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朱自清欧洲游记中的人、物、情、味

2016-02-12 10:14李亚冬
天中学刊 2016年3期
关键词:杂记朱自清游记

李亚冬

(河南大学 文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

论朱自清欧洲游记中的人、物、情、味

李亚冬

(河南大学 文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

朱自清的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凝练、文笔清丽著称,其艺术造诣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朱自清的欧洲游记散文臻于完美,为我们展现了别具一格的异域风光,人物描写生动形象,状物写景客观清晰,感情平淡而寓有韵味,语言凝练流畅,展现出朱自清散文特有的艺术魅力。

朱自清;《欧游杂记》;《伦敦杂记》;人;物;情;味

1931年8月至1932年7月,朱自清到法、德、荷兰、瑞士、意大利进行游历,回国后以回忆性的写作方式写下了《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这两本杂记侧重写景,少有直抒胸臆的描写,为避免文章枯燥乏味,作者巧妙地转变文字风格,几乎都采用口语以便于读者理解,而且叙事摹景也更显新意。朱自清的欧洲游记为我们展现了别具一格的异域风光,人物描写生动形象,状物写景客观清晰,感情平淡而寓有韵味,语言凝练流畅。无论在绘景状物和抒情写意上,还是在语言技巧和结构谋篇上,都可谓现代游记散文中的典范之作。本文拟对朱自清欧洲游记中的人、物、情、味,做一些具体的探求。

一、人:逼真传神的人物形象

《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是朱自清后期散文创作的代表,他在这些游记散文中塑造了一系列逼真传神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主要包括欧洲异国人和中国人两大类。作者在叙述欧洲异国人形象时,主要通过旅途中所见生活中人物和画中人物来进行;对中国人形象的叙述则主要是通过闪现的手法,并将之与欧洲异国人形象进行比较,从而展示中西文化的相通和差异。

(一) 欧洲异国人形象及画中人形象

《房东太太》是朱自清在欧洲游记中唯一一篇专写人物的文章。《伦敦杂记》中的《圣诞节》《加尔东尼市场》所记内容也都涉及了歇卜尔太太。作者在《伦敦杂记·自序》中谈道:“这位老太太如《房东太太》那篇所记,不但是我们的房东,而且成了我们的忘年朋友。她的风趣增加我们异国旅居的意味。”[1]331-332全篇围绕“她有中国那老味儿”,刻画了一位有个性、有人情味、生动鲜明的房东太太形象。房东太太在近乎古板迂腐的背后也有贤妻良母的一面:她深爱自己的丈夫和女儿,为了让家人在圣诞节吃上火鸡,她卖了几件家具买了火鸡,圣诞节晚餐上她为鸡被烤糊而惋惜,而不是惋惜变卖的家具。《房东太太》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古板迂腐而又慈祥可亲的形象,同时她身上也透露着“中国那老味儿”的气息,这种形象的相融合正体现了中西文化的相通之处。

朱自清在游记中也塑造了一些画中人形象。如荷兰亚姆斯特丹的力克士博物馆里的《俳优》,画中呈现的是一个神气十足的琵琶者形象。德国国家画院的《圣母图》,其中的圣母形象在作者笔下是端庄与和蔼并存、美而秀雅近乎完美的女性形象。另外,朱自清笔下还有微笑永驻的蒙娜丽莎、温柔而强壮的爱神、吹响胜利号角的胜利女神等画中人形象。

(二) 中国人形象

在系列欧洲游记中,朱自清在描绘欧洲异国人形象的同时,也用闪现的笔法叙述了中国国人形象。如《柏林》中,描写柏林的女人赤裸着脚,露着胳膊大大方方地走在路上,她们不像巴黎女人那样的苗条,也不像伦敦女人那样的拘谨,却给人一种自然的感觉;柏林人运动的姿势很好看,柔软,有点像中国人打太极拳。《乞丐》是《伦敦杂记》中的一篇,作者比较外国乞丐与中国乞丐时,认为二者行乞的方法和心理相似:上海和北平的乞丐不管是在马路旁水门汀用粉笔写字求助,还是写在纸上或布上求人帮助摆脱困境,这些行乞方法和外国的乞丐是一样的[2]283。朱自清通过中西人物形象的比较,点出了中西文化的相通之处。

总之,朱自清欧洲游记散文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增添了其游记散文的文化内涵。

二、物: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朱自清喜欢读游记,年少时对《欧洲十一国游记》留恋着迷,后来被《洛阳伽蓝记》诸寺的繁华所吸引,对《水经注》奇山异水游目畅怀。他在《山野掇拾》中说:“这些或记风土人情,或记山川胜迹,或记‘美好的昔日’,或记美好的今天,都有或浓或淡的色彩,或工或泼的风致……”[1]185朱自清散文写景状物自然清新,有自己独特的技巧。在以《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为代表的游记中,作者为我们描写了欧洲五国中许多精妙绝伦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一) 素雅清新的自然景观

