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需要认真对待六大问题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高层论坛2016”观点综述

2016-02-11 07:25邹积超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智库特色研究

邹积超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上海201204)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需要认真对待六大问题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高层论坛2016”观点综述

邹积超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上海201204)

3月27日,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光明日报社联合举办了主题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前景”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高层论坛(2016)。来自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党校、国家高端智库理事会秘书处、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国家行政学院、国防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市委党校、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市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与全球化智库、零点集团等单位的专家,以及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专题研讨班(第1期)的学员共计120余人参加会议,50余位专家作演讲或在分论坛上发言,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形成一系列思想成果。

一、关于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定位

当前,中国智库建设已经走进春夏时节,开始黄金时代,面临着历史性的机遇。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首要问题是找准定位——找不准定位,辨不清方向,中国智库建设就可能陷入混乱,走上一条一拍即合——一哄而上——一塌糊涂——一败涂地的道路。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指出,智库的基本功能是资政启民,具体而言可以归纳为政策研究、政策评估、政策解读和国际交流这四个方面,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必须紧紧围绕这个功能定位展开。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院院长李君如则提出应该从三个维度来看待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亦即形成三个特色:从第一维度来看,智库是党和政府科学民主决策的重要支撑,为党和政府提供智力支持;从第二维度来看,智库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亦即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制度执行力的重要体现,存在于体制之内,和西方的纯粹独立并不一样;从第三维度来看,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舞台上代表中国发声。同时,他指出中国的智库定位首先要解决一个智库与智库载体的区分问题。智库是以战略问题和公共政策为主攻方向的非营利性研究咨询机构,不能把诸如中央党校、清华大学等单位简单称之为智库,它们应为智库的载体。

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建研究所副所长赵湘江则重点分析了新型智库与传统智库相比,体现出“四新”:一是新定位,即党管智库和智库独立性能够统一协调;二是新格局,即形成以官方智库为主导,以高端智库为龙头,以社会智库为补充的基本格局,呈现多样化共同繁荣局面;三是新机制,即要建立现代化的运作机制、人才机制、管理机制、与决策部门的沟通机制和国际合作交流机制;四是新方法,即智库应以开展分业化、精细化、定制化研究为常态,智库要更加注重采用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政策仿真实验、定量建模等现代政策分析工具和方法。

上海市政协原副主席、上海社会科学院原院长王荣华则提出高端智库的功能定位可以归纳成为“5+1”。所谓“5”包括:一是战略政策的储备库;二是社会大众的罗盘和指南;三是庄严、圣洁的学术殿堂;四是人才培养的蓄水池;五是国际交流的对话平台。所谓“1”就是要成为具有优势的头脑产业,即智库应当凝聚人类的智慧,成为提出新理论、新观点、新见解的思想商店、智慧工厂,能够应对快速变化、急剧转型而又充满着不确定的风险时代,面对着复杂的难题能研究新办法、寻找新方案、提出新规划、建立新规则。

综上,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定位应该是综合性的,它不仅应该拥有一般智库的诸如资政建言、理论创新、舆论引导、服务社会、公共外交等基本功能,更要体现中国特色,坚持为党和政府服务,体现国家利益、核心利益,对内保障党的政策和国家制度的执行,对外要代表中国发声。

二、关于智库的独立性

专家讨论认为,智库作为是生产和销售智慧型或思想型产品的服务组织,保持一定研究独立性是必要的。一如国防大学教授、国家安全实验室秘书长欧阳维指出的那样,独立性是智库的根本属性,智库重在有独立精神、独立思想、深刻见解。强调智库独立性的实质,就是为了给决策者提供选择性,更好地发挥外脑和智囊作用。

