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朝霞 仇妙芹
(1、中共广州市委党校校刊编辑部,广东 广州 510070;2、广州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广东 广州 510006)
论习近平以人民为本的文化思想
温朝霞1仇妙芹2
(1、中共广州市委党校校刊编辑部,广东广州510070;2、广州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广东广州510006)
习近平文化建设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关于文化问题的认识是一脉相承的。习近平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的核心,就是坚持文化建设的人民性,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文化为人民服务的方向。习近平文化建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文化思想;以人民为本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1](P186)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文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论断。这些论断不仅有鲜明的时代性、创造性、前瞻性和实践性,而且有内在的逻辑联系,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对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习近平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的核心,就是坚持文化建设的人民性,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文化为人民服务的方向。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以民为本的文化建设思想,并提出了“做好意识形态工作,要正确认识、处理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党性与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的创新性观点。
(一)坚持文化建设的人民性
对于什么是文化建设的人民性,习近平总书记有深刻的阐述:“坚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1](P193)坚持人民性,就是要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全部活动的依据和根本标准,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虚心向群众学习,切实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根本问题。
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造者和实践者。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持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也体现在党的先进性和群众接受的广泛性的统一上,体现在普及与提高的统一上。党所代表的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来自于人民群众的文化实践,是对这种文化实践的科学总结、高度概括和理论升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际间文艺交流合作的不断增加,文艺产品进一步进入市场、走出国门,对我们党坚持文化建设的人民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就是说我们的文艺不仅要满足本国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而且要参与世界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为世界人民奉献我们的民族文艺精品。新世纪党的文艺方针政策必须更加自觉地保持和发扬文化的人民性特征,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面向世界,这样才能真正把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落到实处。
(二)旗帜鲜明地坚持党性
党性,是指一个政党固有的本质特性。共产党的党性是无产阶级利益的最高而集中的表现。中国共产党以实现共产主义的最终目的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奋斗目标,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这是中国共产党党性原则的集中表现和基本核心,也是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内在根据。做好意识形态、宣传思想和新闻舆论等文化工作,必须讲党性,这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本质要求,也是意识形态和宣传思想工作的灵魂和基石。无论时代如何演变、舆论传播环境如何变化,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党性原则都不能丢、不能忘,不能有丝毫含糊、偏离和动摇。
那么,应该怎样坚持文化工作的党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党性,核心就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坚定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坚定宣传中央重大工作部署,坚定宣传中央关于形势的重大分析判断,坚决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中央权威。这是大原则,决不能动摇。”[1](P193)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努力站稳正确的政治立场,强化“四个意识”,自觉履职尽责,兢兢业业地为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工作,始终坚定地站在党性和党的原则的立场上想问题、办事情、抓落实。
(三)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共产党的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1](P193)党性和人民性都是整体性的政治概念,党性是从全党的整体而言的,人民性也是站在全体人民的立场而言的。不能简单地从某一级党组织、某一部分党员、某一个党员来理解党性,也不能简单地从某一个阶层、某部分群众、某一个具体人来理解人民性。
党性和人民性关系的本质,源自于党和人民的关系。我们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共
产党员是来自各个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是劳动人民中的普通一员。坚持党性就是坚持人民性,坚持人民性就是坚持党性,党性寓于人民性之中,没有脱离人民性的党性,也没有脱离党性的人民性。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根本保证。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文艺的根本宗旨也是为人民创作。把握了这个立足点,党和文艺的关系就能得到正确处理,就能准确把握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政治立场和创作自由的关系。”[2](P202-203)因此,必须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只有站在全党和全体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才能真正把握好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
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文化建设必须以人民利益为价值旨归、以人民力量为源泉。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文化发展的实践中确立并坚持下来的重要经验。当前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着不少新的矛盾和问题,但无论形势怎么变,“以民为本、以人为本”这个根本原则不能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这是对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思想的新发展,包括努力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标、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等方面的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精神需求。”[3](P3)这个论述首次比较全面地揭示了这个工作导向的内涵。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又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多次强调文化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深化和拓展了党的文化建设思想。
(一)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就是要走群众路线,以人民根本利益为落脚点,坚持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和价值主体地位。要从思想上首先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了解人民群众真正的精神文化需求,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为人民创造出更多优秀的、经得起时代考验的文化作品。
