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根法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对外交流与培训开发部,上海201204)
试论中国特色的领导干部制度化管理
刘根法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对外交流与培训开发部,上海201204)
摘要:研究领导干部制度化管理事关我党长期执政方略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对进一步落实习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意义重大。领导干部管理制度化应根据制度化的要求和干部管理的需求,按照纵向与横向两个方向的八个维度进行矩阵式固化,即从制度化的四个纵向维度(SPRC):结构、程序、法规与文化,以及干部管理的四个横向维度(TAPS):培训、考评、选用和监督着手,对目前中国特色的干部制度进行分析梳理,从而助推形成结构合理、程序公正、管理合规、风清气正的干部制度化管理体系。
关键词:干部;制度化;管理;特点
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首次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提出了“完善从严管理干部队伍制度体系”的要求。具体包括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干部培训、考评、选用和监督制度,实现干部管理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这是我党在新时期更好地适应党情国情和世情新变化、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需要。要达到这一现代化战略目标,领导干部的制度化管理可以作为一个突破口。
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制订了一系列的干部管理的规章制度,为我党干部的制度化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把领导干部制度化管理正式提上了议事日程;江泽民和胡锦涛同志对加强干部制度化管理做出了不懈努力。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瞻远瞩,率先垂范,对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的制度化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使中国领导干部的制度化管理工作日渐成熟,而且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
制度化通常是指群体或组织从个别的、不固定的、不确定的方式向被普遍认可的固定化模式的转化过程,是其组织持续发展并走向成熟的标志。学界先前对制度化管理的定义很多很杂,大多借用人力资源管理上的专业化、工程技术管理的标准化和法律学上的法制化等手段,通过组织的体系结构、工作程序、管理法规与组织文化等手段来实现。按照英国政治学家约翰·维特的表述,“制度化是指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组织的价值观、理念模式和组织使命渐为成员接受,并且内化成和表现为组织的组织结构、组织程序以及组织文化。”[1](P214)在这里他强调的是与法规相关联的组织结构、程序和文化。由此可见,法制化是制度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更接近制度化,因为法律、制度、规则是制度化的前提保障;但制度化比专业化、标准化和法制化的要求更高,除结构、程序、法规指标外,还有文化方面的维度。从约翰的定义还可看出,组织文化是组织的基因,组织法规是组织文化的承载者,组织结构决定着组织程序;组织法规和文化影响着组织结构和程序,二者又反作用于组织法规和文化,四者是有机的统一。
“干部制度是干部管理体系、管理制度及其工作机制的总称。它为干部队伍建设提供制度保证,为实现党的政治任务服务。”[2]在中国共产党的干部管理中,干部的教育培训、考核评价、选拔任用和监督管理是四个相互关联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动中国革命胜利、国家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了坚实的组织和人才保证。要实现从“制度”到“制度化”的跨跃,就需要厘清二者之间关系,干部管理体系是制度化的结构要求,工作机制则体现制度化的程序要求,管理制度主要体现制度化的法律和文化要求。因此,干部管理制度化应当根据制度化的要求和干部管理的需求,按照纵向与横向两个方向的八个维度进行矩阵式固化。
本文试图从制度化的四个纵向维度(SPRC,四个字母分别代表Structure,Procedure,Regulation, Culture):组织结构、组织程序、组织法规与组织文化,以及干部管理的四个横向维度(TAPS,四个字母分别代表Training, Assessment, Promotion, Supervision):教育培训、考核评价、选拔任用和监督管理着手,对中国特色的领导干部制度化管理进行分析。从横向维度看,培训重在按照习总书记所强调的如何培养“好干部”,旨在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执政能力,适应新的党情、新的国情和新的世情。评估是遵循“好干部”的五个标准,对照“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进行考评。选用旨在遴选德才兼备的“好干部”,把好干部放到合适的位置上。监督注重创新党内党外监督手段,尽量保证好干部不变坏,能够持之以恒地为民服务。如果四个横向维度(TAPS)和四个纵向维度(SPRC)能够一如既往联合发力,则可助推领导干部制度化管理朝着理想模式的方向继续前进,即在干部管理的四个主要环节上,具备完整的组织结构、透明的组织程序、公正的组织法规和先进的组织文化。
