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母训中的伦理思想探析

2016-02-12 10:14宣璐
天中学刊 2016年3期
关键词:家训家庭母亲

宣璐

(1. 安徽建筑大学 法政学院,安徽 合肥 230022;2. 华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062)

中国传统母训中的伦理思想探析

宣璐1,2

(1. 安徽建筑大学 法政学院,安徽 合肥 230022;2. 华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062)

母训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记载了中国女性的优秀传统美德和教子之方,蕴含丰富的伦理思想资源。在以性别分工为主的封建社会,母训对男女有不同层次的伦理规范要求,并采取多样化的道德教育方法。其中针对女子“忠义”“修身”和“智慧”的伦理规训,体现了母训先进、平等的道德教化思想,是母训伦理文化的一大闪光点。总结传统母训文化的伦理特征,对于当下女性家庭伦理角色回归和家庭伦理建设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母训;家庭;伦理

母亲在子女教育当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在家庭教育中发挥着特殊且重要的影响。一个人一生当中,对母亲的感情最深,对母亲的教诲终生难忘。纵观中国历史,除了有流传甚广的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的典故,还有许多封建妇女由于社会地位的卑微,她们的教子经验很少被保留在行诸文字的家训中。在有限的历史资料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国传统女性的优秀美德和教子智慧是多么让人钦佩。在她们的熏陶教育下,中华民族产生了无数的仁人志士。今天,重温传统母训中的伦理思想,不仅可以更好地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家庭的伦理建构也可以起到积极的意义。

一、家训、母训和女训

中国传统社会是“家国同构”的社会,也是政治和伦理同治的社会,显现出政治伦理化、伦理政治化的特征。如中国封建社会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中,有两纲都是调节家庭内部关系的,而君臣之间也常被比作父子,“臣之于君,犹子之如父”[1]77。因此,“君臣之纲”也可被理解为广义上的家庭伦理规范。传统社会产生的帝范、官箴、女诫、母训或者是蒙学等形式的家训,可能因训诫者所处朝代和训诫对象不同而有所差异,但是其中的主要内容大致相似,都是宣扬儒家的一套人伦思想。家训、母训或是女训的核心词是“训”,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道德教化的一大特色,即通过家长式的训诫,从上而下,实现伦理纲常的生活化、社会化、家庭化。

“训,说教也。从言,川声”[2]69,有说教、教导之意。“诫,敕也”[2]70,有规劝警戒之意,同戒。母训也称母诫(戒),属于家训的一部分。“家训,也作家令、家戒,是古人对父母教诲的敬称。广义的家训,还包括家规、家范、家礼、家约、示范、教子诗、示儿诗、家书等”[3]6。家训是古代家长教育子女的重要方式,采用口头、文字、实物、实践训练等形式进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主要目的无非是希望子女成人成才,恢宏门第,延续家风。

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4]628的母系氏族开始,母亲就承担着对子女生产技能的传授和生活经验的教导。在母系社会被父系社会取代之后,女性的社会地位也随之下降。尤其到了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男主女从、男主外女主内的等级思想和性别角色在社会中根深蒂固,“家人,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5]511。即便如此,妇女的作用和角色优势仍然是无法取代的,母亲在家庭中,尤其是在子女的教育上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我国历史上涌现了大量的母训和女训文集。这里,有必要将母训和女训的概念作区分。母训是指母亲对子女的训诫或者教诲,这里的母亲不仅包括普通百姓、官宦世家,也包括帝后。帝后古时也被称作国母,她们的家训兼具范家和范世的意义,可以被当作母训,如明朝仁孝文皇后的《内训》。古人有亲撰母训或女训以教育子女或规范母仪和女德的,如班昭的《女诫》;也有妇女死后由子孙将其生前的训示整理而成的,如《庭帏杂录》。女训是指古人专门针对妇女所做的训诫,主要目的是要求妇女遵守“三从四德”的道德标准。女训既包括母亲对女儿的训诫,如明朝刘氏的《女范捷录》,也包括父亲对女儿的殷切嘱托,如荀爽的《女诫》、蔡邕的《女训》、陆圻的《新妇谱》。还有一些封建社会的士大夫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撰写一些妇女应该遵守的清规戒律,以培养符合他们要求的“贤妻良母”,如明朝吕坤的《闺范》《闺戒》和清贺瑞麟的《女儿经》等妇女读物。后面二者均不属于本文讨论的母训范围。母训除了以专著形式流传下来的外,更多的散见于《国语》《左传》《战国策》《韩诗外传》《列女传》等诸多古籍中,它们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传统女性家庭角色以及传统家庭伦理的宝贵素材。

