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两岸经济关系发展前景展望

2016-02-12 11:01唐永红
统一论坛 2016年5期
关键词:祖国大陆台资制度化

■ 唐永红

新形势下两岸经济关系发展前景展望

■ 唐永红

自2008年国民党再次执政台湾以来,海峡两岸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实现了全面直接双向“三通”,开启了陆资入台投资与产业合作步伐,两岸经济关系发展翻开了制度化合作的崭新篇章。但当前,国际需求疲软甚至衰退,祖国大陆经济发展转型,台湾岛内拒绝承认“九二共识”的民进党上台,两岸经济关系发展不容乐观。

一、两岸经济关系发展现状与问题

台湾第二次政党轮替以来,两岸经济在全面直接双向“三通”的基础上开启了制度化合作进程,但两岸经贸活动正常化与自由化进展缓慢,两岸旅游、贸易、投资、产业合作未能充分展开,潜能未得以充分发挥。

1.陆客自由行开放过少过慢,作用有限。

以2015年祖国大陆居民赴台旅游为例,虽然达到340万人次,创历史新高,但陆客入台以团进团出模式为主,虽然带给了沿线与旅游相关的业者以利益,但受益面有限。舆论普遍认为,陆客自由行才有助于台湾民生经济的发展并惠及各地区各阶层。但台湾当局每天仅开放4000个名额,祖国大陆也仅开放36个城市居民可以入台自由行,对于台湾民生经济发展是杯水车薪。

2.两岸贸易正常化与自由化协商艰苦,进程缓慢。

近年来,两岸贸易远未穷其发展潜力,且发展势头下降,这既有国际市场衰退、两岸贸易需求结构变化的影响,也有贸易政策开放不足的原因。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早期收获清单货物贸易、服务贸易自由化专案太少,特别是台湾当局歧视性、限制性的贸易政策阻挡了两岸贸易不平衡格局的改善,并限制了两岸贸易发展规模的扩张及其对两岸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3.两岸产业对接合作步履艰难,成效不彰。

较之于贸易、投资合作,两岸产业对接合作更是步履艰难,成效不彰。

一是产业对接合作机制不健全。两岸产业对接合作至今仍然是在限制性产业投资准入政策约束与扭曲下,靠民间力量、市场机制艰难展开。即便在两岸公权力介入的合作方面,至今仍然局限于几个试点产业项目。而且,现行两岸公权力合作层级不高,不足以整合两岸各界力量来推进产业合作。

二是产业对接合作领域过窄,至今仍然侧重于制造业合作,并以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业为主,而新兴产业与服务业领域合作较少。

三是产业对接合作层次不高。至今仍然以基于生产要素互补性的生产合作为主,通常是祖国大陆提供劳动力与土地,台湾提供资金与技术的合作,而鲜有在研发、销售、标准与品牌建设等方面的合作。

二、影响两岸经济关系发展动力与成效的主要因素

由上可见,虽然近年来两岸经济关系发展初步开启了制度化合作进程,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因经贸活动正常化与自由化进展缓慢,结果多数人、多数行业对制度化合作“无感”。造成两岸经贸活动正常化与自由化进展缓慢的深层次因素,既有两岸政治、经济结构性矛盾问题等客观层面因素,更有认知问题、合作理念偏差、保护主义与歧视性做法等主观层面原因。这是影响两岸经济制度化合作与经济关系发展动力与成效主要的、根本性因素。

1.两岸政治经济结构性矛盾问题凸显。

这既有两岸政治结构性矛盾引致的政治互信问题,也有两岸经济结构性矛盾引致的竞争性问题,以及合作政策引致的利益分配问题。

其一,两岸互信不足构成经济合作障碍。当前两岸政治结构性矛盾引致的互信不足,深刻制约着两岸经济制度化合作进程。特别是,台湾担心伴随陆资入台投资、陆货入台销售、陆客入台观光,可能会有经济安全甚至所谓“国家”安全之虞,因而至今仍然抱持保护主义心态与歧视性做法,使得两岸在贸易、投资、旅游等层面的正常化与自由化步伐迟滞,在产业与技术领域的开放与合作进展缓慢。