中共中央组织部是中国共产党的干部管理的主管部门,也是中国人力资源管理的权威机构。全国省(直辖市、自治区)、市、县各级党委都设置了组织部。通常来讲,组织部门管理的领导干部不但包括党政系统,而且还有以下几个领域副处级及以上干部,包括人大、政协以及党领导下的社会团体:如工青妇,还有工商联、文联等。在领导干部的制度化管理进程中,具备依法管理、问题导向和领导重视三个基本特点:
首先,我党的领导干部管理是建立在法制规则基础之上的。新中国的干部管理制度最早可追溯到《选举法》和《宪法》。1953年3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公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这是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选举法。1954年9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依据相关法律,在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党确立了“又红又专”和“德才兼备”的干部选拔标准。近年来,先后颁布了《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暂行规定》(1998)、《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2000)、《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2002)、《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暂行规定》(2004)、《党政机关竞争上岗工作暂行规定》(2004)、《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2005)、《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2006年试行,2015年10月正式颁布)、《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2006)等法规文件,初步确立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选人标准。其中《公务员法》标志着中国公务员和领导干部制度化管理体系的建立;《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标志着领导干部培训开始走向制度化管理;《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暂行规定》及《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为干部科学评估提供重要依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标志着领导干部选拔、任命和监督机制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特别是,2014年最新颁布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根据新时期干部工作的新特点和新要求,把习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好干部”的五条标准: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正式写入条例,使选拔和监督工作再上新台阶。
其次,我党的领导干部管理是问题导向和与时俱进的。由于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不同,干部管理的重点也有区别。干部制度是在革命战争年代逐步形成的,当时更多地体现在增强革命信念、加强组织纪律、提高政治和军事斗争能力等方面。建国后,采用了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相适应的党委领导下的高度统一的干部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开放以来,主要适应由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的需要,更多地体现在提高领导干部执政能力上,如加强理想信念,拓展国际视野;建立离退休制度,实行差额提名、竞争上岗等。当前,干部管理制度化发展又成为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晴雨表。
再者,我党领导人长期重视领导干部管理的制度建设。毛泽东曾经说过,“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为此,他对干部的教育培训、考核评价、选拔任用和监督管理倾注了大量心血,并领导全党同志制订了一系列法律和条规作为保障。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同志谈到“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时指出,“干部队伍要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并且要把这种干部的提拔使用制度化”,“关键是要健全干部的选举、招考、任免、考核、弹劾、轮换制度,对各级各类领导干部(包括选举产生、委任和聘用的)职务的任期,以及离休、退休,要按照不同情况,作出适当的、明确的规定”,“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3](P332)许多政治学家认为,是邓小平设计了领导干部制度化管理的框图,这篇讲话也被认为是中国领导干部管理制度化开始的重要标志。
