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永 中
以习近平总书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为指导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党史期刊工作*
高 永 中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发表了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站在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深刻阐述了事关哲学社会科学长远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深刻阐述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突出强调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对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作出了重大部署。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新形势下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纲领性文献,为做好新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党史学科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重要而特殊的组成部分,党史期刊作为党史研究和宣传教育的重要平台和重要阵地,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进一步做好党史各项工作,更好地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
第十四届全国党史期刊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总结交流两年来党史期刊办刊的经验,进一步研究探讨做好新形势下的党史期刊工作。下面,我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就做好新形势下的党史期刊工作,谈三个方面的认识和体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把哲学社会科学放到世界和我国发展的大背景中审视,着重强调中国正处于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两个不可替代”既是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高度评价,也是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殷切期待,意味深长,催人奋进。
当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实现的,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和挑战。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新形势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更加重要,任务更加繁重。习近平总书记从意识形态工作、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深化改革、提高文化软实力、全面从严治党五个方面,对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指明了努力方向和目标任务。
党史研究和党史宣传教育是党的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块重要阵地,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史工作者是我国思想理论战线的一支重要力量。党史研究和党史宣传教育的意义,过去已经重申过多次,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发挥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概括起来说,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增强历史自信,进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二是把握历史规律,借鉴历史、以史为鉴;三是传承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从党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党史研究和党史宣传教育应该发挥什么作用、能够发挥什么作用,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重要问题。在这里,我想根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个方面的要求,结合这些年的工作体会,谈谈自己的认识,概括起来就是五个“大有作为”。
(一)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党史研究和党史宣传教育可以也应该大有作为。
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形势严峻复杂,很多问题都涉及党的历史。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实施西化、分化图谋,境内外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总拿党的历史说事,散布历史虚无主义,歪曲党的历史,丑化党的领袖,抹黑英雄人物,损害党的形象。这些言论在社会上已经产生了恶劣的影响。社会上对一些重大党史问题和重要党史人物,也有认识不一致的地方,正确与错误的看法常常相互交织,噪音杂音时有出现。积极应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挑战,端正视听,还历史真实面目,十分紧迫和必要。党史工作不是平静的、书斋里的事业,而是在意识形态斗争最前线的一项战斗性的工作。历史是最好的证明。史实是挫败谎言最有力的武器。党史工作者手中掌握着我们党为民族解放、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的大量的鲜活史料,主动拿起这一锐利的武器,以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宣传党的历史,营造积极健康、清新明朗的党史舆论环境,最大限度地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有效抵御西方敌对势力的思想渗透和历史虚无主义的消极影响,积极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党史工作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大有可为。