综上,家训作为父母对子女的教诲,包括母训和部分以家长立场所做的教诲子女的女训。母训和女训有交集,其交集就是以母亲身份而对女儿所做的训诫和教诲。因此,本文的研究对象就是母训和以母亲身份而对女儿进行训诫和教诲的女训。

二、传统母训中的伦理思想

母训作为一种家庭教育活动,有教育主客体之分。教育主体自然是母亲,教育客体是子或女。之所以按照性别来进行划分,是因为在传统社会“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5]171。男尊女卑的思想观念,使得男女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在出生伊始就存在差异,他们接受的教育也会有所不同。

(一) 男子

“桓何以贵?母贵也。母贵则子何以贵?子以母贵,母以子贵。”[6]143“母以子贵”是传统儒家的重要伦理准则之一。可见,母亲与儿子唇齿相依的关系,使得对男子教养的成功或失败成为衡量一个母亲是否称职的标准。

1. 忠君报国

“忠”是指忠于君主。“忠”“孝”是古代非常重要的伦理范畴。忠君和尽孝被要求统一于古人身上。但是,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当忠孝不能两全时,一些母亲要求儿子从忠舍孝。如三国时期著名将领虞潭母云:“吾闻忠臣出孝子,汝当舍生取义,勿以吾老为累也。”[7]2513家人、家事固然重要,但是相比国家、民族的利益而言却是次要的。清朝湖北提督郭松林的母亲在国家“内忧外患”之际,先后促四个儿子从政或治军,并且激励儿子说:“我妇人,犹知古义在公忘私。今后无以我为念。”[8]503清末名臣李鸿章领兵作战前,流泪向母亲告别时,其母训以“致身报国,勿为儿女子态”[9]144。可见,古代的母亲们从小就将先国后家、先公后私的观念植入男孩的内心,教育男子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并具有为之奋斗的勇气和胆识。还有东汉时期赵苞的母亲为保全儿子的忠义,不顾个人安危,勉励儿子坚持抗击匈奴。作为封建时代的女子,这些英雄母亲的高风亮节,令后人钦佩。

在民族英雄、国家栋梁的背后,是一个个默默无闻谆谆教导他们成长的母亲。当然,在封建社会,君国是一体的,忠君和报国之间有时难以严格区分,也产生了不少“愚忠”的悲剧,这是人治社会的必然产物,也是今天需要摒弃的糟粕。时间的列车驶入21世纪,我们的生活日渐安逸,思想也开始麻痹。在全球化浪潮下,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用全球主义取代爱国主义,认为全球化条件下不需要爱国,试图以西方的普世价值观消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需要高度警惕的。社会环境的变化,使得一些人认为古人的爱国情感已经丧失了生存的土壤。这种看法是错误的。目前世界局势并不稳定,局部战争时时爆发,一些非传统安全隐患仍然威胁着国人的生命或健康。因此,除了要认识到国家仍然是本民族整体利益的最具权威的代表者,全球化浪潮下爱国主义只能加强不能消减之外,家长不能仅仅把爱国主义教育当作是学校、社会的事,也应该意识到是每一个家庭的责任,更是每一位母亲的义务。

2. 廉洁奉公

“不求曰清,不受曰廉,不污曰洁”[10]194可以看作是对“廉洁”的传统解释。“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5]197,勤学对于社会下层人民来说是通往仕途的重要途径。很多官位显赫的人都是贫苦出身,因此母训中常常能看到母亲励志劝学的故事。可贵的是,一旦儿子考取功名之后,这些母亲仍然要求儿子廉洁奉公,生活勤俭。战国田稷之母就儿子田稷收受下吏百镒之金的事训诫道:“不义之财,非吾财也。不忠之子,非吾子也。”[11]29正是田母在儿子年幼时的循循善诱和长大后的时刻提醒,才使得田稷成了齐国的贤相。陶侃出于孝心,捎给母亲一坛部下赠送的糟鱼,被母亲训斥道:“尔为吏,以官物遗我,非唯不能益吾,乃以增吾忧也。”[7]2512唐代崔玄暐的母亲认为儿子拿着国家和人民给的俸禄,就应该为国为民尽忠职守:“汝今坐食禄俸,荣幸已多,若其不能忠清,何以戴天履地?”[12]1859即使儿子做了大官,这些母亲仍然时时训诫子孙要坚守清贫,公私分明。

