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为什么有磁场?

2016-02-11 03:23柯文采ThijsKouwenhoven翻译程思淼
天文爱好者 2016年10期
关键词:氧化镁罗盘行星

□ 文 柯文采(Thijs Kouwenhoven) / 翻译 程思淼

地球为什么有磁场?

□ 文 柯文采(Thijs Kouwenhoven) / 翻译 程思淼

柯文采(Thijs Kouwenhoven)

地球的磁场

地球上很多动物体内都有内置罗盘,它们因此能够感知到东、西、南、北的方向。鸽子就是其中之一,它们能借助体内的“磁受体”找到回家的路。老鼠、蝙蝠、细菌、鼹鼠和蜜蜂中的一些种类也能利用磁受体感知方向。两千多年前,在汉代的中国,人类制造了第一个罗盘。当时人们称之为“司南”。那时候,罗盘主要用于宗教目的和占卜。罗盘技术在宋代得到改进,此时中国人已经把它用作导航的工具,尤其是海上的导航。发明后差不多一千年,罗盘经丝绸之路逐渐传入中东、非洲和欧洲。很多世纪之后,人们才将罗盘的活动解释为地球磁场的影响结果。此后不久,物理学家意识到,地球磁场具有北极和南极,而且它不仅存在于地球表面,也存在于地球周围的空间中。

对地球磁场的首次测量发生在2000年前的中国。那时,人们发明了罗盘。罗盘最初用于宗教和文化的目的,改进之后成为导航和军事的工具。这幅摄于开封的图片展示的是汉代司南的模型。图片来源:Wikipedia

加拿大北部地区的极光。图片来源:APOD

地磁场保护我们免于危险的宇宙射线的伤害,这其中主要是太阳风(从太阳抛射出的高能粒子)的威胁。几乎所有吹向地球的太阳风都在地磁场的作用下偏离了方向,地球生物圈和臭氧层因此免于毁灭的命运。不过,这一磁场无法有效地保护地球两极附近的地区。太阳风轰击大气分子,于是就产生了两极上空飘动的或红或绿的美丽的光带——极光。

如果地磁场消失了,又会发生什么呢?那将是一场大灾难。以太阳风为首的危险的宇宙射线将毫无遮挡地从各处贯穿大气层。这些高能粒子会撞击任何它遇上的东西:撞击高层大气中的氮和氧的原子(发出红色和绿色的光),撞击臭氧分子(导致臭氧层的破坏),以及撞击植物和动物的DNA(造成癌变)。

我们的卫星——月球——没有明显的磁场。登月的宇航员暴露在来自太阳和其他源头的宇宙射线之下,所以必须穿上厚重的宇航服才能保护自己。未来中国的空间站和现在国际空间站上的宇航员,多少也受到这样的威胁。同样,金星和火星也不怎么幸运:这两颗行星都没有足够强的磁场来保护自己免受太阳风的打击。结果,金星和火星的大气都在遭受虽然缓慢,但是持续不断地破坏。而且,金星由于离太阳更近,遭到的破坏更厉害。火星上缺乏磁场,也给人们未来殖民火星的计划带来了困难。如果我们打算在火星上居住,也许要把居所建在地下好几米深的地方,才能保护我们不受宇宙射线的威胁。

好在我们的地球一直有一个足够强大的磁场,保护生命在地球上得以诞生和演化。地质学家通过研究很久以前形成的岩石,可以测出地球磁场在几百万乃至几十亿年前的强度。这些岩石有的是通过火山活动形成的(火成岩),有的是通过沉积作用形成的(沉积岩)。在这些岩石形成的阶段,当它们还没有完全固化的时候,其中混杂的微小金属粒子会在磁场的作用下规则地排列起来。

