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 晶(东莞图书馆)
网络时代城市图书馆新型学习中心构建模式及实现——以东莞图书馆为例
银晶(东莞图书馆)
摘要:东莞图书馆率先提出建设“无处不在的新型学习中心”的发展理念,通过技术创新、服务联动、整合推广等手段,拓展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海量资源为基础、以虚实结合学习服务为特色的全开放、立体化、交互式、多功能、跨终端的全民学习服务新模式,不仅成为东莞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的特色服务项目和文化产品,也在数字阅读时代和学习型社会中大胆探索出了引领国内图书馆行业发展的新业态。
关键词:东莞图书馆;新型学习中心;城市图书馆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图书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传统图书馆空间到实体与虚拟图书馆并存,知识信息服务方式走向泛在服务。用户信息获取的途径呈现出新的特征,现代数字﹑网络﹑多媒体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个人学习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也为市民学习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路径和实现方式。图书馆社会教育具有家庭和学校教育所不具备的诸多优势,如教育对象广泛﹑教育内容全面﹑教育形式灵活﹑教育时间全程等。
英美图书馆界对实体图书馆作为学习空间的讨论还在热烈进行,[1]无论是成熟的信息共享空间(IC,Information Commons)还是正在发展壮大的学术共享空间,[2]对于图书馆,不仅仅是在馆内开辟一方物理空间﹑利用技术手段﹑配备基础设施,为学习者提供学习资源数据库﹑学科馆员咨询﹑IT工程师等服务,更重要的是重新组织图书馆的实体及虚拟资源,构建一站式服务中心和协同学习环境,[3]其重点在于吸引学习兴趣相似的人群以及知识获取和分享。
作为地区文献中心的城市图书馆,传统的文献服务以纸质资源开架阅览﹑借阅为主;数字资源以各数据库检索﹑在线浏览或下载为主。而作为新型学习中心则是将文献服务变成学习服务,以学习者为中心,将无序﹑分散﹑孤立的资源与服务改变成为知识关联﹑服务系统精准的新型资源服务模式。
1.1加强学习资源建设,建立体系化公共学习资源中心
建设满足不同群体学习需求的体系化学习资源。图书馆要保障学习资源,要有系统化的知识信息资源,同时应细分用户群体。通过购买﹑自建﹑合作建库等多种方式,不断扩充和更新资源库内容,将无序独立的资源根据学习主题深度互联,有序呈现,形成覆盖学前教育﹑学校教育﹑职业教育各方面内容的终身教育资源保障体系,满足不同人群的学习需求。
在资源引进方面,采选高等学科教育课程及讲座,职业技能﹑教育﹑培训课程相关资源,少儿教育学习资源等在内的专业齐全﹑内容完整的优质教学课程库,包括电子图书﹑杂志﹑报纸﹑学术论文﹑视频﹑ppt等各种文献类型,并确保学习资源的逐年增长。
在资源开发方面,一是积极与本地学校﹑培训机构合作,挑选适当课程进行拍摄制作;二是与企业和行业团体合作,定向生产其所需要的课程,以形成更具针对性﹑适用性的职业教育资源;三是与参与讲座培训的老师洽谈并获得授权,除获得老师的课件,还应把馆内的各种讲座培训活动录制下来,制作成课件资源。
在资源整合方面,通过元数据加工处理,充分整合原有﹑新购和开发的学习资源,建立以视频为中心,包括课件﹑试题﹑文档等相关内容的课程库;以图书馆馆藏﹑在线电子资源为主的资源库,实现不同资源库间的深度互联,形成知识网络。
1.2创新学习服务模式,打造多功能的公益学习平台
充分利用信息组织﹑网络通信﹑多媒体﹑远程教育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一个支持学习全过程和各种学习目的的一站式﹑协作交互性学习平台系统。通过互联网﹑数字电视网﹑移动通信网和实体性的公共电子阅览室网络提供平台的资源与服务,并开发多种学习辅助功能,供学习者自由选择,使学习者发挥出较强的学习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1)一站式。即模拟实体大学“选﹑上﹑辅﹑考﹑评”的教学情境与过程,为广大市民提供集课程选择与内容观看﹑师生问答﹑在线测试﹑考核激励为一体的一站式教学服务。(2)交互性。即运用Web 2.0技术,支持个人中心﹑学习小组和评论﹑收藏﹑推荐等功能,建设学习型社区,突出平台的交互功能。(3)按需定制。该项目为团体用户按需定制个性化学习平台,即支持学习者﹑教师﹑第三方教育机构参与平台的建设管理,实现系统的多方协作联合运营。
1.3拓展学习传播手段,提供多平台获取、多终端易用的学习方式
