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晶晶 裴学进
军民融合背景下基于心理契约的高校征兵工作策略
——以在杭高校大学生征兵工作为例
阮晶晶 裴学进
在军民融合式发展背景下,国家鼓励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应征入伍,并在学费减免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但这些政策带给征兵工作的效果并不明显,高校征兵已无法完全依靠制度契约模式开展。本文从无形的心理契约视角探讨高校征兵工作,以期提供可能的创新策略。
(一)心理契约的概念
“心理契约”是美国著名管理心理学家施恩教授提出的。他认为,心理契约是“个人将有所奉献与组织欲望有所获取之间,以及组织将针对个人期望收获而有所提供的一种配合”。这是一种无形的契约,但又发挥着有形契约的影响。在征兵工作中,心理契约将直接影响到高校征兵政策的落实,对完善相关工作环节有重要意义。
(二)高校征兵工作中心理契约关系的分析
1. 形成。Turnley和Feldman认为心理契约形成源于三种形式:一是组织代理人向其做出的承诺;二是他们对组织文化和日常实践的感知;三是他们对组织运作的特殊期望。心理契约的形成是一个不断修正的过程。当大学生入伍时,他们与部队、学校间内隐的心理契约逐渐产生。心理契约形成的来源是多样化的,正式渠道如征兵政策宣传等,非正式渠道如亲朋好友对征兵工作的认识和理解等。
2. 执行。心理契约不像有形的契约那样需要强制执行,更多的是需要个人的自我约束。在执行阶段,契约双方会产生一定的执行障碍,为避免执行障碍的产生和激化,契约双方应努力做到彼此信守允诺。部队、学校应适时掌握入伍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激发他们的热情,并能及时发现、解决问题。
3. 破裂与违背。契约双方中的一方若未履行契约义务,会造成心理契约的破裂或违背,对入伍大学生造成消极影响,提意见、不思进取、忠诚度降低、向学校申诉等。所以从规避心理契约破裂或违背的行为风险角度考虑,要及时查找原因,修复问题。
4. 修复。心理契约的修复需要契约双方积极主动解决问题,使双方的合理期望得到满足。造成心理契约违背的原因主要有:在校生对征兵政策理解有偏差;高校在送兵后,跟踪管理落实少;退伍后优抚政策不能及时兑现等。这些问题需要有关部门主动采取措施,时常了解入伍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并积极予以回应,提前维护并修复心理契约。
(一)理想化的宣传易使大学生产生过高的期望值
征兵宣传中的优抚政策、“拥军优属”的宣传、传媒作品关于军队生活和虚拟英雄的展示吸引着大学生参军,这会导致他们在入伍前对部队的食宿条件、管理方式、人际关系等有过高期望。入伍后他们发现现实情况与想象存在巨大差距时,心里会产生巨大落差。这种落差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
(二)入伍后自我价值实现受阻诱发心理契约的违背
部队缺乏对大学生士兵的区别政策,很多大学生士兵认为自己与普通士兵没有差别,如入部队一味强调体能训练,忽视他们的脑力优势等,这削减了他们入伍的成就感,产生了失望等负面情绪。许多研究表明,自我价值实现受阻等都会影响人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这些都是心理契约破坏的调节变量。
(三)优待政策落实不完善引发心理契约的破裂
不可否认,优待政策是吸引大学生参军的重要因素,但调查发现,退伍大学生认为优待政策不明确。而心理契约反映的是个体与组织间相互性的期望,即组织能清楚个体的发展期望,并满足之;而个体也会为组织的发展自觉地做出贡献,因为他们相信组织能实现他们的愿望。退伍后优待政策的认定程序繁琐,如果不能及时兑现,会令他们产生契约违背的失望感。
(一)沟通因素
不良沟通会给心理契约的破裂埋下诱因。调查数据显示,有半数大学生士兵认为入伍后与高校的联系就中断了,缺乏归属感。而实际情况是高校相关部门会通过各种方式与部队取得联系,但与入伍大学生联系却不够全面。因为沟通不畅,没有让大学生士兵很好地感受到学校的人文关怀,疏远了与学校的距离。
(二)情感因素
情感因素是调动积极性的推动剂,深厚的情感基础和强烈的爱国精神比征兵优待政策更有效。大学生思想情绪较为活跃,因此对入伍大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和情感交流就尤为重要,这可以增加心理契约的契合度。
(三)成长因素
服役期满后如何选择人生道理,复员还是复学,这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此时如果部队和高校不能及时提供帮助,落实优待政策,他们虽然常会因此表现出失落等内在意识而不外显,却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表现出阻抗、有意违规等破坏行为。
(一)全程管理策略
1. 征兵宣传过程:心理契约的创建和信守。心理契约形成于征兵宣传环节,宣传教育工作要以国家征兵政策为指导,理顺大学生期望与实际情况的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教育。开展退伍大学生优秀事迹报告会和交流会,在大学生中开展征兵动员会,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端正入伍动机,使征兵宣传过程创建的心理契约较为真实、合理,使双方对入伍情况、未来发展前景、相互责任义务的理解一致。
2. 跟踪教育过程:心理契约的修正和维持。入伍后,帮助大学生实现角色的转变,让他们提高角色认识,树立角色意识,引导角色行为。自觉地把新角色的权利、义务等内化为支配行为的角色观念,缓减角色变化带来的不适应。及时修正不合理的心理期望,帮助大学生士兵在部队成长进步,促进他们将部队、高校的期望内化为自我期望。
3. 优抚安置过程:心理契约的巩固与促进。优抚安置是善后工作,是对已有心理契约的兑现,也是对未来征兵工作的最好宣传,是构建新一轮良好心理契约的基础。高校和社会要落实相关的优待政策,鼓励引导好退伍兵,帮助他们走好在校学习和走向社会的每一步。传承优抚口碑,巩固和促进下一轮高校征兵工作良性心理契约的形成。
(二)全面管理策略
1.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利用校园文化的传播载体,以学生为本、形式多样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如召开退伍兵座谈会,交流在部队成长的经验体会;举办演讲比赛、辩论赛等进行价值观教育;举办沙龙、论坛等,开展学生的情感与需求教育。提高学生对高校的认同度,为夯实心理契约关系奠定基础。
2. 重视大学生士兵的主体地位。高校要尊重和认同大学生士兵的主体地位,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多投入情感和人文关怀,了解他们的利益与需求,增加高校与大学生士兵的信任度。重视大学生士兵主体性的培育和发挥,激发他们的潜能,增强心理契约关系的契合度。
3. 认真履行契约职责。高校与大学生士兵建立心理契约关系后,要理清大学生士兵的心理期望,认真履行职责。通过座谈会、一对一谈话、问卷调查等形式,适时了解学生心理需求,跟踪变化轨迹,调节修正他们的心理期望,引导他们正确发展。高校要经常总结反思履责情况,充分发挥心理契约的作用。
随着高校征兵工作的发展,心理契约式的管理模式将在高校征兵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就要求高校的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要不断规范和完善心理契约模式下的高校征兵工作,提高征兵效率。
(作者单位:浙江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