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农村少数民族青年思想现状及引导对策探析

2016-02-11 07:27:51褚阿芳
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新疆思想

褚阿芳

(中共伊犁州委党校新疆伊宁835000)

新疆农村少数民族青年思想现状及引导对策探析

褚阿芳

(中共伊犁州委党校新疆伊宁835000)

[内容提要]农村少数民族青年思想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加强对农村少数民族青年思想引导是开展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要在深刻剖析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引导,充分调动新疆广大农村青年在推动新疆农村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积极作用。

农村少数民族青年思想现状引导对策

农村青年通常被界定为年龄在18—35周岁,具有农村户籍,长期居住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的青年。青年思想是包括青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伦理道德观、在内的综合性认识体系。少数民族青年是新疆农村地区庞大且充满活力的群体,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新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当今社会环境的变化给农村少数民族青年的思想带来了巨大冲击,面对这样的现实问题,农村少数民族青年思想引导工作理应适时变化。

一、新疆农村少数民族青年思想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国家认同感弱化,民族认同感狭隘,宗教情感过于浓厚

农村少数民族青年思想政治状况主流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在对党和国家的态度上,他们大都有着坚定的政治立场,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支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但少数人也存在着对党和国家不信任,对政治淡漠,缺乏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信念的现象;在处理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方面,存在着对其他民族情感冷漠,对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危害性认识不足;在宗教信仰方面,存在盲目信仰和过度痴迷现象,对国家的宗教政策了解不够,没有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二)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存在“等、要、靠”思想

改革开放以来,新疆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明显低于全国,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层次低、工业化发展滞后等问题突出。为加快新疆发展,中央多次召开新疆工作座谈会和工作会议,专题研究部署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在国家一系列援疆政策,尤其是“对口支援”政策的扶持下,近些年来,全疆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快车道,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中,在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下,农村面貌得到改善,农民生活基本得以保障。生活条件的改善、国家扶持的惯性思维,加之有些少数民族家庭“地少人多”、生产生活资料缺乏等主客观因素交织在一起,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农村少数民族青年好逸恶劳的陋习,缺乏奋斗进取精神。有些没有文凭和技能的青年宁愿长期闲置在家,也不愿外出务工挣钱,存在等政策靠政府的思想;有的青年呈现出安于现状,小富即安的心理,不愿意尝试和挑战新的生产方式、生产项目,不愿意学习新的致富技术、职业技能,一味依靠政府投入和政策扶持,缺乏自我奋斗的勇气和智慧。

(三)重眼前利益轻长远规划,重物质享受轻精神追求

农村经济的发展给农牧民生活带来变化的同时,也使农村这块“净土”变得日益开放,大量的新事物、新思想不断涌入,给广大农村少数民族青年的思想带来巨大的冲击,使他们在思考问题、行为实践时更多地考虑眼前的个人得失和实际利益,对事物的优劣缺少甄别,对行为的后果缺乏理性分析,存在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思想,物欲化倾向较为明显,缺乏奉献精神和踏实勤奋的韧劲。

二、新疆农村少数民族青年思想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民族宗教影响根深蒂固

马克思认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新疆在经济、社会、文化、民族、宗教等方面有着不同于其他省区的特殊区情,加之农村环境较城市而言相对闭塞,接触新鲜事物的几率相对较小,这对生活成长于其中的少数民族青年有着深刻的影响。比如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民间有早婚的风俗,且重视彩礼。早婚现象使适龄男女青年过早失去接受学校教育的机会,也使他们在心智还未完全发育成熟,还没有足够经济能力之时就不得不承担起照顾家庭的责任,这样难免会给青年的身心带来沉重的负担,造成一定的心理问题。再比如,少数民族家庭生育率较高,在哈萨克族中就有着“有孩子的家好比市场”的谚语,很多家庭都被抚养子女所累,有些收入较低的家庭甚至不堪重负,不得不依靠政府扶持或社会救济,这样客观上使他们形成依赖思想,只能关注眼前的生活改善,很难有长远的生活规划。

