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炯(中共浙江省委党校 经济学教研部,浙江 杭州 310012)
习近平“两山”论创新性及其现代化价值
李炯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 经济学教研部,浙江 杭州 310012)
[摘要]习近平同志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实践中创立了内容丰富和极具创新性的“两山”论。“两山”论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确立了绿色生产力、绿色财富生产、绿色财富效率生产、绿色社会再生产、自觉自为绿色发展新理念;正确把握绿色现代化发展规律,创新绿色发展、绿色现代化、现代化绿色跨越战略;是引领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中国从经济大国迈向绿色强国、彰显负责任大国的新方略。
[关键词]“两山”论;创新性;现代化价值
2015年9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发展和保护相统一的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理念,空间均衡的理念,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习近平同志在主政浙江工作期间提出的全新发展理念,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核心思想,是科学发展新战略、新方略,对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两山”论在浙江从提前实现小康社会迈向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一新阶段创立。在建设小康社会时期,浙江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社会事业进步,从一个资源小省迅速成长为经济大省。当时主政浙江工作的习近平同志认为,人均国民收入进入中等收入阶段,既是“发展黄金期”,又是“矛盾凸显期”,同时是“增长方式转变期”。因为浙江虽然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面临着“先天的不足”和“成长的烦恼”。习近平同志深有感触地说,我们“深深感受到‘成长的烦恼’和‘制约的疼痛’”,必须抓住机遇,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
“两山”论深度剖析浙江发展阶段性特征和现实难题,运用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从理论上探求解决方案,创新科学发展理念,具体体现在五方面:
第一,深刻认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生产力属性,确立绿色生产力新理念。习近平同志说:“‘只要金山银山、不管青山绿水’,只要经济,只重发展,不考虑环境,不考虑长远,‘吃了祖宗饭,断了子孙路’而不自知。”“破坏生态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经济增长是政绩,保护环境也是政绩。”“我们只有更加重视生态环境这一生产力的要素,更加尊重自然生态的发展规律,保护和利用好生态环境,才能更好地发展生产力,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生产力和生产力要素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基本范畴。经典经济学一般将自然资源作为生产力要素,而不将生态环境作为生产力要素,这是导致为了GDP“金山银山”,而不考虑甚至破坏“青山绿水”这一生态环境生产力要素倾向的观念上原因。将生态环境作为与自然资源一样重要的生产力要素,作为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因素,从而确立生态环境生产力理念,确立绿色生产力理念,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重要发展。
第二,深刻认识生态环境使用价值多重性和财富属性,确立绿色财富生产新理念。习近平同志强力反对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推动经济增长的行为,指出:“绿水青山可带来金山银山,但金山银山却买不到绿水青山。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既会产生矛盾,又可辩证统一。”“生态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些重要论断深刻阐明“绿水青山”使用价值多重性和财富属性,以及相联系的“金山银山”绿色生产和生产绿色“金山银山”的辩证统一性,即财富绿色生产和生产绿色财富的辩证统一关系。如果以传统GDP为财富形态生产“金山银山”,破坏或减损了生态环境的使用价值多样性和绿色财富存量,那么,这种单向度的、一元型的财富生产方式不仅不能促进生态环境财富+GDP财富的社会总财富的增长,反而可能使财富总量减损。只有充分认识“青山绿水”绿色财富属性,在实施GDP财富形态开发、生产同时,自觉地保护“青山绿水”,才可能增长生态环境财富+GDP财富总量,才可能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辩证统一。确立财富的绿色生产和绿色财富生产观,确立绿色生产方式理念,是对马克思生产方式理论的运用和发展。
第三,深刻认识人与自然和谐、经济与社会和谐关系,确立绿色生产效率新理念。习近平同志多次从“两山”论视域阐述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如:“我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通俗地讲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要进一步树立生态意识,深刻认识自然是人类生存的空间,是人类创造生活的舞台。自觉关爱自然、保护自然、做到既要‘金山银山’,又要青山绿水,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伴的生态文明。要有和衷共济的情志,共同创造和睦相处的美好家园。”习近平同志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论述有两重视角:一重是人与自然之间平等关系视角,即人类在与自然进行物质变换时,必须尊重自然规律,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另一重是从环境生产力视角,即“我们只有更加重视生态环境这一生产力的要素,更加尊重自然生态的发展规律,保护和利用好生态环境,才能更好地发展生产力,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如上所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揭示了财富绿色生产和绿色财富生产关系,如果从环境生产力视角探究,这一论断还揭示了财富绿色生产效率和绿色财富生产效率更深层次的相互关系。从环境生产力视角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关系,一方面人们在进行物质财富生产时必须遵从生态环境阈限规律;另一方面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需要更高效率地利用生态环境资源,体现人类需求增长规律,从而“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即经济与社会的和谐。