(二)揭示中国奇迹的逻辑,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党史研究和党史宣传教育可以也应该大有作为。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几十年的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取得了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经济总量跃升为世界第二,国家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创造了世界发展的奇迹。这种奇迹被人们称为“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经验”。然而,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不断增大,我们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下行压力加大,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持续积累。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经济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如何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如何落实新发展理念,如何促进经济社会转型,需要放在国家发展的大的历史脉络中来把握。怎样把中国奇迹的成功经验继续发扬光大,通过汲取教训找到产生问题的症结,寻找解决问题的“良方”,在今后不至于发生大的问题,都可以从党的历史中找到可资借鉴的答案。认真总结我们党领导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总结党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的经验,为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历史借鉴和启示,党史工作义不容辞,大有可为。
(三)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史研究和党史宣传教育可以也应该大有作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锐意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不断扩大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变革之深刻、影响之广泛前所未有。当前,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凸显,各类风险和挑战不断增多。要把全面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落实好,需要全面回顾改革开放的历程,认真总结和运用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更加深刻地认识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更加自觉地把握改革开放的规律性,更加坚定地肩负起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责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论断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逐渐建立和完善起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演变是深刻的、全面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是党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总结制度变迁的历史进程,牢牢把握正确的方向,把握其中的规律性,对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方面的工作,党史工作独具优势,大有可为。
(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努力争取国际话语权,党史研究和党史宣传教育可以也应该大有作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关系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当前,国际舆论格局总体上仍然是西强东弱,我国发展优势和综合国力还没有转化为话语优势。挨打、挨饿的问题都已经解决了,挨骂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国外势力对我们党不够了解,一些人不愿意看到也不愿意承认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摆脱落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现实,对我们党我们国家进行妖魔化的宣传。提高文化软实力,迫切需要“形于中”而“发于外”,对内切实搞好文化建设,对外讲好中国故事。包括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内的党史文化,是党的历史的内核,是我们党生存发展的文化基础。中国奇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深层次的原因要从党的历史和党史文化中寻找。我们要更加自觉地深化党史研究,大力弘扬党史文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特别是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以有利于我们和世界各国政党、政府打交道,有利于在世界范围内争取话语权,有利于维护我们中华民族、社会主义国家的核心利益,这方面党史工作责无旁贷,大有可为。
(五)全面从严治党,确保党的长期执政地位,党史研究和党史宣传教育可以也应该大有作为。
当前,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党肩负着历史重任,经受着时代考验,全面从严治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我们党面临的风险和考验集中显现。如何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迫切需要党史研究和党史宣传教育更好地发挥作用。党的建设的伟大实践是一个不断地总结和应用历史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学习和运用党的历史与推进党的事业、实现党的历史使命的关系,深刻阐明了学习和运用党的历史与坚守共产党人精神家园的关系。认真总结我们党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的经验,为保持和加强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提供历史借鉴和启示;认真总结党在全国长期执政的历史经验,认真总结世界上一些执政党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提供历史借鉴和启示。这方面,党史工作更是分内之事,大有可为。
