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吾
积极构建海淀特色军民融合发展格局
何建吾
北京市海淀区充分发挥军地创新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具有核心区特点的科技军民融合发展新路。
(一)以军事需求为牵引,培育中关村军民融合特色产业集群。充分发掘海淀区科技、人才和产业优势资源,紧紧围绕军事需求,以军民融合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和主攻方向为切入点,以重点突破带动全面发展,培育中关村军民融合特色产业集群和新的经济增长极。
(二)以产业园区为载体,打造中关村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掌握产业发展方向的主导权,在园区运营管理上,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通过政策引导+配套服务,吸引更多优秀军民融合企业和项目向产业园区聚集,建设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
(三)以人才培养为抓手,夯实军民融合发展的人才基础。大力培养军地两用人才,做好“军转民”和“民参军”企业创始人和高级管理人员的资质和能力培训,提高“军转民”和“民参军”项目的落地转化能力,建立双向转化绿色通道。
(四)以政策制度为保障,加大对军民融合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的扶持力度。充分发挥中关村核心区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打造成为中关村军民融合政策制度改革的试验田,带动深化军民融合制度创新。
海淀区积极推进以北理工军民融合创新园、四季青军民融合产业园、玉泉慧谷信息安全产业园“一体三园”为核心的中关村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构建布局合理、多园发展、各具特色、整体协同的高效发展格局。北理工军民融合创新园主要是军民融合创新成果转化孵化基地;四季青军民融合产业园主要用于军民融合重大项目落地、军民融合项目展示对接等;玉泉慧谷信息安全产业园主要是网络和信息安全领域军民融合项目转化孵化基地。在“一体三园”基础上,推进中关村国防科技园、中关村航天科技创新园等专业特色园区建设,打造覆盖全区的军民融合产业聚集区。
(一)探度融合的工作机制。推动“军转民”“民参军”和军民资源共享,畅通对接渠道,形成深度融合的工作机制。统筹军地重大项目,定期定向发布重大科技需求和项目申报指南,对重大科技项目进行军地一体化论证。立足军地技术优势,建立军民两用技术的发现、储备、转化机制。鼓励支持民口企业参与重大项目的研发、攻关,打破军工垄断和技术壁垒,降低民参军的准入门槛。
(二)聚焦八大军民融合产业,构建军民融合八大服务平台。聚焦重点产业,打造特色集群,在高端装备和智能制造、网络和信息安全、集成电路设计、节能和环保、生物医药等领域形成一批军民两用高精尖科技成果和产业集群,建设展览展示、创新产业及园区服务等融合化的实体服务平台。
(三)破解促进军民融合体制机制难题。一是探索破解制约军民融合技术双向转化难的问题。在军民融合产业园区运营管理、产业发展等方面出台政策。二是打造成为国家军民融合政策制度改革的试验田。将军民融合方面的创新政策优先在海淀区先行先试,为国家深化军民融合重点领域改革积累经验。三是创新吸引高端军民两用人才的政策措施。创新人才政策,吸纳国际顶尖军民两用人才。
(四)加强与军委科技委、战略支援部队等军队单位的合作。加强与部队单位的对接合作,通过共建国家级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构建军地直通车、建立军民两用技术的发现、储备、转化机制、建设人才培训体系等工作,推动民口企业的技术和产品与国防需求的无缝对接,探索拓展军地协同创新路径,推进科技领域军民深度融合发展。
(作者单位:北京市海淀区海淀园企发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