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泛在信息环境的图书馆空间演变

2016-02-12 16:47:39南京图书馆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6年1期

夏 雪(南京图书馆)



基于泛在信息环境的图书馆空间演变

夏雪(南京图书馆)

摘要:通过对泛在信息环境、图书馆场所、图书馆空间演变、下一代读者图书馆空间需求、未来图书馆空间服务五个方面问题的讨论,论证泛在信息环境下图书馆空间演化和演变的不争事实。图书馆会因为技术、馆藏、服务、空间使用等因素的影响进行空间的演变,向学术型空间发展,提供读者终身学习的环境,使图书馆在未来社会继续保持不可替代的地位。

关键词:泛在信息环境;图书馆空间;空间演变

1 泛在信息环境

泛在(Ubiquitous)及普适(Pervasive)概念源于1991年,由美国加州施乐(Xerox)公司Palo Alto研究中心的首席科学家Mark Weiser博士提出。“Ubiquitous”原为拉丁文,意思是“神无所不在”,用于形容网络无所不在。推动泛在社会,一般认为有三个普及任务:计算机﹑连结网络﹑服务享受。之后,以泛在及普适计算为背景的研究计划广泛开展,多数美国和欧洲的知名大学和研究所都启动了相关的计划,如美国的MIT,CMU,Stanford,UC Berkeley;德国的GMD,University of Karlsruhe;英国的Cambridge,Lancaster等。意为使计算机融入人的生活空间,形成一个“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而又不可见”的计算环境。在这样的泛在信息环境中,计算不再局限于桌面,用户可以通过手持设备﹑可穿戴设备或其他常规﹑非常规计算设备,无障碍地享用计算能力和信息资源。[1]

泛在概念引申到图书馆领域,其基本特点是“无所不在”,即技术无所不能,信息无所不在,并具有网络化﹑全天候﹑开放性﹑多格式﹑多语种﹑全球化等主要特征。[2]读者无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获得图书馆的服务,其本质就是图书馆服务的泛在化。泛在图书馆中的信息服务就是以海量信息为资源主体,以读者需求为驱动,人(包括馆员和读者)与资源之间能形成关联与互动交流,高度智能化,并在任何时间都能提供的一种新型服务方式。以互联网为主的智能化﹑泛在化等技术是图书馆泛在信息化环境的支撑,是促进图书馆演变的源动力。[3]泛在信息环境下,读者对互联网存取是泛在的,对信息的体验也是泛在的,读者过去花费大量时间到图书馆查询权威资源的时间如今都花费在评价﹑解释和直接利用电子信息资源上,读者使用图书馆及获取利用信息与传统方式有了根本的改变。

2 图书馆场所理论

图书馆是一个场所(Place),又不只是简单的场所,就如同一个家不仅仅只是房子一样,图书馆是具有一定的馆藏资源,并具有特定功能的地方,能提供馆员工作﹑读者个人或合作学习﹑社交活动所需。历史学家Shelby Foote说过,几百年来大学一直是这样一种模式,即大学就是一群围着图书馆聚集起来的建筑。大学图书馆就是一个地方,位于学校的中心位置,是师生读者查阅资料和学习的重要场所;具有馆藏,能满足读者信息资源的需求;是一个物理的地方但又有知识的智能场所。图书馆的馆藏规模及馆藏质量对师生科研和学习﹑对大学的声望都相当重要,是大学学术精神的象征。

图书馆不是简单的一个堆满图书的场所,它通过组织信息资源并使读者可取可用,从而增加信息资源的附加值。场所本身是一个古老的概念,不同的场所具有不同的特征,从建筑学角度是指一个人记忆的空间化,亦即人们对一个地方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图书馆是一个储存﹑传播知识和文明﹑汇集和管理知识载体的场所,能满足人们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图书馆的文化特性﹑安定特性使之成为有求知欲的人最理想的地方,是给读者增添知识的地方,也是读者学习的重要场所。[4]图书馆的建筑风格﹑内部环境等给读者营造一种精神或知识层面的氛围,成为读者学习和非常重要的聚集活动场所,是知识的殿堂。色彩淡雅﹑环境舒适﹑情绪安定,催生读者汲取知识的强烈愿望。因此,图书馆本质上也是一个教育机构,其价值就是为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建构提供精神和文化的养料,培养社会的主流文化。