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关键在于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标。“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不能以自己的个人感受代替人民的感受,而是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2](P194)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4](P11),“努为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5](P164)。他还指出,文化建设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研究新时期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特点,发展先进文化,创新传统文化,扶持通俗文化,引导流行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有害文化”[6],“让人们在持续的以文化人中提升素养”[7](P16)。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8](P32)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再次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他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使命高度,指出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只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真正做到了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才能发挥最大正能量。
习近平总书记说:“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2](P191)这是对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继承和发展。党的历代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等同志,都反复强调“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
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1](P199)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在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就是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承担起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放歌的历史责任。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
继2014年10月在文艺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又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这体现了党执政为民的群众路线的人民性。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9]这一论述深刻阐明了哲学社会科学的人民性,指明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问题:我们的研究到底为了谁?就是为了人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就是要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宗旨。从2014年强调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到2016年强调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不管是文艺创作还是学术研究,都要坚持以民为本,以人民为中心,这也体现了我们党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体现了党一以贯之的文化政策的人民性,是对新时期坚持文化建设和社科建设人民性的进一步升华。对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说,为人民做学问,既是方向问题、立场问题,也是科研工作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只有解决好这一问题,才能以优良的学术理论成果,服务和引导人民群众,推进社会的向前发展。
文化建设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列宁就曾指出,无产阶级文艺应当“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也指出:我们的文艺是“为了人民大众”的。粉碎“四人帮”以后,思想上的拨乱反正使广大文化艺术工作者重新审视了方向问题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党中央倾听了广大群众的心声,认真总结了在方向问题上的经验和教训,在全国第四次文代会上,邓小平在《祝辞》中对文化艺术的方向问题做出了新的表述,他说:“我们要继续坚持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10]这在当时情况下,对过去长时间里只准讲“为工农兵服务”的提法是一个重大的调整和改变。这既恢复了毛泽东文艺思想中“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本来面貌,也注意到肯定和保证工农兵的重要地位,防止走向忽视工农兵的另一个极端。1980年,我们党正式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简称“二为”方向),使文化建设的方向更加准确,文化服务的客体更加广泛,内容也更加丰富了。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的方向问题。他在文艺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指出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强调说:“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这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1](P198)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深刻阐明了文化建设的“二为”方向,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为文化工作划定了基本遵循、为文化工作者标注了价值航标。
(一)文化艺术要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坚持人民本位的价值认同,认为人民本位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和依托,而文化建设的人民性也是唯物史观对于文化的基本要求。人民本位的思想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文艺在人民群众生活中孕育、萌生,随着人民群众生活的发展而不断进步、发展,“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一切进步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就在于他们同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忘记、忽略或是割断这种联系,艺术生命就会枯竭。”坚持文化建设的人民性,也就是在文化领域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在党的文化建设思想中,人民的概念是历史的、具体的,这与西方“人文主义”、“人道主义”及“人本主义”思想中的一般的、抽象的人是有着根本差别的。毛泽东说:“什么是人民大众呢?最广大的人民,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是工人、农民、兵士和城市小资产阶级。”[11](P1031)这就表明,人民的主体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普通劳动者,他们不属于任何的特殊权益集团。所以,文化艺术应该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坚持群众路线,创新文化体制,推动文化发展,就是要做到一切文化工作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夯实公众文化参与的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阐发了文化艺术要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思想,他旗帜鲜明地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1](P198)这个论断从根本上厘清了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本质和方向问题。“文艺需要人民。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1](P199)可见,在“为了谁”的问题上,习近平文化建设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本立场,包括坚持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解放学说和列宁关于文化建设与培养共产主义新人的认识,以及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文艺工作“为什么人”、培育“四有新人”、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等基本思想。
(二)始终坚持人民群众的价值主体地位
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虽各有侧重,但殊途同归,都必须以人民根本利益为落脚点。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求在文化建设中必须坚持人民群众的价值主体地位,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要求文艺作品中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这两个方面构成了党的文化建设人民性思想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人民性思想的这两个主体地位所倡导的集体优先的群众主体原则,是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人道主义”、“人文主义”、“人本主义”所倡导的个体优先的个人主体原则的扬弃和超越。坚持人民群众的价值主体地位,体现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群众是国家和社会的真正主人,共产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只能是而且必须是人民群众的公仆。