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抓好八个方面的重要任务”,其中两个方面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习近平同志高瞻远瞩,在就任总书记不久于2012年12月4日在首都各界纪念宪法公布30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指出要“实行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制度化、法制化。”[4](P140)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中第59条指出了领导干部制度化管理的新方向:一是要改革和完善干部考核评价制度,改进竞争性选拔干部办法。二是要完善和落实领导干部问责制度,完善从严管理干部队伍制度体系。因此,干部制度化管理依然任重道远,必须以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为目标,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契机,进一步加强研究、推动实施。
中国共产党的干部管理在制度化的四个纵向维度(SPRC)上成绩斐然:已经初步构建了完整的组织结构、透明的组织程序、公正的组织法规和先进的组织文化。在四个主要横向维度(TAPS)方面特征明显:建立了大规模的干部教育培训体系,科学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竞争性的干部选拔任用体系,严格的干部监督管理体系。下面以横向维度为主、纵向为辅,对制度化的主要特征具体加以阐释。
(一)大规模的干部教育培训体系(T-Training)
中国共产党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干部教育体系。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共培训各级党政干部约有1.5亿人次,这是世界上其他任何政党都难以比拟的。因此,党的干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秘诀之一。这主要取决于其独特的结构、程序、法律和文化。
1.完整的培训结构。经过多年创新实践,中国特色干部教育体系已经初步确立,主要体现在“金字塔型”的培训管理机构和办学结构上。(1)在管理结构上,已经形成在党中央领导下,由中央组织部主管,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工作部门分工负责,中央、地方和部门分级分类管理的干部教育培训管理体制。(2)在办学结构上,目前有干部教育“一校四院”的五家“国家队”,以及从省部级到地市级的各类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3000余所。其中2003年中央决定成立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等三所新型领导干部学院,初步形成以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为主阵地,13所高等学校和其他培训机构积极参与,网络培训广泛运用,开放多元、优势互补的办学体制。
2.透明的培训程序。在运行程序上,初步形成以培训需求为导向,干部教育培训主管部门按计划调训与干部自主选学相结合,统筹培训需求,于每年底下发下一年度干部教育培训计划。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管理部门、办学单位、用人单位和参训学员相互协调的干部教育培训运行机制。有的部门尝试将培训主题和报名程序全部挂在网上,采用个人公开报名与组织讨论决定的双向选择方式,增加培训的程序透明度。
3.公正的培训法规。适应以法治国需要,不断加强干部教育制度化建设。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条例和法规,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制度体系,就培训机构、课程、教材、对象、要求、学员管理、教员资格和经费保障等制定了详细的规则。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规范了脱产学习、中心组学习、在职自学等多种形式,初步形成了以需求为导向,计划调训与自主参训相结合的干部培训运行体系。为体现公平公正,《条例》明确规定:(1)任何干部都有接受教育培训的权利和义务;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每5年应当参加党校和干部学院累计3个月以上的培训。(2)干部教育培训经费列入各级政府年度财政预算。(3)在推进干部教育制度建设方面,颁布了《2010-2020年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改革纲要》,对今后培训工作做了规划,提出了一系列目标和保证措施。这意味着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又进入了一个更加开放公正、更具活力、更有实效的新时期。
4.先进的培训文化。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这也体现在培训文化上,尤其是培训文化的竞争性和协调性上。中央组织部作为主管部门,每年对国家级干部学院的教学内容、培训方式和培训质量进行考核和排名,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和三所干部学院互相借鉴,互相赶超,不断推陈出新,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截至目前,一个各有侧重、互为补充、错位竞争的干部培训链已经形成。(1)在培训内容上,初步形成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能力培养和领导行为训练相结合的内容体系。除了继续重视政治教育外,为提升竞争能力,许多党校、行政学院以及干部院校的知识性和技能性的内容大大增加。诸如金融创新、应急管理、信息技术等专业性培训,成为干部教育的基础性内容。(2)在培训方式方法上,各个院校不断创新,初步形成分级分类开展培训,以针对岗位需要的专项短期培训为主、以提升综合素质的中长期培训为辅,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讲授式、研究式、案例式、体验式、模拟式等方法广泛运用的培训模式。(3)在培训师资上,在加强专职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广泛选聘实践经验丰富、理论水平较高的党政领导干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专家学者和模范人物担任教师,形成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二)科学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A-Assessment)