(二)社会融合能力令人堪忧

社会融合是社会学的重要概念,社会融合程度是衡量社会健康发展的晴雨表,也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同样地,社会融合也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重要指标,是一个民族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依据,对少数民族而言更是如此。就实际情况来说,新疆农村少数民族青年因受语言障碍、文化差异、主观愿望等因素的影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的融入状况都不够理想,社会融合能力不强,这就必然导致他们在与外界的交往中产生消极抵触心理,给他们的就业、社会交际造成影响,在加剧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同时造成诸多思想问题。

(三)教育培训现状不尽人意

教育在广大农村少数民族青年成长成才中起到的作用不可忽视,教育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等,这些方面共同作用于广大农村少数民族青年,促进或阻碍其成长成才。就实际情况来看,很多少数民族家庭缺乏家庭教育的正确引导,学校教育的知识传授、素质提升,社会教育的规范约束、能力培养。此外,政府对农村教育投入不足也是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培训方面,专门针对少数民族青年的培训较少,且培训形式、培训内容缺乏创新,没能充分地结合青年实际,有效地指导青年实践。

(四)基层组织作用发挥失当

农村基层组织主要是指村级组织,主要有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村团支部、村妇代会等,村级组织是各项政策贯彻执行的载体和基础。针对农村青年的思想引导,村级组织在落地管理和成长环境打造方面有学校教育和一般社会教育难以达到的效果。但在当前,尽管村(社区)组织建设已经比较规范,仍存在岗位虚拟设置,一人身兼数职等现象,且基层组织的工作重心多放在村队基础设施的建设、民生项目跑办上,无暇顾及或不重视通过开展活动、组织培训等对农村青年政治方向、精神生活、民主法治实施引导,导致农村青年思想建设的日常监管薄弱,甚至缺位。

三、新疆农村少数民族青年思想引导对策探索

(一)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核心积极打造农村少数民族青年思想健康发展新环境

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国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要目标的指导下,《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新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十一五”时期取得较大进展,努力实现产业支撑能力明显增强,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和精神面貌明显改变,村容村貌明显变化,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明显加强,为2010年以后的10年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助于提振农村少数民族青年自我发展的信心,强化自我提升的动力,增强幸福感和获得感。

1、加快经济发展,优化农村少数民族青年思想健康发展硬环境。

全疆各地应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观,以新农村建设总揽农村工作全局,以农牧民持续增收为核心,以维护社会稳定为保障,大力发展农业、畜牧业、矿业、旅游业等优势产业,不断调整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健全完善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以增强农村少数民族青年对农业、农村发展的信心,促进城乡青年思想意识均衡化发展,从而主动学习农业生产技术,寻找增收致富途径,增强自我发展、自我提升的能力。

2、注重现代乡村文明建设优化农村青年思想健康发展软环境。

受少数民族传统生产方式及生产发展理念等因素的影响,现代乡村文明建设在少数民族聚居区成效不大,严重制约了农村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农民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建设现代新型的乡村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要求,也是确保农村青年思想健康发展的有效保障。首先,积极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环境整治,为农民提供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其次,以新型农民的标准积极培育农村少数民族青年,使他们拥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质、掌握必备的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再次,充分保障农民的参政议政的权利,对农民普遍关心的水、电、路建设,低保户确定、惠农资金落实等问题进行公开商议、民主决策,切实推动基层民主管理落到实处。最后,以现代文化为引领,着力营造积极健康的乡村文化,规范建设“农家书屋”、村图书室、活动室、文化广场等,充分依托少数民族民俗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生活,鼓励青年农民积极参与,寓教于乐,主动占领农村青年思想阵地。