通过比较这些岩石的数据与近几百年来对地磁场直接测量的结果,科学家发现,地磁场有着游移不定的运动,有时还会上下颠倒。北磁极目前位于加拿大北部,但它正以每年60千米的速度缓慢地向俄罗斯方向移动。更离奇的是地磁场的反转(北极变成南极、南极变成北极)。这种反转现象的出现并没有严格的规律,但大体上每过100万年左右会有一次。上次反转发生在78万年前。反转本身并没有太大的危害,但在它们发生前后的一小段时间(几十到几百年)里,地磁场的强度会接近于零,而这是非常危险的。由于现有的模型还不够好,我们并不知道下次磁极反转会在什么时候到来。通过对岩石的测量,我们能够知道的是,现在地磁场的强度比起发明罗盘的汉代下降了35%;而在过去150年里,这一数值下降了10%~15%。

地球磁场保护我们免于宇宙射线,尤其是太阳风的威胁。只有在北磁极和南磁极附近的两块狭窄的环形区域,地磁场无法对大气形成有效的保护。因此,我们在这两个地区可以看到极光。每过100万年左右,地球的磁场会发生反转。在反转前后的一段时间(几十到几百年)里,地磁场的强度接近于零。因此在这段时期,地球得不到磁场的保护。图片来源:Michael Osadkiw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地磁场的起源

虽然关于地磁场起源的“自激发电机理论”已经走过了近百年的发展,但是地质学家在细节上仍然没能达成一致。这个理论的主要论点是:地球内部有大量熔融的岩石和金属;它们的大规模流动,加上地球的自转,造成了地球的磁场。

要进一步理解这是如何发生的,我们首先需要对地球的成分有所了解。地球主要由两类物质组成:岩石和金属。由于金属一般比岩石要重(即密度大),它们大多沉到了地球的中心,形成一个由金属组成的地核。地核的温度非常高,这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整个地球在形成之初都是非常炽热的,而地核由于处在中心,至今还没有冷却下来;第二,有很多放射性金属沉到了地核,它们的辐射会产生热量。随着越来越多的金属向地心下沉,地核也变得越来越大。包围在地核外面的是由岩石组成的地幔,这些岩石也非常炽热,因此不能保持固定的形状。地幔中这些岩石的流动,是地球表面大陆漂移的主要原因。岩石质地球的表层完全冷却,就形成了坚固的地壳。有时,地幔的大规模流动会冲击地壳,引起地震和火山爆发,不过大部分时候两者还是和平相处。最后,在地壳的顶端,有薄薄的一层水(海洋)和少量的空气(大气层)。

地球几乎全是由岩石和金属组成的。由于金属比较重,它们大部分下沉到地心,形成了金属质的地核。地核温度非常高,因为地球在诞生之初是非常炽热的,而地核还没有完全冷却;另外,放射性金属加热了地核。地磁场说到底是由地核产生的。包围着地核的是地幔。地幔主要由不成形的岩石组成。地幔的顶端是薄薄的固态岩石(地壳)以及少量的水和大气。图片来源:BarisSimsek / Sciencedaily(https:// www.sciencedaily.com/ releases/2010/10/101027 133152.htm)

几个世纪以来,地质学家建立各种模型,并进行了大量的实地测量,以理解地球磁场的运作机制。他们的工作可以总结如下:

1.地磁场是在地核产生的;

2.随着越来越多的金属下沉,地核在不断成长;

3.直到过去10亿年里,地核的大小才足以产生一个磁场;

4.对岩石的分析表明,地球至少在34.5亿年前就有磁场了,并且绵延至今,几乎不曾断绝。

显然,最后两条是矛盾的。一定是哪里弄错了。这个问题困扰了地质学家很多年。他们是不是忘了考虑什么因素?好在天文学家可以给出一个!

这与月球有关系

上面说到的问题,已经由一个来自法国的天文学家团队解决了。他们在发表于《自然》杂志的论文(Badro et al. 2016, Nature)里解释说,月球可以为这个问题提供一个答案。月球的形成,大抵是地球与另一颗火星大小的行星(称为“忒亚”,Theia)撞击的结果。同地球一样,“忒亚”也由核和幔两部分组成。撞击之后,“忒亚”幔的一部分被抛到太空中,凝固并形成了月球。而剩下的大部分物质,包括它的核,则与地球融合了。这个“忒亚”与地球融合的产物(即今天的地球)一开始是很混乱的,两个行星的核与幔混杂在一起。后来,“忒亚”中的金属成分才慢慢下沉到地球中心,并与地核融为一体。