干部的考核评价是为了形成对干部德才与实绩的综合评价,是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条件和前提。
1.完整的考评结构。从结构种类上看,主要分为专项考评(德的考评)、年度考评、综合考评和平时考评四种。(1)专项考评主要包括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行两个一级指标和八个二级指标,包括理想信念和职业道德等。测评的范围主要包括机关内和机关外,涉及干部的上级、同事、下属、服务对象、居住社区等,基本构成了360度测评模式。特别是“居住社区”测评,其结构之完整,世界上几乎没有国家和政党可与之媲美。(2)年度考评评价。干部的年度考核是一种定期考核,主要是对干部在一个年度周期内的德才表现和工作绩效做出全面考核评价。(3)综合考核评价。综合考核评价是一种任期考核,是对干部在一个任期内的履职情况做出综合评价。综合考核评价主要用于领导班子换届考察、领导干部个别提拔任职考察。(4)干部平时考核。干部的平时考核也为选拔任用提供客观依据或重要参考。平时考核重点考核完成日常工作任务、阶段工作目标情况以及出勤情况。年度考核是以平时考核为基础的。
2.透明的考评程序。不管是对领导绩效考评、财务审计,还是对所任职务和未来发展潜能的评估,在程序上都是民主的和透明的。如上级评下级,一级评一级;要求书写总结报告;会议发言交流;同事互提意见;领导打分评级;反馈个人认可;组织发展建议。既严谨又透明的程序从综合考评上也能反映出来。(1)民主测评:民主测评是一种机构内的行为评价,最能体现民主的精神与程序。(2)民意调研:民意调查主要通过公共参与,让社会有关方面评价,了解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群众满意度。(3)个别谈话:个别谈话常用于对干部的任前考察。通过事先预约、单个交谈、征询意见,谈话的内容都会记录在案,最后用于干部的综合考核评价。
3.公正的考评法规。2009年7月,中央组织部印发了《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办法(试行)》。主要考核本年度履行岗位职责情况,内容包括德、能、勤、绩、廉等方面的现实表现。主要方式是述职和测评。年度考核中的民主测评是对被考核者开展的360度的满意度评价。考评面前,人人平等,这些测评的指标和方式对每个班子成员都一样。
4.先进的考评文化。考评文化先进性主要体现在较强的崇德性和独特性。首先是崇德性,把“德和廉”作为干部考核的两项重要指标,说明对领导干部理想信念和廉洁奉公的重视。再就是独特性,一般对公共部门领导干部绩效定性的考核比较普遍,而定量的考评难度较大,但我党创新地把质量指标和数量指标结合起来科学使用,比较独特,实属先进。
(三)竞争性的干部选拔任用体系(P-Promotion)
中国是全球人力资源大国,通过完整的选用结构、透明的选用程序、公正的选用法规及先进的选用文化,创新地开展竞争择优,决定了干部选用环节具备较高的竞争性。
1.完整的选用结构。中国的干部选拔任用从结构上主要分为选任、委任、考任和聘任四种方式。(1)选任。选任是按照有关法律、章程的规定,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产生领导人员的一种方式。即通过征求群众意见,民主投票推荐选拔领导。目前我国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及各人民团体和群众组织的领导班子成员,均采取民主选举的方式产生。(2)委任。委任是指任免机关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直接委派干部担任领导职务的一种方式。根据党委建议,通过民主推荐和集体评议,然后确定任命。我国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任用,一般都采用委任制的形式。(3)考任。考任原是指党政机关录用干部时,必须通过法定的统一考试,然后在合格者中择优录用的制度。即通过公开考试,招考适合岗位要求的领导。目前,我国考任制已扩展成为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多种形式,即面向社会或在单位、系统内部,采取公开报名与考试考察相结合的办法,选拔党政领导干部的一种方式。(4)聘任。聘任是与高级专业领导人才通过签订合同录用的方式,主要指党政机关可对部分需要具有较强专门业务知识和技术水平要求的领导职务,采取合同方式聘任的一种领导人才选拔任用方式。以上几种选用方式中,选任、委任是我国干部任用的主要方式,考任、聘任是补充方式。
2.透明的选用程序。在选用程序上,注重以扩大民主为核心,增强干部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干部选拔任用的必经程序包括动议、推荐、考察、讨论和任职等环节,主要分为三个程序。(1)初始提名,民主推荐:干部的初始提名是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基础环节,关键在于扩大干部提名环节的民主透明度,对干部提名权进行有效分解和制衡。民主推荐,是指组织部门组织有关方面人员参加的推荐领导干部人选的活动。(2)资格审查,组织考察:党委组织部门进行资格审核商议确定拟考察人员,考察对象要严格按照程序由集体研究确定。考察是指党对确定的考察对象进行全面了解和公正评价,全面考察其德、能、勤、绩、廉情况。(3)讨论决定,公示任职:党的组织部门按程序安排面试、酝酿、讨论环节。酝酿是指讨论决定干部任免之前,部门负责同志就党政领导职务拟任人选,在一定范围内进行的沟通协商和征求意见工作。然后上报党委会,通过集体讨论决定;上报上级机关或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任前媒体公示,下发任命文件,开始任职试用。特别是干部任前公示,这是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一项制度创新。不管是通过媒介向社会公示,还是在部门、单位或系统内公示的,均体现了选用程序的透明度。