(二)以利用宗教信仰积极意义为重点谋求农村少数民族青年思想健康发展新手段

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全疆各地州农村少数民族青年以信仰伊斯兰教为主,主动或被动参与宗教活动是一部分青年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虽信仰宗教体现的是一种唯心主义的世界观,但不可否认,宗教信仰在规范言行,保持善念,端正心态、陶冶性情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所以在对少数民族青年,尤其是信教青年的思想引导上,要充分利用宗教信仰的积极力量。在这一点上,最重要的就是要充分发挥爱国宗教人士的引领作用。一方面,要加强对宗教人士的培训,引导宗教人士加强法律法规、科学文化、双语、宗教知识等的学习,弥补宗教人士宗教学识缺乏、宗教教义模糊的“短板”,努力打造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关键时起作用”的“五好”宗教人士队伍,引领信教群众远离愚昧无知,消极落后,保持高尚情操,追求现代文明生活;另一方面,广大爱国宗教人士要敢于发声,坚决谴责打着伊斯兰教旗号的暴力恐怖言论和行为,避免宗教极端势力干预人们的世俗生活,引导信教青年始终保持清醒头脑,自觉与宗教极端思想和势力作坚决斗争。

(三)以发挥基层组织作用为抓手形成农村少数民族青年思想健康发展新常态

农村基层组织是农村工作的基础,是农村青年思想引导工作的重要抓手,它可以最直接地面对农村青年,接触农村青年,因而,应通过强化组织建设,以组织活动引导青年增进对国家发展、社会发展、自身成长的认识,积极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他们把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统一起来,把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把个人成长与社会责任结合起来,引导他们在保持合理物质追求的同时培养健康的精神追求,树立劳动创造生活、奋斗成就人生的价值观念,养成良好的品德素养和生活方式,激发他们参与农村建设的热情。这就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一是党、团组织通过“大喇叭”工程、组织教育培训、发放宣传资料、组织文体活动、选树先进典型等形式加强对农村少数民族青年的正面教育,大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将党的声音直接传递给农村少数民族青年。二是人社、妇联、农林、教育、卫生等职能部门要充分发挥自己的部门专长,通过召开农牧民专场招聘会,举办妇女技能培训班、卫生保健知识讲座等,为广大少数民族农村青年提供就业创业信息、政策技术指导,帮助他们掌握农牧业技术,实现增收致富。三是发挥各类学校(包括村队的青壮年农牧民双语学校)在普通话学习上的阵地作用,破除语言壁垒,不断提高少数民族青年的普通话水平,增强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社会融合能力,使他们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四是加大推优入党、推优入基层组织的工作力度,全疆各地要注重完善农村各级党组织党员发展规划,把发展农村青年,尤其是少数民族青年入党工作列为重要议事日程。积极物色青年致富能人、外出务工返乡的优秀青年、表现突出的农村青年作为发展党员的重点对象,引导他们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并吸纳他们中的优秀代表进村两委班子或担任村组干部、村民代表,充分挖掘广大农村青年在发展生产、村级事务管理、宣传教育等多方面的优势和能力,为农村发展注入活力,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快速发展。

农村少数民族青年在农村发展和社会稳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新的历史机遇下,我们要进一步调动广大农村青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广大农村青年大有可为,为实现新疆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王开幕]

[1]帕丽达·克里木:新疆少数民族农牧民内地务工有关问题的思考[J],实事求是,2010

[2]马立新: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及教育对策[J],东北师大学报,2012

[3]向小川:论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少数民族地区思想政治工作[J],贵州民族研究,2014

[DOI编码]10.3969/j.issn.1674-6287.2016.04.08

D635

A

1674-6287(2016)04-0033-03

2016-09-07

褚阿芳(1987~)女,土家族,湖北宜昌人,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硕士,中共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新疆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26
思想与“剑”
当代陕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34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人大建设(2019年4期)2019-07-13 05:43:08
“思想是什么”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0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新疆多怪
丝绸之路(2014年9期)2015-01-22 04:24:46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
新疆对外开放一类口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