第四,深刻认识财富绿色再生产与绿色财富再生产关系,确立绿色再生产理念。习近平同志指出:“坚定不移地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选择之中找准方向,创造条件,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如何“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这是一个涉及财富绿色生产和绿色财富生产相互平衡和代际平衡的重大命题。按照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社会再生产区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扩大再生产又区分为内涵式扩大再生产和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前者被称为集约式增长方式,后者被称为粗放式增长方式。社会再生产规律决定无论是财富生产的相互平衡还是代际平衡,都必须是内涵式扩大再生产,都必须施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循环型的绿色扩大再生产方式。以此保障“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再生产“金山银山”,“金山银山”又源源不断地再生产“绿水青山”,实现人与自然永续和谐。
第五,深刻认识“青山绿水”与“金山银山”特点,确立自觉自为绿色发展新理念。习近平同志指出:“人们在实践中对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这‘两座山’之间的关系认识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不考虑或者很少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一味索取资源。第二个阶段是既要金山银山,但是也要保住绿水青山,但这时候经济发展和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开始凸显出来,人们意识到环境是我们生存发展的根本,要留得青山在,才能有柴烧。第三个阶段是认识到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同志说:“像所有的认知过程一样,人们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认识,也有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自然自发到自觉自为的过程”。正确处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关系必须使广大群众普遍认同并且自觉自为地认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论断。
“两山”论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中国化,是科学发展观的新发展。“两山”论深刻阐明支撑科学发展观核心要义的经济基础是融合当代科技先进性的绿色生产力和绿色生产方式。只有在全社会创造绿色生产力、绿色生产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才可能有效治理“成长的烦恼”和“制约的疼痛”,才可能实现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习近平同志指出:“浙江经济在快速发展中遇到的”成长的烦恼“,其直接原因是资源环境的约束问题,从深层次看还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问题。”
“两山”论是治理发展中“成长的烦恼”和“制约的疼痛”的理论钥匙,其更深远的意义是要为浙江加快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明科学道路。
加快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是浙江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新目标,也是当时中央要求和浙江人民世代愿望。然而,如何加快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又如何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这里有一个道路、战略的选择问题。习近平同志指出:“环顾世界,许多国家,都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过程,在发展中把生态环境破坏了,搞了一堆没有价值甚至是破坏性的东西。再补回去,成本比当初创造的财富还要多。”“殷鉴不远,西方传统工业化的迅猛发展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教训极为深刻。”“中国是一个十三亿多人口的大国,我们建设现代化国家,走欧美老路是走不通的。”“必须走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习近平同志坚持调研开局、调研开路,在坚持继承与创新统一、中央精神与浙江实际统一的原则下,提出了著名的“八八战略”,把进一步发挥生态优势,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作为加快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战略。探寻习近平同志理论创新轨迹,可以领会到“绿色浙江”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在其战略结构中统领地位和中心化取向。习近平同志指出:“推进生态建设,打造‘绿色浙江’,是我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行动,是增强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是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有效途径。”“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在“两山”论中,习近平同志为浙江设计了一条现代化新道路,即绿色现代化道路,通过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加快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达到提前实现基本现代化目标。