党史期刊是发表党史研究成果、开展党史宣传教育的重要平台,直接体现着党史工作的成效和水平。党史期刊作为我国期刊队伍的一支重要力量,处于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中心地带,是我们党的主流舆论阵地之一,是传播党的声音的喉舌,是映照党的历史形象的镜子,是凝聚传播正能量的载体。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入研究和回答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引领党史研究和党史宣传教育,党史期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党史期刊编辑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可以说,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更好地凝聚起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党史期刊可以也应该大有作为,党史期刊编辑可以也应该大有作为。我们应该立时代之潮头、发思想之先声,充分展示、转化党史研究成果,为广大读者提供更多的健康的精神食粮,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指出,“在我国,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最终也不能发挥应有作用”,并引用了庄子的名言“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则不救”。意思是说,人的信仰不能过多,如果过多就会给人带来困扰,困扰将导致人忧心忡忡,时间久了人就无可救药。以此说明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真是语重心长,针对性很强。
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我们党治党治国之“道”,也是指导我们的治史之“道”。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和宣传党史,这本来不是个问题,绝大多数党史工作者也一直是这么做的。但是,近年来,一些党史工作者特别是中青年学者,不要说对马列经典著作不熟悉,就是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的著作也不熟悉,少数人存在一些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个别人在实际研究中把西方的理论、学说作为自己研究的工具;甚至说马克思主义只是一种意识形态说教,主张非意识形态化,认为保持价值中立,一切从史料出发,不受意识形态干扰,更能公正地面对一切历史事实,得出更加科学的结论。这样的认识是错误的。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要的就是真懂真信,这种现象虽然在党史界并非主流,在党史期刊上反映不多,我们也应该高度警醒,防微杜渐。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给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上述问题提供了根本遵循、科学方法。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们干事业不能忘本忘祖、忘记初心。我们共产党人的本,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具体到党史工作,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方法论是构建党史学科体系的基石。党史学科自身发展史,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党史研究的历史。我们党成立后不久,就开始对自己的历史进行记录和总结。这种记录和总结,一开始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产生了蔡和森的《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李立三的《党史报告》、张闻天的《中国现代革命运动史》等一批党史著作。1945年通过的党的第一个历史决议,对于总结党的历史经验、统一全党思想发挥了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各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党史研究、党史宣传教育成果不断涌现。胡乔木的《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胡华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初稿)》等就是其中的代表。1981年党中央作出的第二个历史决议,成为运用马克思主义总结党的历史的新的纲领性文献,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完成。改革开放以来,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作为指南和灵魂,党史研究的科学化、学术化发展取得了很大进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党史研究、党史宣传教育取得了巨大成绩,整理出版了大量原始档案资料,系统研究阐发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及其发展规律,推出了《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第二卷和《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等大量高水平的党史权威著作。实践充分证明:党史研究、党史宣传教育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是历史的选择和发展的必然。