朱自清欧洲游记的取材首先以描写自然景观为主。作者描写了不同国家的自然风光,对欧洲的山川河流做出了客观的描述,像是一部叙事抒情兼备的导游图。同时游记所描写的自然景观形象鲜明,素雅清新,给读者带来一场视觉盛宴,让读者从风光旖旎的景观中感受到异国风情。

《威尼斯》是朱自清欧洲游记中的首篇,文中详尽描绘了威尼斯的旖旎风光。作为“海中的城”的威尼斯,团花簇锦、日光温和、碧水蓝天。 作者没有用华丽的辞藻,却以独具魅力的形象描写,刻画了威尼斯的素雅景观。在《瑞士》一文中,作者描写了卢参湖、交湖、森湖三个湖,用细腻的语言展现了有“欧洲的公园”之称的瑞士。瑞士湖水呈现的是淡蓝色的风景,平整的湖面在太阳照射下,波光粼粼,像是西方的小姑娘漂亮的眸子。瑞士的湖上可看山,山上可看山也可看谷,湖光山色交相映衬,作者的描写给瑞士的自然景观赋予了色彩、生命力和情态。《伦敦杂记》中的公园,像水、像烟、像梦的绿,各色各样的珍禽、鸟兽,纯然天成的一派自然风景在作者笔下栩栩如生。另外在《柏林》中,梯尔园湖溪相交,绿荫葱郁,罗森花坛里花丛锦簇。这些都是朱自清在两部游记集中描述的生动而丰富的欧洲自然景观,展现了旅居过程中作者对这些异国风情的真切感知。

(二) 神韵兼备的人文景观

《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除了描绘自然景观外,也关注富有艺术气息的人文景观。人文景观的塑造主要是通过对教堂、壁画、博物馆等的描写来进行的,作者从略写到特写,从古代到现代,层层剖析推进,使欧洲人文景观图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例如他在描写威尼斯的山光水色之外,还描绘了圣马克堂、公爷府以及荡漾其中的美妙夜曲。圣马克堂的建筑风格正透露了威尼斯人的漂亮劲儿,在大理石和各种花样的衬托下显得伟丽、森严;公爷府的墙面上红白的大理石,砌成了妙龄少女般美丽的景观,美轮美奂;而美妙抒情的小夜曲,富有浓厚的艺术氛围,为这座水上城市增添了更多的魅力。《柏林》中介绍了壁雕,朱自清认为以色他门最为壮丽,浮雕色彩鲜明;同时他还较为清晰地描述柏林博物院各院所展出艺术品的主题和风格。《德瑞司登》介绍了里堡宫的画院是德国藏画最精的地方,画院驰名中外,收藏其中的《圣母图》是完美女性美的体现,圣母堂也是那里著名的古迹。德瑞司登的瓷器在作者看来数舞女的裙子做得精妙,女性的美仿佛更能在这座城市得到诠释。在《巴黎》中,作者注重对卢浮宫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沙摩司雷司的《胜利女神像》、米罗的《爱神》进行描写,还对刚果方场、卢森堡花园、埃菲尔铁塔进行描写,呈现了巴黎的文化精华。他在《伦敦杂记》中分别介绍了福也尔、彭勃思、诗籍铺三家书店,约翰生博士、济兹、加莱尔、迭更斯四所宅子,数十个大的博物馆和画院以及公园和加尔东尼市场,而这些都是英国重要的人文景观。

朱自清以游客视角对这些欧洲古迹、建筑等进行观察,为读者描绘了清晰的欧洲画面,也传达了人文景观中蕴含的丰富的民俗与文化。

三、情:情思的寄托与渊源

朱自清欧洲游记不是对五国十二个地方走马观花、浮光掠影的介绍,而是作者根据旅欧见闻,结合自身生活积累、思想感情和艺术才华,为读者创作出的散文艺术精品。作者在散文创作中,也或隐或现地透露出了自我情感。文中虽然有意避免“我”的出现,但无意地表现出来的自我形象还是会时常出现。《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既有作者情思的寄托,也是作者爱国情感的真挚表达。

