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卓,刘 舒,赵红云
(天津商业大学经济学院,天津300134)
图卢兹学派代表人物让·梯若尔经典著作导读与评述
张玉卓,刘 舒,赵红云
(天津商业大学经济学院,天津300134)
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14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独立授予给法国籍经济学家,图卢兹经济学院的让·梯若尔教授,以表彰他对“市场力量与规则的洞见”。但其学术贡献远不止于规制,用现代经济学方法统一了产业组织和规制经济学分析的框架。让·梯若尔对当代经济学的贡献实际上跨越了三个层次:其一是在工具上推动了博弈论本身的发展;其二是在理论上使研究的假设更加符合实际并创立了统一的研究范式;其三是在应用上通过具体产业的案例研究使理论分析得以直接运用政策制定过程中。本文在评述《产业组织理论》和《政府采购规制中的激励理论》等最具代表性著作基础上,就这三个方面内容和逻辑展开深入分析和客观评述。
新产业组织学;新规制理论;博弈论;激励理论;定价理论
2014年10月13日北京时间19时,图卢兹经济学院的让·梯若尔教授被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2014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以表彰他对“市场力量与规则的洞见”。让·梯若尔这个名字是他在各个社会科学领域中的贡献定义的。在经济学、金融学和心理学等诸多领域发表200多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12本经济学著作,影响着博弈论、契约理论和信息经济学、规制经济学理论和应用,引领了现代产业组织学和新规制经济学的发展方向。让·梯若尔1953年出生于法国,受过数学和经济学的非常好的训练,长期学术训练所形成的理论基础和娴熟运用现代经济学分析工具,为其后来在社会科学各个领域的贡献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的帮助。在其学术生涯中,有两位重要的导师和合作者。其一是埃里克·马金斯,由于其在机制设计领域的突出贡献获得200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指导了梯若尔。在麻理工学院的博士论文,从导师到合作者,随后两人合作完成了博弈论、机制设计和契约理论的关键理论的突破。其二是梯若尔的同事,法国图卢兹学派的创始人让·拉丰,既是导师又是同事,1993年合作完成了规制经济学领域里程碑式著作《政府规制与规制中的激励理论》。自1980年代中期,让·梯若尔开始以一个开拓者的姿态征服经济学各个新领域,展现了一个经济学天才的能力和视野。让·梯若尔(1982、1985)在研究由萨缪尔森(1958)和戴蒙德(1965)提出的资产定价里的理性泡沫的现象的基础上,发表了两篇关于宏观经济学开创性文献,即《理性预期下投机行为的可能性》和《资产泡沫盒世代交叠模型》,1992年由让·梯若尔和费登伯格合作的《博弈论》的出版,为博弈论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开创性贡献,成为欧美高校的经典教科书。[1]尔后1998年经典教科书《产业组织理论》出版,用博弈论思想统一了现代产业组织理论。1993年与拉丰合著《政府采购与管制的激励理论》是规制经济学领域里程碑,尽管已过十几年,这两本经济学著作目前仍然是现代产业组织和政府监管领域的最佳地图。2007年,让·梯若尔在新领域的著作《公司金融理论》出版,让·梯若尔成功地将现代公司财务理论融为一个整体,用非常明晰而统一的处理方式对公司金融领域进行研究,以公司金融和契约理论的联系统一全书,同时强调了激励和控制在企业金融决策中的作用,给公司财务管理界定了更广阔的研究范围和新的研究重点和方向。[2]
钱颖一(2001)认为,现代经济学代表了一种研究经济行为和现象的分析方法和框架,由三部分组成:“视角、参照系和分析工具”,这些因素构成了现代经济学理论框架和新学科创新的基本规则。[3]现代经济学的研究,从关键性新概念扩展开始,通过多层次和方向的研究的基本平台,建立“参照系”,从而给出度量均衡结果和决定制度安排的标准,提供研究平台和建立参照系有利于更好地描述经济学范式,建立评估理论模型和理解现实的尺度;让·梯若尔的学术成就不仅是理论应用更是对经济学方法的创新,让·梯若尔不仅是产业组织学、规制理论和金融公司等多个领域的开拓者,也是现代经济学科学方法论的革新者和推进者,他通过工具的创新、思想创新和应用创新,为现代产业组织理论和规制领域建立了严密的新标准。让·梯若尔在产业组织和规制理论领域的拓展得益于对契约和信息经济学中理论和概念的扩展。过去30年间,“契约”在经济分析中已经成为一个核心概念,随之而来的产生了三个研究领域:“激励理论”、“不完全契约”和“交易成本理论”。这就为我们重新理解市场经济运作打开了大门,也成为梯若尔研究产业组织理论和规制经济学“工具箱”中的制胜法宝。契约经济学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它源于针对瓦尔拉斯市场理论的缺陷而出现的两个方面改进运行,其一,在理论方面,新的分析方法试图解释经济代理人在面对面交换资源时如何决定他们的产权、数量和价格。