非意识形态化的说法,是违背社会常识的。人在社会生活中,尽管自己未必独立提出什么观点、主张、理论、主义,但其言论和行为却不能不遵循一定的准则,都要受一定的意识形态的制约。没有思想观点的哲学社会科学是不存在的,没有理论就不能构成史学,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党史工作者的任务不仅仅在于叙述历史事实,而且要对历史发展过程中许多复杂现象的内在联系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理清它的骨干和脉络,作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党史工作者在从事研究时,总是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认同或接受某种理论,并将其视之为自己考察历史事实的出发点。党史研究的党性和科学性都很强,决定了它需要有更明确的立场意识、党性意识、服务意识,决定了它比其他学科和其他历史研究领域更需要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而党史研究要有科学的理论指导,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新形势下,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活的灵魂。恩格斯早就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只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研究、分析党的历史,才能够揭示本质、总结经验、把握规律、明辨是非,使历史得到更清楚、更准确、更全面、更辩证的解释和结论。中央文献研究室原常务副主任、著名历史学家金冲及对此有非常深切的认识。他说:“在众多的理论学说中,只有马克思主义,才使历史科学真正变成科学。这并不是一句套话。像我们这一代史学工作者,一般都是在新中国成立前进大学的。”“我们只是在接触马克思主义以后,作了比较以后,才觉得眼前顿时打开了一个新天地,原来千头万绪的历史现象似乎一下子变得井井有条,能够从根本上得到科学的完整的解释,并且在实践中证明了它的正确,这是任何学说都无法比拟的。我们这一代人接受马克思主义,大体上都是这样走过来的。直到今天,仍然没有见到任何一种学说能够从根本上代替马克思主义的这种指导作用。”改革开放新时期,党史研究取得的重大进展,大量新资料的公布、对教条主义束缚的摆脱都是重要原因。但是,把这些因素无限扩大,看不到马克思主义对于党史研究的根本指导作用,认为“只要手握独家资料,就占有了历史真相本身”,这就走向研究的误区。党史实证研究需要很高的理论素养。一个学者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缺乏分辨是非的能力,不分本质和现象、主流与支流,把个别现象上升为一般,就可能发现不了真理,反而抹黑党史,丧失为学的资格。
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特别是西方史学理论和方法,可以作为党史研究的一种参考,但不能作为指导思想。改革开放以来,西学东渐的步伐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快了,西方理论大规模进入中国学术界,包括党史界。大家借用这些理论来研究、分析中国的事物。对这样的一个思潮,我的观点是两句话。第一,大有借鉴意义。着眼党史研究的理论拓展,合理借鉴西方史学理论和方法是有益的,不能采取不加分析、一概排斥的态度。第二,要有理论定力。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共产党人的“真经”,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始终是第一位的,“真经”没念好,总想着“西天取经”,就要贻误大事!对西方的理论、概念、话语、方法,要有分析、有鉴别,适用的则用,不适用者不用。
党史研究和党史宣传教育,要坚持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1942年,毛泽东在《如何研究中共党史》一文中强调,“研究中共党史,应该以中国做中心,把屁股坐在中国身上”,“不研究中国的特点,而去搬外国的东西,就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毛泽东反对王明照搬马列主义,用马列主义的本本来套裁中国的经验,后来他把王明的这样一套做法叫做教条主义,叫做生吞活剥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在经历了十分惨痛的经验教训之后,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既引发了中华文明深刻变革,也走过了一个逐步中国化的过程。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成果。进一步深化党史研究和党史宣传教育,必须坚持以两大理论成果为指导,尤其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指导。有的人以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看就懂,不是什么学理化的理论,没什么好学的。这种态度是极端错误的。党史工作者要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把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贯穿党史研究和宣传教育全过程,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
历史虚无主义是把西方理论普世价值化评判中国历史的结果。在中国近代以来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总有一些人认为现代化的基本框架就是西方化,要按照西方的理论、概念来改造中国,用西方性否定中国本土性,包括否定通过中国化已经成为历史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导致历史虚无主义产生甚至泛滥。历史虚无主义表现在党史国史上,就是以所谓“重新评价”为名,歪曲近现代中国革命历史、党的历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否定和丑化党的领袖人物和英雄人物,刻意渲染和夸大党的缺点和错误,把党的历史说得一团漆黑。他们把五四运动以来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视为离开“以英美为师”的所谓“近代文明的主流”而误入了歧路,宣称新中国成立以后搞的不过是小资产阶级的空想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就应该补上资本主义这一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就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我们有些同志没有看清这里面暗藏的玄机,认为西方“普世价值”经过了几百年,为什么不能认同?他们没有认识到,西方理论的背后隐藏着西方价值观念。价值观念从来不是普世的,从来不是西方的,只能是本民族内在的需求和当下实践的要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如果我们用西方资本主义价值体系来剪裁我们的实践,用西方资本主义评价体系来衡量我国发展,符合西方标准就行,不符合西方标准就是落后的陈旧的,就要批判、攻击,那后果不堪设想!最后要么就是跟在人家后面亦步亦趋,要么就是只有挨骂的份。
