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协履职能力建设研究

2016-02-12 02:28黄玉国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人民政协建设

黄玉国

(中共衡阳市委党校领导科学教研室,湖南衡阳421001)



人民政协履职能力建设研究

黄玉国

(中共衡阳市委党校领导科学教研室,湖南衡阳421001)

摘要:人民政协成立以来,为建立新中国、建设新中国、探索改革路、实现中国梦做出了伟大贡献。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尤其是“积极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的新要求,人民政协必须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和积极作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更大力量,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挥更大作用。这就要求人民政协必须大力推进政治把握能力、调查研究能力、联系群众能力、合作共事能力的建设,切实提高履职能力和水平,不断开创政协工作新局面。

关键词:人民政协;履职能力;“四个能力”;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提出人民政协要大力推进政治把握能力、调查研究能力、联系群众能力、合作共事能力建设[1]。通过对这“四个能力”的具体阐释和分析,可以看出人民政协在“四个能力”方面存在着不足和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理念不够先进、举措不够务实、机制不够顺畅。因此,笔者尝试性地从理念、举措、机制的角度,就提高人民政协的履职能力问题进行探讨。

一、提高人民政协政治把握能力,连好心

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在深刻体会和精准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人民政协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基础上,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上指出“全国政协应把提高政治把握能力放在首位”,以此推进人民政协事业的新发展。

(一)人民政协政治把握能力的基本内涵

人民政协政治把握能力是指人民政协在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对于政治局面、政治道路的判断与选择能力,主要是指政治态度、政治品质、思想作风,具体表现在政治立场、理论素养、道德品质等方面。人民政协作为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以及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其政治把握能力应具有下列基本内涵。

1.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体现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意志,是指引人民争取解放、建设幸福生活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指导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中国人民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人民政协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握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履行好政协的各项职能。

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实践中走出的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发展道路,是中国人民经过长期的艰难奋斗、曲折探索、反复比较后做出的历史选择。历史和实践证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发展道路是唯一可行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发展道路既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也是今天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路径。因此,人民政协事业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发展道路。

3.坚持和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包括各民主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各界人士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也是人民政协事业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只有依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政协才能坚持正确的履职方向。因此,坚定不移地坚持和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政协必须持有的政治立场、必须遵循的政治原则、必须履行的政治责任。

(二)提高人民政协政治把握能力的必要性

1.巩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需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是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制度选择。但是,在西方敌对势力长期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的背景下,一些人习惯用西方政治模式去思考、判断中国“政治制度”“政党制度”的好坏,在多党合作问题上对中国共产党的“合法性”提出疑问,主张政党“轮流坐庄”,有的人甚至持有政协“无用论”的想法,要将其改造成“上议院”。由此可见,强化人民政协的政治把握能力建设十分必要。

2.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共同思想政治基础的需要。人民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人民政协政治把握能力建设就是要把团结的力量汇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今天,我们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然而,一些政协委员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不够,倾向于西方的个人主义、宪政思想、“普世价值观”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缺乏自信,甚至提出一些脱离国情的极端主张。因此,提高人民政协政治把握能力,对于进一步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意义非常重大。

3.强化政协委员政治责任的需要。政协委员代表各党派、各社会团体参政议政,协助党中央和各级地方党委、政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是我国公民以界别形式有序参与国家事务和表达群众诉求的重要民主渠道。政协委员作为政协工作的主体,责任重大。各级政协委员依法享有相应的政治权利,积极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职能,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有一些政协委员对自身政治责任认识不足,认为政协委员只是一种政治荣誉,于是不认真履行职责;也有一些政协委员,动机不纯,进入政协是为了获取“红顶帽子”、结识高官、扩大社交范围,以便谋取个人利益。因此,提高人民政协政治把握能力,有利于强化政协委员的政治责任。