其二,在实证方面,与竞争规制相联系的问题推动着经济思想的更新,这两方面的原因表明了契约理论的显著发展以及对经济分析中所有领域进行根本性重新设计的关键性贡献。[4]经典的完全契约理论包括,“选择问题,信息传递与筛选问题,道德风险”。尔后,由格罗斯蔓和哈特(1986)以及哈特和莫尔(1990)发起的契约论的最后一波突破,被称为不完全契约范式,由于缔约者的行为或状态不可被验证,就需要通过限制合同的选择,在某些简单合同范围内研究所有权的优化配置。让·梯若尔基于机制设计、博弈论等工具性研究的突破,与拉丰合作首次将委托-代理理论、激励理论引入到信息不对称和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规制研究中,建立新的研究范式标准,搭建了统一的逻辑框架,打开了规制供给方的“黑箱”。让·梯若尔对当代经济学的贡献实际上跨越了三个层次:其一是在工具上推动了博弈论本身的发展;其二是在理论上使研究的假设更加符合实际并创立了统一的研究范式;其三是在应用上通过具体产业的案例研究使理论分析得以直接运用到政策制定过程中。
2.1 让·梯若尔《产业组织理论》导读
《产业组织理论》著作以梯若尔在NESAE的演讲稿为基础,1988年由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出版英文版,1997年由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中文版。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评价让·梯若尔的《产业组织理论》一书,认为其成功地将产业组织理论研究放在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的分析框架里,《产业组织理论》之所以广受学界欢迎,主要有两个方面原因,其一,该书是第一本用博弈理论范式写成的教科书,甚至可以讲是一本研究企业行为的博弈论专著,其二,该书纳入了产业组织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将其与产业组织的传统理论融为一体。[5]阅读这本著作,全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篇(1~4章)垄断力量的运作,涉及垄断者对价格和质量、产品系列、广告以及分销结构的选择,所获得的大多数结论可以扩展到寡头市场行为;第二篇(5~11章)战略相互作用,分析寡头市场条件下,对价格、生产能力、产品定位、研究与开发以及其他策略变量的选择,它大量运用博弈理论工具分析市场中企业的战略行为及相互作用。
第一篇主要包括四章,即单一产品和多品种产品定价(第一章);质量选择、商品系列和广告(第二章);价格歧视(第三章)以及纵向控制(第四章),这些章节关注的是垄断力量的运作。第一章:垄断,本章论述各种支持和反对垄断力量的观点,首先回顾单一产品垄断者的定价行为的主要方面,然后考察对其各种不同产品有相互关联生产成本或相互关联需求的各种产品垄断者,最后,将研究耐用商品的跨时间定价行为,在给定市场上,行使垄断力量的企业能够把价格提高到边际成本之上,而不会失去其所有顾客,这种行为导致较高价格以及对社会的“净”福利损失。第二章:产品选择、质量和广告宣传,在前一章中,我们假定垄断者所生产的商品集是给定的,在本章中,放松了这一假设,让垄断者在“产品空间”中选择一个位置,本章从对产品空间的篇章描述开始,然后讨论品牌即与信息有关的主要思想。第三章:价格歧视,受庇古(Pigou 1924)的影响,价格歧视通常分为三类:一、二和三级价格歧视。本章在考察价格歧视同时,讨论了与价格歧视的可能性相联系的两种套利行为。第四章:纵向控制,本章将研究在一种中间产品市场上属于垄断地位的“上游企业”和该种产品的使用者“下游企业”的关系,较之于一个企业与其顾客的关系,企业间的纵向关系通常更为复杂。上游企业除了在定价决策和产品规格选择外,它将在可行的限度内对下游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进一步的纵向控制。控制的必要性被追溯到在上游企业与下游企业之间以及在下游企业相互之间存在的外部性,研究如何通过纵向约束来解决这些外部性问题。
第二篇研究的核心议题是战略相互作用。在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中,企业不再面对被动的环境,因此让·梯若尔就把各种决策者之间的战略相互作用纳入模型之中,为做到这一点,本部分将广泛地应用非合作博弈理论。
