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笔/李 雪
困境儿童保障:纵有千面只为一心
策划/本刊编辑部执笔/李雪
儿童,不但是家庭最重要的关切,而且是社会正义、制度良善的标尺。2016年,“十三五”开局之年,在中国儿童福利事业发展中是一个值得铭记的年份。国务院于2月、6月印发了《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的意见》,标志着我国现代儿童福利体系建设开始进入了顶层设计阶段。前者提出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体系,组建部际联席会议,对解决此问题进行了综合性、整体性的设计;后者则规划了困境儿童福利保障工作体系,明确了县-乡-村三级工作职责并建构工作网络,建立部门协作机制,积极推进整合社会力量和各服务资源,构建了儿童福利保障体系向职业化、专业化、多元化发展的雏形。
此前,民政部进行了很多有益实践。2010年,民政部与联合国儿基会、中国公益研究院开启了“中国儿童福利示范项目”,在山西、河南、四川、云南、新疆五省(自治区)12县,建立儿童之家、儿童福利主任制度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福利递送问题,构建了县-乡-村三级网络。
2013年,继服务体系建设后,民政部开始部署制度层面的探索,启动了“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建设试点”,分两批在50个城市落地。“适度普惠、分层次,分类型、分标准、分区域”的理念更具兼容性,也给了各地更多探索的空间与自由。
2015年,民政部启动了“基层儿童福利服务体系建设试点项目”,把五省12县的工作经验推广到百县千村,继续对基础贫弱地区的儿童福利工作给予支持。
2016年7月,记者赴山西闻喜、浙江海宁、江苏张家港采访当地儿童福利工作开展情况。三地经济、社会发育程度各异,探索的方式也有所不同。其中浙江省在儿童政策上极具超前意识,最早提出“困境儿童”概念;在实践方面,全国率先启动城乡社区儿童福利督导制度建设、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建设试点。而海宁的服务体系实践经验,对于浙江的困境儿童制度建设具有重要作用。而闻喜与张家港则可视为西部与东部不同经济、社会发育水平下,困境儿童服务体系建设的不同探索。但三者也有很多共性。第一,对儿童优先的理念高度认同,并在其指引下克服困难、积极探索。第二,留守与困境儿童工作融为一体。留守儿童表面是关爱缺失的问题,其背后是权益保障不到位问题。所以留守儿童与困境儿童虽然在保障对象、工作重点、工作内容、工作机制等方面不同,但保障儿童权益的内核是相通的,而且地方实践中也兼顾了两类儿童的不同需求。第三,在村、社区设置儿童福利主任或儿童福利督导员,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福利递送问题,构建了县-乡-村三级网络;建立县市级层面协调工作会议,民政、公安、教育、卫生共同参与。第四,资金保障与服务保障并重,不但给予困境儿童生活补贴,而且通过建立儿童之家、儿童福利工作站,以及政府购买服务为儿童解决困难、提供精神关爱。第五,强调社会参与,动员社会力量。与妇联、关工委、公益慈善组织合作,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向职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正所谓,纵有千面,只为一心:一切为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