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博识 李媛媛
(1.鞍山广播电视大学 辽宁 鞍山 114000;2.火箭军指挥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12)
浅析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政治功能及其实现途径
刘博识1李媛媛2
(1.鞍山广播电视大学 辽宁 鞍山 114000;2.火箭军指挥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12)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政治功能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深入,多样文化相互激荡,思想观念日趋复杂的环境下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通过整合多样化观点,教育无产阶级,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加强了无产阶级政权的政治维护。当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政治功能在实践过程中存在话语体系创新不够丰富、舆论宣传不够完善和实现机制不够健全等方面的问题,需要从实现渠道着手,通过理论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和舆论宣传等途径,真正发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政治功能。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政治功能;实现途径
黑格尔把哲学看做是已成之事的反思和解释,比喻为黄昏时起飞的猫头鹰;马克思则关注的是哲学改造世界的现实功能,是迎接人类黎明的“高卢雄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作为无产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具有内在的政治功能。“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这段话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实践功能,拥有具体的政治实现途径。当前,我国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深入,多样文化相互激荡,思想观念日趋复杂,在这个特殊时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发挥着重要的现实政治功能。
马克思在阐述意识形态政治功能时,有些时候当成是贬义词使用,认为是“虚假的意识”“颠倒的意识”;有时当作是中性词,看成是一种理论观念,是政治上层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有时又看成是褒义词,是指导革命阶级斗争的理论武器。“意识形态”到底处于什么位置,必须从经典著作中的语境着手,才能理解意识形态政治功能的整体性观点。
1.为统治阶级利益遮蔽的功能
马克思在批判青年黑格尔派时,将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及其一些反动哲学称为“德意志意识形态”,赋予了“意识形态”贬义:“人们为自己造出的关于自己本身、关于自己是何物或应当称为何物的种种虚假观念。”[2]意识形态具有“颠三倒四”的功能,利用虚假性掩盖了统治阶级的阶级利益,歪曲地反映现实,将统治阶级利益的真相隐藏起来。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中,少数人掌握着国家政治权利,占据着大部分的社会财富,为了愚昧民众,维护统治,往往把自己的、少数人的利益说成是普遍的、共同的利益,“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的形式,把它们描绘成唯一合乎理性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3]这种描述具有很强的欺骗性。统治阶级把少数人描绘成全体社会成员的代表,被统治者被这种意识形态所迷惑,误认为自己的利益和统治阶级的利益本质上具有一致性,对未来充满幻想,服从统治阶级的利益分配模式。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异化的出现,意识形态遮蔽功能进一步深化,物的关系掩盖人的关系,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产生一种错觉:商品买卖过程中实现了等价交换。对这种错觉错误的崇拜使得商品拜物教成为另一种意识形态,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人们看到的只能是物的关系、交换关系,此时意识形态不仅通过资产阶级虚假的“普遍性”来遮蔽,更通过异化现象产生的拜物教来进一步迷惑大众,“正是国家制度、法的体系、各个不同领域的意识形态观念的独立历史这种外观,首先迷惑了大多数人。”[4]人们在这种迷惑下,看不清现实的弊端,将资本主义误认为是完美的、永恒不变的社会制度。
2.在思想领域的支配功能
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5]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思想观念体系,反映了客观现实,反过来客观现实又决定了不同意识形态的地位。随着社会变革的发生,旧的统治阶级被新的统治阶级替代,新的思想观念也会随之产生。如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思想观念是荣誉和忠诚,资本主义社会的思想观念是自由和平等。统治阶级在支配物质生产资料的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调节着自己时代的思想的生产和分配。”[6]在不断“调节”的过程中,统治阶级培植有利于统治的思想家,提出新的思想和观念,并不断完善和成熟,最终形成强大的精神支配力量。为了将新的思想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中,统治阶级运用各种手段,普遍化统治思想,传播本阶级的价值观,在思想领域进行“分配”,阻止新的思想产生和传播,从而达到通过控制思想领域进而控制整个社会的目的,从这个层面来说,意识形态在思想领域具有强烈的支配功能。
3.对革命斗争的政治指导功能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理论革命为现实革命变革创造思想和理论条件,将革命变成自觉行动。如在西欧封建社会时期,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只有宗教,“中世纪的历史只知道一种形式的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7]当资本主义发展壮大后,产生了独立的意识形态,此时资产阶级才开始了夺取政权的斗争,“资产阶级已经强大到足以建立他们自己的、同他们的阶级地位相适应的意识形态了,这时他们才进行了他们的伟大而彻底的革命。”[8]资产阶级通过自己的意识形态提出了革命的理论观点,首先通过思想武器开展反对封建制度的斗争,在这个意义层面来说,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对资产阶级革命斗争具有指导功能。同样,在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中,光有武装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进步的意识形态这个精神武器。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不仅有经济斗争、政治斗争,还有思想斗争,每个方面的斗争都需要思想武器为先导,进步的哲学就是这个思想武器,就是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闪电一旦彻底击中这块朴素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9]只有先进的理论武装才能提高群众的觉悟,正确指导群众掀起声势浩大的革命运动,形成强大的现实力量。“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0]哲学、理论作为意识形态的主要表现形式,其指导作用从阐述了进步意识形态对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性等方面体现出来。