在封建社会,期待子孙出人头地、谋得一官半职是每个家长的良好愿望,虽然其中蕴含了一些“学而优则仕”的落后观念,但值得肯定的是,对于一些已经步入仕途的男子,他们的母亲仍然不忘耳提面命地教导他们为官之道,生怕他们误入歧途,玷污家族和国家的名声,这在古代是难能可贵的。相比较今天,一些贪官之所以铤而走险,置党纪国法于不顾,除了自身原因外,其妻子儿女甚至老母不仅不予规劝,反而参与其中,变本加厉地收受贿金,暗中敛财,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由此可见,母亲的政治素养和道德水平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前途。为了遏制贪污腐败,十八大以来,党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将众多贪官绳之以法,令当下的一些官员“不敢贪”,但这些措施还没有让官员达到“不愿贪”“不能贪”的境界。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克顿爵士提出的“权力会产生腐败,绝对的权力,绝对的腐败”[13]294成为现代国家中颠扑不破的至理名言。但是权力的实施需要有掌握权力的人,因此掌权的人才是滋生腐败的关键。人的问题如何解决?家庭教育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从诸多传统母训当中我们发现,家庭和母亲在预防官员子女腐败上起着重要的源头遏制作用。如果今天能充分发挥家庭的教育职能,那么在惩治腐败问题上,可以为国家节省大量的时间、精力和成本,也可以挽救一个个因腐败而四分五裂的家庭。

在母训中,还有母亲要求子孙与人交往要忠厚诚信,对待下属应该礼贤下士,对待贫苦之人应该乐善好施等教诲,大到为官从政,报效君国,小到日常生活的行为规范,无不涉及,伴随子孙一生。

(二) 女子

古时候,妇女的首要职责就是相夫教子,活动范围局限于家庭内部。不过,身处闺门之内的女性肩负的重任并不亚于在前线英勇抗敌的男儿,她们是一个家庭乃至整个国家稳定、延续的保障。历史上因女子而兴家、败家,甚至兴邦、败邦的例子不胜枚举,“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就是封建纲常对女性要求的具体化。在母训中,母亲往往会以自己的人生经历作为参照,以口头或者文字等形式教育女儿如何成为一个贤妻良母。

1. 慈孝忠义

慈的对象是幼,孝的对象是长。“慈者,上之所以抚下也。上慈而不懈,则下顺而益亲”[14]28。《内训》中还特别对“慈”的内涵做了解释,认为慈不是姑息,更不是溺爱。对待子女应该严慈相济,把握好慈爱的度,才能教育好子女。“孝敬者,事亲之本也”[14]28。“子媳虽殊,孝敬则一”[14]36。“孝”的对象主要是父母和舅姑(公婆)。母训中特别强调对待舅姑(公婆)要孝敬,即使公婆无理,也要采取“曲从”的态度,不得违背舅姑的意愿,而争是非曲直,这体现了漠视妇女独立人格的“愚孝”。

“古云率土莫非王臣,岂谓闺中遂无忠义”?[14]38自古以来,有无数的妇女辅助丈夫和儿子保家卫国,体现了传统妇女的另一种形象:忠肝义胆,铁骨铮铮。如范滂之母以直节死,王陵母伏剑而死,虞谭母为筹军饷变卖首饰,马邈妻李氏看到丈夫降魏自刎而死,甚至有一些乳母以身蔽幼主,等等。从母训中,我们也可以发现许多进步的思想,如“治安大道,固在丈夫。有智妇人,胜于男子”[14]39,体现了传统妇女力求摆脱封建束缚,争取获得与男子平等地位的愿望,体现了中国妇女自强不息的优秀品格。对于封建妇女来说,“忠”还意味着忠贞。每一篇母训在夫妻关系上都要求女子对丈夫忠贞不贰,对丈夫的起居要照顾得无微不至,对丈夫在外面的事务往来不得过问,丈夫发怒也不得生嗔,只能忍气吞声。可见,“慈孝忠义”的道德要求既有合理成分,如孝顺父母和保持和谐夫妻关系的相处之道,也有压抑女性个性的落后观念,如绝对顺从长辈和丈夫以及对女性守贞的过分要求。

