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金峰
运营商无法独扛“提速降费”重责
作者│金峰
近日,在国务院统一部署“提速降费”一周年之际,工信部与三大运营商全面回顾了过去一年的实施效果,并称超额完成多项指标。不过随着而来的用户对于运营商“提速降费”缺乏“感知”的言论让运营商又陷入了尴尬之中。
近日,在国务院统一部署“提速降费”一周年之际,工信部与三大运营商全面回顾了过去一年的实施效果。总体而言,三大运营商共优惠400亿元,超额实现了平均接入带宽速度提升、单位流量价格下降、单位带宽价格下降等多项指标。然而,根据一些媒体的在线调研,用户对此成绩毫无感觉。原因何在?运营商又如何应对?
用户期待的“降费”感觉,是“DUANG”的一声,总的通信资费至少打七折,而不是像挤牙膏一样,在用户通信业务使用不断增多的背景下,逐步通过增加套餐容积等方式,降低单位通信业务资费(如单位流量资费等),最后单位资费是降低了,但用户使用量上升,而用户总通信费却并未下降。
用户必然要失望了,若要让用户有感觉,必然是运营商大幅度减收,而不是增速放缓。但这不是企业经营的追求,也不是政府的初衷。即便政府可以强令运营商直接降价,其结果是用户短期内尝到甜头,但由于运营商失去了长期发展的资源获取能力,用户最终陷入低资费与低质量的恶性循环当中。
目前,市场上的一些专家认为,运营商仍然有降价的空间,但这种降价仍然是单位价格的降低(这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并且目标在于激发用户更多使用,从而保证总收入不降低。
运营商的接入网改造、骨干网扩容等,对用户网络速度的感知有重要的影响,但非惟一的影响。
首先是互联网公司与CDN服务资源部署的影响。运营商无法做到让每个100M签约带宽的用户独占100M骨干网带宽,否则网络成本将是天价,用户资费也将是天价,因此只能采用共享的模式。为了确保访问速度,需要更多在本地网层面部署资源镜像,从而减少数据流量的全国大范围调动。但这需要互联网公司与CDN服务商的支持,其虽然也进行了资源部署的优化,例如CDN的本地化节点等,但总体而言,依然是全国范围内的资源统一部署与调度,尤其是云计算模式下更是如此。在云计算模式下,互联网公司与CDN服务商应用了多IP地址、多域名、多服务器的模式,让运营商难以形成数据流动模型,甚至无法被动进行自有网络优化。
其次是互联网公司对用户访问的优化程度。一些互联网业务未使用CDN服务,完全依赖于运营商骨干网的全国范围数据传输,速度自然会慢;一些互联网业务技术上存在问题,例如未对首页打开进行速度优化等,也会影响用户感知;一些互联网业务对于未付费用户特地进行限速,如迅雷与百度云的下载等。
最后是用户自有网络设备的瓶颈。CAT4.的手机无法使用LTE-A;802.11ac以下协议的无线路由,终端接入测速往往只有30M;一些终端不支持5Ghz的Wi-Fi等;都会使得运营商尽管提供了高速的网络,但终端用户却无法体验到。
近20年来,在被认为“垄断”的行业中,就属电信运营商对用户最好。具体而言,只有通信费是逐年下降的;通信行业的产品与技术的更新周期是最快的;电信运营商是相互之间竞争最充分,甚至到了“流血”的地步;电信运营商是服务做得比较到位的等。
尽管如此,运营商挨媒体骂的最多,只要有和运营商沾边的“坏案例”都会被拎出来,先把责任扣在运营商头上,再有意无意说这是普遍现象,引起了用户的“同仇敌忾”。在用户的眼中,运营商已经成为好事不做、坏事做绝的企业。
在这样的背景下,别说运营商没有“DUANG”的降费,就算真的“DUANG”了,估计还是难以让用户满意。
用户的体验不是运营商一家所能决定的,那么责任自然应由全产业共同承担。
首先是电信运营商,网络继续扩容、网络技术持续革新、网络结构不断优化、集采终端升级换代等仍然是其需要正常推进的工作,毕竟“提速降费”是对运营商提出的目标,相关目标仍然体现在运营商的业务上。
其次是政府部门需要建立一定的标准、规范,推动互联网公司、CDN服务商等实现资源均衡部署、业务质量提升等,而不能单纯依靠其所谓自觉实现。
最后是媒体应该更加客观、公正,不能有倾向性地陈述,不能将个别案例放大到普遍用户。
编辑|孙永杰 sunyongjie@bjxintong.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