第二篇研究具体议题如下,第五章:短期价格竞争,假定各个企业在市场上“只相见一次”(即所谓短期研究)他们同时并且并非合作地索取价格,其中5.1节讨论伯川德悖论;5.2节和5.3节将介绍数量的古诺模型;5.4节评述了古诺范例的主要特点;5.5节讨论集中度指数。第六章:动态价格竞争和默契合谋,本章与第五章中假定竞争是一次性的分析不同,而是提供了重复相互作用的理论。6.1节将简单回顾有关合谋的传统观点以及那些阻碍和便利与合谋有关的因素;6.2节回顾相关动态价格行为及其分析方法变化的文献;6.3节~6.5节运用三种不同的方式发展动态的价格竞争模型,在所有这些研究中,降价能力为该企业提供短期利润,同时也会引起价格战。第七章:产品差异化,价格竞争和非价格竞争,在伯川德悖论背后,一个决定性的假设是诸多企业生产同一类产品,那么价格是消费者唯一感兴趣的变数,现实中这样一种假设条件是不太可能得到满足的,即产品是差异化的,需求的交叉弹性在同等价格上不是无限的,理论上的异质性或许是需要的。本章主要讲述两个问题:在差异化产品条件下的价格决定问题,以及寡头垄断企业的产品选择,进一步扩展第二章的问题。第八章:进入、容纳与退出,8.1节固定成本:自然垄断和可竞争性,这一节将阐述固定成本作为进入壁垒的作用;8.2节沉淀成本与进入壁垒:斯坦克尔伯格—斯宾塞迪克西特模型。由斯坦克尔伯格建立的模型分析了“容纳、遏制和封锁进入问题”,沉没成本的迷人之处在于它的承诺价值。接着,斯宾塞(1977,1979)和迪克西特(1979、1980)主要是通过把斯坦克尔伯格的变量解释成生产能力,使斯坦克尔伯格模型获得了一致性,给出了在斯坦克尔伯格模型两阶段博弈中,由于选择变量是生产数量而产生的三个问题;8.3节竞争战略的分类,本节致力于提供一个用以考察经营战略的两期分析结构,包括可能的战略进行分类。沿着这一思路,佛德伯格和梯若尔(1984)、布罗、吉亚纳科普洛斯和克莱姆普尔(1985)独立地给出了综合两期模型中战略效应的基本分析结构,分析了“进入遏制、进入容纳和退出引诱”等问题;8.4节竞争战略的分类的作用,这一节是8.3节的一些应用,包括下面具体的应用,资源限制生产能力,差别化原理,边干边学效应,最惠消费者条款,多市场寡头竞争,配额与关税,系统与产品兼容,垂直控制以及搭售等问题;8.5节价格与数量,前面分析中暗含一个关键假设,即价格是战略互补的,而数量是战略替代的,这种刻画在容纳博弈中尤为重要,而与进入容纳相比,在进入遏制或诱惑退出的情况下,企业在价格博弈和数量博弈中所采用的战略往往是差别较小的。第九章:信息与战略行为,声誉、限制性定价与掠夺性行为。这一章充分体现了梯若尔娴熟地运用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方法统一了产业组织理论的才华。由于在一定程度上,某些信息是归私人所有,因此必须将市场上的相互作用视为不对称信息的博弈,博弈论是我们有可能对前面关于价格和非价格的竞争信号传递性质的某些更清晰的理解。9.1节非对称信息下的静态价格竞争,关于不对称信息博弈的直觉可以从一个简单的例子中获得;9.2节动态分析,一个启发式的描述,这一节内是对后面几节内容的概述;9.3节容纳和默契合谋,企业可能通过提高价格传递高成本下信息,从而缓和对手的行为,这一思想由奥特佳-雷切特(Ortega-Reichert)发展起来的,在他的1967年的讨论中,考虑了一个双寡头模型,模型表明在一个成熟的产业里,不对称信息可能为企业提供另一种激励,使它们在价格竞争中采取非攻击的立场;9.4节米尔格鲁姆-罗伯茨限制性定价模型。本节对贝恩(Bain,1949)的限制性定价限学说进行重新考察,其中具有关键性的一篇论文是由米尔格罗姆和罗伯茨(Milgrom and Roberts,1982)完成的“米尔格罗姆和罗伯茨两期模型”。接下来两节的目的是把9.4节的逻辑应用到掠夺性行为的分析上;9.5节为兼并而采取的掠夺性行为;9.6节多声誉模型。第十章研究与开发和新技术采用,本章内容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1节~第4节,主要分析产生技术创新的私人与社会激励,第二部分是关于已有创新如何在市场中应用问题。具体内容如下:第一部分是,与专利保护创新相关的个人利益在第1节考察;第2节引入成本方面(研究开发的生产过程)并描述了专利竞赛;第3节分析专利保护的福利效应奖励制度与合约机制。第二部分特别涉及创新采用的过程。在第5节,考察在寡头垄断中,确定采用时间是否可能涉及“一窝蜂”(即所有企业几乎同时采用)。或者在企业之间“拉开采用空间”;第6节评述近期有关标准化和网络外部性方面文献。
2.2 评述——让·梯若尔娴熟地运用博弈论方法统一了现代产业组织理论分析框架
产业组织理论就是竞争理论的一个分支,研究产业组织就是研究市场运行,然而,研究产业组织理论的一个难点是,厂商在市场中进行的决策存在相互依赖性,不完全竞争在相互依赖背景下演绎,这就意味着决定一个厂商的最优行为是很难的,因为厂商很可能知道他们行动的相互依赖,为了理解策略互动的逻辑,我们运用博弈论分析工具。现代产业组织理论建立在引入非合作博弈论这一分析工具的寡头理论之上,研究从结构主义向行为主义转变,就必须需要研究方法的变革。博弈论成为分析市场策略性行为的标准工具,给这一领域带来了统一的方法论(Tirole,1988)。[6]博弈论可以以清晰、逻辑一致的方式去分析策略互动,出于这个原因,博弈论已经成为产业组织研究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分析工具,国内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评价梯若尔的《产业组织理论》一书,成功地将产业组织理论研究放在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内。其实这本书远不止普通教科书的作用,还通过提炼和综合博弈论革命的主要成果重新定义了现代产业组织理论。所以从这个角度讲,现代产业组织理论是一种思维范式,确切讲是一种策略性的思考方式。