(三)提高人民政协政治把握能力的途径

1.加强学习,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学习是人民政协的特点和优势,也是政协组织的优良传统。人民政协应该通过加强学习,夯实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础,提高政治把握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学懂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特别是领会了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才能心明眼亮,才能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才能始终坚持理想信念,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形势下坚持科学指导思想和正确前进方向,才能带领人民走对路,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3]政协组织和政协委员要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爱学习的优良传统,重点注意三方面的学习。第一,学历史,通过历史的学习,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把握历史的厚重感和时代的责任感。第二,学理论,重点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用先进的理论武装头脑、统一思想、凝聚人心,不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与思想认同。第三,学时事,通过对当下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了解,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

2.身体力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民族和国家兴旺强盛的精神基石,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标准。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思想基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政协组织和政协委员应该身体力行,自觉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就人民政协的性质和职能而言,重点要突出民主与法治的价值观实践。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政治协商是政协组织的一项重要职能。这为人民政协发挥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作用创造了条件。参加政协的各党派团体、委员来自各界别,熟悉各界别情况,同人民群众有着天然的联系,可以使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建议及时传递上来,起到沟通信息、解疑释惑、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的作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4],“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法治化”[5]。因此,努力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法治化,是全面推行依法治国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

3.加强管理,健全政治把握能力建设机制。第一,提高对政治把握能力的认识。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人民政协应该把政治把握能力建设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正如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指出的那样,政协工作“要把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提高政治把握能力摆在首位”[6]。各级政协组织应该把政治把握能力建设作为建设政协履职能力的总纲,落实到政协各项日常工作中。第二,完善政治把握能力建设制度。为了保障人民政协政治把握能力建设的实效,必须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一是建立政协政治把握能力建设领导问责机制,各级政协组织要明确分管领导和责任人的工作职责,对政治把握能力建设工作完成不好的要启动问责机制。要通过不断完善领导制度,为政协政治把握能力建设提供组织保障。二是建立政协组织和政协委员政治学习制度,确保政治学习落到实处。三是建立政协政治把握能力建设考核制度,明确考核内容、考核程序、考核方法、奖罚措施,以此调动政协组织和政协委员政治把握能力建设的积极性。

二、提高人民政协调查研究能力,议好政

人民政协职能的履行和作用的发挥,都建立在全面准确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不论提案、调查研究报告、建议案、社情民意信息或其他形式的意见建议,其前提就是做好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以调查研究联系理论与实践,以调查研究体察社情民意,以调查研究实现上下互通。

(一)人民政协调查研究能力的内涵及重要性

1.人民政协调查研究能力的内涵。人民政协调查研究能力是调查能力和研究能力的统称,指的是人民政协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客观实际情况调查了解和分析研究,进而科学阐明社会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的能力,它主要包括信息收集能力、信息分析能力和报告撰写能力。

2.人民政协调查研究能力的重要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进行调查研究的条件、内容、手段尽管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调查研究在人民政协工作上的地位和作用不仅丝毫没有改变,而且显得更为重要。第一,调查研究是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基础环节。要使人民政协的意见建议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言之有理,符合实际,对决策具有参考价值,就必须以调查研究作为基础。在新的形势下,人民政协履行职能面临不少新情况、新问题,只有加强调查研究,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开创新的局面。第二,调查研究是参政议政的主要形式。人民政协历来重视调查研究工作,调查研究工作已逐渐成为新时期人民政协参政议政的主要形式。从全国政协及各级地方政协的实践来看,调查研究使参政议政更加主动、更为经常、更具实效,是发挥委员主体作用和活跃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途径。第三,调查研究是发挥人民政协作用的重要渠道。调查研究是人民政协发挥其参政议政作用的重要渠道,是保障其发挥政治监督职能的重要手段。尊重和保障政协委员参与调查研究,充分发挥其在人民政协的作用,是各级人民政协组织义不容辞的责任。密切同各界别委员的联系与合作,开展各种调查研究,既有利于人民政协发挥优势,拓展参政议政管道,又有利于人民政协博采众长,广开言路,建言献策等。