其二,两岸经济竞争性增加了经济合作难度。眼下,两岸经济分工已经从过去垂直型分工为主过渡到混合型分工状态,且水准型分工在不断加强,两岸经济体产业结构不断趋同,竞争性不断增强。在祖国大陆市场上,现阶段两岸经济体不仅在商品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在资本、人才与技术等要素市场的竞争也开始显现。两岸经济体在国际市场上也存在竞争,而且呈现此消彼长的局面。两岸经济体的竞争,先前主要涉及成衣、鞋类等属于劳力密集型以及技术层次较低的轻工业消费品,当前主要涉及电子、电器、电机与光学制品等热门出口产品。上述竞争性态势,一方面制约着两岸经济关系的和谐发展,相应提出了两岸制度化合作与协调的必要,另一方面无疑也成为两岸合作与协调的一个制约因素,增加了合作与协调的难度。

其三,利益分配复杂性制约两岸经济合作协商进程。两岸经济体的竞争性本身也代表着两岸之间存在经济合作的利益分配问题。经济合作中利益在两岸之间分配关系的复杂性,以及在两岸各自内部不同群体之间分配关系的复杂性,也使两岸经济合作的难度相应提高。

2.两岸经济制度化合作理念有偏差。

两岸经济关系发展过程中,台湾当局迄今尚未给予祖国大陆世界贸易组织(WTO)会员待遇,禁止或过分限制进口祖国大陆产品,禁止或过分限制台商投资祖国大陆,禁止或过分限制陆资入台投资,等等。

其一,重私利,轻共赢。两岸经济合作协商谈判中,台湾当局及业者多希望祖国大陆单方面持续“让利”,多向台湾业者开放市场,而不太考虑将台湾市场相应开放给祖国大陆业者;比较重视将台湾生产的产品与提供的服务出口销售给祖国大陆,很少考虑与祖国大陆进行生产与经营合作,以整合两岸互补性优势与比较优势,并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发展格局,增进两岸共同利益。

其二,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利益。在经济合作协商谈判中,台湾比较重视贸易合作,而不太重视进行投资、生产、经营、研发合作;希望祖国大陆能够减免关税进口更多台湾产品,而不太愿意减免关税进口祖国大陆产品;希望祖国大陆多开放服务贸易市场给台湾服务业者,而不太愿意开放台湾服务贸易市场给祖国大陆服务业者。

三、新形势下两岸经济关系发展前景展望

当前,两岸经济制度化合作与两岸经济关系发展,正面临新的国际形势与岛内局势、两岸形势,特别是祖国大陆经济发展转型、两岸关系稳定性以及相应的政策驱动力进一步弱化的挑战。

1.国际需求衰退的影响。

由台湾接单或上游基地,到祖国大陆中下游组装制造基地,再到最终产品出口国际市场,这一两岸在国际产业分工与合作中的现行模式,使得两岸贸易、两岸投资的发展,因国际经济危机、欧美日需求市场的衰退而受到较大冲击。这凸显了两岸在国际产业分工与合作中的现行模式在国际产业分工与国际市场竞争中的不利一面,也表明,需要调整两岸在国际产业分工与合作中的模式。

2.祖国大陆经济发展转型的影响。

“十三五”规划纲要要求,“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提高发展品质和效益为中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扩大有效供给,满足有效需求,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这实际上要求祖国大陆经济加快正在进行的发展转型步伐,这也必将对两岸经济合作特别是祖国大陆台资企业再发展产生相应影响、提出相应要求,同时也提供了新的机会与空间。

其一,生产要素投入层面的转型与影响。因应生产要素成本上升、资源能源环境压力,祖国大陆必须在生产要素投入层面加快从粗放型发展向集约型发展转型。在引进外资方面,要从过去的招商引资到现在的挑商选资,这必然冲击到粗放型生产经营的许多科技含量不高的中小台资企业和对环境有污染的台资企业。因此,新形势下,台资企业需要走集约化生产经营道路,进行研发、生产与行销等业务的重构与战略整合,提高生产要素产出率。