回顾这个学科的演进历程,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第一次研究高潮具有经验主义性质,它与乔·贝恩、爱德华·梅森的名义相联系的,也被称为“哈佛传统”,形成了著名的“结构—行为—绩效”理论框架,这个似乎合理的范式却存在发展的困境,强调经验型的产业研究,这种依赖经验主义的计量方法对典型事实进行了有用的排列。但是变量性联系只能被解释为相关性或描述性统计,而不是因果关系,这种缺乏因果关系解释困扰着分析的准确性。哈佛传统的理论面临两个无法回避的困境:其一是他们积累的大量实证结果面临可以做出不同解释的困境,其二是研究方法上严重不足之处在于该分析范式的中间环节——厂商行为的策略互动特点很少或几乎没被关注到。正由于此,以斯蒂格勒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针对哈佛传统的研究范式提出了批评,并做出了难以估量的贡献,对市场运行及公共政策的应用和效果做了开创性研究,此后产业组织理论出现了快速的发展甚至革命。到了1970年代,以纳什、泽尔腾、海萨尼、斯彭斯和谢林等一批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经过潜心研究,对博弈论成为策略性互动模型化语言做出了关键性贡献,此后,博弈论成为不完全竞争研究领域的主导理论范式。其中,梯若尔对一般性产业组织理论,尤其具体的最优政策干预贡献极大。许多新出现的问题不能在现有理论框架中得到充分地解释,而要求把寡头理论与合约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产业经济学与公共经济学结合起来。梯若尔的专业视野跨越了所有这些领域,为产业组织理论和规制经济学创立了统一的分析框架。具体而言,梯若尔的学术贡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梯若尔对策略性投资与短期竞争问题贡献,占主导地位的企业能在多大程度上阻止产业进入,或者操纵小规模的竞争对手的行为。在博弈论革命之前,此类问题一直是用较生硬的方法来分析,泽尔腾、谢林在更一般假设条件下分析此类问题,引入了诸如子博弈完美均衡和可信承诺等概念,2001年诺奖得主斯宾塞分析了在位企业如何利用策略投资来正确分析此类操纵竞争对手的行为,梯若尔等人的研究(Fudenberg and Tirole,1983)把子博弈完美均衡的概念应用于斯宾塞模型中,他们发现了连续的“共谋”子博弈完美均衡解,企业会克制投资,因为单方面改变决策会导致两家企业变相投资的持续行动,使双方利益都会受损。包括两种情况:其一,可信承诺,博弈论给物质资本研究和其他类型的策略性投资提供了精密的分析工具,此类投资具有所谓的承诺价值,因为它们都是不可逆的,而且可能改变与回报有关的状态变量,迪克西特(Dixit,1980)的研究对此有清晰的解释。梯若尔等人(Fudenberg and Tirole,1984)后来的研究发现有关策略性投资的研究与市场环境细节高度相关。其二,策略互动,梯若尔等人(Fudenberg and Tirole,1984)的一个洞见是,老牌企业的最优策略取决于几个方面的环境,包括投资是否会助长企业的强硬态度,短期竞争是否涉及策略替代或策略互补等。梯若尔等人的研究区分了企业策略选择面临的不同环境,这也成为产业组织领域一再强调的主题,不存在所有产业都通用的结论,各个产业的具体特征会导致特定的后果。
第二,梯若尔对长期竞争与马尔科夫完美均衡在产业组织中的有效应用的贡献,早期的博弈论、产业组织研究(如Dixit,1980)多是基于两时期模型,企业在第一期做出不可逆的决策,第二期出现短期竞争。近来的产业组织研究更多强调多时期动态模型,博弈不会在某个固定时间终止。因为某个时期的选择可能取决于整个博弈历史,导致所谓“引导均衡”的出现,若博弈在有限时期后终止,此类均衡则会消失,引导均衡有时要求不切实际的高度合作与记忆的共同假设。对产业组织研究者可以考虑修正子博弈完美均衡的概念,以消除这些“引导均衡”的特征。梯若尔和马斯金合作,引导了马尔科夫完美均衡的概念,并证明了这一概念在产业组织中若干有效应用,马金斯和梯若尔证明在数量竞争模型中存在唯一对称的MPE解,该均衡具有一个威慑产量水平q,高于该水平的产量会阻止另一家企业进入产业,当低于该水平的产量时则存在产业进入可能性。在最初的过渡期后,假如企业仍然在该产业经营,那么其产量必定达到或超过威慑水平,也就是讲,在均衡状态下一家企业要么永远退出市场,要么迫使另一家企业退出,此模型规范地描述了不可逆决策的承诺价值。同时他们合作的另一篇论文则探讨了交替行动情形中的价格竞争问题(Maskin and Tirole,1988b),与数量竞争下产生的唯一解不同,价格竞争模型有多个均衡。自马金斯和梯若尔的早期研究以来,MPE概念已被应用到许多动态产业组织模型,并引发了大量实证研究,深化了寡头产业运行的理解。由马金斯和梯若尔的早期论文启发的研究通常放弃了其中某些严格的假设,如交替行动等,后来的论文发明MPE概念在许多类型的动态博弈中可以得到自然和一致的界定。
