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民政局
加强社区党建 引导多元参与着力探索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径
广东省深圳市民政局
深圳市毗邻港澳,作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前沿阵地,近年来,深圳市坚持把创新社区治理作为新时期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基础工程和核心环节来抓,着力构建以加强社区党建为核心,以夯实社区服务平台为重点,以发展社区基金会为突破点,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2014年,深圳市被民政部授予“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市”荣誉称号。
社区党建是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政治保证。深圳市大力推进区域化党建,强化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筑牢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一是积极推行“综合党委+兼职委员”做法,优化社区党组织设置模式。遵循区域统筹理念,突破传统组织界限,在社区辖区范围内,整合隶属不同系统、掌握不同资源、实行不同管理的党组织,成立社区综合党委,形成全覆盖、广吸纳、大包容的党的基层组织体系。广泛吸纳驻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担任社区综合党委兼职委员,调动辖区单位参与社区党建和社区服务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二是深入开展“五进社区”活动,切实发挥党员服务联系群众作用。全市开展“五进社区”活动,市区两级党委委员、各级党代表、机关在职党员、党员志愿者、党群工作者等5支党员队伍,全面参与社区服务与管理,做到市区党委委员进社区常态化、党代表进社区制度化、机关党员进社区经常化、党员志愿者进社区规范化、党群工作者进社区联动化。三是建立健全“公推直选”制度,提高社区党组织班子凝聚力和战斗力。深圳市积极探索社区党组织换届选举流程优化,在候选人推荐方式上,采取组织推荐、党员群众联名推荐、党员个人自荐三种途径,拓宽候选人产生渠道;在选举程序上,改间接选举为直接选举,提高党员群众参与度和选举透明度。通过优化流程,吸引党员群众广泛参与社区党组织成员的选配过程,在选举环节提升社区党组织班子的群众认可度,强化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深圳市紧紧抓住“服务”这一核心理念,积极推进社区服务中心建设,整合供给资源、集中下沉服务、优化运营机制,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平台。一是抓资源整合。深圳市印发了《深圳市社区服务中心设置运营标准(试行)》,科学划分社区服务中心的辐射服务范围,大力整合跨部门社区服务供给资源,变“多头管理”为“整合推进”,通过设施合并、资源置换等方式,建设综合性社区服务设施,促进社区服务中心服务水准和服务效益的“双提升”。二是抓服务下沉。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将劳动就业、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医疗卫生、计划生育等基本公共服务下沉至社区,开展“一站式”服务,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三是抓机制建设。建立健全非行政化供给社区服务新机制,鼓励支持社会组织、物业管理公司、驻区单位等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服务中心运营维护;探索联合商业服务资源,采取菜单式服务模式,不断丰富社区服务中心服务内容。四是抓评估监督。制定《社区服务中心综合评估办法》和《评估标准体系》,由第三方机构对社区服务中心滚动开展两年一次的等级评定。将评估结果与奖惩、退出机制挂钩,引导运维机构为居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服务。
深圳市积极借鉴美国、新加坡等国家发展城市社区基金会的有益经验,探索发展“本土化”的社区基金会,初步走出了一条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路径。一是强化顶层设计,提供政策支撑。制定出台《深圳市社区基金会培育发展工作暂行办法》,围绕社区基金会的发起设立、治理结构、定位和业务范围、管理运营、支持和保障政策等作出了系统的制度安排。深入推进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改革,突破了公益基金会服务范围限制、突破了创设基金原始资金门槛限制、突破了社区冠名限制,为推动发展社区基金会提供了制度环境支持。二是抓住居民需求,推进多元共治。紧紧围绕社区扶贫济困、社区公共服务、社区公益事业等三个居民关注的重点领域,鼓励热衷于社区事务的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市民,以非公募的方式在本社区范围筹集资金、汇聚力量,通过居民议事协商程序,由居民确定实施项目,以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社区社会组织、专业社会工作人才、社区居民为主体,推进项目落实,让社会力量和社区居民在社区治理中真正发挥主体作用。三是加强规范化运作,引导慈善文化。深圳市出台《深圳市社区基金会工作指南》《深圳市慈善会社区冠名基金管理办法》等配套文件,建立了社区基金会募集资金的第三方托管监管和保值增值制度,保证社区基金会的规范化运作。社区基金会资金流转的公开透明,让募集人全程参与监督公益项目的推进,实在感受慈善义举的成果,形成慈善供给与受益的良性循环,有效推动“平等、互助、博爱、共享”的现代慈善文化和社会文明理念在社区的传播和弘扬,为激发社会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活力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