每种意识形态都会对政治产生作用和影响,具备不同的政治功能,其政治功能的内涵和价值取向取决于意识形态的性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具有科学性、阶级性、实践性等特征,也就决定了它具备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强大功能。
1.对无产阶级的政治教育
政治教育是教育者通过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的灌输和引导,说服教育对象在思想和观念上符合统治阶级的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政治教育功能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思想观点通过政治教育让人民群众掌握,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现阶段,要注重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广泛引导广大干部和群众正确认识历史发展趋势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政治思想觉悟。坚持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党员领导干部教育的重中之重。“越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越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是要加强对广大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11]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解疑释惑,回答人民群众关心的理论和实际问题,把党的思想理论转化为具体实践,引导人民群众增强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坚定信念,有效抵制各种错误、落后和腐朽文化思想,特别是面对西方文化思潮夺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现象,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政治教育功能,消除不良思想影响,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为人民群众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实践指南。
2.对多样化观点的政治整合
意识形态作为价值倾向鲜明的思想体系,反映了统治阶级和集团的共同意志和愿望,是一种具有凝聚力的思想观念,具备很强的稳定性和主导性,包含强烈的整合功能。意识形态通过其强势或者支配的地位对其他思想观念包容、借鉴、批判、交流等,形成广泛认同的行为规范体系和价值体系,将各个群体的利益诉求协调起来,使人们对现有制度和秩序从心里产生认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作为一种具有高度开放性的理论,不但在实践中丰富,同时也在人文精神、道德精神、民族精神等领域进一步拓展,在我国意识形态建设中起到引控、规整、聚合的作用。当前,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持续展开,不同的利益群体凸显了具有本群体特点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评价体系的利益诉求。人们的思想活跃,差异性、多变性、选择性增强,呈现出多元、多变、多样的状态,与原来的同一性社会思想体系发生冲突。面对这个思想观念多样化的现实反映,要进行归类分析,区别对待,吸收其中有益的思想观点,发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政治整合功能,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一元性的同时允许其他的价值实现方式,整合不同社会群体的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引导广大社会成员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构架共同的价值认同感,在复杂的利益诉求中提炼共同的精神追求。同时要坚持抵御外来思潮的冲击,批驳本土化社会思潮的腐蚀,遏制内外混合生长社会思潮的损害,吸取邪教一度泛滥的经验教训,最终形成引领社会思潮的强大力量,构建思想领域的统一战线。
3.对无产阶级政权的政治维护
政治合法性是指“某种政治秩序越来越被人认可的价值。”[12]不同性质的意识形态具有不同的政治合法性功能。在某种层面上,意识形态危机比其他危机更容易引起动荡,“如果从观念上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亡”。[13]历数当今世界上党派冲突严重或者陷入分裂的国家,几乎都是缺乏认同的意识形态,“没有意识形态守护的国家不可能是一个完整的国家、一个稳定的社会。”[14]“敌对势力要搞乱一个社会,推翻一个政权,往往总是先从意识形态领域打开突破口,先从搞乱人们的思想下手。”[15]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维护功能主要体现在论证劳动人民政权的合理性,使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获得深度的政治认同;论证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适应和矛盾并存的关系,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科学依据。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下,人民群众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加强,能够协调好各种社会关系,避免社会内部矛盾激化、变异、扭曲,减少社会冲突,维护社会稳定。社会稳定是政治环境稳定的前提,否则,就不能进行有效的统治,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我国政治稳定的维护功能,实质也是维护无产阶级政权,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确保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获得广泛认同。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政治功能实现是各类因素综合合力的结果,虽然与所处的现实环境有关,但也与其自身状况有着直接的联系。当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政治功能在实现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严重影响了实效性。