第三,梯若尔对创新与新技术的应用研究的贡献。研究产业组织的学者希望了解研发投入与市场结构的关系,以及是否存在政府干预的必要性。企业间的研发竞争通常被描述为夺取专利竞赛,通常投入更多的资源可以增加获胜几率,过去不可逆的投资能带来先行的优势,跟随者甚至不会参与它不可能赢的竞赛,这个逻辑在梯若尔等人的研究中被形式化了(Fudenberg、Stiglitz and Tirole,1983),他们证明如果过去的研发支出很容易被观察到,而且,专利是一次性发现(即不存在中间发现),则跟随者的确会犹豫是否加入竞赛;但如果过去的研发投入不能被清楚地观察到,则跟随企业就有可能超越领跑者,使专利交战变得异常激烈。上述研究(Fudenberg et al,1983)结论意味着,专利竞赛可能非常激烈,两家企业的研发投入都会耗资巨大,于是至少在一定条件下,竞争强度会刺激研发投入,反之,如果领跑者优势越大,跟随者就会放弃竞争,进而领跑者会因为失去了挑战而减少研发支出。另外梯若尔等人(Lerner and Tirole,2002)对“为什么程序员会自愿和不计回报地提供开源软件这种公共品”的问题给出了科学分析,指出软件开发者有自己的职业生涯考虑,在开源软件中做出贡献是对自己编程能力的最好证明,可以带来工作机会,基于开源软件的商业化企业股份,如风险资本市场的机遇,梯若尔等人在四个所研究的案例中找到了信号动机的证据,后来的研究也为他们的信号理论提供了支持。最后梯若尔等人在一篇开拓性文章中分析了“网络竞争与双边市场”这些与新技术有关的新竞争形式,分析了双边市场的均衡解及其福利性质(Rochet and Tirole,2006),梯若尔开创性地为网络竞争及双边市场这两类新兴市场的竞争形式建立了理论分析框架。
如果做一个总结可以发现,梯若尔的新产业组织理论有三大理论突破:其一,在研究视角上,从研究市场结构转向研究市场行为;其二,在研究条件上从完全信息的静态研究转向不完全信息的动态研究;其三,在研究方法上,从新古典的边际分析范式转向博弈论范式研究。
3.1 《政府采购规制中的激励理论》导读
由法国图卢兹学派代表学者拉丰和梯若尔合著的《政府采购规制中的激励理论》(1993)于2003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出版,2004年由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中文版,该书一经面试即被奉为“规制经济学的圣经”。本书分为六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包括第1、2、3、4章)集中研究善意的规制者对单一企业的静态控制;第二部分(包括第5、6、7章)引入产品市场竞争;第三部分(包括第8章)通过拍卖分析了自然垄断行业的竞争,第四部分(包括第9、10章)考虑了分期的规制问题,第五部分(包括第11、12、13、14章)分析了控制的政治学和规制者通过立法和制度控制;第六部分(包括第15、16、17章)研究了规制制度,该部分论述了在这六部分中研究的主题。[7]
第一部分(包括1.、2、3和4章)假定规制者是善意的,研究单一企业是如何被静态控制的。第一章,在一个生产某一产品的固定产出(标准化为1)的企业的简单框架内将这些方面的考虑公式化,这样企业实施一个成本为C=(β,ρ)+ε的项目。该模型说明,在某些假定条件下,规制者提供成本上是线性的合约菜单成本是最优的。该章做出了如下可以验证的结论:激励方案的强度与企业在成本方面的绩效存在正相关关系。第二章,研究生产某一产品的企业定价问题。通过考虑连续产出[c=(p、e、q)+ε]和可知的有弹性的需求曲线,该章扩展了第一章模型,企业的激励方案取决于两个可观察到的变量,发生的成本和价格。最优的定价规则是拉姆齐定价规则。第三章,将模型扩展到几种商品的可变产出的情形[c=(β、e、q)+ε]。第三章提供了使定价规则和激励问题分离的成本函数满足的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该章说明,我们的成本补偿和定价公式在税收发生扭曲的模型中会自然地出现,该章还讨论了规制者想利用受规制企业的价格在消费者中间再分配收入的条件。第四章引入了不可验证的质量[c=(β、e、q、s)+ε,这里q是质量为s的单一产品的产量,0<c],并考虑了购买前观察商品质量(搜寻品)和购买后观察商品质量(经验品)的可能性。由于合约不能直接依从质量,企业提供高质量产品的激励是为了在经验品的情况下,维持它的声誉,在搜寻品的情况下促进当期的销售。对质量评价的提高究竟是要采用高强度的激励方案,还是要采用低强度的激励方案,问题的答案取决于商品是搜寻品还是经验品。
第二部分(包括第5、6、7三章),主要研究竞争环境中的定价问题。第5章假设受规制企业中的产品具有互补性,当仅有一种产品在竞争性市场时,会出现接入定价问题;当存在两种产品都在竞争性市场时,受规制企业才会出现竞争。第6章讨论了当企业为了实现二级价格歧视时,如果可获得替代性技术的消费者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就会发生旁路现象——这种现象会扰乱价格歧视,并进一步分析了定价和旁路的某些方面特征。第三部分分析了自然垄断行业的竞争问题。其中第7章考虑了几个企业之间为了自然垄断地位进行拍卖,在拍卖的时候,每个企业都拥有关于它的技术参数的私人信息,赢得拍卖的企业从事降低成本的活动,最优的拍卖表现为简单的可分性。这样,政府采购的最优成交价格等于该企业的最低成本,这也印证了斯蒂格勒的研究结论:自然垄断的定价等于完全竞争市场中企业的定价。第8章是在第7章研究一次合约的拍卖问题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了多期拍卖的过程,并集中研究了未来拍卖对现有企业投资激励的影响。