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俊超,刘彦君
(北京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北京100120)
北京市科研事业单位人才培养政策研究
赵俊超,刘彦君
(北京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北京100120)
北京市科研事业单位人才队伍的迅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该市出台的一系列科技人才培养政策。通过对北京市科研事业单位人才培养政策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提出了合理意见及建议。
科研事业单位 人才培养 政策
科研事业单位主要是指由政府领导,从事公益服务,不以营利为目的各级科研院所。科研事业单位人才培养政策是为了规范单位人才培养行为而制定的准则,主要包括方法、条例、谋略、法令、措施、办法等。
科研事业单位人才培养政策包括青年人才培养政策、自主创新人才培养政策、领军人才培养政策等,这些政策在科研事业单位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1.1 培养青年学术带头人,扩大优秀科技人才队伍
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放手、大胆地使用优秀科技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在北京市颁布实施的政策文件中,有以下几项内容适用于科研事业单位的人才培养:
①1997年,为培养优秀的科研人才,推出了“北京市跨世纪优秀人才工程”。这一工程规定,北京市青年科技骨干基金和跨世纪优秀人才工程基金要积极支持资助优秀青年后备人才的学习进修。
②1999年5月10日,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印发的《北京市科学技术干部队伍建设规划》(京发[1999]13号)提出了主要育才措施,指出要加强全市科技干部业务培训,增强其创新开发能力和业务能力;运用多种手段,提高学习效果;实行人才培养投资多元化,更好地培养本市人才。
③为贯彻落实《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实施方案》精神,2003年2月,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等部门联合发布了《北京市贯彻落实国家人事部等 7部委〈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实施方案〉的实施意见》(京人发[2003]15号),目标是鼓励、支持入选人员通过竞争承担北京市重大科研项目和重点工程项目,并赋予他们充分的科研自主权。到 2010年,在北京市培养造就一批拔尖人才、学术技术带头人、优秀年轻人才。
④《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首都青年人才开发工程”列为重点人才工程,建立青年拔尖人才培养体系,并加大对青年人才的培养力度。为提升青年人才队伍国际化素质,应建设一批优秀青年人才培养基地,并组织青年人才赴基地开展学习实践。
1.2 培养自主创新人才,增强人才的创新能力
2006年,为积极培育、大力引进、开发和用好自主创新人才,营造鼓励自主创新的良好人才发展环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北京市人事局发布了《关于加强自主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京人发[2006]83号),提出完善自主创新人才培养、选拔机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大专业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力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培养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急需人才;切实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步伐,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2010年制定的《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建立支持人才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尊重研究人员的科研和学术自主权,保障研究人员自主选题、自主使用研究经费、自主控制研究进程。同时提出建立和完善年轻创新型后备人才的发现培育体系,加大对年轻创新苗子的发现、教育、培养和跟踪工作力度。
1.3 培养领军人才,推动人才集群化培养
2010年的《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推进人才集群化发展,发挥人才领袖引领人才集群的作用。赋予领军人才自主权,形成以人才领袖为主导的人才集群化发展战略,完善引领体制机制,确保人才集群不断完善和升级;同时组织本地人才群与海外人才群接轨,共同开展项目的合作研究,建立研究中心,形成一流的交流合作网络。
政策推行后,各科研事业单位积极争取并充分利用北京市委、市政府对人才培养的各种政策,通过人才领袖在人才群发展中的引领作用,赋予人才领袖科研自主权,提供项目支持、国际合作等渠道和方式,加快培养领军人才,打造核心竞争力,储备领军人才。
在科研事业单位人才培养政策制定方面,尽管制定政策的速度及质量比之前有了大幅度提高,但是该政策体系仍不完善,需进一步加强。
2.1 人才工程数量与实施效果不匹配
近年来,创新型人才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人才工程或计划的实施。但由于人才工作者只为一时政绩,缺乏长远考虑,导致人才工程缺乏前瞻性,虽然培养人才数量与日俱增,但其实质内容却没有发生改变,因而实施效果也不尽人意,最终使相关政策偏离了原有的正确导向。
2.2 创新型人才培养政策偏于个体,轻于团队
当下,我国实施的人才培养、激励措施大多数是针对人才个体的激励,针对人才团队的激励十分罕见。从国外创新型人才发展的实践中可以看出,创新活动最有效的实施模式是以创新团队或者说是人才团队的形式实施的。但我国现有的人才培养、激励措施没有充分重视团队合作的创新模式,整体的创新合力也未得到充分的发挥。
2.3 本地人才深入开发与系统培养政策偏少
通过调研发现,目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主要是针对人才激励、人才引进、外部人才 3个方面,对于本地现有人才的深入开发、培养与激励政策相对较少,这样大大降低了本地人才的工作积极性。
科研事业单位人才政策的制定既要根据自身的特点、特色来制定,还要参考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科研事业单位人才的不同特点来制定;同时要加强政策执行的监控力度,重视政策评估的科学性,减少人为因素,要及时淘汰不适合社会环境的政策条文。因此,要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加大人才培养政策的实施力度。
3.1 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培养科技人才
目前我国科技人才的总量相对偏低,需要扩大其培养规模,强化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在支持普通高等学校发展的同时,推动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升民办教育的质量与信誉;同时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加大网络教育模式的开展,鼓励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培养科技人才,扩大培养科技人才的路径。
3.2 提高科技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科技兴趣
由于我国的教育体制是应试教育,导致科技人才的创新能力受限,所以要提高科技人才的创新能力就要引导我国教育体制向能力教育转变,除了要加强基础教育中的能力教育,还要加强师资队伍的继续教育,严格考核认证,规范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同时还要注重培养科技人才的科技兴趣,使科技人才队伍的质量得到有效保障。
3.3 应建立以能力为中心的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体系,为青年科技人才创造更多的有利条件
依托高层次人才培养规划,在人才的选拔上要打破论资排辈的观念,注重科技人才自身的能力,提供更多的科技人才研修计划。同时,在科研经费上予以支持,加强中外科技人才交流,采用灵活多样的学术交流模式,从而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体系。■
[1] 陈契. 科研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J].人力资源管理,2010(10):80-81.
[2] 何凤秋,常虹. 构建多层次、多元化事业单位高层次人才激励机制[J]. 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1(6):6-11.
[3] 王俐. 科研事业单位招聘问题研究[D]. 北京:首都经贸大学,2010.
On Training Policie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s in Beijing
ZHAO Junchao,LIU Yanjun
(Beiji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Beijing 100120,China)
The quick development of talent team building in Beijing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s largely benefits from a series of scientific personnel training policies.The personnel education policies are to regularize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s regarding personnel educating actions,including strategy,law,measures,methods,regulations,etc.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reasonable opin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Beijing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s’ personnel educating policy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talent training;policy
C961
A
1006-8945(2016)02-0007-02
2016-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