3.公正的选用法规。公正公平的制度是干部选用的基础,我党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着力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体制,推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特别是《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在选拔方式上,更加强调坚持民主公开,群众公认,扩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这些干部的选拔任用法规经历了长期发展和变化,逐渐形成了更为科学、更加有效的制度。
4.先进的选用文化。选用文化先进性主要体现在较强的竞争性和创新性。首先是竞争性。在选拔对象上,坚持五湖四海,竞争择优。坚持广开进贤之路,不拘一格选人用人。积极引入竞争机制,推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考任方式。作为一种竞争性选拔任用方式,考任在领导人才选拔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充分发挥竞争主体的作用。其次是创新性。竞争上岗和公开选拔也是不断推陈出新的范例,其中的测评重点是检测应试者的能力和素质,评价其工作实绩和一贯表现。采用的方式包括笔试、面试、经历业绩评价、心理测验等方法,整套选用方式体现了选用文化的创新性。
(四)严格的干部监督管理体系(S-Supervision)
中国的干部管理工作制定了一整套卓有成效的监督管理规制。由于国外媒体宣传,西方许多学者误认为中国干部管理体系内部缺乏检查和监督机制,或者比较薄弱,不如新加坡和香港地区的监管和反腐调查措施严厉。其实,不管在中国的干部管理体系内,或是在体系外都重视监督、坚决反腐,监督和调查的力度都很大,中共关于监督管理的制度与做法在国际上各政党中是比较严格和有效的。
1.完整的监督结构。中国共产党不但认真加强党内监督,而且主动接受党外监督。首先是党组织内部的监督。各级党委负责对干部进行监督检查。一般在党委组织部的内部设有干部监督管理的专门机构,负责受理有关干部工作的举报、申诉,制止、纠正违反条例的行为。与此同时,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及巡视机构也对干部进行监督检查,并对涉及违反党的纪律和法规的问题进行处理。例如巡视机构的监督也是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的一项重要的制度创新,是党内监督的战略性制度安排。巡视组由具有纪检监察经验和丰富领导资历的同志组成,其职责包括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自身廉政勤政的情况以及选拔任用干部的情况。其次是人大和政协监督以及舆论监督。领导干部要主动接受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不同党派团体的监督,定期向他们通报有关的情况,注重听取、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另外,领导干部欢迎舆论监督批评;同时党组织加大对违纪违规行为的通报力度,对一些查处处理的典型案件,通过媒体进行舆论公开曝光,以教育警示干部。
2.透明的监督程序。党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程序基本是透明的。如巡视监督的主要方式和程序,包括听取被巡视单位党委的工作汇报;列席被巡视党组织领导班子的民主生活会和述职述廉会;受理反映被巡视党组织领导班子及其成员问题的来信、来电、来访等;召开听取意见座谈会;对被巡视党组织领导班子及其成员进行民主测评、问卷调查和走访调研等。
3.公正的监督法规。强化依法对干部管理监督,既包括对普通干部的监督,也包括对各级党委及其领导班子的监督。(1)中共中央颁布并带头监督执行八项规定:中共中央政治局2012 年12月审议通过《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如要厉行勤俭节约,严格执行住房、车辆配备等规定。(2)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2009年7月,中共中央发布实施了《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试行)》,对巡视制度做出了系统规范。(3)其他纪委检查和监督制度。各级党委组织部门依靠制度负责监督,一些有效的制度性安排确保了监督工作,如中共中央于2015年10月18日印发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另如责任追究制度,根据《干部任用条例》第六十五条规定,“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制度。用人失察失误造成严重后果的,应当根据具体情况,追究主要责任人以及其他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即不仅要对当事人追究其党纪、政纪甚至刑事责任,而且要对主要责任人以及其他直接责任人进行追究。
4.先进的监督文化。监督文化的先进性体现在其科学的理性原则和深刻的人文精神,即科学性和大众性。一方面是科学性。即研究近期所有可能发生的监督漏洞,采取切实措施,严防密堵。如在任用监督、事项报告和纪检组监督三个方面严加防范。干部选用监督。2014年《关于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的意见》进一步充实了干部选拔任用的工作纪律,提出了“十不准”。个人事项报告。2010年《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要求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每年如实向组织报告婚姻、出国(境)、收入、房产、投资、配偶子女从业等14个方面的个人有关事项。纪检组的监督。纪检组主要分为“派驻纪检组”和“内设纪检组”。派驻纪检组的授权来自中纪委;“内设纪检组”由所在单位设立。中纪委派驻机构的设置模式是“点对点”“一对一”,充分体现其严密性和科学性。另一方面是大众性。即鼓励普通党员群众与社会监督。普通党员和群众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对领导干部实施监督。如民主推荐制度、民主评议制度、举报制度、来信来访制度。党组织对干部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举报反映多的地方和单位进行有针对性的检查。