美国社会学家雷·奥登伯格(Ray Oldenburg)在1989年提出居住空间是人类的第一空间,工作空间是第二空间,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等阅读﹑欣赏﹑交流与休闲的空间是人类生活的第三空间。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在第三空间驻留的时间自然会增加。[5]

3 图书馆空间演变

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发展起来的20多年里,图书馆可用技术大量涌现,形成了数字化信息丰富﹑存取技术成熟的泛在化信息环境。传统图书馆环境下,图书馆主要是给书库及书架﹑读者馆藏资源流通﹑信息咨询活动﹑目录导航活动提供空间,帮助读者获取印刷型馆藏及部分网络资源信息等。图书馆空间主要用于不断增长的图书馆印刷型馆藏存储。随着电子图书及电子期刊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数字图书馆建立,馆藏的数字化,导致了两个必然的结果:图书馆作为存储空间保存纸本或其他物理馆藏的角色重要性大大下降;图书馆提供给读者空间以及满足读者个人﹑合作学习以及社会活动的空间角色明显加强,空间服务重要性也同步增加。[6]当纸本资源被数字化版本更替之后,那些腾出的传统印刷型馆藏存储所占用的书库﹑书架空间应该如何重新使用?图书馆从重书走向重人,从重藏转向重用,从过去单一以馆藏和书架为主的物理空间转向以读者活动和服务为主的空间需求。

国内图书馆界在近几年也开始图书馆空间研究,出现空间研究的论文,不少高校图书馆已经建成不同的信息共享空间为读者服务。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在现有图书馆馆舍进行调整,甚至新建图书馆,逐渐减少和压缩书库与书架所占空间,创建更多的合作型学习区﹑多媒体学习区﹑研究学习小区﹑演示房间﹑社会交往型的会议室﹑休闲咖啡间等新型服务空间。图书馆为新技术服务提供空间的功能极大增强:(1)图书馆通过创建信息共享空间或学习空间,提高了读者对图书馆空间的利用率。(2)新的合作型或协作型空间出现,鼓励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教师的积极合作,读者使用新型空间有更多的理由。(3)重新定义图书馆为学术型空间,具备为合作及交互式学习提供空间的新角色,创建不同类型支持师生读者进行学术活动的空间。(4)通过合作和协作,提供一站式的学术支持中心,提供信息资源﹑设备﹑互联﹑访问存取等整套的信息设施。(5)根据读者使用和需求,同一空间满足多种扩展服务也降低了综合成本。(6)根据读者的需求及不断增长的期望,将一些不同服务的图书馆空间调整为面向学术支持服务的空间。

泛在信息环境下,读者不到馆就可以访问获取资源,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访问任意图书馆电子资源几乎实现。图书馆空间需求﹑空间类型﹑空间使用﹑空间功能﹑空间服务等都有了根本性的演变,空间功能转变到具有新功能﹑满足读者新需求﹑提升读者体验的新型空间。

4 下一代读者图书馆空间需求

越来越多的读者都是在互联网﹑智能设备﹑无线WiFi等技术环境下长大的,年轻一代的读者,特别是90后﹑00后对现代图书馆有不同理解和偏好,会以自已喜好的方式要求和使用图书馆空间。新一代读者对图书馆的认识和使用理念决定了图书馆空间的新需求。

图书馆可以根据读者的需要提供信息查询﹑创造﹑教学与学习﹑互联网联结﹑社交休闲或沉思等不同类型的活动空间。读者对图书馆的资源需求也许会减少,但对资源相关的个性化的﹑特定服务需求却可能增加,一些信息资源通过email或在线工具直接提供。读者需要分级规划学术信息,图书馆可以提供一些特定的数据分析工具。读者对图书馆在线点击问答式的参考咨询工作会快速下降,而对长期的﹑特定研究策略的专业顾问会增加。