通过与各类数字通信网络运营商的沟通合作,建立基于多个网络平台的学习门户,实现学习资源与服务的多平台分发,支持电脑﹑电视﹑手机﹑PDA等各类终端的浏览使用。
(1)互联网学习平台。打造学习平台作为基础平台,提供系统所有的资源与服务,支持各类电脑(PC﹑PDA﹑PAD等)设备联网,通过Web登陆使用。东莞图书馆于2011年6月升级改版原东莞市民学习网为东莞学习中心网络平台。(2)数字电视学习平台。通过与数字电视网络运营商的合作,开辟类似电视图书馆的免费频道,将学习视频类资源与图书馆的服务延伸到千家万户的客厅中。(3)移动学习平台。以图书馆APP为主要代表,以移动无线通信网络为支撑,以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平台和基于元数据的信息资源整合为基础,以适应移动终端一站式信息搜索应用为核心,以云共享服务为保障,为用户提供检索﹑阅读数字资源﹑随时随地获得在线学习服务的现代图书馆移动学习服务平台。支持用户通过手机wap﹑客户端软件等方式检索﹑下载和浏览系统的电子图书﹑报纸﹑视频﹑文档等资源,并使用系统的部分交互功能。
1.4虚实结合的学习服务,营造一体化的新型城市学习空间
虚拟网络平台的学习服务一定要有落地的实体学习引导活动,才会有更好的服务效果,用户才更容易接受,在实践运用过程中也更易于发现学习服务的利弊,便于适时调整﹑改进和完善服务中资源服务﹑管理措施﹑绩效考核等各个环节。在国内大学图书馆中,IC形态已渐较成熟,而城市图书馆新建的空间功能大多都是以展示﹑活动体验﹑讲座培训等独立的﹑无关联的服务为主,纸质与数字资源毫无关联,资源与服务之间或者关联不大,或者毫无关联。
而新型城市学习空间,则把深度互联的资源与活动﹑服务及实体空间紧密联系在一起,以用户兴趣为切入点,吸引用户到图书馆学习需要或感兴趣的内容,并按照学习模式制定中长期(季度或年)的学习规划,引导用户使用学习资源﹑培养用户学习习惯,切身体验虚实结合的图书馆一体化的学习服务。
2002年以来,东莞图书馆按照新馆建设的目标先后启动数字图书馆和市民学习网建设,并在新馆开馆前后陆续开通,为市民服务。经过几年的持续建设和推广,在资源﹑服务和用户积累方面均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基础。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如资源种类不够丰富﹑高端多媒体教育资源缺乏﹑目标用户服务不清晰﹑学习机制和功能有待完善﹑学习服务形式单一等。与此同时,各类数字网络的发展﹑移动数字阅读和通信终端设备的普及以及人们数字阅读习惯的养成,对图书馆的数字化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阅读学习服务模式不能很好地适应新时期读者阅读和学习的新需求,因此需要在图书馆已有的资源﹑服务﹑读者群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科技应用发展的最新趋势,发挥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构建东莞学习中心服务模式。
2.1模式构建
2.1.1技术引领沉浸式学习方式
一是基于流媒体视频资源的数字学习,以最吸引人的学术讲座视频为主要学习形态。
二是基于知识体系的精准资源整合,数字图书馆资源都是一个个独立数据库,形成了信息孤岛。而学习中心的资源是一个深度立体化的学习资源总库,将独立无序的信息整合成基于学习目的的有序知识体系,听课﹑学习﹑查找过程无缝融合,体验沉浸式学习。
三是基于个性化的交互宜人学习环境。根据互联网产品的生产和运营规律,东莞学习中心平台建设并不盲目追求一步到位,而是分3期逐步推进:先将已有的各种独立数字资源整合,充分互联;其次是研发各功能模块,如个人中心﹑学习空间﹑文档﹑考试等;再次逐步完善,并最终完成平台的基本形态。
2.1.2空间创建新颖学习服务
一是集制作﹑培训﹑交流﹑展示﹑体验于一体的实体学习服务空间,即东莞学习中心实体学习服务阵地,包括数字教室﹑研讨室和自带设备上网区﹑数字展示体验区﹑录音室﹑演播室等,运用展示播放﹑研讨分享﹑兴趣学习﹑小众团体学习﹑引导分享等方式将图书馆丰富的资源或重组﹑或进行知识生产等,并与学习活动相结合定期组织开展,打造新颖的学习服务新模式。
二是积极配合东莞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将东莞学习中心网络平台资源与服务延伸到村(社区)基层群众身边,指导基层公共电子阅览室定期开展数字阅读进村(社区)﹑社区网络学堂﹑e读e学e生活——东莞移动图书馆推广服务活动等系列活动。
2.1.3总分馆联动创建城市学习机制