毛泽东鲜明地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什么是我们的问题的中心呢?我以为,我们的问题基本上是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诚然,为着剥削者压迫者的文艺是有的。文艺是为地主阶级的,这是封建主义的文艺。文艺是为资产阶级的,这是资产阶级的文艺。文艺是为帝国主义者的,周作人、张资平这批人就是这样,这叫做汉奸文艺。在我们,文艺不是为上述种种人,而是为人民的。真正人民大众的东西,现在一定是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领导的东西,不可能属于人民大众。新文化中的新文学新艺术,自然也是这样。对于中国和外国过去时代所遗留下来丰富的文学艺术遗产和优良的文学艺术传统,我们是要继承的,但是目的仍然是为人民大众。”[11](P863)周恩来也在《在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中特别强调精神劳动者要向体力劳动者学习集体主义精神,他说:“精神劳动者应该向体力劳动者学习。一般精神劳动的特点之一是个人劳动……这就容易产生一种非集体主义的倾向。在这一个方面,文艺工作者应当特别努力向工人阶级的集体主义的精神学习。”[12](P21)坚持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和价值主体地位,坚持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是党的文化建设人民性思想的一个最基本的特质。
在价值导向和主体力量上,习近平文化建设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在文化建设领域的坚持和展开,是对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中关于建设主体的认识是一脉相承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要热爱人民。有没有感情,对谁有感情,决定着文艺创作的命运。文艺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须对人民爱得真挚、爱得彻底、爱得持久,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做人民的孺子牛。要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开展文艺创作,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1](P199)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体现了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在文化建设工作中,做到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观,把群众标准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最终标准,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要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决定了新世纪党的文艺方针政策要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要求,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指南针,对文化建设发挥着导向作用、教育作用、鼓舞作用。这些作用的发挥,都离不开文艺的健康发展,但作为文艺本身最直接、最基本的目的,则在于满足人民群众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增长的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因此,必须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
(三)人民群众是文化建设的根本动力
人民群众是文化建设的根本动力,回答的是文化建设“依靠谁”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有许多精辟的论述,比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13](P24)、“让13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6](P160-161)、“形成人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景象”[14](P22)、“我们的人民是伟大的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劳、勇敢、智慧,开创了民族和睦共处的美好家园,培育了历久弥新的优秀文化”[13](P70)、“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15]等等。概括地讲,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为人民提供广阔的文化实践舞台,让所有文化创造的源头活水充分涌流,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殷切期盼。应当指出的是,要充分依靠群众的集体力量,就意味着要加强对群众的教育和引导,这恰恰凸显了中国共产党和榜样模范人物、文化人才队伍的重要性。在“依靠谁”的问题上,习近平文化建设思想继承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原理,坚持了我们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中关于建设主体的认识是一脉相承的。
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相信、依靠、为了人民是文化建设的一条至关重要的经验,没有广大群众的创造、支持、参与,我国的文化建设不可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形成人人参与文化建设的生动局面,让十三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文化建设的主体,都在持续的以文化人中提升素养,是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的期望和要求。这些思想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文化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确立了基本遵循。
综上所述,在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方面,习近平以人民为本的文化建设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关系、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享受者等思想。由此可见,习近平文化建设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关于文化问题的认识是前后相继、一脉相承的。它不是凭空创造的,而是有着深厚的思想理论渊源。在此意义上,习近平文化建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注释]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3]学习习近平总书记8·19重要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4]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6]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强调:鼓励基层群众解放思想积极探索推动改革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互动[N].人民日报,2014—12—3.
[7]习近平.出席第三届核安全峰会并访问欧洲四国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欧盟总部时的演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8]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9]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中国社会科学网,http://ex.cssn.cn/zt/zt_zh/ xwzt/zxshkxjh/xzjh/201605/t20160523_3020116.shtml.
[10]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辞[J].文艺研究,1979,(4):5.
[11]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2]周恩来论文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13]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14]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15]习近平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N].人民日报,2014—10—16.
责任编辑:李书耘
G120
A
1003—8744(2016)05—0039—08
*本文系“广州市党建重点研究基地研究成果”。
2016—8—26
温朝霞(1974—),女,博士,中共广州市委党校校刊编辑部副主任、《探求》杂志副主编、教授,广州大学广府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仇妙芹(1974—),女,广州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讲师、心理咨询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