党史期刊作为党史研究和党史宣传教育的重要平台和重要阵地,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确保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方面,负有重大责任,必须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第一,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领党史期刊工作,特别是以习总书记关于党的历史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来匡正、判定党史期刊稿件的取舍。第二,要选配好杂志社、编辑部的领导班子,确保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忠于党和人民的人手中。第三,正确处理好政治和学术、历史和现实、研究和宣传的关系,实事求是研究和宣传党的历史。第四,加强学术舆论的引导,刊载高水平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党史文章,刊载有建树的有理论价值的党史研究论文,确保党史研究和党史宣传教育的话语权掌握在我们党的手里。第五,把好政治关、史实关,在重大问题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绝不唱反调,绝不给歪曲党史国史的言论提供平台。第六,对于网络等媒体有关党史、国史方面的噪音、杂音,要刊发文章,有理有力有节地予以驳斥,以正视听,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重要讲话中提出,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理念,充分体现继承性和民族性、原创性和时代性、系统性和专业性的特点,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这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也为深化党史研究、加强党史宣传教育特别是进一步做好党史期刊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导,提出了目标任务。
现有党史类期刊,据初步统计,由中央、省级和副省级党史部门主办的,共有48种。这些期刊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学术期刊,主要发表具有学术价值的党史研究论文和党史资料;一类是通俗期刊,主要刊发由党史研究成果转化的通俗的、适合大众阅读的党史宣传教育成果。党史期刊作为党史工作的载体和阵地,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发挥党史研究最新成果展示和转化的功能,不断提升党史研究和党史宣传教育的社会影响力,使党史工作更好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发挥对党和国家决策的资政作用、对理论创新的推动作用、对党员干部群众的教育作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具体来说,党史学术期刊要着重发挥学术引领作用,在推动构建中国特色党史学科上下功夫,在构建发展繁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党史通俗期刊要着重发挥党史宣传教育的引领作用,在以史鉴今、资政育人上下功夫。
(一)党史期刊要为党史研究成果搭建创新平台。
党史期刊发表党史研究的学术成果,传播学术信息,在学术研究的“上游”与“下游”之间起着桥梁作用。党史期刊的“上游”是党史研究。党史研究是一门科学,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胡乔木同志曾指出:党史工作的战斗性之所以有力量,是因为我们依靠的是科学,依靠的是真理。我们需要用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科学的论证来阐明党的各种根本问题。他反复强调要加强党史工作的科学性,指出党史工作科学性之所以能够加强,是因为研究的深化和精细化,是因为以占有详尽的材料为根据,是因为实事求是。研究党的历史,不能从会议、文件出发,而是要从历史实际出发,首先要把握基本历史事实,理清历史的脉络,用历史事实来说明问题,要有新的材料、新的观点、新的态度。新形势下,党史期刊要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要突出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继承性和民族性、原创性和时代性、系统性和专业性的特点,进一步加强科学性,尊重学术规律,为深化党史研究搭建创新平台。
第一,体现继承性和民族性。体现继承性,对于党史研究来说,就是注重学术史的梳理,实现党史研究继承和创新的统一。党史研究已经有90多年的历史了,积累了大量的学术研究成果,也整理编辑出版了大量党史资料。这是进一步深化党史研究的基础和条件。党史研究工作,要全面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了解前人已经研究了什么,研究的成果水平如何,有什么得,有什么失,还有哪些问题没有研究;已有的资料为进一步深化研究哪些问题、开拓哪些新的研究领域提供了可能,都应了然于胸,以便循其途径尽快进入学术前沿阵地。这项工作不仅专门搞党史学术史的人该做,做党史专题研究的人也要做。否则,党史研究就可能重复前人的劳动,原地踏步,难以向前发展和深入。党史期刊在这方面要发挥“二传手”“接力棒”的作用,既要倡导党史学术史研究,鼓励发表相关研究成果,又要对党史研究论文作者提出做好学术梳理的要求,在学术创新方面严格把关。
党史研究的民族性,就是站在中国立场上,研究中国的问题,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前面已经提到,不再展开讲了。
第二,体现原创性和时代性。体现原创性,对于党史研究来说,就是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或者提升。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社会发展、实践深化、历史前进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可大可小,揭示一条规律是创新,提出一种学说是创新,阐明一个道理是创新,创造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也是创新。”可见,创新对于哲学社会科学而言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而是在学术研究中要不断追求的核心价值理念。党史研究是如此,作为党史研究新成果载体的党史期刊更是如此。要把创新作为引领党史研究的基点,摆在核心位置,不断提高党史研究水平。创新贯穿于党史研究的各个领域、各个时间段,为了说明问题,在此我举两个方面事件加以说明。
一是加强改革开放前后三十年的研究。对新中国成立后党的历史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还应该关注党的历史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历史发展是一个各方面要素相互推进、相互激荡的历史过程。党史研究除专注于政治史外,还应该对于隐身于政治史背后的制度背景、经济背景、文化背景、社会思潮等因素加以关注。即便以政治史为研究中心,也应当重视政治决策的过程,既要研究会议、文件和领导人的讲话,也要关注到重要政策的出台,经历了从调研、起草、讨论再到出台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各方面逐步取得共识的过程。党史学术期刊要引导作者在研究和写作中坚持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相统一,既能比较清晰地叙述历史的来龙去脉,又能从历史的表象深入到历史的深层来展现和认识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
