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应恪守“圆规法则”

2016-02-11 08:18:48程继伍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16年30期
关键词:语文课学科文本

程继伍

(浙江大学附属中学,浙江杭州 310007)

中学语文教学应恪守“圆规法则”

程继伍

(浙江大学附属中学,浙江杭州 310007)

语文学科的美感通过文本、教师、学生和教学手段等教学要素在动态中形成,通过语言品味、情感激发、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来获得,是一种和谐的整体美。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恪守“圆规法则”,学科的种种问题要用学科自身的方式来解决。教师要立足课堂教学的基点,体现课堂教学的主体,加强课堂教学的把控,呼唤真正的语文味。语文课本该是自然和谐的,智慧快乐的,魅力无限的。

语文课堂教学;语文学科属性;“圆规法则”

语文是什么?这个问题看似很简单,但答案却很模糊。其实,自从“语”和“文”联姻组成合成词,它的外延和内涵本该是明确的:

语文=语+文=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口头+书面)语言

因此,语文既是指几千年文明史积淀下来的语言文字的精华,也是指生活当中接触到的各种各样的语言现象。但作为学校课堂教学的语文学科,它特指按教学大纲要求明确了教学目标和范围,编订了具体学习内容的学科。而作为学校教学的狭义学科概念的语文,虽然跟生活中的广义语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不能简单地跟广义语文混为一谈。

语文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语言的载体,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更是要围绕文本的语言特性展开。

一、何为语文教学的“圆规法则”

“语文是什么?语文教学干什么?现在仍然在扯皮。把语文教学看作是文学教育,看作是文化教育,看作是美育教育,看作是政治教育,看作是道德教育,看作是思维教育的议论与做法真是说不清,道不完。”[1]

中学语文到底有哪些特性?长期以来,人们纠缠于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争论,严重制约了语文学科的健康发展,直至如今仍然认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我们的语文教学严重“脱靶”。语文是综合性和包容性最强的一门学科,语文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征,这点毋庸置疑,但这些都是边缘化的特征,而非语文学科本身最基本的特征。高中语文有自己的特性,最基本的特征应该是: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

知识性表现为知识广博:它涉及古今中外,内容包罗万象,百科融于一炉。

实用性表现为实用广泛:语文永远伴随着社会生活,只要有语言,就离不开语文。

趣味性表现为趣味无穷:以语言魔方为主体的语文,雅俗兼而有之,趣味永无止境。

那么,语文课堂教学就必须恪守“圆规法则”。

什么是规?“规者,正圆之器也。”(《〈诗·沔水〉序·笺》)上好一节语文课好比画好一个圆,要画好这个圆,就必须用好这个“规”。“规”有三要素,那就是圆心、半径和圆周。

中学语文课需要坚守语文本色,呼唤真正的语文味。语文学科的美感是文本、教师、学生和教学手段等教学要素在动态中形成的一种和谐的整体美,要通过语言品味、情感激发、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来获得。语文课堂教学的问题要用语文学科的方式解决,仅仅上出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不是真正的语文味。

二、立足“圆心”须坚定不移——课堂教学的基点

高中语文教学的“文本”,说得通俗一些,就是教材和教辅,它的组成如图1所示。

图1

从图1可知,处于最中心位置的是“课本”,当然,“课本”由一篇篇课文组成。紧靠“课本”这一核心的是“语文相关读本”,它通过人手一册的文本形式作为学生阅读的基本保证,并以此作为沟通课外阅读的桥梁,我们不妨称之为“次课本”。毫无疑问,作为第三层次的“词语手册及练习本”,都是伴随着核心“课本”和紧靠核心的“次课本”而诞生的产物,以备课后知识能力巩固或迁移性训练。

这里有必要说几句“人本”。“人本”的传统意义来源于几千年文化的洗礼和积淀。中国古代“人本”是指以人为根本,肯定人在自然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并以此为中心,解释一切问题,在解释一切问题中体现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从而构成一种“人本”精神。现代“人本”的时代性,其主流的积极意义毋庸置疑,但其消极因素也不容忽视,那就是一种赤裸裸的功利意识。这种植根于当代社会激烈竞争大背景中的思想意识,早已渗透到本该远离世俗社会,修身养性、精神至上的学校,时时在左右着不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价值取向。确切地说,这就是一种势利。除此之外,还有部分学生,盲目追求趣味、好玩的就学点,养眼的就看点。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不能认为一味姑息迁就学生,才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因为这些世俗化或者低俗化了的东西,是人性当中开始腐化变质的成分,已经不能展示人性的光芒、代表人生的价值。

