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学荣
01让社会力量成为养老服务主体
陈学荣
目前,江苏省南京市60岁以上老人125万,实际老龄化率23%,年增速4.5%,高基数、高增速、高龄化、高需求、高风险“五高”特征明显,养老工作面临严峻挑战。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针,市委市政府将养老纳入“建设健康服务与生命科技名城”战略规划,以创建“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为契机,统筹发展养老事业和相关产业,推出系列扶持政策,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深度推进以“老有颐养”为目标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
一、构建多元格局。发达国家经验表明,市场化程度越发达,养老服务需求越多元,政府再难“包办”养老,要善于运用“治理”思维,形成“政府主导、社会主力、市场主唱”的养老服务业多元格局。一是政府主导:完善顶层设计。成立全市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形成高位推动;在省会城市中率先出台《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等15个文件,加强政策带动作用;制定三无、五保、低保及低保边缘等“五类老人”的护理补贴措施,提高托底水平;二是社会主力:调整激励措施。自2015年起,大幅提高社会办养老机构补助标准,并在国内率先对民办机构发放房租补贴。近年来,市级财政发放床位、护理补贴2350万元,目前社会力量参与养老热情高涨。在全国首提“社区40%服务用房用于养老服务”,建立就近就便养老服务网络。此外,2015年市本级投入公益创投资金1000万元用于养老类社会组织培育;三是市场主唱:有机对接需求。有效整合家政、餐饮等市场资源,开展养老“五助”服务,其中以助餐、助医成效最为明显。开放高端养老,引入市场资本,以市场方式运作。法国欧葆庭、澳大利亚皇奥护理等国际先进养老品牌进入南京市。预计2020年,全市养老服务业将提供6万就业岗位,吸纳投资500亿元。
二、发展多种模式。一是公办让渡,社会接盘。针对公办养老机构“活力不足、能力不专、示范不强”等问题,以“公办民营、公租民营、公建民营、公助民营”四种方式,引入社会力量运营,转让经营权,保留所有权。56家公办机构中,已有42家实现公办民营;二是政府扶持,社会活跃。仅2014年以来,全市出台扶持养老文件达15件,涉及养老补贴16项,引发社会资本踊跃参与养老服务业。民营养老机构占养老机构总数的78.3%;三是资产保值,社会放心。市民政局直属福利院,2013年拿出700张床位引入3家社会养老组织,江宁区社会福利中心的800多张床位也进行招标。其中对政府托底对象,保留足够床位。实施公办民营,不仅使资产实现保值增值,还取得良好社会效应。
三、创新多条路径。一是专业导向,优化服务。市、区、街分级发展养老类社会组织,并鼓励有实力的养老社会组织“连锁经营”和进入社区发展,全市25%社区居家养老中心引入专业社会组织。此外,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综合中心连接100多个各类专业养老服务资源;二是科学评估,规范发展。立足需求提供服务,首次开展老人经济情况、失能状况评估,提高养老服务资源调配针对性。对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对象和养老服务组织开展“第三方”评估,服务组织评估结果与等级评定、政府补贴挂钩;三是信息支撑,智能养老。开通12349养老服务热线、全市养老服务网,为老人提供预约挂号、家政预约等服务信息。引入南京开江、杭州援通等市场化的信息企业,建设全市养老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等实现数据交换。
四、建立多维监督。一是行业监管。市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协会、市社会福利服务协会牵头,集结11个服务行业协会建立“行业协会联席会议”,构建全市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居家养老行业监管网络,发挥行业协会作用,促进行业自律、自我监管;二是设施监管。彻底解决养老设施“有规划、无建设,有建设、无移交”问题,明确养老设施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验收、同步交付,国土、规划、住建、民政等部门全程联动监督;三是信用监管。将养老服务信用认证信息纳入信用体系管理网络。建立养老服务信用档案,公开养老服务信息。建立养老组织失信惩戒机制,加大违法违规行为的执法查处力度;四是运营监管。实时记录居家养老服务人员上门服务时间和服务项目,作为评估绩效和发放补贴依据。邀请行风监督员、新闻媒体暗访养老机构,对出现违规行为的,通报整改、严肃查处。
(作者系江苏省南京市民政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