(二)人民政协调查研究能力方面存在的不足

调查研究在人民政协的履职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人民政协事业的发展。但是,面对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复杂局面和严峻挑战以及各级党委提出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人民政协的调查研究工作还有较大差距,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思想认识缺位,课题选择能力弱。一些政协委员没有树立“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思想,对调查研究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认为这只是一项工作要求,对其重要意义没有完全理解。一些政协委员甚至片面地认为调查研究只是一种形式,因而存在应付心理,以致课题选择能力不强,不能很好地为党委和政府设置“议题”。

2.群众意识淡薄,为民服务能力弱。一些政协委员对工作成绩看得重,对工作中存在的不足看得轻;对干部汇报看得重,对群众反映的问题看得轻;官僚意识重,群众观念轻。他们在调查研究中不能从真正干事创业的角度去考虑,对基层部门和一线员工关心较少,同群众特别是一线员工的距离比较远,为民服务能力弱,不能及时有效地反映群众的呼声。

3.大局意识欠缺,团结群众能力弱。人民政协的调查研究是凝聚人心的重要方式。通过面对面的谈心交流,不仅可以解决基层工作的困难和问题,而且能够进一步地增进感情,拉近干群关系。但有些委员没有意识到这方面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甚至以没有时间等为借口进行搪塞,导致调查研究工作缺乏大局意识,不能有效地团结广大群众,甚至把群众同党委和政府对立起来。

(三)提高人民政协调查研究能力的途径

1.抓好“三点”,提高人民政协调查研究的课题选择能力。第一,围绕重点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人民政协的工作千头万绪,要依法履行好各种职责,做好委员工作,加强自身建设,在每年或某个阶段做一两项重点工作。为此,各级政协既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更不能丢掉“西瓜”拣“芝麻”。要紧紧围绕党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明确指导思想,理清调查研究思路,全力以赴抱“西瓜”,紧握拳头打“主攻”,围绕重点问题进行调查研究,积极为政协常委会重点工作服务。第二,针对热点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往往就是人民政协调查研究工作的兴奋点,诸如构建和谐社会、深化改革、反腐倡廉、环境保护乃至衣、食、住、行等等,有时看似并非全局和长远的大事,却实实在在是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要事。因此,政协委员必须深入基层,扑下身去,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在“身入”的基础上做到“心入”,同人民群众心心相印,真情交往,在感情交融中听到真话、发现问题,真正做到体察民情、倾听民声、反映民意,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第三,选择难点课题进行调查研究。当前,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大背景下,我们正面临着经济发展的“黄金期”和矛盾的“凸显期”,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给如何进一步提高地方立法质量、增强监督实效等都提出了新的挑战,这也是亟待解决的难点。因此,我们需要用战略的眼光、超前的思维、科学的态度、求实的作风知难而进,敢啃“硬骨头”,通过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解剖麻雀”,破解难题,梳理出攻克难关的思路和捷径。人民政协更要积极发挥参谋、助手的“智囊团”作用,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决策当好“高参”。