2. 勤俭修身

“勤者女之职,俭者富之基。”[14]38勤劳是妇女的职责,也是家庭兴旺发达的基础。“凡为女子,需学女工”“管家之女,惟俭惟勤。勤则家起,懒则家倾”[14]18。“农勤于耕,士勤于学,女勤于工”[14]25,“女惰则机杼空乏”[14]25。传统性别角色的分工使得妇女一生被束缚在家庭之内,从事纺织、缝纫、刺绣等“女工”。一些母训中甚至具体到要求女子何时起床,一天之内的家务及各项事务礼仪规范均有要求,事无巨细。除此之外,一些妇女以身作则,对自己和家人节俭,对需要帮助的人却乐善好施。如李鸿章的母亲,“太夫人乃率其家以俭,不改居贫常度。人有急难,则倾囊济助之”[9]144。《温母家训》中还专门论述了节俭和吝啬之间的区别。

修身是实现孔孟“仁义”道德的方法,即修养身心。古人的“修身”涵盖面非常广泛,是一个人一生的道德践履,往往和男子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紧密联系。这里把“修身”放到对女子的言行要求上为的是凸显“修身”在母仪和女德培育中的作用,并不是说“修身”只是对女子特殊的道德要求。“夫德性所禀,而化于习”[14]23。德性是人的禀赋,但是需要在实践中外化为习惯,这就是一个修身的过程。母训中也论及了很多种修身方式,如慎独、慎言、慎行、勤励等。古人甚至从怀胎十月时就已经开始注重修身,如孟母:“吾怀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11]21“感于善则善,感于恶则恶。人生而肖万物者,皆其母感于物,故形音肖之”[11]9。此外,武王妃、成王母都有自己的一套胎教法则。古人认为胎儿在母体中能受孕妇言行的感化,所以孕妇必须谨守礼仪,给胎儿以良好的影响。随着社会的进步,胎教的科学性和重要性日益被生理学、心理学和教育学证明。中国妇女之所以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杰出后代,现在看来,与她们先进的胎教思想也不无关系。

从上述内容中我们可以得知,由于男性和女性生理特征的差异和封建等级制的影响,母亲对男女的教育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通过上述性别划分,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到母训对不同对象的训诫侧重点是不同的。传统上训男以“忠义”、教女则“柔顺”的思想在今天仍然有其价值。但是,通过仔细比较,我们会发现,传统家庭中的母亲对女子的教育,也有“忠义”“智慧”“修身”等和男子平等的内容,这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三、母训的特点

母训中还有许多对子女的道德要求和有关道德修养方法的内容,限于篇幅,这里无法一一论及。可以肯定的是,母训伦理思想的核心仍然处在儒家伦理的框架之内,并无超越。归结起来,传统母训有以下特点:

(一) 德育为主,男女并重

母训不管教女或者教子,都体现了德性教育的重要性。“夫有阴德者,阳报之。德胜不祥,仁除百祸。天之处高而听卑。书不云乎:‘皇天无亲,惟德是辅’”[11]69。孙叔敖母亲教育他做好事而不让人知道,上天一定会报答的,上天唯独辅助有德行的人。封建妇女遵守的“三从四德”中的“四德”之首就是妇德。何为妇德?《内训》中认为妇德分为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内在方面包括“贞静幽娴端庄诚一”[14]23,外在方面包括“孝敬仁明慈和柔顺”[14]23,由内而外,才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儒家倡导“性善论”,主张人的德性是修身、齐家、治国的根本。“德”也因此成为儒家的核心概念,上至统治者下至百姓,不分男女,都要以德做人。现今社会,道德教育已经被家庭和社会抛到一边。“德”“才”“财”三者是辩证统一而不是分裂的,“德”有助于后两者的实现。“故女子之有德者固不必有才,而有才者必贵乎有德”[14]40。由于家庭和社会对品德教育的忽略,导致目前社会道德问题层出不穷,已经影响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日常生活。重新建构家庭伦理道德观,培养家庭美德,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普遍的良好家风和社会风气都有帮助。

