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
1022年,北宋都城开封迎来了友邦辽国的使者,宋廷为使臣举办了盛大的国宴,朝廷勋贵皆有出席。在宴会中,辽国使者遍视群人问道:“孰是无地起楼台公?”此言一出,宴会现场顿时冷了下来。
辽使问的不是别人,正是当年促成澶渊之盟、前些年又被先帝贬谪到海南的名相寇准。寇准因在开封为官时作风清廉、不治家产,在京城没有自己的宅院,被百姓誉为“无地起楼台公”。
端拱二年(989),宋太宗从地方提拔了一名27岁的年轻人到中央,他就是当时任郓州通判的寇准。这个陕西人一出现在北宋官场上,就显出了强烈的个性。
有一天,寇准在殿中奏事,大胆进谏,直说得宋太宗面红耳赤,拂袖而去。这时,寇准做了一个令人大惊失色的举动:他拽住宋太宗的衣袖,请他重新落座,直到听自己讲完。
孰料宋太宗不但没有着恼,还在之后大夸寇准:“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徵也。”
倘若只是直谏,寇准断然不会成为北宋官场上的一个孤臣。太宗之后,寇准一力拥戴太子继位,是为宋真宗。寇准毫无意外地继续被重用、信任。
因为“澶渊之盟”,寇准步向了仕途的巅峰,但隐忧也随之埋下:他的刚硬,使得自己成了妥协派王钦若等人的死敌。
王钦若很清楚皇帝的软肋,他说寇准把皇帝当成了孤注一掷的筹码。皇帝深以为然,随即对寇准有了心结。不久,借助皇帝的心结,王钦若找个事由,终于成功将初次为相的寇准踢出了朝廷。
在贬谪地方期间,寇准有一次过生日,宴请宾客时,突然穿出了一件新衣服,那是一种黄色且绣龙的皇帝制服。消息传入京城。皇帝问宰相王旦:“寇准乃反耶?”宰相王旦大惊,立即表示去信呵斥,大事由此化小。
正是这位惜才的王旦宰相,在大中祥符七年(1014)6月将寇准带回了中枢,任西府枢密正使。
王旦为相12年,病重之际,宋真宗让人把王旦抬进宫中,问以后事:“卿万一有不讳,使朕以天下事付之谁乎?”王旦并不直接回答,仅说:“知臣莫若君。”宋真宗没办法,只好一一点名来问,王旦都不表态。最后,真宗只好请王旦直说:“试以卿意言之。”王旦这才说:“以臣之愚,莫若寇准。”
但宋真宗对寇准的性格并不满意,说:“准性刚褊,卿更思其次。”这时,王旦固执地坚持:“他人,臣不知也。”在皇帝眼里,寇准过于偏执,与其他大臣也屡有冲突,宋真宗也不愿碰这只烫手山芋。但毕竟有王旦临死前的推荐,终于在天禧三年(1019),寇准被召回京任职。
寇准这回上任,迎来了他此生最强也是最后的对手丁谓。与寇准一样,丁谓年少即有才名,除了文才,更有政略之才。
寇准拜相这天,丁谓也进入中书省成为参知政事(副宰相)。两人关系一直亲密,但一次中枢会议后,身为内阁成员的寇、丁二人都参加了宴会。宴会间,寇准的胡须上沾了一些饭粒汤水,身旁的丁谓见了,起身上前替他徐徐拂去。但寇准不以为谢,反而板起了脸说:“参政,国之大臣,乃为官长拂须耶?”两人从此交恶。
寇准因为刚正执法,得罪了刘皇后的娘家人,而刘皇后是宋真宗心头至爱。刘皇后想把寇准赶出开封,但真宗却迟迟不表态,寇准的去留问题一时僵持下来。正在这个节骨眼上,和丁谓有私怨的太监周怀政联络同党,企图发动政变,丁谓想趁机把寇准置于死地,就诬告寇准参与密谋。寇准虽没被问成死罪,却再次罢相,被逐出京城。
此时,真宗已卧病,不知寇准被贬,问左右为何多日没见寇准,左右臣僚都不敢据实回答。
但寇准的命运已难挽回,从此一贬再贬,先是道州,再是雷州。天圣元年(1023),寇准在雷州病倒。此时,他作《病中诗》云:“多病将經年,逢迎故不能。书惟看药录,客只待医僧。壮志销如雪,幽怀冷似冰。郡斋风雨后,无睡对青灯。”
这年9月,寇准病故于雷州竹榻之上。他年轻时曾写下诗句:“到海只十里,过山应万重。”一语成谶,雷州的东南门至海岸只有十里远,远离寇准家乡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