追求绝对“人本”化的“文本”实际上也是办不到的,如何利用现有的“文本”,尊重当前学生最大意义的“人本”,获取高中语文教学的最高效益,是语文教师亟待努力探索的问题。“文本”是相对不变的,“人本”是充满活力的,沟通“文本”和“人本”的桥梁还是教师。无论何种教材,都需要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实际做出合理的处置。高中语文教学的灵魂和真谛,就在于教师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教法和“文本”为我所用的取舍艺术。高中语文教学以“文本”为基点,当然不是奉行“文本”主义。

语文课堂教学的依据是文本,文本都是通过语言来呈现的。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虽有古今中外之别,却都是语言智慧的结晶。作者借助语言寄托思想情怀,所以,语言又是“文本”与“人本”进行思想交流的细胞,是学生增进文化修养的基石。因此“课文”中的语言,就是语文课堂教学一系列活动的起点。

但是,这是广义的语言,是一个总称,它有诸多具体的对象和紧密相关的内容,比如:

语言的听觉方式是语音,语言的视觉形式是文字,语言的组合材料是词汇,语言的表达规则是语法,语言的内涵品性是思想,语言的精神境界是文化……

以文本语言为核心,开展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坚定不移,但不是一句口号,也不是一个标签,而是具体地有针对性地展开各种课堂教学活动。这种针对性不是面面俱到,而是根据教材、学生实际等有所取舍,有所侧重。

语文课“它既不是语言学,也不是文字学;既不是思想政治教育课,也不是文学理论、文学创作、文学批评和鉴赏课。然而,语文学科与它们都有关系。不但如此,语文还联系着广阔的现实生活,联系着悠久的文化传统乃至一个民族的生态、心理、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特征等等”[2]。

三、控制“半径”须长短适度——课堂教学的主体

语文课堂教学的“半径”是什么?是一节课教学的定位。语文课的美学价值主要有三个层次。首先是经典课文的语言美。语文是语言教学的艺术,语文课堂教学要在浓厚的语言艺术氛围中展开。这是语文课美学的基础层次。其次是课文内容的自然美。课文的语言是载体,品味语言才能欣赏到作品所表达的客观的自然美。这是语文课美学的进阶层次。再次是内涵密切的人文美。语文课的任务就是教师引领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组成的课文这一载体,深刻领悟蕴含其中的各种各样的人文美。这是语文课美学的高级层次,其前提是,非“密切”再高级都宁可舍弃。

语文课堂教学具有多维性,决定“半径”的要求也具有多向特点,这就需要我们坚持用语文学科的方式解决语文学科的问题。

语文课虽然以课文为学习的基本单位,但其学习的视角有五大方面:

1.文本品味——语言领会是起点,也是基础;

2.思维指向——结构梳理是铺路,也是台阶;

3.写法赏析——技巧理解是难点,也是亮点;

4.情感归属——主题感悟是深化,也是探究;

5.文化视野——摸脉寻根是拓展,也是提升。

针对具体课文的教学并非面面俱到,而是灵活取舍,各有侧重。但是,一系列的课堂教学活动都体现强烈的“向心力”——以课文为核心,这样才能学有所本,教有所依。

“教学有序,教法无定”,这是从古到今课堂教学的经验总结。

“教学有序”指的是教学有一定的法则和规律;“教法无定”指的是教学中没有一成不变的具体教学方法。其实名家名师也不可能固守一种教学方法。那些追求“一课成名”,毕生只上好一课的语文教师的做法不值得倡导。

另外,模式化教学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危害很大,不容小觑。模式化教学,即“套路”教学,以“批量”教学为主要特点,用企业的方式解决教育的问题,追求教学的规范统一,忽视学生的个性特点。更何况,少数人打着课改的旗号,在盲目否定传统教学的同时,仅凭几节课便大言不惭地宣称创设了“××模式教学法”。

个性化教学是教学活动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语文课堂教学更需要倡导为学生“量身定做”的个性化教学,要与时俱进,有的放矢。