1.话语体系创新不够丰富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生命力和战斗力的重要前提。”[16]我们党在国家建设实践探索中,始终依据社会形势发展,深刻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党等问题,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一系列宏观理论的创新,但在一些具体的微观理论层面,如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对象、渠道、内容、任务变化等有些及时反映不够,在宣传、教育、文化等特定领域理论成果不够。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教材中还不够成熟,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创新发展还不够系统,“与时代和事业发展的要求相比,……哲学社会科学重要的战略地位还没有受到普遍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理论研究特别是反映当代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理论研究和教材及学科建设亟待加强。”[17]面对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还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存在着说服力和吸引力不强的问题,甚至导致非马克思主义的东西趁虚而入。”[18]面对西方国家无孔不入的意识形态侵袭,提高人们特别是党员和领导干部防腐拒变的能力仍有弱项,针对西方意识形态侵袭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和理论,主动出击少,扩大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的力度不足,构建成熟的理论创新和系统还有待加强。
2.舆论宣传不够完善
新闻舆论宣传处于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对社会精神生活和人们思想意识有着重大影响。舆论宣传作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手段,也承载着传播价值观的重任,虽然我国舆论宣传工作不断增强,但与党和国家的要求、与人民群众的需求、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不完善的地方。有些新闻工作者缺乏政治意识,政治敏锐性、鉴别力不强,主体宣传、典型宣传不到位,只求一时的轰动效应,片面的追求发行量、收视率,一些媒体为了扩大影响甚至进行故意的负面报道,损害社会风尚,消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政治功能效果。互联网等新兴媒体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在宣传意识形态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在具体实践应用上不难发现,当前仍然存在占领新阵地、开辟新渠道等问题,管理缺乏经验,遏制和防止有害信息手段不够。一些政府网站网页内容深度、力度缺乏,雷同单一,不愿意、不善于深入实际,表面化、形式化多,行政化、命令化、模式化的宣传方式随处可见,甚至为了应付上级指标和检查进行宣传,不能因势利导。特别近年来我国突发事件频发,热点问题多、大事多,如医疗、腐败、丑闻、房价等,对舆论宣传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加强对重大群体性事件报道的管理和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引导,完善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工作的快速反应和应急协调机制。”[19]但总体来看,这些热点问题的引导还不到位,虽然做到及时、客观、公正,但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报道不完整,缺乏多维视角观察,出现偏差,减弱了主流媒体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引导作用,侧面也影响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效果。
3.实现机制不够健全
实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政治功能不仅需要话语体系创新,完善舆论宣传,也需要健全的机制,如批判机制、预测机制、领导机制等,从当前机制运行来看,仍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一是批判机制。实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一元化需要对错误和反动社会思潮进行批判。“这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自身发展的理论需要,也是保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体地位以及引导多样化社会思潮的现实需要。”[20]反观当今这种批判机制并没有有效的构建,一些政府部门和工作人员不能正确认识社会思潮的危害性,甚至“集体失语”,与错误社会思潮交锋斗争只是一些有见识学者和个人的行为,局限在发表文章阐述观点上,个人的热情和责任难以产生抵挡错误社会思潮的整体影响力,更不用说有效地实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政治批判功能了。二是预测机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预测机制包括对社会思潮和思想观念的预见、分析、研判等,运用预测机制,才能“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及时了解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动向,牢牢把握世界文化的发展趋势,进一步增强工作的前瞻性、主动性。”[21]虽然有各类的研究机构、咨询机构、分析机构等组织,但还缺乏准确的分析,不能在某种思想刚出现苗头就提出警觉;不能对社会思潮加以具体分析,防止蔓延;不能及时搜集各方面的信息,更谈不上加工整理、见微知著了,导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往往在被动条件下实现政治功能。三是领导机制。党的领导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关键,但部分党委抓意识形态工作力度不够,不尽责,在规范、资源配置、监督检查中缺乏针对性的措施,存在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减弱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政治功能的作用。
客观的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政治功能在实现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受到各种挑战,想要真正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政治功能发挥出来,就必须积极探索和解决实现的渠道问题,采取多种形式,齐头并进。
1.理论创新途径
我们党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创新过程充分验证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包含着一连串互相衔接的阶段的发展过程的阐明”[22]的论断。理论发展要将重心前移,创新理论体系,坚持问题导向,“创造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学术概念、学术语言,创新马克思主义学术观点、学术方法,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23]遵循时代发展的本质规律,从现实需要出发,紧跟社会进步潮流,着眼人民群众的客观需要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际运用,打破思想禁锢,发展观念和思路,破解难题,“善于根据实际情况变化,不断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吸取营养、不断丰富和发展理论,使理论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工作。”[24]当前我国还存在物价上涨、房价高、就业难、腐败等现象,容易使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产生误导,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产生疑惑,更会被别有用心的人借题发挥,借此煽动不满情绪。对此要积极面对,不遮掩回避,说明原因、消除迷惑,深入研究现实政治生活,阐释时代发展过程中的新问题、新现象。当今是一个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代,发展形势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更加深入,需要马克思主义的声音,需要马克思主义总结经验,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要求,使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具有更加鲜明的时代特色,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解决实践问题的过程中创新发展。