关于月球的起源,最广为接受的理论认为:它是一颗火星大小的天体(被命名为“忒亚”)与地球相撞的产物。这一毁灭性事件产生了两个积极的结果:一是给我们带来了月球;二是按照巴德罗等人在发表于《自然》杂志的论文(Badro et al. 2016)中的看法,这场撞击使地球在几十亿年里一直得到磁场的保护。图片来源:Buzzle.com

这些金属成分在下沉的过程中,也会带着其他的成分一起下沉。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氧化镁(MgO)。氧化镁在地幔中非常常见。它有两个重要的性质:第一,氧化镁是一种亲铁(siderophile)物质,也就是说,(在温度不是很高的时候)它特别喜欢跟铁待在一起;第二,氧化镁的密度比铁要小很多,因此,它倾向于待在地幔的上层。于是,氧化镁的经历就好像一个风流浪子的爱情故事:它跟着铁去到它受不了的地方。氧化镁陷入对铁的爱情,随着它下降到地球的中心。但这爱只在温度不太高的时候才能维持。一旦铁和氧化镁进入地核,周围的温度会迅速上升。到了接近地心的某个点,氧化镁决定分手,然后迅速向上浮。随着上浮,温度又下降,这时候氧化镁又可以爱上另一个铁,开始一段新的地心之旅了。

可以想见,铁的不断下沉和氧化镁上上下下的运动,把地球的中心搅得天翻地覆。按照论文作者的说法,正是这个爱情故事催生了距今10亿年以前的地球磁场。为了检验他们的理论是否有效,论文作者还在法国的一个实验室里设定各种地心的条件,用熔岩、铁和氧化镁(以及其他一些对此没什么影响的材料,比如氧化铝,Al2O3)等材料进行了实验。

不难想见,当本来属于“忒亚”的铁全部下沉到地球中心之后,上述的过程也就停止了。这一转变看来发生在10亿年前,也就是地核刚好成长到足以产生自己磁场的前后。换句话说,看样子,这些法国科学家已经解决了远古地球磁场的难题!

木星上的极光与磁场示意图。右上角的小图中,紫色的假彩色部分是来自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拍摄到木星极光中的强烈X射线辐射。图片来源:APOD

对其他行星的推论

那么,上述结论对地球,对太阳系的其他行星,以及对潜在的宜居行星来说,意味着什么呢?首先,我们似乎是很幸运的,因为地球和“忒亚”相撞是在很久以前发生的。这场撞击不仅给我们留下一颗卫星,还留给我们一个在几十亿年时间里保护生物繁衍与演化的磁场。如果这场撞击从未发生过,地球(和地球上的生命)将会怎样呢?这很难说。但有一点是无疑的:我们目前在地球上见到的各种生物,在没有磁场保护的日子里,处境都将十分艰难。

那么火星和金星情况如何呢?也许这两颗行星也和其他的大天体发生过碰撞。这是很有可能的,因为按照行星形成的理论,一开始有十几个火星大小的天体在绕着太阳公转。不过,由于金星演化成了一颗没什么自转的行星,它也就无法拥有磁场。而火星虽然有自转,但由于个头比较小,它的核和幔现在已经凝固,磁场早在几十亿年前就消失了。

我们现在还无法测量系外行星的磁场强度。不过,鉴于行星磁场对于(至少就我们所知的)生命形成和演化的重要性,行星磁场学将来有望成为一门显学,成为全世界的地质学家和天文学家紧密合作的新领域。

猜你喜欢
氧化镁罗盘行星
MgO和纳米MgO对超高性能混凝土中水泥基本工作性能的机理影响研究
混合稀土Pr 6O11和Nd2O3对氧化镁陶瓷材料密度及硬度的影响
基于FPGA的双通道无线电罗盘激励器的设计
煅烧温度对氧化镁微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流浪行星
利用菱镁矿冶炼轻质氧化镁的方法
追光者——行星
基于磁阻传感器的车载型磁电子罗盘的设计
行星呼救
不宜上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