对于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来说,独立性问题集中反映在如何处理好党管智库和智库独立性关系这一问题上。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黄仁伟指出,党管智库和智库的民主化、科学化的功能这两者之间需要很好的平衡,不是相互排斥;而把党管智库看成是智库全部功能,为最高决策服务是全部功能,这也是偏颇的。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科研部副主任王友明进一步指出,党管智库的原则与保持智库的独立性,两者根本追求是一致的,核心指导思想也是一致的,实践中要重点注意把握好三个关系:一是智库的宣传监督作用与政府大政方针的关系。国家建立智库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党和政府出主意、做谋划,智库可以提出自己独立的观点和意见,甚至是尖锐的观点和不同的意见,但要注意合适的方式、时机和讨论的范围。要从建设的角度而不是破坏的角度提建议,决不能做出损害党和国家利益、影响工作大局的行为。二是智库贴近政府与独立研究的关系。智库不仅要加强同党和政府职能部门的紧密联系,而且应同这些职能部门保持良好关系,及时了解党和政府的具体决策需求,熟悉职能部门工作机制和运作的方式。三是政府支持与智库独立研究的关系。政府要积极支持智库独立研究,在信息、资源、经费等方面予以支持,但不应干预智库的独立研究,不应把政府的意志强加给智库,不要把智库当成政府的传声筒、扩音器。

专家认为,智库独立性主要是指开展研究的独立性,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有独立的体制机制;二是有独立的思考与见地;三是有独立的研究与评估;四是有独立的言路与渠道。但智库的决策咨询功能决定了它必定有一定的政治价值取向,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不能损害党和国家的利益,不能破坏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要在服务对象、发展方向和整体规划布局上接受党的领导和管理。这与智库独立开展研究并不矛盾,在实践中也是能够做到统一协调和良好平衡的——智库研究要像放风筝一样,能够跳出来看问题,同时也要把握主线。

三、关于智库的管理机制

论坛研讨中,对于智库的管理机制问题讨论较多,这说明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中,管理层面存在的问题确实较多,也比较严重。智库管理机制不科学已经成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重大的阻碍,必须下力气予以解决。

(一)智库文化建设

隆国强指出,对于智库,特别是党政智库来说,首先要坚持一个正确的立场,每一个研究人员应该从国家、民族发展的大义出发,从事自己的政策研究。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始终坚持站在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服务的角度来开展研究,这应该构成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基本文化共识。王荣华亦指出,要坚守高端智库的“库格”、品格,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从国家人民的公共利益出发,恪守智库的价值追求,用理性、专业、担当的精神塑造“库格”;要有家国情怀,绝不讲假话也不讲空话,确定智库的影响力和公信力;要防止智库成为纸库和金库,避免纯学术研究和过分商业化的倾向。

智库的文化建设构成智库管理的先决条件,没有良好的智库文化,智库的管理就会失去根基,也就不可能构建起良好的管理制度、科学管理措施体系。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文化建设要牢牢把握自身定位,坚持正确的政治价值取向,坚持国家和民族大义,树立负责担当、客观严谨、专业理性的研究精神,这是解决中国智库建设管理问题的总前提。

(二)智库人才建设

中国智库建设存在高素质研究人才短缺问题是专家讨论的一致观点。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目前人才的吸引、管理和交流机制不合理,特别是在党政机关智库中,由于人事制度的限制,人才进不来、留不住和交流不出去的现象相当突出。

为此,专家从多角度开出药方。隆国强提出,智库,特别是党政智库,要开门办智库,开门搞研究。对很多高端人才要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原则,即要尽力吸纳高端的人才,同时还要和社会各界、国际国内的同行进行深度的交流、合作,用好外部的人才。国务院参事、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任王辉耀指出,智库要注重人际传播,重视不同群体组合,吸引来自工商界、学术界、党政界的人才加入智库,实现跨界研究。另外,他还谈到可以借鉴国外“旋转门”、实习生制度、专家顾问团队、兼职研究员等形式吸引和培养智库研究人才,并可适当招收国际化研究人才。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副会长于洪君则提出,退休党政领导干部是智库研究重要的人力资源,现有规定可以适当放宽,以便退休党政领导干部发挥余热,使他们能为智库建设做一点贡献。上海市政协学习委员会副主任柴俊勇则提出智库应该知人善任,把官方智库、民间智库、高校智库、社会智库、社科院智库等各类智库的领军人物吸收到人大和政协中来,直接为党和国家决策服务。专家还认为,对于智库人才的管理应该根据智库的不同类型灵活进行安排,特别是对所谓官方智库,应该在人事管理制度上进行适当的改革,以适应智库研究的需要。