二是深化抗日战争史研究。长期以来,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研究,党史部门、军史部门、高等院校、社科研究机构等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但是,目前的研究还远远不够。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相比,同这场战争对中华民族和世界的影响相比,我们的抗战研究还远远不够,要继续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比如,对一些重要问题缺乏研究,对已经挖掘出来的史料缺乏系统整理整合;有社会影响力的专家、社会公认的学术大家还不多;社会公认的精品力作、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传世之作也不多。党史期刊要主动而为,多策划一些抗日战争史研究的选题,多发表一些相关的成果,推动抗战史研究的发展。
体现时代性,对于党史研究来说,当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坚持“一突出、两跟进”。“一突出”就是进一步突出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间段历史研究;“两跟进”就是即时跟进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即时跟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理论发展。栗战书同志强调,之所以提出“一突出、两跟进”,目的在于及时记载正在进行的新的实践和积累的新鲜经验,更好地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历史借鉴和现实依据,真正做到“党有所需、‘史’有所为”。他还强调,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对做好新形势下党史工作具有更为特殊、更为重要的意义。它既是政治学习,也是业务学习;既是党史研究的指导思想,也是党史研究的重点内容;既是历史材料积累过程,也是党史专题研究过程。目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间段历史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党史期刊要通过选题策划、刊发文章推动党史研究重点转移,鼓励研究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间段“存史”上多下功夫,引导研究者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作为最主要的研究领域和最重要的研究内容。
第三,体现系统性和专业性。对于党史研究来说,就是加强党史学科建设,不断丰富、完善党史学学科体系。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这两项根本性的历史任务而奋斗,这是贯穿我们党的历史的主题和主线。我们党95年的历史,主要包括三大方面:一是不懈奋斗史,即中国共产党团结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这两大历史任务而不懈奋斗的历史;二是理论探索史,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理论创新的历史;三是自身建设史,即党不断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不断经受住各种风险和挑战考验、发展壮大的历史。这是党的历史的主流和本质。研究党的历史,需要正确把握党的历史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这是党史研究的基本原则,也是丰富、完善党史学学科体系的重要遵循。东西南北中,党政军民学,党是领导一切的。党史研究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党建等各领域,贯通党的历史发展各个时间段,是一种百科全书式的研究。目前,党史学学科体系已经基本确立,但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学科体系还不够健全,一些研究同社会发展联系不够紧密,跨学科党史研究还比较薄弱等。下一步,要突出优势、拓展领域、补齐短板、完善体系。
在这里,我就拓展党史研究领域谈点个人的思考。为深化党史研究,党史研究者应该紧跟时代发展,应用党史新材料,借鉴研究新方法,不断拓展党史研究领域。在这方面,我们做了一点探索。我到中央党史研究室工作以后,提出研究党史文化,得到欧阳淞主任、曲青山主任的大力支持,得到党史界同仁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热烈响应,先后成功举办了三届全国党史文化论坛。我认为,从文化的角度深入研究党史,以党史文化研究推动党史研究,对于深化、细化党史研究来说非常必要、非常紧迫。从文化的角度研究党的历史,可以为党史研究拓展空间,更有作为。把党的历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研究,可以使党史研究提高层次,兴味盎然;可以使党史研究更加精辟透彻、深刻隽永。一旦思路打开,将会发现一些长期忽视甚至根本“不想”的问题非常值得研究,一些老问题从新的角度看,有很多新认识,变成了新问题。近年来,党史文化研究领域推出了丰富多彩的成果,不少研究人员逐渐成为党史文化研究领域的“专家”和“行家”。这些都充分展示了党史文化的魅力,生动表明党史文化研究大有可为、大有作为。今后,我们还要以坚定文化自信大力推动党史文化研究,把党史文化研究作为党史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一件大事来抓,精心谋划,狠抓落实,坚定不移地推动下去,深入持久地开展起来。
(二)党史期刊要成为思想舆论“红色地带”中的重要阵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将思想舆论领域分为红色、灰色、黑色三个地带。他强调,红色地带是我们的主阵地,一定要守住;黑色地带主要是负面的东西,要敢于亮剑,大大压缩其地盘;灰色地带要大张旗鼓争取,使其转化为红色地带。党史期刊处于红色地带的主阵地上,是党的大宣传格局中的重要载体。新形势下,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我国意识形态面临的严峻挑战,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社会意识多元多样,报刊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格局的深刻变化,历史虚无主义的严峻挑战,对做好党史期刊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党史期刊要顺应大势,主动作为,引领党史宣传教育,打好党史舆论斗争的主动仗。
一是在党史研究成果转化上下功夫。党史研究成果转化是党史工作履行职能、发挥资政育人作用的重要环节和最终结果,也是促进党史研究不断深化的根本途径。党史期刊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推动党史研究成果的进一步转化。一要转变观念,增强成果转化意识。防止和克服就研究而研究、研究与转化脱节的现象,转变只管研究不管转化的思维模式,增强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二要找准重点,增强成果转化成效。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使用清新晓畅、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成果转化,努力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据,深入浅出、雅俗共赏,增强成果转化的育人成效。三要加强协同,实现研究和转化同步发展。研究和转化之间没有明确界限,是研究促进转化、转化促进研究的互动过程。要在党史研究成果发表和党史成果转化上加强协同,使党史研究成果发挥最大效用。
