的最根本标准,视为治国理政的核心。“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者君之本也”,“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政之所行,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仁者爱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等,这些名言流传至今,既体现了执政者的智慧,更凝结着老百姓的共识。正是这些重民、为民思想,使中国封建社会历经交替轮回、改朝换代仍能绵延至今,并不乏盛世迭出,多次站上世界文明之巅。
得民心同样是中国共产党人建党、领导革命和执政的要义。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领导全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而奋斗的先进政党,其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从根本上决定了党与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决定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基于人民的利益和意愿而制定的,从而使得民心有了最根本最牢固的基础,这也决定了我们党能够动员并和人民群众一道,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胜利,使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实现和保证。但是,由于人民群众利益、意愿日益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加之中央政策执行的过程性,干部能力的差异性,因此在实现人民群众的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导致一些人的利益受到损失,权利受到侵害,态度出现差异,从而产生多种多样的民怨、民愤,有的甚至酿成惨烈的群体性事件,造成民心问题。对此,在坚持人民愿意不愿意、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这一原则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把得民心放在突出位置,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强调民心是执政的最大资源,也是执政最根本的本钱。人民既是党的衣食父母,更是党存在的理由。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一再强调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盼,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在中纪委十八届六次全会上讲话时他又告诫全党:“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义是最强的力量。”这清楚表明了民心和人民在习近平总书记党建思想中的分量。
(二)把德治法治并重作为管党治党的关键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德法并治是一个始终受到重视的思想,也是占有统治地位的儒家学说的核心。孔子认为:“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孟子也认为:“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荀子则主张“隆礼”与“重法”并举,“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明德慎罚,国家既治四海平。”董仲舒进而提出了“德主刑辅”的思想,认为:“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是故教化立而奸邪皆止者,其堤防完也;教化废而奸邪并出,刑罚不能胜者,其堤防坏也。……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因此,在中国历史长河中,一方面融合法家学说,在封建专制制度下建立了基本的法律制度和相应的法律机构,另一方面,以“三纲五常”为代表的礼治也更加完善起来,道德教化受到人们的重视,各种教育方式大行其道,对维护统治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先进政党,由此决定了理论宣传教育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同时对法治、制度作用的清醒认识使我们党的建设走上了依规治党的正确轨道。这不仅是党的性质的必然要求,也反映了历史的规律、历史的经验。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习近平总书记鲜明地提出并阐述了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结合的思想。他多次强调:“从严治党靠教育,也靠制度,二者一柔一刚,要同向发力、同时发力。”“对党员、干部来说,思想上的滑坡是最严重的病变,‘总开关’没拧紧,不能正确处理公私关系,缺乏正确的是非观、义利观、权力观、事业观,各种出轨越界、跑冒滴漏就在所难免了。思想上松一寸,行动上就会散一尺。”“思想教育要突出重点,……要结合落实制度规定来进行,……要使加强制度治党的过程成为加强思想建党的过程,也要使加强思想建党的过程成为加强制度治党的过程。”可以说,强调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的有机统一是习近平总书记党建思想的重要内涵和集中特色。
(三)始终坚持治党的关键是治吏
官吏的好坏决定着政权的稳固,吏治腐败是政权垮台的基本原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充斥着清官情结,而治吏的智慧更是其重要内容,既有大量的感悟,也有成型的制度,更有大量的民间掌故、官箴,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吏治文化。从君王论,应“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只有“归罪于己,推恩于民”,才可以保天下,得民心。“自古失国之主,皆为居安忘危,处治忘乱,所以不能长久。”君主要避免“人存政举,人亡政息”。从官员说,“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对古知今,以验往来”。“事君如事亲,事官长如事兄,与同僚如家人,待群吏如奴仆,爱百姓如妻子,处官事如家事,然后为能尽吾之心。”虽然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王权思想统治下,对官员的素质和能力要求既有局限性又缺乏实现的基础,但是这些思想却为后世的官员管理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习近平总书记从传统吏治文化中吸取营养,把治吏放在突出位置。2013年6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党要管党,才能管好党;从严治党,才能治好党。”“党要管党,首先是管好干部;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治吏。”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视察时,首次提出从严治党“六个严”(“要求严、措施严,对上严、对下严,对事严、对人严”)、从严管理干部“五个要”(“管理要全面、标准要严格、环节要衔接、措施要配套、责任要分明”)的新要求,并倡导在县处级以上干部中开展“三严三实”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基于传统文化对如何加强新形势下干部管理、建设执政骨干队伍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如要求领导干部要有“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战略思维;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要有“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和“但愿苍生俱温饱,不辞辛苦出深林”的为政情怀;要有“修其心、治其身”,“为政以德”的个人修养;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魅力;要有“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的职业追求等等。这些体现了他从传统文化角度对干部队伍建设的思考。
(四)时刻把反腐败牢牢抓在手上