总之,中国领导干部的制度化管理在培训、考评、选用和监督四大环节上成效显著,已经基本形成了四横四纵的网格化矩阵式管理体系。一方面,在横向维度上,中共干部教育培训手段不断创新,干部教育培训制度持续完善,领导干部执政能力进一步提升,拥有了大规模的教育培训体系;干部考评工作不断规范,为选准用好干部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形成了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干部选拔任用制度进一步健全,领导干部的更换交替实现民主化和制度化,建立了竞争性的选拔任用体系;干部管理监督工作不断加强,对于遏制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起到了积极作用,构筑了严格的干部监督管理体系。另一方面,在纵向维度上,完整的组织结构、透明的组织程序、公正的组织法规和先进的组织文化从头至尾、相互配套、有机地贯穿融合其中,形成结构合理、程序公正、管理合规、风清气正的培训、考评、选用和监督体系。
研究中国领导干部制度化管理事关我党长期执政方略,对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意义重大。如果要探究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秘诀,领导干部制度化管理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切入点。目前,干部制度化管理所取得的进展在提高兴党治国能力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标志着我党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参考文献:
[1] John Witter, Jr., M. Christian Green,Amy Wheeler. The Equal-Regard Family and Its Friendly Critics [M]. Michigan: Erdmans Publishing, 2007.
[2]范平和,叶笃初,编.党的建设辞典“辞条:干部制度”[EB/OL].人民网. http://theory.people.com.cn/GB/49150/49151/10410194.html,2009-11-19.
[3]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沈斐]
A Study on the Institutionalized Management of Leading Cadre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LIU Gen-fa
(Department of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and Program Development,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Pudong, Shanghai 201204, China)
Abstract:The institutionalized management of leading cadres serves as an important issue concerning the Party’s governing strategy, the modernizat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Four Comprehensives”strategic layout proposed by General Secretary Xi. Being responsive to the requirement of managing cadres, the institutionalized management should focus on four major aspects of institutionalization, including structure, procedure, regulations and culture(SPRC). In addition, some important aspects in cadre management such as training, evaluation, selection and supervision(TAPS)should also be included. An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cadre system helps to form a systematic management of leading cadres characterized by justice, righteousness and clear structure.
Key words:leading cadres; institutionalization; management
作者简介:刘根法(1966-),男,河南许昌人,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对外交流部副主任、中浦院-牛津大学城市联合研究中心主任;欧美同学会哈佛大学上海校友会副秘书长、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上海校友会副会长、上海联合国研究会理事;副译审。
收稿日期:2015-11-01
中图分类号:D2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55(2016)01-01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