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新移民”文化生活适应性研究

2016-02-11 10:40:39钟娉雯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城镇移民城镇化

钟娉雯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新移民”文化生活适应性研究

钟娉雯

新世纪以来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推进,数量众多的农民已经成为城镇“新移民”,但他们的生活方式仍游离于城乡之间,其文化生活状况保留着乡村特征。原因在于城镇“新移民”面对城镇生活一时无法适应,固守着原来的乡土气息,很难随着城市身份的转变而转变。因而,有必要引导城镇“新移民”适应现代城镇新生活,追求健康、积极的文化生活方式。

城镇化;城镇新移民;文化生活;生活方式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的数量不断减少,农民已经成为了“新移民”,他们不再以“土地”为生。然而在近两年的调查中,笔者却发现这一群体文化生活状况有着独特性。

一、城镇“新移民”业余文化生活现状

随着城镇化,原来的乡土生活松而不散,而城居生活却密而不亲。熟悉的乡邻彼此相隔,而陌生的面孔却在不断出现,村落共同体作为乡村文化载体因此瓦解。调查显示,“新移民”的文化生活状况如下所述。

(一)日常闲暇时间充裕,娱乐活动空虚。城镇化进程中,“新移民”没有了土地的束缚,有着大把空闲的时光,主要以打牌、打麻将赌博打发内心空虚。在调查走访中,笔者发现,集中于50、60岁上下的新城镇居民热衷于占卜、算命、祭神,他们自行印发了一些占卜、卜算的资料,组成了研友圈。也有不少刚进城的 “移民”一族习惯了乡村生活无人管束、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养成了懒散的生活习惯,对于严格的时间出勤,极其不适应,找到工作后,往往也干不长。“新移民”大妈们还热衷于广场舞,舞者年龄也越来越年轻化。这些舞蹈队还积极参加广场舞比赛,经常受邀为市区的店铺开业助兴表演。

(二)节假日文化生活和宗教相关。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很多农民没有了土地的牵绊。由于空虚以及对未来生活的迷茫,不少“新移民”加入了基督教、天主教,每到周日、出生、生日、祝寿便要前往教堂进行礼拜洗礼弥撒等活动。道家、佛教信徒每逢节假总要烧香拜佛,香火钱毫不吝啬。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部分居民(一般在45岁以下的新城镇居民),打工或者自己创业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收入后,也开始带着家人旅游。

(三)文化生活方式仍游离于城乡之间。在调查中,笔者也注意到,能迅速融入城市生活的、在生活与工作中也比较顺利的人,一是较年轻,二是文化层次较高,三是家庭经济相对较好,无经济的压力。乡村的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已经回不去了,业余文化生活空虚、简单,始终游离于城乡生活之间。年纪偏大的“新移民”文化生活明显的带有乡土气息,这是他们无法改变的生活方式。这部分居民选择较多的主要是打牌、打麻将、算卦等成本较低的娱乐方式,对他们而言,会选择“省钱”、“实惠”、易打发时间的文化生活方式。

二、城镇“新移民”文化生活的群体特征

(一)业余文化生活的取向与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整体文化层次息息相关。“新移民”业余文化生活方式与家庭经济收入、文化层次密切相关。城镇化进程的本身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带来整体社会进步的同时,也提高了城镇化后农民的收入水平。有一定技能、头脑较为灵活敢闯敢为者,通过开办工厂、投资经营、凭一己之长获得一定经济收入者,自然生活质量较高。文化层次较高的家庭在对生活的物质与精神文化追求也较高。节假或是闲暇的时候,他们会选择带领家人与亲戚朋友国内外参团或者自行旅游,也会参加一些朋友聚会,邀请戏剧团唱戏、偶尔钓鱼以及其他的一些文化生活方式。

但是不容忽视的是有相当部分新城镇居民,失去土地后,又无一技之长,创业没有门路也没有资金的支撑,务工渠道有限,土地补偿或者其他补偿无法支撑整个家庭所需。这部分居民在城市中艰难生存,往往已经沦为城市的底层,日日艰难的应付一家老小的生活支出,更别说选择较高质量的文化生活。

(二)性别与年龄差异是文化生活方式较大不同的重要原因。与男性相比,女性更容易适应城镇生活。她们也更容易轻信入教,热衷于烧香拜佛。年纪偏长男性新移民,往往怀念原来的鸡犬相闻、无拘无束的田园生活,固守着乡村生活的传统,不太乐于接受现代的城市生活。

80、90后年轻的一代,易于适应新的环境,更喜欢现代城市生活。身份由农民转变为城里人,让他们引以为傲。30岁以下的年轻人节假日之外,很少参与整天搓麻将或者打牌。工作繁忙之余,他们更乐于邀上一群朋友去KTV或者找个大排档喝酒神聊。随着经济的发展,也有不少年轻人热衷于晚上驾车兜风,节假日相伴出游。

(三)居民区的书屋与健身房,光顾者很少。“新移民”们并不太喜欢去健身房健身,特别是年纪较大者。各个安置小区的图书室基本上也是摆设,除了寒暑假有小朋友们看看故事书,大人们基本不会过来,似乎阅读、汲取科学知识离他们是非常遥远的事情。“一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农所遇到的只是四季的转换,而不是时代变更。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以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因此他们更愿意固守成规,按照他们的生活经验去处世与做事。

