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斌,杭平平,肖 伟
(1.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二研究所,杭州 310012; 2.陆军南京军事代表局驻杭州地区军事代表室,杭州 310000)
“改善”在军品全面质量管理和质量改进中作用的探讨
徐 斌1,杭平平2,肖 伟1
(1.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二研究所,杭州 310012; 2.陆军南京军事代表局驻杭州地区军事代表室,杭州 310000)
质量改进是武器装备研制过程的重要质量过程之一。根据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结合个人的实际工作经验以及实际案例,对“改善”这一活动进行定义,并对如何开展改善活动进行了阐述和说明,从而促进质量持续改进。
改善;质量改进;全员参与
随着科技和工业生产的发展,质量概念从单纯的产品质量扩展到产品、服务和过程的全面质量管理概念。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费根鲍姆则将全面质量管理总结为“全面的质量、全过程、全员参与”的管理。著名质量管理学家约瑟夫·朱兰也认为,人在质量管理中发挥着最为重要的作用,并提出了“质量三部曲”理论,该理论由质量计划、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组成。从图1可以看到,经历一定的过程,慢性浪费可被压制到一个远低于最初水准的程度。这是通过三部曲的第三个过程—质量改进来实现的。事实上,慢性浪费被看做是一个改进的机会,通过对其实施一定的步骤可以实现改进。当纵轴代表着诸如质量不良成本、返修率等,纵轴刻度零代表着完美,越往上越遭;减少不良意味着降低不良质量成本,更多的满足了交付承诺,降低顾客的不满等。当纵轴代表着产品特征时,纵轴刻度代表着平均故障间隔时间、按时交付率等,此时纵轴越高越好,通过提高产品特性来提高顾客满意。
图1 朱兰三部曲示意图
因此,持续的质量改进的表现形式就是靠全员在全过程(包括市场、产品开发设计、生产制造、检验、售后服务等)中各个环节的参与来推动获得更高的质量,一方面在于增加或提升产品特性以增进顾客的满意;另一方面在于降低或消除故障以降低公司的质量故障成本。顾客需求是不断移动的靶子,因此持续不断的质量改进是必需的。而“改善”则是质量改进一种方法论,本文探讨“改善”概念的理解以及在全面质量管理和质量改进中的作用。
改善是一种质量改进在全面质量全过程的持续的、系统的方法,更关注小事情的持续改进,推动员工自下而上的参与,相信“善小而为之”,从而量变引起质变,最终改变公司的整个质量状况。因此,改善其实更是一种公司文化或质量意识方面“波浪式”和“渐近式”的改良。
改善的核心因素是质量态度、全员参与、决心以及沟通,其方法论的基础主要由五个方面组成:①团队合作;②个人纪律;③改进意愿;④质量圈;⑤改进建议。在实践中,改善可以运用于公司的各个层面,只要公司管理层以及所有员工相信能够通过点滴的改善行为最终能促使公司整个运营层面的成功。当然,员工参与改善必须获得一定的培训、能力、资源以及奖励,同时也需要将这一系列的改善活动汇总并组织起来,形成公司层面的改善体系,这样才够有效地确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从而为公司谋利,改变整个格局。
在众多的改善案例中,并不是针对重大的、业务、组织以及流程层面的更改,而是一系列小小的改变,比如机装生产效率的提高,检验文档编写错误率的降低,减少浪费等等。改善也并非紧限于研制生产环节,而是关注于任何可以改进并可以做到的地方。改善的理念就是“做得更好,当事情没变坏时就去优化或提高”。
改善活动后最好能生成一些标准,并持续改进这些标准。为达到这些高标准,改善系统应提供员工培训以及督导,确保他们具有这样的能力达到这些标准。
改善通过员工在各自身边的工作识别到问题、解决问题,并制定标准或规范确保稳定这一些步骤展开。平均每个员工每年提5~10个改善建议,并确保90 %的完成率并不是不可完成的任务。例如,丰田北美工厂将近7 000名员工在2010年便提交了将近75 000个改进建议,并且99 %的建议最终都被完成。
这些持续的小改进最终能累积大量的收益。这些结果涉及到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提升,安全可靠,更快的交付周期,更少的浪费以及更好的顾客满意度。通过为公司创造这些收益的改善活动,员工也能感受工作更加简练可靠,也更富有主人翁的感受,从而提升员工士气以及工作满意度,减少人员流动率。
如果每一个员工都能持续地走在改进这条路上,那么我们最终将会获得所期望的结果,例如:
1)在等待、搬运周转、不良品、员工动作及工序、加工、库存、制造过多等各方面能减少浪费;
2)能提高资源整合度、生产质量、资产使用、沟通效率、产能以及员工效率;
3)能迅速提供结果。相对于大型复杂的质量改进项目,改善更侧重于数量众多的小问题并持续的解决他们,投入的时间资本也较低,成效也快。
同时,改善并不需要投入大量资源,揭示原因的诊断活动通常只需要改善团队的时间,消除原因的改善措施通常也只是对过程的细微调整。因此,改善之所以能够获得高收益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避免资源的投入。
当然,改善活动并非不付任何代价,它要求付出多种形式的努力,比如创建一种系统性的机制来动员公司的资源,积极主动地展开持续的改善活动。这些包括设定改善目标,追踪改善项目的具体情况等等。与此同时,还必须对员工进行充分地培训,学会如何使用工具等。
实践证明,改善的展开需要两个层次的活动,两者相辅相成。管理者的任务就是动员公司的员工和资源来综合安排改善活动;员工的任务就是组建各式各样的改善团队来推动改善活动。
图2 零件示意图
对大多数公司和管理者来说,改善不仅是个新的责任,而是对管理风格的一种变革,对组织文化的一个变革。改善活动需要让员工意识到他们主动想去做,因为这样做对他们和公司而言有好处,而不是一系列由强行指派的任务。或者可以这么理解,如果管理者不以身作则,以身示范,那么改善就很难进展下去。