其二,市场需求拉动层面的转型与影响。面对国际市场需求衰退、国内收入成长消费水准提升,当前祖国大陆经济发展在市场需求拉动层面正从外需拉动发展为主向内需拉动发展为主转型,从过度依赖公共投资拉动发展向更多依赖民间投资、消费需求拉动发展转型。这显然冲击出口生产型台资企业,但与此同时,开放私人投资,私人消费与内需市场增加,台资企业也因此面临新的投资机会、合作机会。

其三,产业结构层面的转型与影响。随着工业化的初步完成与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准的提升,当前祖国大陆经济发展在产业结构层面要求加快从工业化向后工业化发展,需要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包括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这显然会冲击到先前的传统制造业台资企业,但在先进制造业与服务业方面将会为台资带来新的投资与合作机会。

其四,效率与公平层面的转型与影响。因应贫富分化与社会矛盾,当前祖国大陆经济发展在效率与公平层面要加快从先前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向缩小收入差距、构建和谐社会的方向发展。这将导致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冲击到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台资企业;但与此同时,祖国大陆内需市场将进一步成长,有助于高端市场的形成和产品差异化经营,从而带来新的投资与合作机会。

3.两岸关系稳定性的影响。

两岸经济关系发展无疑会受到两岸政治关系的影响。两岸政治关系主要通过影响两岸经贸政策而影响两岸经济关系发展。

其一,两岸关系稳定发展的政治基础面临挑战。两岸关系发展的稳定性因两岸缺乏政治共识基础而存在不确定性。祖国大陆坚持两岸同属一个国家,并以此作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合作交流的政治基础与前提条件。而民进党当局仍坚持“一边一国”或“一中一台”立场。两岸关于两岸关系性质的立场对立,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发生动摇。

其二,两岸关系发展在动荡中进入停滞期甚至衰退期。祖国大陆对台经贸政策主要服务于祖国大陆关于两岸同属一个国家的定位。如果两岸能够达成最低度的政治共识,那么两岸公权力层面还可以继续维持先前签订的23项协议及其展开的合作交流,甚至继续启动制度化合作的协商谈判以开启新的合作交流。而民进党当局继续坚持“台独”政策,必然引起祖国大陆的反制,不仅两岸协商谈判开启新的制度化合作交流不可能,而且已经签订的23项协议因没有两岸政治共识而失效,可能被全部废除或选择性废除,两岸已开启的制度化合作交流可能被终止,直至“地动山摇”。

4.政策驱动力弱化的影响。

台湾如不能在国家认同上与祖国大陆达成共识,制度化合作的协商谈判机制就不可能继续启动,而先前已经签订的协议原则上也就失效。这必将弱化两岸经济关系发展的政策驱动力。

在祖国大陆维持经济全球化的国际经济格局下,民进党当局大陆经贸政策的经济目标与政治目标具有矛盾性:为了台湾经济利益与民进党连任执政目标,需要在维持两岸关系稳定性的基础上实行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化与自由化政策措施,避免进一步被边缘化;为了“台独”政治目标,又需要实行脱离祖国大陆的经贸政策,降低对祖国大陆的经贸依赖程度。这样,民进党当局一方面将推进新南向政策、寻求签订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等,以图开拓国际经济空间;另一方面也可能收紧其祖国大陆经贸政策,例如,加强对台资入陆、陆资入台、陆货入台的限制。蔡英文在就职讲话中已对大陆经贸政策做过明确论述。这种走向显然会进一步弱化两岸经济关系发展的政策驱动力。

猜你喜欢
祖国大陆台资制度化
浅析“台湾网红”的网络传播现象
推动以案促改工作常态化、制度化
关于高职学生管理制度化与人性化的探讨
台资企业涌入大陆上市
对台湾青年在陆交流与融入的新观察与新思考
从“台资”到“台智”
台资升级
两岸成人教育学学科专业培养比较研究
上海联新:台资的连锁梦
从法庭走向街头——“大调解”何以将工人维权行动挤出制度化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