(一) 化景为情,情景交融

作者在写威尼斯的山水时,把这座“海上的城”和中国江南水乡联系到一起。团花簇锦的美景与绿波一起荡漾,碧水蓝天相交映,仿佛置身仙境,此时作者的思绪回到了江南水乡。朱自清在当时纯净的情景当中想到了祖国的山水美景,可见他爱国、念国的情思。在欣赏威尼斯抒情小夜曲时,作者虽然陶醉在微波和清朗的夜曲里,但是思绪却回到了当年秦淮河的光景。威尼斯夜曲有红绿球灯装饰,有微波乐章相伴,作者在这里却说秦淮河热闹得多,由此可见朱自清在此时对故国的怀念和对中西文化相似、相补的认识。

《伦敦杂记》描写了公园东南角的塔,这些塔是18世纪中国文化流行于欧洲的缩影,也是中西文化交融的体现。文中又写到公园里的树木太细瘦,比起国内的中山公园,简直是小巫见大巫;公园里的竹园不大、不多、不秀,也比不起西山的大悲庵。朱自清面对欧洲园林建筑,不时地将之与中国作比照,无疑传达的是思念和热爱祖国的情怀。

《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有意避免“我”的出现,是一种“避免说到自己”而“意在表现自己”[3]111。作者在文中没有以“我”的身份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却在字里行间委婉曲折地表达自己的心声,包括对故乡的怀念,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对文化传统的认同以及中西文化可以相通互补的观点,巧妙自然地化景为情,情景交融。

(二) 情从何起,情归何处

《欧洲杂记》和《伦敦杂记》中,朱自清既描绘了欧洲绮丽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怀念,又反映了中西文化相交融的现象。朱自清的爱国情怀以及中西文化交融观,与他的人生轨迹和兼容并包的学术品格有着密切联系。

朱自清是中国现代一位颇有影响的民主人士,其散文创作大多写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这一时期社会动荡,“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热潮也逐渐退去,大多数知识分子处于徘徊迷惘的状态。朱自清在《那里走》中说:“我是要找一条自己好走的路;只是想找‘自己’好走的路罢了。但那里走呢?或者,那里走呢!我彷徨的便是这个了。”[1]1385朱自清在现实中彷徨和求索,也在文学中寻求慰藉并借文学表达自己的思考。“意在表现自己”可以说是作者自身的需要,也是时代的呼唤。在欧洲游记创作中,朱自清表现自己对故乡的怀念,对祖国的热爱,对异国风光的赞美,这些都与作者的人生和思想历程紧密相连。

同时,朱自清注重中西文化的融会交流,常以一种宽容开放的姿态欣赏西方文化,这在作者创作《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时更能显现出来。欧洲游记中对西方人物和风俗的描绘,以及闪现的中国人物和风俗,是作者宽容开放的学者风范的体现。欧洲游记中,朱自清的“情”在时代呼唤中觉醒,在兼容并包的学术品格中蔓延,最终情归于文学精神园地。不屈服黑暗的斗士形象和爱国的民族精神相融合,又以宽容开放的胸襟对待中西文化,朱自清的情思有所起有所归,是一种“大我”的情思。

四、味:独具风神的艺术韵味

这里说的“味”,主要是指朱自清游记散文所具有的独具风神的艺术韵味,这种韵味主要表现在缜密的谋篇布局、亲切洗练的语言、生动巧妙的修辞手法上。

(一) 缜密的谋篇布局

优秀散文的标志之一是别具匠心的结构布局,欧洲游记中的各篇散文结构布局精巧,寥寥数笔便勾勒出细致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文中多采用组合式的结构,有的以游踪线索贯连全篇,紧凑完整;有的以局部为代表,再组合谋篇布局,疏密相间,不管在结构还是在构思想法上都别出心裁,另有一番风味。如《威尼斯》以作者游踪为线索,先略述从火车站到圣马克的方场一路及其周边的风景,最后重点描述方场沿河向东的风景。这一系列贯连游踪的词语引导出了一幅幅威尼斯风景,整个风景画组合起来就构成了全文的整体。

游记中也有一些以局部为代表,再组合谋篇布局的散文。《瑞士》中作者描写了卢参、交湖、司皮也兹三个代表性风景区的自然山水,在写卢参风景区时也集中笔墨在卢参湖、冰河公园、立矶山几个有代表性的自然风景点。全文的结构由各个风景点和风景区组合而成,结构疏密相间,使读者对游记中所记景观一目了然。还有《文人宅》《乞丐》《三个书店》等都采用了组合式的结构,由代表性的局部描写综合组成全篇,构思缜密,新颖独特。

(二) 亲切洗练的语言

《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在艺术风格上,最特别之处在于现代白话语言的运用。朱自清散文语言清新凝练,朴素亲切,善用口语,其散文创作被视为白话文的典范,推动了现代白话散文的发展。在《欧游杂记》中,作者如同寻常谈话一般,娓娓动听地讲述那西欧古迹风光,似乎在同你促膝谈心,叙谈家常,极其朴素自然[4]80。

