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凡国之亡也,有道者比先去。古今一也。
译文:大凡一个将要灭亡的国家,有才能的人必定早已离开。古往今来都是这样。
赏析:大智大慧的贤人,往往具有预见历史发展方向的眼力。他们能见微知著,料事如神,往往会聚集于他们能相合的国君的国家,也可以说人才会去那些实施德行的国家。春秋、战国时期人才流动就说明了这个问题。由于诸侯争霸,社会动乱,国家兴衰存亡不定。有的君王采用厚禄招揽人才,礼贤下士,致使天下贤人云集于此;有的君王轻视贤才,行无道之政,致使贤人纷纷离去。如伍子胥离楚去吴,之后楚亡;吴起离魏去楚,而后魏亡。所以要想使国家长治久安,必先得人才,得人才,必得人心,于是在贤人辅佐之下就可以攻城夺池,称雄天下,就像齐桓公得管仲,秦孝公得商鞅一样。
原文:有义兵而无有偃兵。
译文:圣王冶邕依仁义用兵却从不废止军备。
赏析:《荡兵》篇认为,只要战争是正义的就是合理的,不能盲目反对战争。秦当六国残破之余,自然要求鼓勇争胜,《吕氏春秋》听鼓吹的正义,不过是强者据道德为己有的霸道之词,,不足为训。在世界很不太平的今天,某些超级大国在发动战争时也屡屡露出肆无忌惮之端倪。正义可以帮助人们获得坚强的信念,,但仅仅依靠信念是不够的。“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历史和现实一再提醒人们,文恬武嬉必然导致国家灾祸,只有时刻戒备,方能有备无患。而强大军备,以战止战,才是最稳妥可靠的和平保障。
原文:君子必在己者,不必在人者也。
译文:为君是在于自己的,而不是在于别人的。
赏析:这句话的全文是这样的:“君子之自行也,敬人而不必见敬,爱人而不必见爰。敬爱人者,己也;见敬爱者,人也。君子必在己者,不必在人者也,必在己无不遇矣。”也就是告诉我们君子的行事准则,尊敬别人而无需别人也一定尊敬自己,关爱别人而无需别人也一定关爱自己。尊敬和关爱是自己的事,而被别人尊敬和关爱是别人的事。君子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而不必在意别人是否回报了自己。只要严格要求自己,终究会被社会赏识。如果一味地索取,而不懂得付出,是不能成为一个君子的。
原文: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
译文:看见瓶里的水结了冰,就知道天下已经寒冷了,鱼鳖已经隐藏了。
赏析:一瓶水结冰是局部,天下寒冷是整体,两者存在着一致性。所以“见瓶水之冰”的局部,就可以推断出“天下之寒”的全局,进而做出“鱼鳖之藏”的判断。懂得了这个道理,就能统观券局,及时做出正確的判断,这一推导中蕴涵着举一反三的智慧。
原文: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
译文:治理国家如果没有法令就会造成混乱,死守旧的法令而不加以变革就会出现谬惑,违背事理和混乱就不能治理好国家。
赏析:一个国家不能没有法令,否则就会混乱。而法令又不能简单地遵循过去的旧法令,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而相应地有所变革,否则就不能适应现实。用简洁而有力的说理.强调了法制和因时变法对于治国的重要性,这种主张是富有积极意义的辩证思想。
原文:功名大立,天也;为是故国不慎其人,不可。
译文:成功立业,虽靠的是外在机遇,但只靠机遇而不重视人为的内在因素,也是不可以实现的。
赏析:时势造英雄说明了机遇对一个人的重要性,但机遇是喜欢光顾那些内心有准备的人的。如果自己只想守株待兔,是不能有所成就的。所以机遇和自我作为是事业成功不可缺少的两个重要因素。这里的机遇有两个概念,一是有了作为才能给别人创造机遇;一是有了作为才能为自己寻找机遇。因此,外因是成功的条件,内因是成功的基础,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原文:人之老也,形益衰,而智益盛。
译文:老了,身体会越来越衰弱,而见识却越来越丰富。
赏析:在古代农业社会中,经验、见识在做事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相比较而言,老年人较年轻人有更为丰富的经验和见识,这句舌可以算作一条真理。而在今天,虽然也不否认老人阅历丰富,但在新知识、新问题层出不穷的信息爆炸时代里,这个道理越来越显出了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