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微垣中有故事

2016-02-11 03:24
天文爱好者 2016年10期
关键词:帝君北极星文昌

□ 齐 锐

紫微垣中有故事

□ 齐 锐

中国传统星官体系的特点之一,是将全天星星大致划分为三垣二十八宿,而这31片天区并非处在一个平等的层面上,紫微垣是全天星星的中心,地位居于其余区域之上,这与西方星座重视黄道的习惯完全不同。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中国古人发现紫微垣中有着全天最核心的星星——北极星。

极星的更替

在2016年第8期文章中,我们已经认识了中国古人的三颗北极星,它们分别是:帝星、纽星和勾陈一。帝星是春秋战国以前的北极星,纽星则是宋代的,而今天的北极星就是大名鼎鼎的勾陈一。

看到这里,你一定明白了,原来在天空中,北极星并不固定啊!的确是这样的。

我们知道,所谓北极星,就是在北半球上方,离地球的自转轴所指向的天空位置——北天极较近的星星。历史上人们一般会取在北天极附近较亮的星作北极星,而不一定是离北天极最近的。

不停自转的地球,就像一个飞转的陀螺。从长期来看,由于地球自身形状和外来引力作用的影响,地球这个陀螺的自转轴方向,并不是固定不变、永远指向一个方向的,而是在天空中画出一个圆,这种天文现象称为地球自转轴的进动,它造成了北天极位置在天空中画出一个近似的圆形,完成这个圆形的时间周期大约需要25800年。历史上,北天极所经过的天空附近的星星就可能成为当时的北极星。刚才介绍的三颗星就是这样的情况。

北天极在天空中的周期变化,还造成了地球的黄道和赤道的交点位置在黄道上不停地向西移动,每年移动大约50角秒。这就是岁差现象。

图1 地球自转轴存在长期的进动现象,这类似于转动中的陀螺常出现的情况。

历史上的北极星

有了图2关于北天极的位置,我们就能沿着它在天空的运动轨迹,找找看历史上有哪些星星曾经担当过北极星。

我们现今的北极星是勾陈一,从这里出发,沿着顺时针的方向,向历史回溯,在轨迹的路径上,你会发现前面说过的,在公元1000年前后的北极星——纽星(图中叫北极)、公元前1000年的北极星——帝星。

在公元前3000年前后,右枢星是北极星,而公元前5000年,左枢星距北天极最近,作当时的北极星当之无愧。其实,它们都拥有“枢”这么特殊的名字你就能看出来。

再向前看,在公元前12000年,明亮的织女星曾距离北天极最近,它一定是那时的北极星。可以想象,新石器时代的先祖们仰望星空,发现全天的星星都围绕这颗明亮的星星旋转不停,一定对这颗居于全天中央的大星十分崇敬。那时的人们尚处于母系社会时代,还在结绳记事,很多出土的文物上都有绳纹,编织无疑是人类早期的文明活动的重要内容。于是这颗北极星便与掌握氏族文化的老祖母们联系了起来,被称为织女星,是很自然的事情。

图2 地球自转轴的进动造成的北天极位置在天空中的周期变化

实际上,如今的北极星勾陈一(小熊座α星)并没有到达离北天极最近的位置,它要在公元2100年前后距离北天极最近,那时它将成为名副其实的北极之星。

当然,没有永远的北极星,随着时间的推移,北天极会慢慢离开勾陈一。从图中能看到,大约在公元2500年前后,位于勾陈这把“勺子”里面的“天皇大帝”星将成为全天的中心。

每每想到这里,我都十分敬佩先人们的智慧:他们竟然早在千年以前,就把这颗并不很起眼的星起了一个如此高级的名字,放在这里,等着数千年后的子孙们去崇拜。

上溯五千年

在前几期的文章中,我们认识了紫微垣中的北斗七星、勾陈和帝星等。在位居全天中心的紫微垣中,除了那些名声显赫、曾作过北极的星官外,以北斗和文昌为代表的星官,则突出反映了我国古代重视文化和教育,历代始终把文化传承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

这次我们就继续探索全天之中心——紫微垣,拜会星宿中的几位“神仙”。

先将目光落到北极星,即“勾陈一”上,上次讲过,将它和北斗七星的勺把端头的“摇光”星用想象的线连上,帝星就位于连线的三分之一处。

在帝星和摇光星之间连线的中点处,你会发现两颗较亮的星。亮一点的那颗名叫“右枢”星。

在右枢星旁边有颗稍暗的星,名叫“天一”星(也称天乙星)。在天一星的另一侧,与右枢星相对的位置上还有一颗更暗一点的星,名叫“太一”星(也称太乙星),找到它需要较好的天气条件和视力。