语文要学什么?怎么学?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却一直在困扰着语文教学,妨害其健康发展。叶圣陶先生的“听、说、读、写”四字诀,虽然极为精辟,却只限于方法的分类。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语文课堂教学按一篇篇课文开展教学,很少去思考隐藏在这些课文背后的深层要义是什么。语文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奠基性学科,这决定了它承担着更多元更繁重的任务。课文只是一个例子,或者说只是开展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载体。借助这个“载体”,语文至少有五大方面要学:

1.“学知识”。上下五千年的积累,语文知识本身丰富多彩,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学。

2.“学方法”。语文是一门特殊的学科,丰富庞杂的内容给学好语文带来了更多的困难。语文学习需要的是“太极”功夫,哪怕传统的“听、说、读、写”也各有奥妙,掌握学习它们的方法,让我们在语文知识的海洋中不至于迷失途径。

3.“学感悟”。语言是智慧的结晶,又是奇幻无穷的文字魔方。语言的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语言表达的情感和心态,语言运用的正误和优劣,都有待于感悟能力的提高。

4.“学表达”。表达是学语文的终极目标,时代要求我们培养拿起笔就能写好,张开口就会说好的人才。长期以来的应试语文,让不少学校的语文教学走向畸形的“哑巴语文”。端正语文教学的目标,改变语文教学的现状,回归书声琅琅的校园氛围,已经刻不容缓。

5.“学思维”。学好语文难于上青天,还在于它对思维有独特的要求。简单地说,语文的思维是以逻辑思维为核心、以形象思维为血肉的一种模糊性思维,它不像单一性的显性思维那样明晰,而是具有隐蔽性的特点。它更需要我们能用立体辩证的方式思考,具备更多的通融意识。

课堂就是一个“情场”,情是语文课的血肉。

首先,教师是一种角色,当语文教师走入课堂,他就该是一个“情种”。他必须含情,把与这堂课相关的情融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必要的时候要诱导学生感受这种情,甚至于适当借助煽情的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怀。

其次,语文课堂上学生是否全身心投入,就要看他们是不是也变得“多情”了。成功的语文课堂教学总是让学生自觉地走入教师布设的情境,并且感悟其中的情味,自觉生发出感情的共鸣,真正为情所动。

理是语文课的筋骨。

语文课文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经典之作,课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能启人心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自然地让学生感知并接受熏陶即可,不必刻意挖掘,更不能人为渗透。一堂课的构思设计好比写一篇文章,逻辑义理必不可少,教师课堂教学的章法,时时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按照合理科学的逻辑义理推进课堂教学进程,能教人睿智。

好的语文课总是情为理生,理为情存。

课堂教学的本真追求,可以化难为易,可以化贫乏为丰富,可以化抽象为具体,但不可以化平易为深奥,化通俗为艰涩,化朴实为缥缈。教学要追求遵循学科教学规律前提下的艺术化,任何将语文教学随意边缘化、追求异端化(哲学化、庸俗化)、简单生活化、盲目实践化或抽象人生化的行为,其实质都是对语文的亵渎。

语文课堂教学须有三个杜绝:

1.杜绝捕风捉影、似是而非的无聊过度解读;

2.杜绝虚无空泛、哗众取宠的盲目拓展延伸;

3.杜绝揠苗助长、不切实际的残忍读写结合。

语文课堂教学要坚守学科本位,不要丧失了自我价值和魅力,不要迷失了自我目标。好的课总是深入浅出,让人难忘。

好教师立志于教学的创新与改革,却不做哗众取宠、沽名钓誉的“弄潮儿”;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语文课堂教学永远没有进步,一辈子只会上好几篇课文的教师也绝不是好的语文教师。真正能促人提高的是研讨课。研讨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氛围。研讨不以成败论英雄,只以探究为目的。我们要改变贴着创新理念标签的做秀,加强脚踏实地的教学研讨,形成良好的教学研讨氛围。“比武课”若是教育行政部门为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的平台,在保证公平公正的前提下,教师们不妨积极进取;若是校园内动不动就开设“比武课”,以图“热闹”,其实对教研组备课组的和谐发展是弊多利少。公开课往往带上浓厚的功利色彩,虚假成分太多,更不乏为哗众取宠而层层包装的“传统节目”和专用接待来宾而不思进取的“保留节目”。