第四部分(包括9、10两章),考察了对单一企业的分期规制,在重复性的规制中有三种可能的承诺形式,第一种承诺是签约方能够信守长期的承诺,他们不会质疑合约的条款,最初的合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得到执行;第二种承诺是签约方可以签订长期合约,只要任何一方想要实施合约,该合约是可以得到实施的,但是如果双方都发现重新谈判是符合他们的利益的,他们有可能会重新谈判进行承诺。以上是两种完备合约的情形,还存在第三种可能性,由于交易或法律的原因,只能签订短期(因而是不完备的)合约。规制者和企业的关系就有一系列的短期合约加以调节。这三种承诺并不矛盾,它们只是描述了不同的情况。其中,第9章考察了无承诺的情形,并将计划经济受规制产业和内部组织中普遍存在的棘轮效应,加以正式化。第10章研究了承诺加再谈判的情形,从技术讲,承诺的作用在于杜绝企业采取第9章说明的“拿了钱就跑”的策略,长期关系包含比第9章更弱的棘轮效应形式。
第五部分(11~14章)这一部分放松了规制者是善意的而且可以被严格地监督的假定,该部分是发展了一个研究利益集团政治代理理论的方法,以及规制者如何通过立法和制度进行控制。第11章研究了潜在的合谋对成本补偿规制和定价影响。降低企业信息租金(即规制者利益)的低强度的激励方案与高强度的激励方案相比,对规制者和企业之间的合谋的情况下,低强度的激励方案会变得更有吸引力。合谋的威胁提高了价格水平。当人们关心规制机构被收买的问题(即被俘获问题)时,低强度的激励方案就是合理的,但是也需要更高强度的激励方案,以降低公共会计人员被企业收买的的风险。第12章引入了成本造假的可能性,即将资金转移至不受规制的产品线,以及被禁止的补偿式收费上。在企业与审计人员没有合谋的情况下,成本造假的可能性使得高强度的激励方案更为理想,即如果企业自己承担了相当比例的成本,它高报会计成本的积极性就会降低,但是拉丰和梯若尔也证明审计人员被企业收买的可能性对激励强度影响是不确定的,高强度的激励方案创造了较高的租金,因此就更会诱使企业避免将成本造假的审计信念透露出去。第13章和第14章将收买的威胁和受规制产业的竞争性结合起来,其中第13章在第二部分基础上分析了对产业市场竞争的规制问题,该章说明:“通过规制进行卡特尔化”的可能性会消除规制结构在禁止或者鼓动市场进入方面的自由裁决权。第14章是在第三部分基础上分析了拍卖的设计问题,该章扩展了第7章中拍卖模型。第六部分(第15章,第16章和第17章)对如下思想进行探索性分析,规制机构规制产业的权限是模糊的(不完备合约),因此对规制工具的先验的限制可能是理想的,因为这将影响它们达到自己目标和与利益集团合谋的激励,也影响了监督者监督的权力,为了说明这个思想第15章讨论又回到了讨论拉姆齐—布德瓦模型中提出的谜团。该章比较了两种不同的制度,一种制度是规制者可以向企业转移资金,可以规制价格,在这种情况下,规制者的权限就是执行边际成本定价;另一种制度是,规制者只能控制价格,在这种情况下,规制者的权限是执行平均成本定价。这两种权限比较最终取决于与合谋有关的无谓的损失和监督者监督的效力。第16章研究了规制者之所以不能承诺长期合约,不是因为未来生产及其环境的特点难以描述,而是因为法律禁止他们连任。第17章初步分析了不同所有制结构的影响,该章比较了公共企业的激励与受规制的私人企业的激励,讨论了这两种结构的潜在的区别,并在剩余控制权配置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正式的模型。
3.2 梯若尔新规制经济学评述——走向规制设计的新思路
长期以来,经济学家一直赞美市场经济的优点,然而完全竞争市场几乎并不存在,因此必须控制市场失灵,约束市场权利。规制的精髓是确保不应得的市场不会转化成市场高价,从而导致消费者的福利水平下降。规制经济学家们一直致力于研究各种市场失灵,并且积极寻找克服失灵的手段,规制中的如何准确定价也就成为规制研究的核心问题。
(1)传统规制契约中定价理论的困境
传统理论上规制契约定价主要有两种思路:其一,是基于服务成本定价的成本规制,即由规制者根据被规制企业的平均成本再加上一个适度回报率来计算企业的价格。其二,基于拉姆齐定价规则的“拉姆齐-布瓦特”(Ramsey-Boitux)规制,即采用成本加成的定价方法为被规制企业制定价格。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在规制实践中使用的第一种成本规制契约,但是,规制者被赋予过多的自由量裁权利,容易产生对自由市场的侵害。而第二种“成本加成”的幅度是与市场需求价格弹性负相关的,在实践中要求规制者充分了解市场需求信息,这实际上也是很难做到的。而且如果企业面临的契约是按成本加成的,就没有激励去控制成本,从而导致了效率损失。因此,不管是“成本规制”还是“拉姆齐-布瓦特”规制,定价过程均是一个“黑箱”,规制者和被规制者企业双方的信息获取都不完全,因而提供的激励会产生很大扭曲,传统规制中“命令—控制”的方法就不再可行。那么对信息的准确把握就成为研究规则理论的最大瓶颈,幸运的是,上个世纪80年代后,作为规制研究的两种必备的工具,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实现了一系列的突破,从而为规制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例如企业的成本函数可以简化为:C=f(β,e,q)+ε