(二) 严慈相济,言传身教

母亲形象一直以“慈爱”著称,传统中国社会也以“慈”作为一条德目要求妇女。从家训历史来看,成功人士的母亲除了具有“慈爱”的优秀品质之外,还盛行“严格”的家风。“慈爱不至于姑息,严恪不至于伤恩”[14]30,对“严”和“慈”度的把握恰到好处。过严会让孩子心生胆怯,有损母爱,过慈又会导致无条件的溺爱。不过,中国传统家训包括母训仍然以严教为主,轻则训斥“非吾子也。无入吾门”[11]20,重则“伯俞有过,其母笞之”[3]1304,“生子不类,怒而杖之”[1]40。但也有开明的母亲反对体罚子女,如温母:“儿子是天生的,不是打成的。古云:‘棒头出孝子……’不知是铜打就铜器,是铁打就铁器。若把驴头打作马面,有是理否?”但是,如此开明的教育思想在封建社会并不多见。古代的家法是很普遍且严格的,如罚款、罚物、除籍、杖责,甚至处死。此外,母亲对子女的教诲注重言传身教,充分发挥了女性独有的优势和魅力,言语上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如明德马皇后为了诫章帝慎封外亲,说:“夫至孝之行,安亲为上。今数遭变异,谷价数倍,忧惶昼夜,不安坐卧,而欲先营外封,违慈母之拳拳乎!”[15]153行动上以身作则,“教子贵以身教,不可仅以言教”[16]53,“未有不能修身而能教其子孙者也”[17]1363。“以身示范”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教育,产生榜样效应,起到上行下效的教育效果。

当代女性早已摆脱了“三从四德”的封建羁绊,从家庭走向社会,从家庭妇女变为职业女性,获得了越来越多与男子同等的权利。中国传统的大家族也开始演变为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小家庭,三口之家成为今天家庭结构的标志。在这些社会进步的背后,各种矛盾也开始日渐凸显。有调查显示,我国城市有近70%的家长感觉教育失败[18]。这里的首要问题就是女性在家庭中的传统角色究竟应不应该保留,传统妇女的相夫教子的职责还应不应该履行,如何对母训中的内容和方法进行现代性的转化。实践证明,女权主义者的“女性可以同时拥有完美的家庭和成功的事业”不可能在每个女人身上都实现。今天,要让一个受过高等教育又有事业心的女性像封建时代的妇女一样留在家里相夫教子,可能会强人所难。但是,这也不代表女性为了事业就可以完全抛弃该有的角色,如母亲和妻子的角色。既然由于生理机能和传统角色的不可改变而无法抛弃,现代女性就应该考虑如何扮演好母亲和妻子的角色。传统的母训文化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个鲜活的中国女性的形象,除了有贤妻良母的一面,还有智勇双全的一面。学习传统母训,既有助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也给予现代女性如何建构家庭美德,教育好自己的子女,提供了内容和方法上的借鉴。

[1] 班固.白虎通德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2] 许慎.校刊宋本说文解字[M].上海:世界书局,2013.

[3] 郭齐家,李茂旭.中华传世家训经典[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

[4] 庄子[M].台北:台湾书房,2009.

[5] 四书五经[M].北京:中华书局,2009.

[6] 王闿运.公羊传[M].长沙:岳麓书社,2009.

[7] 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8] 郭嵩焘.郭嵩焘诗文集[M].长沙:岳麓书社,1984.

[9] 成晓军.慈母家训:上[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10] 楚辞章句补注[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11] 刘向.古列女传[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12] [后晋]刘昫.旧唐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

[13] 阿克顿.自由与权力[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14] 张福清.女诫:女性的枷锁[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

[15] 徐少锦,陈延斌.中国家训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

[16] 申涵光.格言仅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17] 张履祥.杨园先生全集:下[M].北京:中华书局,2002.

[18] 关颖,等.家长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家庭教育,2010(1).

〔责任编辑 叶厚隽〕

Ethical Analysis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Mother's Teaching

XUAN Lu1,2
(1. Anhui Jianzhu University, Hefei 230022, china; 2.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china)

Mother's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a's traditional culture, recording the traditional virtues of chinese women and family education methods and containing a rich source of ethics. In the feudal society in which the social division based on gender, mother's moral teaching is different for boys and girls. For “loyalty”, “self-cultivation” and “wisdom” of ethical disciplines for girls, mothers' teaching are advanced and equal, which is the shinning point in the moral education thoughts. Reflection on the traditional mothers' moral teaching will help the family reunification of contemporary women and the ethical reconstruction.

Mother's teaching; family; ethical

B823.1

A

1006-5261(2016)03-0049-05

2016-01-06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5cZX054);安徽省教育厅重点项目(SK2015A296)

宣璐(1982—),女,安徽合肥人,安徽建筑大学法政学院讲师,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家训家庭母亲
张载家训不只是横渠四句
传统家训里的廉政观
三坊七巷 名人家风家训馆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家训伴我成长
给母亲的信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悲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