好教师在揣摩中不断提高,在教学中百炼成钢。尤其年轻的语文教师要多上研讨课,少上比武课,不上公开课。

四、“圆周”轨迹须自然和谐——课堂教学的把控

语文以课文为基本教学单位,一堂课就是一个和谐的整体。教师按准确到位的教学目标定位,要努力为这一课建立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知识体系,这堂课的所有内容和活动都与这篇课文紧密相关。我们不要支离破碎的语文,不要虚无缥缈的语文,不要海阔天空的语文。

理论上,一堂好的高中语文课体现在:观念与时俱进、目标科学明确、教材内容紧扣、教师技能熟练、教学方法灵活、情感交流亲切、语文特色鲜明、课堂效率较高。要上好课,关键看教师的素养和对教学过程的把控。

教师的专业素养体现在三大方面。首先是教师具备的才识。才是渊博的知识、厚实的积累、丰富的阅历;识是正确地看待事实、深刻地分析问题、敏锐地认识世界的见解。其次是专业技能。课堂教学是一门技术活,语文教师要全面扎实地掌握课堂教学的技能,恰到好处地运用各种方法和技巧,“艺术”性地组织开展课堂教学活动。语文教师还要有思想,对语文要有全面深刻客观合理的理解,并在每一堂课中贯串自己的思想和灵魂。

上好一节课取决于四大因素:尊重知识、巧用技巧、内容丰实和情感真挚。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扎实的课堂教学基本功,具体表现在:教师的课堂语言要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富于逻辑,富于感情,富于变化;教师的课堂教态要亲切、自然、阳光、端庄、从容大方、富有感染力;教师的课件设计要科学合理,富有概括性、条理性、直观性、启发性、统一性、示范性、艺术性,板书字迹要简洁工整美观;教师对于突发事件应具有一定的应变能力,不仅能够“力挽狂澜”,还能够巧用突发事件生成“意外”的收获。

课堂教学过程,往往通过课堂结构表现,因此教学过程的优化关键在于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

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原则是合理、实用、高效。语文课要提倡课堂教学结构的多元化,灵活调整、变通、增减教学结构中的各环节,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随机应变能力。课堂教学结构的宏观设计和具体教学活动中的随机应变,是一种自然的结合。教师只有在选择了基本课型(有时有可能是综合性的)之后,才能在宏观上设计这堂课的教学结构。不论教师选择了什么样的课型,不管教师属于什么样的风格,教学过程的优化都必不可少。这主要包括教学过程中的“六化”:思维活动的深化;认知对象的内化;重点环节的强化;实施进程的简化;教师指导的细化;师生活动的优化。

一节好课好比一篇好文章,一般有线索,有节奏,有重点,有梯度。这就看上课教师的调控能力。

导入与结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凤头”和“豹尾”。用于导入的内容要跟课堂教学内容有紧密的关联性,要简洁明了,并能较充分地体现教师的情、趣、能、知、智的特点。而一节课的结束同样求简洁但不可无:或整理归纳,或提示重点,或回顾记忆,或检测反馈,或训练迁移。

设疑与提问,是调控一堂课的主要方式和手段,也是课堂教学的艺术运用。设疑与提问的基本要求是:有的放矢,因人设问,注意难易,注重启发,把握时机,找准角度,随机应变。

课堂教学进程既是教师课前备考预设的,又是教师根据教学实际适时调控的。适时调控的原则是为达成教学目标,即时生成更多有益于学生的教学效益,以不打乱整体教学节奏为前提,而不是凭教师个人的喜好随意改变教学内容和节奏。

语文课本该是自然和谐的,语文课本该是智慧快乐的,语文课本该是魅力无限的!

[1]东坡.反传统,不在于方法,而在于思想[J].语文教学通讯,1995(2):31.

[2]王雷.战战兢兢的讲台 一个中学语文老师的谵语[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310.

(责任编辑:李益)

猜你喜欢
语文课学科文本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可怕的语文课
语文课里挣分忙
语文课应该培养什么?
文苑(2019年22期)2019-12-07 05:29:26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电子制作(2018年18期)2018-11-14 01:48:06
“超学科”来啦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 05:58:05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