2.做好“四要”,提高人民政协调查研究的个人能力。第一,要强内功。搞调查研究有三个方面非常重要,就是“三懂”:一要懂政策。只有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深厚的理论功底,才能提高调查研究的准确性、科学性。二要懂人。要学会同各个群体的人打交道,用他们最易接受的方式进行调查研究。要虚心学习、虚心请教。三要懂写作。调查研究后,对于调查研究的结果需要用文章的形式把它反映出来,这就要求从事调查研究工作的人必须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第二,要站得高。一是重点要明。要明确调查研究的重点,紧紧围绕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调查研究。要注意新出现的关系全局的苗头性问题,做好超前调查研究,把矛盾和问题消灭、解决在萌芽状态。二是立意要高。在调查研究中要善于抓住第一手材料,然后经过科学的提炼、概括、总结,从中找出带规律性的东西,提出可操作性的方案和方法,用以指导实际工作。三是炼意要深。要提炼主题,深入到事物的本质。第三,要沉下去。俗话说,“入深山采好药,临深池钓大鱼”。政协委员必须发扬三种精神,即甘当学生的精神、求真务实的精神、不怕困难的精神,做到三个深入,即深入工作、深入群众、深入实践。第四,要钻进去。一是追求真理。人民政协搞调查研究就要追求真相,找寻本质,不断地探索发现真理,不随人俯仰,不任人方圆,不唯上、不唯书。这是古往今来许多知识分子的宝贵品格。二是崇尚科学。要善于运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处理相关课题。三是辩证选材。要围绕主题选材,选材要有代表性,以一当十,越精越好。

3.把好“三关”,提高人民政协调查研究的成果转化能力。第一,把好“共识关”。调查研究报告形成以后,要及时召开主席会、常委会、专题协商会等会议,同时邀请党政领导、相关职能部门的负责委员参加,就一些重要观点进行协商讨论,确保调查研究的课题和结果形成广泛共识。第二,把好“落实关”。人民政协要加强同党政部门的沟通联系,及时将党委和政府领导批办的人民政协调查研究成果提供给相关部门,进入决策、实施程序,保证调查研究的意见建议不误时、不误事。第三,把好“监督关”。人民政协对于调查研究中发现的重要情况和重要建议,在向党委和政府呈报调查研究报告的基础上,还要及时监督。人民政协必须发扬认真的精神,敢于和勇于较真,确保调查研究的成果得到有效转化。

三、提高人民政协联系群众能力,架好桥

长期以来,人民政协一直较好地发挥着桥梁作用,联系并引领群众为推动国家建设、经济发展、政治进步、社会稳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随着“四个全面”战略部署的全面展开,人民政协必须进一步紧紧围绕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群众,全心服务群众,提高联系群众的能力,架好联系之桥。

(一)人民政协联系群众能力的内涵及重要性

1.人民政协联系群众能力的内涵。人民政协联系群众的能力指的是人民政协和政协委员反映人民意愿、服务人民需求的能力,主要包括下情上传和上情下达两个方面的能力。下情上传的能力指的是把人民群众的意志、意见、意愿等情况有效整合并反馈给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能力,而上情下达的能力指的是把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方针、政策、路线等主张有效传输给广大人民群众并使他们认同或认可的能力。

2.人民政协联系群众能力的重要性。第一,有利于体现人民政协的基本性质。人民政协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这是我国人民政协的基本性质。换句话说,人民政协就是做团结人、凝聚人、联系人的工作,其工作对象就是广大人民群众。而且,人民政协仍将继续履行统一战线的职能,需要去团结全体社会主义的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特别是需要去团结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新阶层、新群体、新团体。第二,有利于实现人民政协的基本职能。要确保协商大事有位置、参政议政有点子、民主监督有胆子,就必须做到为民代言、为民参政、为民监督。这就要求人民政协密切联系群众,真正把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所请、所愿反映上去,而不是把个人或部分人狭隘的所思、所想、所盼、所请、所愿反映出来。第三,有利于发挥人民政协的独特优势。人民政协是我国唯一以界别为基础的政治性制度安排,同其他的政治制度相比具有独特的优势。“说官亦官,说民亦民,亦官亦民,非官非民”。政协委员来自界别而非地域,是经推荐而非选举产生,并且都是各行业、各领域、各界别的专家和权威,所以,做群众工作容易产生号召力和影响力,能够克服地方或部门利益的阻碍。第四,有利于政协委员的健康成长。政协委员非经人民群众选举产生,在联系群众方面存在着“先天的不足”,如果在“后天的发展”中不密切联系群众,就难以保障自身的健康成长。近年来,不断爆出的“雷人提案”就反映了部分政协委员脱离群众的现实,如南京一政协委员拍时任南京市长季建业的马屁,建议将“建邺区”改为“建业区”等。这样不仅损害了政协的形象,也危害了政协委员的健康成长。