5 未来图书馆空间服务

图书馆空间发展是动态的过程,空间和服务必须持续不断地满足读者查询和使用资源的方式,满足未来读者对空间使用的需求,使图书馆空间舒适诱人﹑并具个性化,适合不同读者的使用需求。

图书馆空间要求具有灵活性,空间及服务必须能持续满足读者查询和综合使用馆藏信息资源,适应未来图书馆使用的变化。主要空间应该能满足使用的可变性,过去不断扩展的馆藏减少了读者可用空间,如今则相反,技术扩展了读者可用的空间,技术所支持的服务演变也更快更多。图书馆可以思考通过设置高密度﹑紧凑型书架或者移走一些物理馆藏腾出空间,大多数的图书馆不再主要是书刊采访及馆藏存储,而是更专注于通过图书馆空间支持教育﹑学习和研究。[6]

空间设计要尽量采用大面积﹑开放型空间,这样就容易在未来需要时候调整使用,如会议区﹑私有或半私有的办公室﹑会议室﹑研读间可能都需要重新设计,或者归并为一个统一多功能区域。另外,空间应该有容纳新信息技术的灵活性,比如同时在有线或无线的环境中提供读者信息检索和使用﹑支持教和学,并能保持图书馆固有的功能。

6 结论

在当前的泛在信息环境下,图书馆是印刷型馆藏和新信息技术的结合体,图书馆员应当用新的视角和理解去审视图书馆,不断提升图书馆的价值。

未来图书馆将发展成为学术型空间,特别是大学图书馆,不同学科的学生在图书馆共享﹑协作或交互式学习,许多大学图书馆已经将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创新并转化成学习型空间,给图书馆带来新的空间服务。学术型图书馆空间的主要角色是提供学术支持服务,并给图书馆所保持的物理馆藏提供空间,当然这些馆藏也是围绕学术服务的。[6]

[参考文献]

[1]网络通信中的“泛在化”概念[EB/OL].[2015-03-20].http://zhidao.baidu.com/link?url=hN5A7-kEF87XCX6zxAnHaHmka1lqo9oTQaIl3CJY1b0cz973yb483gj 1jCQt2RczkFWtx0dwD_77agTt4M7eK_.

[2]Lily Li.Buildingtheubiquitous library inthe21thcentury [EB/OL].[2015-03-21].http://www.ifla.org/IV/ifla72/papers/140-li-en.pdf.

[3]陈嘉懿,郭晶.泛在信息服务技术与方法——学术图书馆探索与实践[J].图书馆杂志.2014 (9):69-73.

[4]李晓多,李皓敏.图书馆建筑体现的场所精神[J].江苏建筑. 2011(1):13-15.

[5]Lisa Waxman,et al.The library as a place Providing students with opportunities for socialization,relaxation,and restoration[J].New Library World.2007,108 (9/10):424-434.

[6]Rechard Holmgren,Gene Spencer.The Changing Landscape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ervices[M].Washington,D.C:Councilo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Resources,2014.

Research on Library Space Evolution in Ubiquitous Information Environment

Xia Xue

Abstract:This article demonstrates the process and inevitable fact of library space evolution by discussing the following five issues: ubiquity, the place of library, library space evolution, library space requirement of next generation readers and library space service in the future. The library space will transform to academic one because of technology, library collection, service and space usability, which will both provide the readers a lifelong learning space and ensures the irreplaceable status ofthe library.

Keywords:Ubiquitous Information Environment; Library Space; Space Evolution

[收稿日期]2015-04-14[责任编辑]刘丹

[作者简介]夏雪(1972-),女,本科,馆员,研究方向:信息技术、数据库等。

中图分类号:G258.9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8214(2016)01-008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