受过培训的员工和良好的沟通非常重要,结合这两点,直接主管的参与介入也同样关键。例如,直接主管愿意花时间和员工一起,鼓励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让改善建议能够落实,同时自己也能更快地看到改善成果。有了直接主管的推动,改善的落实就不会等到下周或是下个月,甚至遥遥无期,在大多活动中,应该是立马就能收到成果。
确保让员工知晓每个改善活动的进展或成果也同样重要,这样能避免这些改善建议消失在管理黑洞中。
在改善中,明显的阻力就是在众多的合作过程中质量问题总是被认为是负面的,人们第一时间并不喜欢听到问题和麻烦,这是人正常的心理反应。另外还有一个阻力就是认为质量越高成本也高的思维定式。这种认识或许来自一种过时的看法,认为质量改进就是加强检验避免不合格品流入到顾客手中,质量是质量部门的事情,而和前端的源头和过程无太多关联。这时,管理层必须让员工认识到每次改善的问题都是一次改进的机会,从改善中发现并解决问题,并鼓励及奖励员工识别并上报的行为。
管理者也可组织团队或开发工具加速改善活动的实施。例如,可以组建5至10人的跨职能团队一起分析工作流程、产品质量、工作效率以及可靠性等方面的内容,然后团队确认具体的改善方面和改善目标,并实施这些改善措施。同样,训练员工运用工具也同样重要,比例帕累托图、鱼骨图、散点图、亲和图等一系列质量改善工具。
最后,对于改善活动的管理主要有两方面工作,一个是维持,另一个是发展。维持职能的目的就是保持当前技术上、管理上以及操作上的标准,制定一系列的设计规范、规则、标准化作业指导等,然后确保员工按照标准设计或操作。发展职能则意味在当前标准的基础上,能过持续不断地改进以获得更好、更佳的结果。
某产品某组件的零件为哑铃结构,由中间圆杆连接一头带加强筋的结构体和另一头的圆柱体,零件示意图见图2。该零件由于带有加强筋结构,因此需要采用型腔模具进行锻造成形,而在锻件成形时的完全填充和顺利出模时容易产生损伤,有近2 %左右的不良率。
生产部结构加工线长了解这一情况后,高度重视,主动邀请质量师、设计师、工艺师等同事组成质量圈小团队,建立了消除或降低该零件的不良率的小目标。
首先质量圈小团队从零件的工艺流程入手,建立了工艺流程图,具体详见图3。
结合零件产品本身,针对工艺流程的各个环节对零件锻造产生的影响或原因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具体详见表1。
同时质量圈小团队从人、机、料、法、环、测等几方面进行梳理分析,找出改善要点并予以落实。
1)人员:各个生产工序,诸如下料、打磨、吹砂、锻造、金相腐蚀等均核查是否有相应资质的操作人员、检验员等。
2)设备:检查锻造设备,坯料加热炉、热处理加热炉配套齐全,是否能够满足零件锻件试制及批量生产要求。
3)材料:确认是否符合GB/T 3191或HB 5202要求。
4)方法:在前期研究试验的基础上,梳理评估制定出齐全配套的产品工艺文件和生产作业文件,是否按照工艺文件进行生产。
5)环境:检查锻造生产环境。
6)检测:确认X射线检测方法是否适当。
之后对模拟设备锻件进行了试制,图4所示为模拟设备质量检测结果,从X射线透射、纵向低倍腐蚀和高倍显微结果来看,锻件内部组织均匀致密、无裂纹、缩孔等缺陷。
因此可以得出本次改进有效,在后续的批量生产中,该零件质量稳定可靠,不再有相应的不良产生。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到,改善无时无刻存在我们身边,因此军工企业应形成“点滴改善汇聚卓越之海”的质量持续改进意识,从自身主动做起,将改善落实到行动,并持之以恒,才能积跬步至千里,聚小流成大海,从而推动军工产品的稳步上升。
图3 工艺流程图
表1 零件改进前后对比
图4 模拟设备锻件检测图
[1]程元军,项目质量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
[2] GJB 9001B-2009,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S].
[3] 殷世龙,武器装备研制质量管理与审核[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15,406-418.
[4] Edwards.D,戴明论质量管理[M].海口:海南出版社, 2003.
[5] Joseph M.Juran, Juran’s quality handbook.
徐斌,1981年7月,男,汉族,浙江衢州,工程师,工程硕士,研究方向:从事军品研制生产质量管理及检验试验方面的研究。
Discussion on the Effect of Kaizen on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and Quality Improvement for Military Products
XU Bin1, HANG Ping-ping2, XIAO Wei1
(1. No.52 Research Institute of CETC, Hangzhou 310012; 2. Hangzhou Military Representative Office of Nanjing Army Representative Bureau, Hangzhou 310000)
Quality improvement is a very important process for development program of military products. Based on the methodology of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and combined with personal practical work experience, this paper not only discusses the definition the process of kaizen, but also gives some expositions and explanation for how to drive this process, in order to facilitate continual quality improvement.
Kaizen; quality improvement; engagement of people
F253.3
B
1004-7204(2016)06-003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