概括“两山”论对现代化发展战略创新贡献,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第一,正确把握发展方式转型规律,创新绿色发展战略。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要求企业改变生产要素组合结构,改善生产要素质量来促进经济效益增长。这是我国发展方式第一次绿色转型。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还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这是我国发展方式第二次绿色转型。党的十八大提出“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这是我国发展方式第三次绿色转型。“两山”论深刻揭示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内在逻辑:自然生态环境不仅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条件,还是生产力要素和财富的存量形态;物质财富绿色生产和绿色财富生产是绿色经济发展动力,物质财富绿色效率生产和绿色财富效率生产是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牵引力;不应该简单地将生态环境看作经济增长的限制或负担,关键采用何种增长方式,如果在生态环境阈值范围内创新环境友好型技术,探索“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形式,那么,将有助于开发生态环境使用价值的多重性和绿色经济增长空间,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资料、生态环境和人文需求。
第二,正确把握现代化转型规律,创新绿色现代化战略。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现代化的高级形态。德国学者胡伯把人类利用智慧去协调发展与环境矛盾、达到经济与环保双赢的发展形态称之为生态现代化。传统现代化是“先污染后治理”的“黑色”现代化,引发的环境问题严重威胁到人类生存和发展。“黑色工业”难以为继,以生态高效技术和环境友好技术为主导、以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体的绿色现代化迅猛崛起。民众环境需求的强势增长和一系列环境保护法规相继问世,加速“黑色”现代化模式消亡,促进绿色现代化模式成长,在全球彰显竞争力和引导力,人类生态文明时代来临。“两山”论洞悉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传统现代化走向绿色现代化趋势,用中国话语体系改造欧美中心主义语境和逻辑,创立中国特色的绿色现代化理论和战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首次把“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这标志着中国绿色现代化中心战略取向。从生态环境学释义,“绿水青山”本身是生命共同体,具有全域性、共享性特征,人类任何生产和生活须臾不可分离。为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多元化的生态环境需求,绿色现代化战略必须体现统领性、整体性和中心化地位,引导其他发展战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求政府生态环境治理方式转型和现代化,从重在末端治理转向前端治理和全过程治理,降低传统工业化引发应急式治理、末端式治理高风险和高成本代价。
第三,正确把握绿色技术进步增长规律,创新现代化跨越战略。习总书记反对发展中国家模仿西方“先污染后治理”传统现代化模式,主张跨越式发展,指出:“当今世界都在追求西方式现代化是不能实现的,它是人类的一个陷阱。所以,我们必须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探索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道路。”环境经济学研究表明,欠发达国家如果采用绿色技术屏蔽传统现代化“先污染后治理”路径,可以缩短时间直接进入低污染稳定增长的相对发达阶段。习近平同志将这一研究成果应用到中国现代化阶段跨越实战中来,清除西方传统现代化模式影响。从全球视域看,方兴未艾的绿色现代化并无工业化国家先行或新兴经济体后行之别,也无欧美国家先行或东亚国家后行之差,只有先发国家和后发国家之分。新兴经济体完全可以凭借科学的发展理念和正确的发展战略,创新绿色技术,先发优势地先于他国蝶变成为绿色现代化国家。从理论层面讲,把握绿色技术进步增长规律、实现现代化绿色跨越,是发展中国家跳出传统现代化狭隘经验和标准误区的科学发展战略创新。从实践层面讲,绿色现代化孕育着一轮新的国际竞争,发展中国家走绿色现代化跨越道路不仅可以大大降低“先污染后治理”模式高成本、高风险代价,赢得效率优势,而且可以在绿色现代化国际竞争中占得先机、赢得主动。习近平同志说:“欠发达地区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贯彻落实好环保优先政策,走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之路,才能实现由‘环境换取增长’向‘环境优化增长’的转变,由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两难’向两者协调发展的‘双赢’转变,才能真正做到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同步推进,产业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一起提升,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共同发展;才能既培育好‘金山银山’,成为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又保护好‘绿水青山’,在生态建设方面为全省作贡献。”
早年孙中山先生曾著有《建国方略》,这是中华民族最早的一个现代化规划和战略。毛泽东同志在建国初期提出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和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中国”,这是中华民族第一个付诸实施的现代化方略。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这是中国从一个贫穷国家起步迈向现代化国家的方略。江泽民同志以“三个代表”为理论指导、胡锦涛同志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指导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这是中国完成从一个中低收入国家迈向中等收入国家、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现代化方略。如今,中国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国家历史新方位,需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新方略。“两山”论正是引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方略。