其中,β是一个只有企业知道的效率参数,e(可能是多维的)代表降低成本的努力程度,q=(q1,…,qn)是产出向量,ε代表最终成本的外生不确定性。规制者无法了解企业降低成本的努力程度e,对企业而言降低成本的代价也是很高的。传统理论上规制契约定价因为忽视信息不对称,规制当局无法提供有效的低成本规制,
(2)新规制理论中“L-T”模型及其贡献
梯若尔与拉丰1986年发表的论文《用成本观察规制企业》一文,首次运用L-T模型刻画了最优规制问题,成为新规制经济学分析的起点和基础。[8]拉丰和梯若尔(1986)的研究显示,最优机制可以描述如下:在观察到成本类型β后,经理人宣布自己的期望生产成本Ca;然后生产开始,规制部门观察到实际的生产成本C,成本超支(或节约)为C-Ca;给予企业的转移支付根据既定规则来确定,为t=t(Ca,C),即,
t(Ca,C)≡a(Ca)+b(Ca)×(C-Ca)
其中,a(Ca)是一次性转移支付;b(Ca)是规制部门在成本超支中负担的比例。需要注意,这两项与实际发生成本C无关,但与预期成本Ca有关。这个机制可以描述为一个合约菜单,其自我选择要求经理人诚实地宣布其预期成本Ca,才能得到与企业类型适合的合约。
由于公共资金具有社会成本,规制部门必须在高成本类型的成本节约型激励与低成本类型的租金剥夺之间进行权衡。最优机制给所有类型的经理人提供的合约是b(Ca)>0,此类激励合约规定政府按照实际成本给予企业一个比例[b(Ca)]的补贴。因为企业只需负担成本超支中的一部分[1-b(Ca)],经理人的成本节约努力必然会小于最优解。不过由于b(Ca)<1,成本超支部分不会全部得到政府的补贴。除效率最低的之外,所有成本类型的企业都能得到信息租金,即对于所有β<β,U>0。这些租金具有社会成本,规制部门本来可以通过成本加成合约来消除,但实际上并未采用,是因为这样做可能损害经理人节约成本的积极性。所以,L—T模型在规制经济学领域做出了两点重要贡献:其一是在模型中明确地将“产出”转化为“成本的降低”,拉丰和梯若尔(1986)指出,如同纯粹道德风险模型一样,纯自我选择模型是对成本分担型契约的一种准确解释;其二是在某些假设条件下利用纯自我选择模型,委托人通过提供给代理人菜单式的线性契约,可以实现最优成本分摊方。
图卢兹学派一改以往规制理论忽视激励问题的传统,开始强调“激励”在规制政策设计中的重要性,并基于委托-代理框架寻找最优激励性规制的结构,开创了新规制经济学,发现了传统规制理论中的定价问题的症结所在——激励问题及解决办法。一个更严格、更现实的理论应该全面描述企业和规制者的目标,信息结构,工具和约束。拉丰与梯若尔(1993)进一步指出,在传统的规制模型中缺失了一个重要变量,即企业行为(或称之为企业努力程度),传统规制理论属于局部均衡分析的范畴,梯若尔对这种局部均衡分析提出了质疑,认为应当加入企业行为分析,这是理解规制问题的重要途径。[9]在这思路的指导下,梯若尔和拉丰建立在自我选择模型,即L-T模型,该模型是同时包括了逆向选择(企业成本信息)和道德风险(企业努力水平)的统一分析框架。
(3)新规制经济学主要议题
新规制经济学主要议题包括:其一,图卢兹学派采用了不同于以往的技术工具,尤其是博弈论和契约论引入到规制问题的研究中,解决了规制理论仅限于理论层面讨论而无法指导实践的难题。其二,新规制经济学研究建立了新的范式标准,拉丰和梯若尔坚持从对偏好、技术(包括契约技术)和信息不对称等基本假设推导出结果,最为重要的是,他们从一开始就将不同于以往的技术工具——博弈论和契约论引入到规制问题的研究中,梯若尔和拉丰1993年合著的《政府采购与规制中的激励理论》中提供了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这个框架深远地影响了经济学对规制领域的看法。其三,重新定义了规制经济学的内涵,把规制理论从理论层面推向应用性领域,在规制领域,图卢兹学派认识到市场上由于信息不对称给规制效果造成的影响,强调规制理论应优先考虑到被规制企业效率改善这一激励问题,用博弈论和激励理论统一了规制经济学框架,拉丰(1994)对规制经济学定义为“是委托-代理方法在规制者和被规制者之间契约关系研究中的应用”。基于机制设计、博弈论等工具性研究的重大成果突破,梯若尔从产业组织理论入手对新规制经济学做了开创性贡献,拉丰和梯若尔合作首次将委托-代理理论、激励理论引入到信息不对称和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规制研究中,建立了新的标准,构建了统一的逻辑框架,将西方规制经济学研究重点从为什么规制转向怎样规制研究上,并为公共政策和管理提供了规制可操作性的工具箱。[10]梯若尔和拉丰提出的菜单式线性契约,意味着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传统规制契约的最优规制政策,在这种政策下,被规制企业根据自身的技术类型公布观测到的生产成本并开始生产,规制者根据观察到的企业实际生产成本向其提供补偿。补偿比例是由企业公布的预期生产成本决定的,预期生产成本越高,规制者提供的补偿比例越低,这种最优规制政策涵盖了传统的成本规制契约和成本加成契约,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是新规制经济学对现实世界最大的贡献之一,也是让·梯若尔获得诺奖的主要原因。
[1] 朱·费登博格,让·梯若尔.博弈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 让·梯若尔.公司金融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3] 钱颖一.理解现代经济学[J].经济体制比较,2002(2):1-12。