2.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强大的意识形态功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作为整合社会各种不同思想意识观念、不同精神状态的基本观念,并以此确定国家和社会的内在精神秩序。”[25]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找准自身位置,做到支持和保护有利于改革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观点;批驳和抵制不利用党和国家的思潮和观念。在教育中,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想一想群众实际情况究竟怎样、群众到底在期待什么、群众利益如何保障、群众对改革是否满意,多报道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和利益要求。“增强群众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帮助群众实现自我提高和自我完善,特别是帮助群众学习先进知识,培养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提高自身素质,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清除各种错误思想的干扰。”[26]各级党委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文明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27]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提出切合实际的目标,多宣扬符合时代主旋律的新观点、新思想、新理念,高度重视和积极运用手机、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充分利用村文化活动室、社会文化活动中心等公共设施和场所,在公共文化服务过程中增添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采取寓教于乐的形式,贴近教育对象,适应人民群众承受力,使思想政治工作“接地气”,保证党在思想领域的领导权和主导权,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活力,内化其政治功能实现的动力源泉。
3.舆论宣传途径
“舆论是社会上相当数量的公众对他们共同关心的某个问题所表示个人意见、态度的汇集,它反映了一个社会各个群体的要求。”[29]任何思想和观念的传播都离不开舆论宣传。在舆论宣传中,要自觉树立政治意识、阵地意识等,大力倡导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思想,旗帜鲜明又讲究策略。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导致公共意见渠道日益多样化,不同的利益群体对待同一改革问题持不同标准,形成不同的社会舆论,有的发出了人民群众的呼声,有的则是别有用心的煽动,因此要加以引导,形成舆论引导和分析机制,加强意识形态领域倾向性问题、热难点问题的分析研究,围绕不同群体对不同社会热点的思想状况反映,区分积极健康和消极有害的信息,用实事说话,有理有据,以理服人,提高党和政府的威信。加强对宣传文化阵地的管理,增强舆论宣传工作的前瞻性和针对性,创新相关载体和手段,把深奥晦涩的理论转化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信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完善内部运行机制,融合新兴媒体和主流媒体的优势,实现主流媒体网络化,了解网民的思想变化,掌握一些社会思潮对民众的影响,及时发现苗头,抢占话语先机,明辨是非、弘扬正气,有效疏导群众中的负面情绪,保证人民的思想稳定,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感召力,确保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政治功能的有效实现。
[1][3][5][6][9][10][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1、100、98、15-16、9、686.
[2][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61、235.
[4][8][2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27.
[11][15][23]十六大以来主要文献选编:下册[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176、318、888.
[12][德]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184.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35.
[14]张骥,程新英.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我国面临的挑战与回应[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2)
[16][18][19][27]十六大以来主要文献选编:中册[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494、50、495、85.
[9][21]十六大以来主要文献选编:上册[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236、534.
[20]张骥,刘云章.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引领机制[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4)
[24]江泽民文选[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66.
[25]赵继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13.
[26]廖小明.论思想政治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教育探索,2005,(11)
[29]杨光斌.政治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223.
(责任编辑:木 杉)
2016-10-27
刘博识(1983-),男,吉林省梅河口市人,鞍山广播电视大学党委工作部讲师,研究方向:语言学、教育学、哲学。李媛媛(1988-),湖北省黄石市人,火箭军指挥学院政治工作系政工理论教研室讲师,研究方向:哲学、教育学。
A8
A
1672-1071(2016)06-0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