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廷虎 陈文静
关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点思考
——从整体上理解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关系
吕廷虎陈文静
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文明畅想,但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建设生态文明,绝非易事。实现人与自然可持续的和谐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而其中的关键是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
发达的资本主义孕育了全球化浪潮,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也造成了生态危机的全球蔓延。面对日益加深的整体性生态危机,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人类开始反思自己,蕾切尔·卡逊在《寂静的春天》中说:“当人类向着他们宣告的征服大自然的目标前进时,已写下了一部令人痛心的破坏大自然的记录。”人与自然渐行渐远,相互对立,人类逃离自然、征服自然的恶果彻底触动了全球神经。由于我国是后发工业化国家,环境问题、生态问题同错综复杂的经济社会问题交织在一起,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形成了巨大的压力。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将“生态文明”写进中央文件,体现了我们党和政府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出的一系列阶段性特征的科学判断和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十八大报告更是专辟一章“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把它列入“五位一体”的国家总体发展战略。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质
我们国家有几千年的生态道统,古人以独特的视角感悟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洞悉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相处之道,描绘了人与自然之间包容共存的美丽画卷。古人不仅重视天人关系,还把天人关系上升到人人关系的层面上来认识。比如孔子曰:“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人与世界的关系主要从人与自然、人与人两个维度来考察,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对立统一的整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关键,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意义。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这两大关系,认真思考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变迁,重点关注人与人关系的演进及其基本规律的研究,应当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思路。“人与人的对立和人与自然的、人类统治与自然征服之间有着内在的关联。社会问题和生态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和谐是人类社会内部关系不和谐结果的反映。”所以,表面上是大自然以自己的方式“刻画”了一场全球性生态危机,实际上是人的过度开发引起的大自然的强烈反弹。因此,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质就是通过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而实现人与自然之间可持续的和谐发展。
(一)探讨人的本质问题对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具有基础性、突破性意义
为了妥善处理人与人的关系,首先必须深刻把握人的本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有三个判断,即劳动是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需要是人的本质。从人的本质的角度讲,是需要创造了劳动,劳动区分了人与自然,而又必将创造新的人与自然,其中的枢纽关节就在基于生产关系的人与人关系的发展和演变。
(二)人与人的“和解”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的前提和条件
恩格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提出了“两个和解”的思想。马克思也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人与自然的和解”必须以“人与人的和解”为前提。一部人类发展史,某种意义上就是人与人之间关系不断发育、发展、完善的历史。要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归根到底还是要通过解决人与人的矛盾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归根到底又都是利益矛盾。因此,在建设生态文明的总体背景下,不断探索人与人关系的基本规律并逐步化解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矛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首先,利益问题要由利益解决,这是主导思路;其次,利益问题教化解决,这是辅助思路。第一个思路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把“蛋糕”可持续地做大做好,同时不断改善民生,把“蛋糕”可持续地分好;第二个思路要教育好我们的干部,教育好我们的人民,认识到这是一场观念革命、生活方式革命。
(一)必须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牢记“打铁还需自身硬”
第一,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关键也在党。每一位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认真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积极探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具体实现形式。第二,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腐败是文明社会的毒瘤,是造成人与人之间关系紧张的政治“火药桶”,处理得好,长治久安,处理不好,国将不国。反腐可以打击非法利益,提振党心民心,进一步理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第三,在党的领导下,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奠定坚实的政治基础。
(二)可持续地做大“蛋糕”,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只有把“蛋糕”做大,才能为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构筑坚实的物质基础,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大繁荣是保证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前提。十八大报告指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抓紧研究制定并实施“人——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政绩考核体系,引导地方政府行为,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以更加主动的姿态协调城乡之间的利益关系。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市民与农民之间的良性互动。
(三)分好“蛋糕”,让发展成果为人民均衡共享
从长远来看,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方式,需要建立在以消费为主导的经济基础之上,因此,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对促进发展方式转型、建设生态文明或可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应切实增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紧迫性和正义感,推进人与人之间利益协调机制建设,把做大的“蛋糕”分好,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反过来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要特别关注低收入者和贫困群体的利益表达与实现。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党是为多数人谋利益、创造福祉的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既不是能不能改的问题,也不是怎么改的问题,问题的关键在于是否有决心和勇气,应通过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释放红利,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且可持续发展。
最后,我们共产党人应该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决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成的,需要若干代人一以贯之的执着探索和接续奋斗才能实现,更要认识到处理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每一件事情,善始善终地求得这一事业的最终胜利。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
责任编辑:李冬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