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鹏洲
新时期群众工作的思考与实践
廖鹏洲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在长期斗争和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战无不胜的法宝。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深入镇、村、企业调研,直面群众听取意见,查摆剖析存在问题,进一步深化了新时期群众工作的认识。结合自己的思考及郁南在建立完善党员干部联系群众的一些探索谈点体会。
党章鲜明指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建设必须实现的基本要求。党在任何时候都要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与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在践行上,有些同志却感到与群众越来越生疏。究其原因,主要是群众观点没能适应新时期的要求,环境变了,形势变了,群众的思维变了,而干部思想还停留在过去,工作方法陈旧,在思想上、感情上和行动上未真正融进群众。
(一)实践中没有真正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虽然在思想深处能认识到群众工作的重要性,对群众的利益诉求进行理性分析。但在碰到实际困难时,特别面对巨大的发展压力和各项考核指标任务时,常把完成目标任务、通过考核得到上级的肯定放在首位而忽视群众利益。特别在推动重点工作时,往往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完成上级的指标任务上,放在项目建设经济发展上,对经济建设中出现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考虑和关注得比较少,更没有设身处地从群众的角度换位思考。较少考虑农民增收问题,工作中忽视对群众的宣传动员,未能充分调动群众的参与热情,结果是工作推进缓慢,效果受到影响,虽然达到了目标,但群众的认同感不高。
(二)对群众的思想和实际需求了解分析不透、把握不准。实际工作中,我们一些同志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少,“走马观花”对不同区域类别群众缺乏接触了解,对他们所需所想所盼分析研究把握不准,显得冷漠、生疏。亲和力不足,致使工作得不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对比焦裕禄同志,我们的工作状态、拼搏精神,对人民群众的感情差距较大,这就是党性修养和宗旨意识的弱化,是出现“四风”问题的主要原因。对比老领导、老同志,我们会发现,他们轻车简从深入群众,不摆官架子,从而拉近了与群众的感情、增强了亲和力。他们深入基层现场办公,解决群众行路难、上学难、饮水难等问题,从而得到了群众的支持拥护。现在,我们的经济发展了,社会民生建设增大了,社保、救济、扶贫远超从前,但为什么群众仍不满意?关键还是我们对群众关心不够,未能做到融入群众,因而得不到群众的认同和拥护。
(三)群众工作方式方法因循守旧。新形势下融进群众、体现与群众“鱼水情”的形式不能简单照搬过去的做法,要在坚持对群众富有感情的前提下,以符合当前实际、群众需要的方式去沟通接触。生搬硬套过去的做法,自己满腔热情,群众觉得生硬、脱节,成为新的形式主义。所以,若对时代条件下服务对象思想变化、工作环境变化,群众思想感情行为方式发生的变化,没有深入研究,拿不出可行办法,必然导致我们的工作与群众疏离,这种一厢情愿换来的是一头冷水,使我们觉得“好心得不到好报”,与群众情绪对立,群众工作成为面上应付甚至弄虚作假,使工作更加被动。教训告诉我们,群众工作要与时俱进,应时代变化,改变工作方式方法,始终保持与群众的密切联系是根本。
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核心是解决密切联系群众。做好群众工作,说到底就是要真心实意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就“三农”工作来说,随着改革发展的深入,问题逐步凸显出来,比如,无序种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缺乏规划的乱建乱搭、脏乱差的环境卫生资源人才流失以及基层党组织弱化、农村自治管理水平低等问题,不认真加以解决,势必影响农村和谐稳定和持续发展。做群众工作,就是要针对这些实际问题,从群众所需所盼出发,以群众认可、接受的方式,搭建起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桥梁。郁南县从去年初开始,根据市委的部署,广泛动员副科以上干部返回原籍地与当地乡亲共建生态文明村,开展“千干建千村”活动,共建干群“连心桥”,探索出一条党员干部直接服务群众的新路子。
(一)明确思路。坚持依靠群众、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和共谋共建的原则,循序渐进推进创建工作。通过发挥返乡干部亲缘、地缘、熟悉乡情民情的优势以及沟通协调、掌握信息、熟悉政策等方面的有利因素,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把党建工作与生态文明村建设有机结合,与当前农村中心工作、信用村创建、扶贫开发等工作同推进、同落实,凝聚共识,形成合力,着力解决农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通过整合“一事一议”“以奖代补”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联结乡贤理事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各方力量,加快农村特色产业发展,建立健全农村长效发展和管理机制。
(二)落实措施。建立工作台账,实行每月“一督查一通报”及末位约谈制度,制订量化、细化考核细则等措施,严格落实领导干部挂钩联系建设生态文明村的“六个一”制度。一是印发一张民情联系卡。统一印制记录返乡干部姓名、职务、手机号码的民情联系卡给所联系村的各户群众,方便群众有事“找干部”。二是记好一本民情记录本。建立民情信息登记制度,由返乡干部记录群众反映的问题、解决措施和落实情况,及时调处矛盾纠纷、信访案件,促进邻里和睦。三是组织一次乡贤座谈会。返乡干部每季度至少组织召开一次外出人员、村干部、党员、当地能人、村民代表座谈会或者参加村务工作会,宣传政策,讨论研究村事村务,推进实施一批好事实事。四是制订一个生态文明村建设方案。根据各村实际,牵头制订生态文明村建设规划,并每月回乡指导,帮助协调解决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确保圆满完成年度建设任务。五是发展一个特色产业。围绕促进农民增收目标,推动农业结构调整,选择一个适宜本地的特色产业,指导农民组建专业合作组织、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产业,促进农民长效增收。六是建立协同共治的机制。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成立乡贤理事会,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村民公约、卫生清洁等管理制度,引导群众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促进协同共治。
(三)共促发展。围绕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根据各村不同特点和群众的不同需要,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稳定。一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针对沙糖桔老化、黄化,农民增收困难的实际,加强引导扶持,以农业经营机制体制创新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尽快形成新的特色产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二是强化金融支撑。健全农村信用制度,积极推进农村信用贷款、农民建房贷款,满足群众生产和建房资金需求,改善生活条件,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三是突出协同共治。与群众共谋共建,融洽干部与群众之间、群众与群众之间的关系,健全长效机制,促进农村社会管理。四是优化村庄环境。充分利用村庄现有基础条件,整合“一事一议”项目及县直有关部门专项资金,通过财政奖补、干部筹集、社会捐助、村民出资投劳等办法筹集建设资金;通过规范建设用地管理、完善公共设施、健全卫生管理制度等举措,优化美化村庄环境。
郁南县以生态文明村建设为抓手,返乡干部通过返乡实践融进群众,促进了作风转变,增强了亲和力,群众工作能力得到显著提高。经过三年的努力,圆满完成了三年创建目标任务,至2015年底,共创建了1035条自然村,创建率达到80%以上,涌现了兰寨、枫树围、夏袭、梅花营、古罗等一批建设成效明显、特色各异、带动力强的示范村。“千干建千村”活动,不但发展了生态经济、优化了生态环境、培育了生态人文,更重要的是激发了群众热情,锤炼了干部作风,增强了群众工作能力,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郁南县将结合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继续深化推进“千干建千村”活动,完善相关制度措施,进一步健全干部密切联系服务群众的长效工作机制。
(本文作者:中共郁南县委书记)
责任编辑:张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