东莞学习中心将实体服务阵地与虚拟网络平台统筹管理,通过总馆﹑中心馆﹑镇街分馆﹑图书馆ATM﹑图书流动车﹑24小时自助图书馆﹑村(社区)基层公共电子阅览室﹑企业﹑学校等分馆搭建的服务体系构成网络节点和学习空间骨架,打造出城市学习空间,包含各类学习设施﹑学习组织和学习资源。为此,东莞图书馆搭建了以学习为中心的工作体系。首先,调整管理模式,制定总分馆联动的工作流程﹑学习激励机制,利用读书节﹑学习型组织等活动开展覆盖全市的体系化学习服务;其次充实完善总分馆学习资源,将电子图书﹑报刊﹑课件﹑学术及讲座视频等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再者,进行技术创新,将技术与应用紧密结合,不断提升平台功能,依托全市公共电子阅览室网络,拓宽总分馆联动的学习路径与方式。
2.2主要创新点
2.2.1提出城市图书馆业务转型与发展的新型思路
东莞图书馆建设开放的学习中心,为公共图书馆的转型发展指明了道路。首先,学习型社会将教育与学习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而公益与开放的图书馆最有益于促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图书馆的基本职能之一就是承担社会教育。其次,学习型社会需要图书馆成为新型学习中心,以适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即SoLoMo(Social+Local+Mobile,社交+本地化+移动),而学习型社会也同样需要图书馆发展建设成为学习社区+服务体系+无线城市。再者,图书馆服务需要不断演进与提升,从信息查找到文献阅读,再到知识交流三个层次上来看,为满足学习型社会需要不断增强文献阅读服务和知识交流服务。
2.2.2解决新技术环境下新学习模式的服务对接问题
东莞学习中心通过创新利用和整合各种技术手段,很好地迎合了现代社会个人学习模式的新变化和新趋势,使图书馆的各项学习服务和读者的新学习模式能有效实现对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服务效率。通过开展虚实结合的学习服务和学习活动,解决了线下实体课堂学习和线上数字课程学习相结合的问题。总而言之,通过整合运用各种技术手段,有效解决了新学习模式中的各种现实问题,更好地满足了市民学习的各种需求。
2.2.3延伸中心图书馆的学习服务功能
随着总分馆体制在各地的推行以及区域协同发展的逐步深入,中心图书馆的各项服务和活动如何深入延伸和有效辐射到基层分馆﹑让更多的人享受到图书馆服务成为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东莞学习中心建立了总分馆联动的学习服务工作机制,利用qq﹑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推介手段和社区网络学堂等多样化的活动形式,依托遍布全市的公共电子阅览室,将总馆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服务延伸到基层分馆,让图书馆服务覆盖到更多的基层群众,突破时空局限,进一步拓展了总分馆体系内学习服务的协同发展。
2.2.4注重用户驱动的绩效与关注未来
不论是东莞学习中心平台还是东莞移动图书馆平台,在项目研发前期,都注重用户的实际需求。东莞学习中心平台前期规划是在总结东莞市民学习网建设与推广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对东莞市民学习网的优点和不足进行了深刻的总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同行业调研﹑互联网相关产业发展调研﹑用户(读者)座谈﹑内部(各部门)研讨等过程。在项目进行过程中不断吸收用户的意见反馈,促进系统进化。
在项目策划和研发过程中,注重产业和技术的发展趋势。学习中心平台建设与移动图书馆平台建设顺应了逐渐兴起的名校公开课﹑MOOC的互联网学习方式,为东莞市民提供了学科齐全﹑名校名师众多的公开课学习平台。并且紧跟移动阅读﹑移动学习的新趋势,开发出了东莞移动图书馆这一集图书馆服务与手机阅读与学习功能于一体的手机移动客户端。
2.2.5注重沟通
项目研发涉及多个部门及研发公司﹑数字资源提供商﹑搜索服务提供商﹑短信服务提供商等,沟通方式尤为重要。针对项目的每个环节都应设置专人负责沟通,技术﹑组织﹑资源﹑宣传推广,每个人员负责一个模块,职责明晰;另外,采用网络通信方式,快捷﹑方便,便于存档,并随时进行远程监控和操作;对于项目需求和重要功能改变,不是简单的通过电话和网络通信工具沟通,需要通过发正式邮件通知对方。
2.2.6规范化管理