智库人才建设中讨论比较激烈的问题是“旋转门”。不少专家提出,“旋转门”能够实现学界、政界和智库界人才的灵活交流,有利于保障智库研究的针对性和研究成果的可行性,值得在我国智库建设中加以借鉴。但也有学者指出,“旋转门”在我国实际运转效果可能并不理想。尽管如此,“旋转门”能够实现人才的交流,从智库人才储备的多元性和研究的周延性上讲,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它应该成为中国智库人才队伍建设值得探索的一个模式。

(三)智库的管理模式

智库的管理模式是优化智库管理的核心问题。中国特色新型智库需建立一套“治理完善、充满活力、监管有力”的管理体制。为此,虽然各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也有不少突破,但限制智库发展的要害因素还未被真正触动。实际上,中国智库管理存在严重的制度短板,这尤其体现在制度设计的科学性上。比如,我国现在党政机关智库的人事、外事、财务、科研管理等制度往往要参照党政机关的行政管理制度执行,这就说明还没有一套适合智库运行的体制机制,这是我国智库建设的一大憾事。

不同类型的智库在管理模式存在差异是正常的,但并不是说没有规律可循。正如黄仁伟所言,智库管理的核心理念是新型智库的结构应当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结构保持一致。专家普遍认为,党政机关的管理模式与智库性质、运行有不少不相适应的地方,行政管理模式并不适用于智库管理。对此,于洪君进一步提出智库管理的专业化和法治化,他认为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实现依法管理智库,比如对智库如何注册、如何连接、法人如何确定、资金如何管理、内外活动如何开展等加以规定,实现智库管理有法可依。

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与全球化研究所所长、新华社高级国际经济顾问黄靖提出智库管理要实现透明化、合理化和合法化,他在借鉴国际智库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智库管理的董事会制度。他谈到,智库可以设两个董事会:一个把握学术研究方向,管理智库的运作,其主要拥有确定研究大的方向和重大的课题、确定智库的人事选择以及智库公关等三项职权;另一个董事会是财政董事会,负责智库财政管理。两大董事会运作并非支持智库做什么,而是善于使用否决权,保证智库活动不违反法律,不违反大的政策方向,不违反社会伦理等等。

(四)智库竞争协作

要构建定位明晰、特色鲜明、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意味着中国需要各种各样的智库。如何加强智库管理,在发挥各自优势的基础上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智慧合力,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对此,专家的意见也比较一致——中国的智库建设必须加强智库之间的竞争和协作。王友明指出,目前中国智库还普遍比较弱小,而现在改革发展遇到的三期叠加的矛盾,情况比较复杂,单一的机构、单一的学科想解决这个纷繁复杂的矛盾很困难,必须采取团队合作、联合公关的模式,集中力量办大事。进而,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以后再扩大,可以鼓励联合申报;政府采购时也要鼓励联合智库成果。上海财经大学副校长蒋传海还提出,可以考虑建立多方协同深度融合的资源共享机制,以加强研究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合作的同时也要鼓励竞争,在竞争中互相提高。王友明同时提出要引入准入机制、监督检查制度、淘汰制度、评选机制等,实现智库的优胜劣汰,改变目前智库鱼龙混杂的局面。

四、关于智库的研究机制

智库的研究机制是与会专家热烈讨论的另一个焦点问题。检验智库的标准是能否产出高质量决策咨询研究成果,而这与智库的研究机制有着密切的关系。

对于智库研究的功能定位,李君如指出,目前智库论证性的研究比较多,而预测性的研究比较少,这与智库的基本职能是不相符的,智库工作应当多进行预测性的研究。黄仁伟指出,智库在加强预测性研究的同时,还要加强复审研究和纠错研究——智库提出了战略以后,几年后要回过来看这个战略正误。黄靖则指出,智库的核心功能不是收集信息和做出决策,而在于信息的分析,这包括情报分析、政策分析和政策建议这三个层次。

对于智库的研究策略,各位专家也从不同角度给予意见和建议。王辉耀提出,智库研究要注重跨学科的研究,善于凝聚跨界人才进行研究,建立跨学科研究的实验所或者团队,并吸引相应政策领域实践者共同参与。柴俊勇提出,要建立智库和决策部门交流合作,沟通联络机制,改变党委政府和智库之间两张皮的现象,保证有效的研究成果能进入到决策考虑之中。中央财经大学政策效应研究所所长、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兼职教授梁鹤年则提出“一只眼”和“两只眼”相结合看世界的研究模式,即以优化和平衡兼顾的模式进行研究,并强调政治智慧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即政治智慧指导专业知识,专业知识检验政治智慧,两者相互补充。复旦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发展模式研究中心主任张维为提出,智库要重视影响力的创新,实现与媒体的联合,建立自己的媒体中心,并建立智库发布人制度;智库要加强内外结合研究,始终根据自己的特长,把中国问题和世界问题放在中国和外国的比较之中加以研究;智库还要加强互联网的结合,加大信息采集和数据分析研究的力度。