[4] 埃里克·布鲁素等,契约经济学:理论与应用[M].王秋石,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5] 让·梯若尔.产业组织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6] 让·梯若尔.市场权力与规制[J].比较,2014(6):32-41.
[7] 让·雅克拉丰,让·梯若尔.政府采购与规制中的激励理论[M].上海:格致出版社,2014.
[8] LAFFONT T.Using Cost Observation to Regulation Firms[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6,94(3):614-641.
[9] 刘义圣,张亚光.让·梯若尔对新规制经济学的贡献[J].经济学动态,2014(12):91-104.
[10]让·梯若尔.市场失灵与公共政策[J].比较,2015(6):1-15.
Introduction to and Review on Classics of the Representative of Toulouse School,Jean Tirole
ZHANG Yu-zhuo,LIU Shu,ZHAO Hong-yun
(School of Economics,Tianj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Tianjin 300134,China)
The 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 announced its decision to award 2014 Nobel Prize in economics to Jean Tirole,a French economist,who works in Toulouse School of Economics,in recognition of his insight into market power and regulation.However,his academic contribution is not restricted to regulation,which provides a unified base for studying the 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and economics of regulation with the method of modern economics.Jean Tirole’s contribution to modern economics spans three layers:firstly,he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game theory on tools;secondly,he,in theory,makes the research assumption be in accordance with reality and establishes the unified research paradigm;and thirdly,he directly applies theoretical analysis to policy making based on case study in concrete industry. Based on the review of his representative works of The 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and A Theory of Incentives in Procurement and Regulation,it makes a profound analysis of and an objective comment on the content and logic of the above three aspects.
new industry histology;new regulation theory;game theory;incentive theory;pricing theory
F0-08
A
1674-2362(2016)04-0029-09
(责任编辑 王满达)
2016-03-20
张玉卓(1966—),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副教授,主要从事产业经济学研究;刘 舒(1990—),男,辽宁本溪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区域及县域经济发展研究;赵红云(1989—),男,河南周口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区域及县域经济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