《威尼斯》集中体现了朱自清清新凝练、朴素自然的语言特色,作者运用生活化的口语,客观真实地描写了这座“海上的城”,现代化的口语使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亲切自然。游记中还有许多口语和北京儿话音的运用。如《圣母图》中描写圣母的脸是“端庄与和蔼都够味”;描写荷兰的尖屋顶,像是个可爱的小胖子,又像个憨厚的小老头儿;介绍巴黎的花园像“北平的叭儿狗”,巴黎的博物馆“真可算甲于世界”;介绍伦敦公园的壁雕是“也有股野劲儿”,等等。

朱自清也把“你”和“她”带入文中,以第二和第三人称的视角,谈话式的语气,创作近乎“谈话风”的白话散文。《威尼斯》开头就以“你”的视角进行叙述,“出了火车站,你立刻便觉得”。作者以第二人称的角度说起,就像是日常谈话一样亲切随意。《荷兰》的开头则是采用第三人称,“在初夏的时候,上北国的荷兰去,他简直觉得是新秋的样子……”[1]282这里作者采用“他”的视角进行描述,就像是在讲故事一样轻松自然。同样,在《房东太太》里,作者仍采用第三人称叙事,文中多采用口语化的语言和讲故事一样的叙述方式,文章读来上口而有韵味,奠定了亲切、质朴的基调。

(三) 生动巧妙的修辞

朱自清不仅用平实的口语介绍欧洲的山川河流、人文古迹,还运用比喻、对比、夸张等生动巧妙的修辞手法描写所见所闻。从中可以看出作者观察事物的细腻和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

朱自清在游记中所采用的比喻多取自现实生活,生动形象且便于理解。例如在描写瑞士的湖水时,将平静的湖水比作镜子,将摇晃的湖水比作姑娘的眼眸。这样既写出了湖水晶莹透彻的静态美,又写出了湖水在阳光照耀下的动态美。描写荷兰那半架风车,把它想象为向天揸开的铁手。描写北海的海水安静地流走,像是一个听话的孩子一样,展示了北海海水的温柔和灵性。

另外,朱自清在描写欧洲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时,还善于运用对比,进行同类事物之间的比较,使事物在对比下显示出独特的特点,形象更加鲜明生动。如:“德国的建筑与荷兰的不同,他们注重实用,以简单为美,有时候未免太朴素。”[2]290通过对比突出了两国建筑风格的不同。文中还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了各国人们气质、性格、生活习俗的差异。如写柏林女人:“她们不像巴黎女人的苗条,也不像伦敦女人的拘谨,却是自然得好……”[5]柏林女人身上有一股子粗犷劲儿,通过对比,显示出了柏林女人和巴黎、伦敦女人形象的迥然不同。生活习俗的对比在欧洲游记中也有出现,在《伦敦杂记·吃的》中对欧洲人的三餐分量进行对比,将德、法、英三餐生活习俗的差异明显地表现了出来。作者在游记中还用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加了表现力和韵味,如在《罗马》中描写罗马帝国的废墟时,作者赋予边上的几根石柱子和破墙以感情和生命力,说它们“寂寞地陷在大坑里”。这里的断墙残壁似乎有了感情,追忆以往的光辉岁月,而如今却落得如此破败不堪,寂寞地黯然神伤[4]。

总之,朱自清的欧洲游记在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作者的初衷是将其作为赠予中学生的礼物,有为游记文章作示范的使命,因而创作态度极其认真。作品人物描写生动形象,写景状物客观清晰,所透露的感情平淡而富有韵味。作品的艺术特色也很鲜明——布局细致缜密,语言凝练流畅,修辞生动巧妙。可以说,朱自清的欧洲游记是中国现代游记散文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1] 朱自清全集[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

[2] 朱自清.中国现代散文经典·朱自清散文[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

[3] 王尔龄.“意在表现自己”和“避免说到自己”——朱自清散文风格片论[J].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92(1).

[4] 杨益萍.试论《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的艺术特色[J].上海大学学报,1996(1).

[5] 李景华.刷新自己的一贴清凉剂——谈朱自清的《欧游杂记》与《伦敦杂记》[J].唐山师专学报,2000(1).

〔责任编辑 刘小兵〕

I206

A

1006-5261(2016)03-0108-04

2015-10-30

李亚冬(1991—),女,河南开封人,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杂记朱自清游记
清芬正气朱自清
凿壁偷光
欧拉秀玛杂记
泰安杂记
地心游记(十)只剩我一个人
寻梦环游记
寻梦环游记
村居杂记
超市游记
老情书 朱自清致武钟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