至于智库研究的具体方法,专家也结合各自实践提出了建议。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副主任丁元竹提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所谓“新型”表现在很多方面,通过新的技术、新的理念来推动智库建设就是其中之一。他进一步谈到利用大数据和互联网来对一些重大问题、政策进行模拟,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上海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肖林则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逻辑和思想方法为例,介绍了决策咨询研究的理论逻辑方法。

实际上,智库的研究机制是智库有效发挥作用的核心问题,必须按照智库研究的规律构建起研究机制,保证研究的客观性、科学性、及时性和有效性。

五、关于民办智库的发展

中国智库建设热潮带动了民办智库(社会智库)的蓬勃发展,这是与会专家的共识。虽然目前中国智库中,官方性质或者背景的智库仍然是主流,但民办智库的潜力是巨大,对丰富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有着积极意义。正如李君如指出的那样,民办智库不在决策体系之内,在社会之中可以看到决策中有哪些存在不足,哪些是要实现补缺,哪些需要细化完善,哪些负面的东西会出现,民办智库可以弥补官办智库的不足。

目前,中国民办智库发展也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其中一个核心问题是重官轻民的问题。重官轻民这一问题在实践中延伸出三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即民办智库活动范围有限、民办智库的资金短缺和研究成果上报渠道不畅。为此,专家给予对症下药。于洪君提出,应该在对外交往方面给民办智库创造条件,在外事活动等方面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不要把它们封闭在小圈子和小团队中。至于资金问题,他进一步提出,国家在资金层面要给予民间智库更多的扶持和支持,可以考虑设立特别基金或者是专门的项目基金,让其申报领取。原中共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兼职教授王国平则提出,资金是智库的血液,是智库赖以生存的根本,必须要畅通两个渠道:一是探索长期稳定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二是支持鼓励社会力量,包括基金会、企业、个人的捐助机制。至于缺乏研究成果上报渠道问题,王友明提出,可以考虑建立国家级的成果报送平台,对有一定资质的智库开放,有成果就能上报,有关部门通过筛选上报决策部门。

六、关于智库的对外交流

中国智库与国际一些知名智库相比,差距还是相当明显的。中国要加强参与全球治理的步伐,中国智库就面临一个国际化问题。中国智库国际化进程仍然比较滞后,在国际社会上尚未建立起自身的公信力,也未能获得充分的话语权。与中国经济的崛起相比,国家软实力的输出明显落后,还不善于以国际通行的表达,特别是国际受众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传播中国声音。事实上,中国智库建设固然需要以我为主,自立自强,但也需要不断加强对外交流,取长补短,更需要学会站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发挥“智库外交”二轨作用。为此,专家一致的看法是应当加强中国智库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目前主要面临两个突出问题。一个是“引进来”层面的,突出表现是限于外事管理制度,在外国专家学者来华研讨交流、学习讲座等领域存在不少障碍,可能需要进一步拓宽渠道、放开政策。另一个是“走出去”层面的,即中国智库可以考虑在国外设立机构和开办事处,否则我国智库可能终究在国际上影响有限。

一些专家还提出了建立国际智库联盟的设想。如王耀辉提出,可以考虑建立国际智库联盟或者全球智库联盟,实现智库研究人才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授李敏则提出搭建中欧智库之网工程,实现连欧制衡战略,高度重视海外智库的桥梁作用,让中外合作智库成为提升中国国情影响力和话语权、破解西方媒体封堵困局的突破口。

[责任编辑闫明]

中图分类号:C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55(2016)03-0131-05

收稿日期:2016-04-15

作者简介:邹积超(1978-),男,山东文登人,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科研部干部,经济学博士。

猜你喜欢
智库特色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特色种植促增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微智库
微智库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智库能为我们做什么?
建智库,话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