(一)引领浙江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新方略
从方略意境理解“两山”论在浙江的实践,有两方面深远意义:一是浙江作为全国经济发展的先发地区,其问题和解决方案在全国的启示意义;二是浙江现代化路径及其成就对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证意义。习近平同志讲:“浙江作为我国发展较快、实力较强的省份,也为世界所关注。世界通过我们浙江看到的,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伟大民族,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政党和一个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我们要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的思维,把浙江的发展置于更加宽广的背景中来观察、认识和思考,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找座次、定坐标”。回顾浙江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和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历程,创造、总结的三条基本经验具有普遍意义:
第一,一张蓝图绘到底。“八八战略”为浙江设计了绿色全面小康社会、绿色基本现代化宏伟蓝图,从“绿色浙江”到“创业富民、创新强省”,再到“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浙江“十一五”规划有经济社会发展指标18项,其中生态环境类指标3项;“十二五”规划有优化结构、创新发展、资源和环境、民生保障和社会公平指标四类28项,其中资源和环境类指标7项,增加了4项,绿色发展导向更清晰、行动方案更具操作性。
第二,以“腾笼换鸟”、“凤凰涅槃”决心和勇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避免重蹈传统工业化“先污染后治理”模式,必须坚定地转变发展方式,走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习近平同志指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也可能是一个十分痛苦的过程,甚至是‘死去活来’,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过程。”“我们坚持从实际出发,把宏观调控作为重要战略机遇和倒逼机制,以‘腾笼换鸟’的思路和‘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精神,加快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近几年,浙江省委省政府“用‘重整山河’的雄心壮志和壮士断腕的豪迈斗志”开展“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换三名”、“四边三化”、“渔场‘一打三整治’”等环境治理工作,消灭一批垃圾河,整治一批黑臭河,清理一片垃圾海湾,拆除一批违法建筑,淘汰一批落后产能,改造一批传统企业,倒逼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全省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污染物排放强度下降,雾霾天数减少,治山治河治海治气治土壤取得明显成效,为经济转型升级腾出了空间,为子孙后代发展留下了空间。
第三,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从2003年起至今,浙江坚定不移地实施“811”环境整治行动计划、循环经济“911”行动计划、“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山海协作工程”,保护和改善了生态环境、激发了潜在资源优势、促进了生态经济发展。近几年,浙江财富绿色生产和生产绿色财富的思路更清晰、政策工具更加系统化了。在绿色财富生产方面,以“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为总体要求,完善空间规划体系,优化区域空间开发格局,加强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大力推进生态屏障建设,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通过抓“五水共治”让水更清,抓雾霾治理让天更蓝,抓土壤净化让地更净;在财富绿色生产方面,以经济转型升级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信息、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电子商务、软件、信息产品制造业,加快培育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产业,加快发展生态经济,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大力推行绿色建筑和低碳交通,强化创新驱动发展,推动“浙江制造”转向“浙江创造”;在绿色财富生产和财富绿色生产的服务体系方面,以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为制度保障,实行最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实行节能减排降碳总量管制,探索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环境空间管理制度,推进环境监管制度改革,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建立完善协同治理机制,建立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和惩治制度,探索建立“绿色银行”体系等。
(二)引领中国从经济大国迈向美丽中国新方略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努力走向社会生态文明新时代”。改革开放三十余年,中国从一个贫穷的发展中国家迅速地成长为一个经济大国,但不是一个经济强国。人均生产总值国际水平、国内生产总值质量和效益、科技创新实力和品牌影响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竞争力等与世界强国、与高收入国家存在差距。中国远不是一个绿色生态强国。中国物质财富生产所消耗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资源量较大。2012年,中国经济总量约占全球的11.5%,却消耗了全球21.3%的能源、45%的钢、43%的铜、54%的水泥,原油、铁矿石对外依存度达56.4%和66.5%,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碳排放总量居世界第一。我国环境保护投入、绿色财富生产不足。中国经济要保持中高速增长,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同样面临“成长的烦恼”和“制约的疼痛”;不仅面对传统人口红利逐步消失、“刘易斯拐点”加速到来严峻考验,还面对从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可能遭遇的资源约束型“中等收入陷阱”考验,需要经济发展方式绿色转变、现代化模式绿色转型。