(二)人民政协联系群众能力方面存在的不足

人民政协工作是特殊的群众工作,联系群众是政协工作的本质要求。人民政协是我国政体中代表性最强、联系面最广、表达群众利益诉求最直接的政治组织,是党和政府加强同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桥梁和纽带。长期以来,人民政协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和地位,通过不同的方式积极联系最广泛的群众,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当前,人民政协联系群众的能力方面也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深入基层不够,重心在上浮。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指出:“人民政协必须积极践行履职为民理念,深入界别群众和基层群众听取意见、反映诉求,拒绝冷漠和懈怠,努力维护和实现群众利益,切实做到人民政协为人民。”[7]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人民政协深入基层不够,调研、视察、座谈等工作大都是围绕党委和政府的重大决策在进行,有时甚至是围绕个别领导的“意图”在开展,重心上浮,不能很好地反映和体现民众的真实愿望与需求。

2.深入界别不够,优势在退化。各级地方人民政协的成员构成基本上是参照全国政协而进行界别设置的。目前,政协委员在深入各自界别联系群众方面做得不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要么是各自为政地“种他人田荒自己地”,要么是集体应付式地“访贫问苦”,忽视了界别的共同利益。由此,政协的界别优势在不断退化,尤其是随着中国共产党党员素质的提升和党员队伍的优化,政协委员的智力优势受到挑战。

3.深入民情不够,议题在虚化。毛泽东说过: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由于各级人民政协深入民情不够,致使协商的议题不断地虚化,协商的议题过于“接仙气”,真正从人民群众利益出发“接地气”的议题不多,有些议题甚至沦为形式,为协商而协商。

(三)提高人民政协联系群众能力的途径

1.创新理念,优化联系群众的载体和议题。第一,要树立“在政协协商”的理念,优化联系群众的载体。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8],“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积极开展基层民主协商”[9]。这一系列重要论断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在政协协商”的理念,优化联系群众的载体。长期以来,我们秉持的实际上是一种“和政协协商”的理念。因而,只有等到有协商需求时才会邀请人民政协进行协商。这就有可能导致人民政协在平时脱离人民群众,甚至迎合党委和政府的“意图”。而且,“和政协协商”的理念也不是一种平等的协商,不利于协商的顺利开展。因此,我们必须树立“在政协协商”的理念,把人民请进政协。第二,要树立“民生协商”的理念,优化联系群众的议题。《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以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为内容,在全社会开展广泛协商”[10]。这就要求人民政协必须树立“民生协商”的理念,优化联系群众的议题。过去一段时间,人民政协的履职偏向于政治性意味的“民主协商”,大部分议题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不够直接和密切。由此,一些委员和群众就对人民政协产生了一些错觉或误解,以为人民政协主要是开展“民主协商”,以致影响了人民政协联系群众的工作。人民政协尤其是地方和基层政协更要开展“民生协商”,积极引导人民群众围绕民生问题有序参与政治。所以,我们必须树立“民生协商”的理念,把民生端上台面。

2.优化界别,提高联系群众的针对性和积极性。第一,以“三适”优化界别设置,提高人民政协联系群众的针对性。要坚持“适宜发展、适合地方、适时调整”的原则进行界别优化调整,提高人民政协联系群众的针对性。人民政协联系群众不同于中国共产党党员的联系群众,人民政协联系群众主要是联系界别群众而非普通群众。尽管人民政协随着我国社会的迅速发展也在不断地进行着界别调整,但其调整的速度和幅度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未能最大限度地吸纳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代表人士,未能充分地体现人民政协的包容性和统战性。第二,以“两优”优化界别推荐,提高人民政协联系群众的积极性。要坚持以“优秀的业务水平、优越的参政能力”为标准优化界别委员推荐,提高人民政协联系群众的积极性。政协委员由提名推荐产生同人民政协的特殊发展历史有关,也是对我国古代察举制的继承和创新。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和政协的发展,这种提名推荐政协委员的方式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片面追求“明星”委员和“实力”委员等。政协委员是特殊的代表,必须对相应的界别群众负责。所以,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和要求,积极探索建立推荐政协委员备案审查和责任追究机制。

