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立
有人说,朱元璋大兴文字狱、删节《孟子》,源于他的文化自卑,这是不错的。朱皇帝出身卑贱,文化功底很浅,他生怕被饱读诗书的文人们算计了。打江山时,为了笼络人才,暂可容忍一二;待天下平定,这种自卑心理便膨胀起来,变成屠刀,变成文字狱。
但说朱皇帝对孟子的不敬仅是文化上的自卑心理所致,似乎还不太全面。他批判孟子的理由是:“无君无父”,他看到孟子所言“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視君如寇仇”,勃然大怒,骂道:“使此老在今日,宁得免耶!”他特别害怕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教坏”了天下读书人。
这似乎有些奇怪,当初他投奔义军,后荡平天下,推翻暴君的统治,不就是打着解救天下苍生的旗号吗?怎么一上台,就变了脸,对“民为贵”如此反感?其实也不奇怪,地位变了嘛。“一阔脸就变”,历史上多少台下的人一旦登上台来,都是这种嘴脸。前不久,有文章说“拼命否定的恰恰是梦寐以求的”,并不正确。但要说在台下“拼命否定的”,恰是他们日后在台上“拼命坚持的”,却可能是比较普遍的现象。
朱皇帝登上皇位,主要想的是他的天下,他的大明江山。如果天下人都懂得“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道理,那么有一天,老百姓要推翻越来越残暴的朱家王朝岂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他可不愿意这样,他最大的心结就在于此。这也是自卑,一种政治心理的自卑,而这种自卑与君权、皇权结合起来,便会上演出十分可怕的或兔死狗烹或文字狱的惨剧来。
自卑在很多情况下,都是用强烈的“自尊”包裹着的,越是自卑,就越要把自卑包裹得无比强大。
读懂朱元璋的自卑,或可给我们以这样的启示:不要被某些人的“强势”所迷惑,他们的“强势”也许正是他们的弱势所在,是经过包装的严重自卑。其背后,一定有维护自己的私欲和地位的企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