成由勤俭败由奢,“奢靡之始,危亡之渐”。反对腐败才能保持政权稳定和国家的兴旺发达。在中国历史上,腐败的教训历历在目,腐败的事例不胜枚举,反腐败斗争的惨烈动人心魄。为什么腐败始终存在治乱循环,成为中国历代政权交替周期律的最后注脚,中国共产党人应该如何借鉴和避免,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也丰富着习近平总书记的党建思想。2013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研究我国反腐倡廉历史,了解我国古代廉政文化,考察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成败得失,可以给人以深刻启迪,有利于我们运用历史智慧推进反腐倡廉建设”。“我们党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到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是深刻总结了古今中外的历史教训的。”此外,在反腐败斗争的具体对策上也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体现了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取其精华”和“去其糟粕”,促进了反腐败斗争的不断深入,也得到人民群众的政治拥护和心理认同。
此外,习近平总书记在建设无产阶级先进政党的历史情怀、责任担当、话语体系等方面都充分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展现了传统文化底蕴,其中所表达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都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建设的思考和期望,成为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类文明从进入政党政治时代以来,政党作为一种政治力量便始终在人类政治舞台上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无产阶级政党、资产阶级政党、民族主义政党成为三种最基本的政党类型,同时也不断演绎着新政党的出现,旧政党的消亡。目前各个国家均由不同的政党在执政,也有众多的政党发挥着参政党或反对党的作用,政党竞争正在成为最广泛、最鲜活的政治图景。中国共产党诞生于现代政党政治时代,是一个无产阶级先进政党,必然有着政党的基本特征,发挥着政党的重要作用,因此,要建设好中国共产党,必须具有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把党放在世界政治文明的舞台上、置于政党政治的框架下,基于我国政党政治的特色,按照政党发展的规律去开展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作为新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洞悉世界发展和时代特征,对党的建设进行了时代性的前瞻和思考,使党的建设具有了深厚的时代特点、先进本质和中国特色。
我们党对世界政党文明的借鉴是全方位的,也具有历史性的一面。
在过去,我们党长期以苏联共产党为学习的模样,在党的理论、党的领导、党的组织、领导体制、干部培养、建设途径等方面向苏共学习,使我们党既具有先进的本质、民族的特色,又带有苏共的痕迹。虽然后来随着中苏论战和两党两国关系的疏远中断了学习的脚步,但是仍与苏共如出一辙,并使我们党难以走出苏共建设的老路,最终也不得不重复苏共历史上不断出现的重大错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经过深刻反思,充分认识到原有建党思路的不足,走上了更加依靠制度的新路,从而逐步摆脱了传统苏共建设模式的影响。从学习借鉴到反思扬弃的过程给我们党最高领导人的党建思想带来了重大影响,其中也影响到习近平总书记党建思想的构建,其中对全面从严治党的强调,对党内法规体系构建的关注,对反腐败的重视都是我们党吸取苏共教训、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建设之路的重要体现。
当前,我们更加注重对现代西方政党自身建设经验的借鉴。一些现代西方政党历史悠久,有着较成熟的运作经验,与其他权力也有良好合作机制,有的政党执政效果较好,对于现代西方政党的成功之处,我们要虚心学习,潜心研究,但也要心存警惕,以使党的性质不受误导和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并作出了许多指示和论断,指明了党的建设的方向。
在党的旗帜问题上,世界政党尽管形形色色,但其性质一目了然,旗帜清楚易辨。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旗帜问题至关紧要。”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高举自己的旗帜,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
在党的纪律问题上,虽然侧重点不同,但世界政党都制定有相关纪律,并以此规范着政党的运行,有些政党在纪律的执行上也有着独到之处,当然也有不少政党由于纪律松驰,走上了政党分裂、垮台之路。对此,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党内要有严格的政治纪律,各级领导干部要讲规矩,要用严肃的纪律、严格的规矩、积极的思想斗争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
在干部管理问题上,面对各国政党都大力培养干部队伍,尤其注重党的优秀领导人选拔以期保持或争得执政地位的情形,我们党始终把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的执政骨干队伍作为管党治党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的执政骨干队伍“要做到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要着眼于党的事业发展需要选人用人”。
在反腐败问题上,面对这一世界性的顽症,各国政党都开展了大量工作,有的卓有成效,如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把新加坡建设成了一个国际公认的清廉国家,但也有的政党毁于严重的党内腐败,如印度国大党1993年选举失利就是如此。因此,我们党在持续开展反腐败斗争的基础上,以党的十八大为节点,进一步深化了反腐败斗争的认识,加大了力度。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告诫全党,反腐败“直接关系国家的命运、人民的命运、民族的命运”;如果“正气上不来、邪气压不住,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党内突出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迟早会出大问题”;要“牢记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我们决不当李自成’的深刻警示,牢记‘两个务必’,牢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着力解决好‘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性课题”。
在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问题上,面对西方政党党政关系较清晰明确的格局,在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前提下,习近平总书记对规范党的权力运行、党要管党、落实各级党组织管党治党主体责任、处理好党与政府及社会组织关系等都作了大量论述,极大地丰富了党的建设思想,体现了党的建设的战略思维和世界眼光。
总之,习近平总书记的党建思想承接于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肥沃土壤,反映了当代政党政治文明的发展取向,是对新形势下建设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党的新思考、新探索,对于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提高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重大意义。
[注释]
责任编辑:钱亚仙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79(2016)04-0087-08
[收稿日期]2016-05-29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保持党的纯洁性研究”(项目编号:12AZD024)和北京社科基金项目“党内法规体系建设研究”(项目编号:15KDB02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韩强(1965-),男,山东禹城人,法学博士,北京市长城学者,北京联合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二级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高教学会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研究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党的建设、干部制度改革、海外中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