3.创新方法,搭建联系群众的舞台和桥梁。第一,会议期要用严方法,搭建好联系群众的舞台。人民政协主要是以会议的形式开展工作,在会议期必须做到“三个严”:严管委员履职、严控委员提案、严查委员发言。用严的方法搭建好人民政协联系群众的舞台,不能把政协办成“俱乐部”和“倾诉场”,要让人民政协为“共意”代言,不为“众意“谋利。第二,闭会期要用活方法,搭建好联系群众的桥梁。人民政协主要是以会议的形式开展工作,但其主要工作却是在闭会期,闭会期才是联系群众的活动期。所以,必须用活各种方法,要把建功立业与建言献策相结合、知情明政与参政议政相结合、专委联络与委员联络相结合,社情民意与委员心意相结合,创造机会鼓励政协委员维护本界别的利益,积极为其所联系的界别群众代言。

四、提高人民政协合作共事能力,搭好台

合作共事是协商民主的重要体现,也是人民政协履职尽责的根本遵循。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建设的实施意见》将“四种能力”建设纳入提升政协协商民主能力的内容,人民政协进一步成为协商民主的重要舞台。

(一)人民政协合作共事能力的内涵及重要性

1.人民政协合作共事能力的内涵。人民政协合作共事能力是指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在人民政协这一领域内就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问题民主协商、互相监督,共同推进各项工作开展的能力。

2.人民政协合作共事能力的重要性。第一,有利于争取人心,形成合力。历史经验充分证明,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社会主义事业就能够兴旺发达,就能够不断取得胜利。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正处在全面推进的关键时期,需要方方面面同舟共济、精诚合作。只有促进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在人民政协这个大舞台上实现大团结、大联合,才能形成推动改革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合力。第二,有利于凝聚智慧,促进发展。人民政协广泛团结社会各界人士,使统一战线汇聚了大量的专家学者、专业技术人员,素有“人才库”“智囊团”之称。这些专家学者、专业技术人员活跃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为社会发展贡献了诸多的力量。充分发挥社会各界人士、党外人士的聪明才智,有利于推动民主决策、科学决策,推动社会的发展。第三,有利于发挥优势,积极作为。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实现祖国统一、民族振兴的重要力量。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要充分发挥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政治优势和界别优势。人民政协可以引导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加强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拓展参与程度,使他们在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等社会活动中充分利用自己特殊的身份和地位,为改革发展、和谐稳定做出特有的贡献。

(二)人民政协合作共事能力方面存在的不足

60多年来,人民政协认真贯彻党的统战政策和相关文件要求,在合作共事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合作共事的意识明显增强,合作共事的制度普遍建立,合作共事的范围也进一步拓展。但是,人民政协合作共事能力方面仍然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1.发展不平衡,合作共事角色不强。从纵向上看,各级人民政协对合作共事的认识程度、实施程度是有差异的,存在着“上热下冷”的现象,在贯彻落实有关政策、文件时出现了很大差异;从横向上来看,各地区人民政协合作共事的程度不一,存在着“冷热不均”的现象,有的地区做得很到位并形成了合作共事的良好模式,有的地区则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主要是人民政协的合作共事角色不强。地方和基层人民政协常常受制于地方党政领导,合作共事缺乏基础保障。而且,党外领导干部大多是从科研、教育一线转到行政领导岗位上的,以致理论政策水平和管理艺术有所欠缺。