二是在创新党史宣传教育内容上下功夫。党史宣传教育要努力满足互联网时代公众对全面、准确了解党史信息的需求,积极引导党史舆论。尽管互联网拥有海量的党史信息资源,但十分芜杂凌乱,而且泥沙俱下,真假难辨,充斥杂音噪音。党史期刊权威的资料来源、精心的编辑梳理、专业的分析解读,能够较好地满足公众对重大党史问题的关切和党员干部学习党史的需要,积极发挥互联网纷乱信息的过滤器和真假难辨时定音锤的作用,这对牢牢把握党史舆论的主导权具有重要意义。党史期刊更应注重研究和尊重互联网时代的受众心理,主动设置议题,为受众提供更新颖、更准确、更鲜活的史实,作出更有说服力的解释,增强和扩大传播的效果。
三是在创新党史宣传教育形式上下功夫。要注重发挥互联网等新媒体在人们工作和生活中的独特作用,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加大党史宣传教育和党史知识普及力度。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多,媒体形态发生了颠覆性变化。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很少看报纸,大部分信息都从网上获取,这就要求我们改变思维方式,通过网络、“两微一端”传播党史知识。有条件的党史期刊可以加大宣传力度,拓宽宣传领域,在原有推出的期刊电子版的基础上,进一步与新媒体融合,实行网刊结合,趋利避害,扩大党史信息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三)党史期刊编辑要认清职责、肩负使命,讲奉献、有作为。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重要讲话中强调,“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树立良好学术道德,自觉遵守学术规范,讲究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崇尚‘士以弘道’的价值追求,真正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党史期刊编辑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一员,作为党史宣传教育工作的生力军,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底线,承担起党史期刊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重要任务,在党史宣传阵地上起到引领和导向作用。
一是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编辑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确保党史姓党、党史期刊姓党的政治立场和方向,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保持高度一致。
二是及时掌握党史研究的学术前沿。党史期刊肩负引领学术研究、引导学术方向的重要使命。要发挥引领、引导的作用,必须及时掌握学术前沿,了解党史研究动态,具备与学术界沟通对话交流的水平和能力。不掌握学术前沿,还是桃花源中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那么很可能就会导致刊物内容史料陈旧、观点不新、品味不高。
三是深入探索党史宣传教育的规律。面对信息化时代,尤其是进入人人掌握话筒的自媒体时代,党史宣传教育如何提升感染力、影响力、辐射力和渗透力是一个时代课题。党史期刊编辑在策划、组稿和编辑过程中,要认真思考如何使刊物上天入地,更有深度、更加生动、更具感染,努力探索党史宣传教育的规律。
四是不断提升编辑工作的业务素质。党史编辑应该既是“杂家”又是“专家”,不仅要具备深厚的人文素养、扎实的文字功底、务实的工作作风,而且要对党史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有清晰认识,对党史的基本发展脉络有熟悉掌握,对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尤其是党史研究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胸中有数,成为传播党史知识、开展宣传教育的行家里手。除此之外,党史学术期刊编辑应在某一领域或某上专题有潜心研究,成为专家,打通专与博的“任督二脉”,进入更高的境界。
五是努力提高沟通协调综合能力。期刊编辑是沟通作者和读者的桥梁,必须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编辑只有成为作者的知心朋友,才能得到作者的尊重,约到高质量稿件,也才能和作者讨论如何将稿件打磨得更加出色,提升稿件质量。编辑只有成为读者可信赖的朋友,才能了解读者的心理、把握社会的需求,不断适应和满足读者的要求,提升刊物的影响力、社会效益和学术水平。
六是讲奉献、有作为。期刊编辑是一项辛苦的工作,甘于吃苦、默默无闻,为他人作嫁衣。提升业务素质和综合能力,这是对编辑的职业要求。作为党史期刊编辑,应该还有一项事业要求和境界意思。我们不仅要把编辑好党史期刊当做职业,更要把它当做事业,当做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意识形态的重要工作来看待。从这样的高度,我们更必须讲奉献、有作为,不辜负这份神圣的工作,不辜负这个伟大的时代,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
党史研究、党史宣传教育包括党史期刊工作,从来都是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自十三届全国党史期刊工作会议召开的两年来,党史期刊工作又取得了很大成绩,积累了很多经验。我们已经做了大量工作,还有大量工作要做。我们要在新的起点上,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统领,准确把握党史期刊的定位,认真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努力成为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学术风气的引领者、正能量的凝聚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不断把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推向前进,作出更大贡献。
(本文作者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 北京 100080)
(责任编辑 王志刚)
*本文是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高永中同志于2016年11月2日在重庆召开的第十四届全国党史期刊工作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