“两山”论是引领中国从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的宏伟方略。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形象表达了我们党和政府强国富民思路和坚定决心。建设美丽中国,不是放弃工业文明回归到原始生产生活方式,不是放弃生产力发展和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而应该是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把中国建设成为生态绿色的现代化强国。美丽中国至少包含三个方面愿景:一是中国如何从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二是中国如何在迈向经济强国的征程中构建高级形态的人与自然和谐关系;三是如何构建高级形态的经济与社会和谐关系。实现这三方面愿景,中国的基本现代化模式必须将经济强国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统一起来,将生态环境治理与民众生活富裕统一起来。建设美丽中国必须以“两山”论为指导,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新方式,实现现代化绿色跨越,舍此别无他途。
(三)引领生态文明建设彰显负责任大国新方略。
近几年,在“两山”论指导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国际方略态势发生重大变化,变被动为主动、变应对为引领,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公共产品,彰显负责任大国形象。习近平同志指出,最近国际上有气候研究机构发表报告,提出中国碳排放总量已位居全球第一。对这个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对外我们要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正面宣传我国提出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用客观事实告诉国际社会我们是近年来节能减排力度最大的国家。
制定并落实节能减排规划。依据经济增长速度7%和2005年碳排放强度两项因素测算,到2020年中国要削减70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2014年11月,中国政府对外宣布到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且努力早日达峰,计划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从2005年~2013年,中国关闭高能耗低效率的小火电机组9400万千瓦,淘汰能效低的炼铁、炼钢落后产能分别达1.5亿和1.2亿吨,小水泥产能8.7亿吨。“十二五”以来,全国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比2010年下降7.8%、7.1%、9.9%和2.0%;全国城市污水处理率由2010年的76.9%提高到2013年的87.9%,脱硝机组占火电总装机容量比例由11.2%提高到50%,脱硫机组装机容量比例由82.6%提高到90以上。
切实推进可再生能源核能发展。2005~2013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供应量增加了2.3倍,占一次能源比重由6.8%上升到9.8%。预计到2030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和核能在一次能源供应比重中将达到或超过20%,年供应量超过10亿吨标准煤计量当量,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组规模达数亿瓦,非化石能源发电占电力总供应量的40%以上,新能源和再生能源将成为与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相并列的在役主力能源,助推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减量。
完善环境治理法规政策体系。2014年国务院颁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深化大气污染防治。完善环保电价、专项资金等配套政策,细化污染物排放标准、技术规范,加强大气综合整治,健全政府、企业、公众共同参与机制,实行区域联防联控。制定《清洁水行动计划》,强化水污染防治。抓“两头”带“中间”,在确保饮用水源地等水质较好水体稳定达标、水质不退化的同时,集中力量把劣Ⅴ类水治好。制定《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抓好土壤污染治理。加强监督管理,切断各类污染源,遏制土壤污染扩大趋势;深入推进土壤污染治理修复,逐步改善土壤环境质量;加强污染地块开发利用监管,维护人民环境健康。
探索环境资源产权交易制度。2011年国家发改委批准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和深圳试点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各试点省市结合本地区能源消费、产业结构、经济发展转型要求,做了大量探索性工作,建立了各具特色的碳排放交易市场。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在发展中国家中试点最早也最为有效,为他国利用市场机制治理大气污染、提高环境资源利用效率提供重要经验。
习总书记不认同“国强必霸”陈旧逻辑,不认可中国发展会对全球带来“生态威胁”。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正确义利观,更好地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更加积极有为地参与国际事务,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促进中国和世界各国良性互动、互利共赢。
[注释]
责任编辑:徐慧枫
[中图分类号]F32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79(2016)03-0095-08
[收稿日期]2015-10-23
[基金项目]浙江省社科规划一般课题(编号:15LLXC15YB)。
[作者简介]李炯,中共浙江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