在策划时期确定了《东莞学习中心网站建设规范》,规范详细规定了建站的一般原则﹑基本流程﹑网站域名及网站技术规范﹑网站的基本功能和内容﹑网站优化规范﹑网页模版设计规范﹑网站可信度规范﹑网站运营维护规范,使项目管理规范有据可依。另外,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形成了全面﹑条理清晰的档案,包括调研报告﹑需求文档﹑设计方案﹑模板设计﹑问题汇总表﹑技术指标等,对整个研发过程的重要文字材料和数据进行档案管理,便于问题的回溯和项目的阶段总结。在项目日常运行和学习服务新形态的创新发展过程中,增加了《东莞学习中心网站日常管理制度》《东莞学习中心公益课堂管理规范》《东莞图书馆数字资源服务的工作流程》《东莞图书馆数字资源使用制度》《东莞学习中心课件课程制作规范》《东莞学习中心录音室暂行管理办法》《东莞学习中心研讨室管理规定》《东莞学习中心演播室暂行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保障新型学习服务的有序进行。
3.1新型学习中心需要形成新型的业务流程
以学习者为中心,以虚实结合的学习服务为导向,形成新的内部业务流程,包括资源采购及提供方式﹑空间形态布局营造﹑新媒体新技术应用等,并培养用户了解﹑使用新型的学习方式,将呆板的﹑扁平线性的传统业务转变成有生命力的﹑灵活的﹑立体的新型学习业务服务方式。
3.2突破思维界限,融入到学习过程中
对“学习”的内涵外延还需要进一步深化,不断颠覆思路,非禁即入,将图书馆的资源﹑平台﹑服务从“学习”的角度重新诠释,顺应学习需求,融入到学习过程中,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经验总结。
3.3与社会各学习型团体合作以及跨界融合
图书馆与社会各界的合作并不鲜见,以往合作中图书馆几乎都处于比较“被动”的状态。如今图书馆的发展正逢盛世,生机勃勃,除学习资源及服务之外,地理位置资源﹑馆舍空间环境资源﹑文化氛围资源以及最重要的读者资源都渐渐被社会各文化学习型团体所青睐,然而如何能达到合作共赢,并充分体现图书馆特别是公共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需要所有相关方的合作和跨界融合。而图书馆既要鼓励社会学习型团体利用图书馆的场馆设施,又要引导学习型团体了解和使用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同时也要把学习型团体在馆内的各种学习活动与图书馆文献服务结合形成知识产品,供更多读者学习使用,树立图书馆学习的服务品牌以吸引更多读者。同时,对这些新型学习服务还需要探索﹑实践﹑总结和反思。
[参考文献]
[1]刘丽芝.图书馆学习空间利用初探——以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进学园”为例[J].图书馆论坛,2014(5):107-113.
[2]黄勇.美国高校图书馆学术共享空间的规划与构建[J].图书馆学研究,2012(12):98-101.
[3]“Information Commons To Go”Computers in Libraries [EB/OL].[2014-05-30].http://wors.bepress.com/marc-bayer/1.
Construction Mode and Implementation of A New-type Learning Center of Urban Library in the Era of Information Internet——Taking Dongguan Library as Example
Yin Jing
Abstract:Dongguan Library, the first to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building“a new-type learning center”,has constructed a learner-centered and resources-based universal learning mode that is open, three-dimensional, interactive, multifunctional and terminals crossed. The new mode not only acts as a special service and cultural products of Dongguan, but also explores a new leading status for domestic library industry in the era of information Internet.
Keywords:Dongguan Library;New-type Learning Center;Urban Library
[收稿日期]2015-05-27[责任编辑]闫东芳
[作者简介]银晶(1977-),女,馆员,研究方向: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推广。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8214(2016)01-007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