三、新城镇居民文化生活适应性的原因分析

(一)小富即安的思想观念。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几千年来一直延续的这种生产、生活方式,致使农民自给自足意识根深蒂固。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农民的最高生活目标是温饱,对于文化生活没有多大追求。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小康生活水准政策的吸引与引导,使自给自足的生产、生活方式及观念面临严重挑战。迫于环境的压力,以土地为生的人们所追求的目标就是有粮吃、有衣穿、有房住,只要这三个目标实现了,就会有一种富足感,因而图安稳、安逸,不敢冒险与创业。

(二)思想观念上的文化适应性问题。长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使农民形成了封闭保守的思想观念,这种观念使他们很难接受新的思想。转移农民进城前在农村已经完成了基本社会化过程,他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认知方法等已经形成。乡土文化具有极深的积淀和极强的生命力、渗透力。“新移民”虽然离开了土地和农业生产活动,成为城镇非农产业的就业者,但他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的非农转移并不明显,先进的城市化意识积累不足,农村及农民的意识、生活方式仍然根深蒂固。如:深厚的乡土观念使其一切“以情为贵”,家族亲情成为维护城镇新移民安身立命的无形凝聚力;尊祖宗、尚人伦、讲忠孝的价值取向遏制他们对城镇新生活的追求;封闭、内向心态以及固守传统、保守求稳的处世观念还在发挥作用;散漫、盲目排外、安于现状、平均和公有思想等等农民意识仍然存在。这些都桎梏着他们追求更高的文化生活方式和长远的生活目标,无法自动在城市而成为新时代真正的城市居民。因此这些“新移民”是否能达成从农民到市民的角色转换,不仅仅只是他们的职业身份的转变和居住空间的转移,更需要他们的思想观念、社会文化发生转换。

(三)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还引起了人际关系的变化。费孝通说,“由于文化的隔阂而引起的矛盾会威胁人们的共同生存。”城镇化后,原来固守一亩三分地的农民已经安居城市生活,但他们早已养成的伦理道德、价值理念与风俗习惯难以改变,不安定生活带来的忧虑,文化差异产生的苦恼,使他们平添了许多焦虑、愤懑与痛苦。不少人进入城镇后,对人生的价值定位感到无所适从,对个人的追求与生活意义也感到茫然和无助。

城镇居民对进城农民带有一定的歧视,又缺乏与城镇“新移民”互动的渠道,导致城镇“新移民”缺乏对城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心中产生巨大的落差。由于住宅的封闭与隔离,生活越来越私密化,人与人之间的人情味也越来越淡。事实上,城镇“新移民”的身份转换,从根本上来说是一次跨越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的艰苦旅程。乡村社会按日光和季节劳作的劳动节奏消失了,代之以定时定点的工厂和机器节奏及严格的工作纪律;传统的家庭和乡村社区模式不见了,面对新的人际关系和社交网络,城镇新移民会在比较长的时间里感到无所适从。

四、结语

总而言之,城镇新移民所面对的,不仅是基本的生存适应,还要面对更为深刻的文化适应。文化适应是一个极其复杂缓慢的过程。这个过程作为新旧文化的交替会出现许多“乱象”,也即文化的“失范”。城镇新移民融入健康的城市文化生活还有很长的一段路程要走。

推动城镇“新移民”文化生活方式的转变不仅仅在于他们个人的调适,主要还有社会调适引导和政府调适介入。政府机构作为现代社会最强有力的组织力量,在城镇化进程中,在城市的发展规划、社会治安、文化教育、公共事务管控等方面的介入作用,将会大大促进新城镇移民生活中的和谐与健康。基层政府组织不仅仅要给予城镇新移民城市身份与居所,还要帮助他们掌握一定的谋生技能,获得经济保障。同时做到以人为本,既要有人文关怀,也要通过各种途径引导与帮助新城镇化进程中的“新移民”对城镇生活的适应,追求健康、积极的文化生活方式。

[1]李克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EB/OL]. http://china.huanqiu.com/article/2014-09/5140116.html.

[2]中国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 以人为核心重在改革[EB/OL].中国城市低碳经济网,2013-09-05.

[3]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取得四方面进展[EB/OL].中国经济网,2016-02-25.

[4]新华网评:新型城镇化是贪大求快的克星[EB/OL]. http://www.gov.cn/jrzg/2013-06/30/ content_2437510.htm.

[5]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4.71-75.

[6]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5-12-12.

[7]费孝通.乡土中国[M].人民出版社,2008.62.

[8]实施新型城镇化的四大重要战略意义[EB/OL].中国经济新闻网,2014-01-07.

(责任编辑 胡爱敏)

钟娉雯,衡阳师范学院讲师,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邮政编码 421008)

G122

A

1672-6359(2016)05-0065-03

2014年衡阳市社科基金项目(2014D066)

猜你喜欢
城镇移民城镇化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煤气与热力(2021年3期)2021-06-09 06:16:28
文化边城镇远
中华民居(2020年6期)2020-06-09 05:47:48
移民安置
移民后期扶持
签证移民
侨园(2016年8期)2017-01-15 13:57:27
城镇排水系统量化指标体系研究
Immigration移民
留学(2015年12期)2015-12-19 06:18:40
城镇医保支出为何跑赢消费支出
中国卫生(2015年3期)2015-11-19 02:53:34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学习月刊(2015年14期)2015-07-09 03:37:50
城镇化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