2.做法不规范,合作共事机制不优。目前,主要建立了重大事项向民主党派通报和征求意见建议制度、邀请民主党派参加国家重要会议和重大活动制度、与民主党派联系交友制度、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制度等。尽管这些制度在合作共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这些制度还不够完善,执行情况还不理想,未能形成合作共事的良性机制,致使合作共事的做法差别太大。

3.层次不够高,合作共事力度不大。从实际效果来看,地方和基层人民政协合作共事的层次不够高,还存在着走形式、做样子、浮于表面、为合作而合作的现象,体现在重视营造和谐的氛围却不敢坚持表达不同意见,重视合作共事的过程形式却不看中合作共事的实质成果,重视建言献策却不开展深入调查研究,重视意见建议征求却不重视信息反馈。主要原因在于当前合作共事的力度不够大,有些民主党派的政党意识不强。

(三)提高人民政协合作共事能力的途径

1.坚持尊重和包容的原则,为合作共事提供思想保障。尊重和包容是合作共事的思想基础,要在坚持一致性中尊重多样性,在包容多样性中寻求一致性。要以兼收并蓄的姿态,吸纳来自各个方面的不同意见,切实营造民主氛围,广纳百家之言,汇聚各方之智,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为了共同的目标携手前行。要尊重和保障民主党派履行政协职能的各项民主权利,支持民主党派在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中充分履行职责,为他们参加活动、开展工作创造条件并提供保障。

2.加强党外干部的培养选拔力度,为合作共事提供组织保障。要做好党外后备干部的培养工作,制定近、中、长期规划,有计划、有目的地把素质好的优秀后备干部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上进行实践锻炼,增长他们的领导才干。要做好党外干部的选拔任用工作,按照《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建设的实施意见》的有关规定,保证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各级政协中占有较大比例。要建设高素质的党外干部队伍,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多党合作理论武装他们的头脑,增强党外干部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提升党外干部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的能力。

3.建立和完善制度、机制,为合作共事提供制度保障。要建立和完善合作共事的工作机制,包括意见建议落实和反馈机制、调查研究工作机制、信息获取机制等。要规范协商机制,对协商的内容、形式、参与对象、运作程序等进行规范,避免随意性。要健全民主监督机制,重点在知情、沟通、反馈环节上健全制度。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http//www.news.Xinhuanet com/politics/2014-09/-21/c1112564804htm,2014-09-21/2015-12-15.

[2]习近平同党外人士共迎新春[EB/OL].http//www. cpc.people.com.cn/xuexi/n2015/0521/c385474-27 3321-2 html,2013-02-08/2015-12-20.

[3]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EB/OL].http// www.cpc.people.com.cn/n/2013/0303/c64094-20 656845 htm/,2013-03-03/2015-12-20.

[4][5]本书编写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6]俞正声.做到协商民主有新加强,民主监管有新举措[EB/OL].http//www.news.ifeng.com/a/201510303/c,2015-03-03/2015-12-20.

[7]俞正声.积极践行履职为民理念,拒绝冷漠懈怠[EB/OL].http//www.ugubl.net/ryb/news-13947,html,2014-03-04/2015-12-20.

[8][9]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09(02).

[10]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J].求是,2013,(22).

[责任编辑陈静]

作者简介:黄玉国(1986—),男,湖南耒阳人,硕士,中共衡阳市委党校领导科学教研室讲师。

基金项目:2014~2015年度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系统招标课题(编号:XTKT201402)阶段性成果

收稿日期:2015-12-22

中图分类号:D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701(2016)01-0010-08

猜你喜欢
人民政协建设
凝聚共识:新时代人民政协的初心与使命
我心中的人民政协——纪念人民政协成立70周年
中国共产党与人民政协诞生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人民政协民主监督七个重要关系辨析
发挥人民政协在协商民主中的作用
努力建设统一战线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