其实,右枢星、天乙星和太乙星,这三颗排列成了一条直线。前面已经说到,在大约5000年前,它们曾经位于北天极附近,是那时的北极星。

《史记•天官书》曰:“中宫天极星,其一多者为太乙常居之所”,说的就是太乙星作为北极的特殊地位。

图3 5000年前的北极星——右枢星,及其近旁的天一星和太一星。

太乙真人

由于太乙星和天乙星距离很近,古人也常将二者合称。这太乙星和天乙星的名称,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古代帝王和道家的神仙真人。

据记载,商朝开国君主成汤的祭名就叫作天乙。而《史记•封禅书》也载有“天神贵者太一”,可见太乙确是一位天神。

据说汉武帝曾在长安城的东南郊设太一坛,以五常为辅。《礼记》亦载有太一天帝,而道教则尊其为“天皇太乙”,加以奉祀。

南北朝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陶弘景,在其所撰的《洞玄灵宝真灵位业图》一书中,将道教的天神、地祇、人鬼等划分为七个等级,在第一神阶中,就列有“玉天太乙真君”,称其居玉清仙境,号令群真人。

而在小说《封神演义》中,“太乙真人”是哪吒的师傅,法力高强,曾经帮死去的哪吒以莲花化身复活,另外他对武王伐纣之战也做出很大贡献。

有意思的是,按照中医经络学说,在人体上腹部的足阳明胃经上有一个穴位,也叫作“太乙穴”。

图4 中国古代的太乙真人画像

天上的文昌星

再将目光回到北斗七星,在北斗这把勺子的勺头外侧,有6颗较为明亮的星,参见图3,把它们连接起来,形如一把弯钩,靠在北斗的勺头,名为“文昌”星。文昌星官和北斗七星同位于西方星座中的大熊座,借助星图5,相信在天空中你不难找到它们。

《史记•天官书》载:“斗魁戴匡六星,曰文昌星,一曰上将,二曰次将,三曰贵相,四曰司命,五曰司中,六曰司禄。”可见文昌六星各有专司,掌管着天下的文运禄籍。

文昌取文化昌盛之义。我国古代高明的政治家和思想家,都主张以德和文治国,能使国家文化昌盛,是他们的最高理想。因此,文昌星自然就被当成主宰功名禄位的神,自古以来就受到士人学子的崇拜,成为各级官员和文人所尊崇的星官。

图5 北斗七星和文昌星官同位于西方星座中的大熊座内

独占鳌头夺魁首

从前面《史记》中有关文昌星的说法来看,它还与魁星有关。

魁星,一般认为是北斗勺头的第一星,也有人将魁星理解为4颗,那就是北斗七星勺头部的4颗,由于它们组成方形如斗,故称斗魁。

从星图来看,文昌星与斗魁的位置相近;从星名来看,二者也是相互配合。

不同朝代对于文昌和斗魁所指的官员名称有所差异,但都为朝中的主要文臣,都代表了较高的社会地位,所以古人习惯用文昌和斗魁指代主宰功名禄位的神。此外,“魁”字本身就有首领、第一的意思,古代文人拜魁星,就是求其保佑自己在考场上夺取魁首。

我国明清之后有关魁神的典型画像,是一个赤发青面的鬼,独脚站在一条大鱼的头上,取“独占鳌头”之意。画中的魁神一手握笔,一手持斗。这个斗是一个方形的容器,正与北斗的斗魁4星所组成的方形相吻合。

图6 独占鳌头的魁星形象

科举之神,文昌帝君

图7 文昌帝君画像

至于文昌被封为帝君,据记载是在元代。元仁宗延佑三年(1316年)封梓潼神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自那时起不但正式命名了“文昌帝君”,而且还将梓潼神与文昌神合为一神。

据说梓潼神原是流行于四川北部梓潼的蛇神、雷神信仰,后与晋朝抗击苻坚而殉国的忠臣张育合流,在北宋时转化为保佑四川地区学子考试顺利的神。南宋时,梓潼神被认为较灵验,取代了其他地方科举之神,成为全国各地学子共同信仰的保佑科举顺利之神。

而由于信仰的传布,原本的梓潼神信仰,又与传统的文昌星相混合,最终二者被合称为文昌梓潼帝君。

元明以后,随着科举制度的规模化和制度化,对于文昌帝君的奉祀也逐渐普遍。各地建有数以千计的文昌宫、文昌阁或文昌祠,遍布大陆和东南亚一带。旧时每年二月初三日为文昌帝君神诞之日,官府和当地文人学士都要到供奉文昌帝君的庙宇奉祀,或吟诗作文,举行文昌会,可见文昌星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之深远。

(责任编辑 张恩红)

猜你喜欢
帝君北极星文昌
文昌发射场暮色
核雕收藏有什么窍门
北极星
神像与游走:文昌出巡非遗口述史系列之十一
两难
南极星和北极星
为什么北极星看上去静止不动
深空探测,未来将在这里启航——走进文昌航天发射中心
帝君教子记
帝君求子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