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两大亲执政党青年组织比较

2016-02-10 09:53:17施天驰
中国共青团 2016年4期
关键词:纳什领导人俄罗斯

文|施天驰



俄罗斯两大亲执政党青年组织比较

文|施天驰

自2004年乌克兰爆发“橙色革命”以来,以普京总统为首的俄罗斯政权为防范俄青年受西方渗透、影响,抵制“颜色革命”在俄上演,支持组建了一批亲执政党的青年组织,其中规模最大、在中国知名度最高的是“纳什”和“青年近卫军”。这两个组织均成立于2005年,政治路线和立场相近,然而活动形式和发展轨迹差别较大,最终一个销声匿迹,另一个却成为执政党的有力助手和后备力量。本文对两组织发展特点进行梳理和比较,以供参考。

“纳什”与“青年近卫军”简介

“纳什”运动(Nashi,俄语意为“我们的”)由俄总统办公厅倡议,于2005年3月1日成立,全称为“俄罗斯民主反法西斯青年运动”,首任领导人雅克缅科曾在总统办公厅工作。“纳什”的主要工作包括:组织青年参与亲政权游行;进行反“颜色革命”训练;组织游行活动对抗反对派青年组织的街头示威;服务选战,为统一俄罗斯党拉票;开展了青年培训、实践,提升青年政治素质;组织青年参加军事化训练,开展国防军事教育;开展在旅游、职业培训、青少年权益保护等领域的社会工作;在塞尔维亚等国开展了海外志愿者服务等国际项目。

统一俄罗斯党“青年近卫军”组织成立于2005年11月16日,其前身是统一俄罗斯党的青年组织——“青年统一”社会运动。该组织虽注册为“社会团体”,实际由统一俄罗斯党支持组建并由总统办公厅直接领导,旨在为执政党培养忠实追随者和铁杆支持者。其主要工作包括:积极吸引青年人参与俄政治生活,经常性组织各类训练营,对青年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组织各类大规模政治选秀活动,吸引优秀青年政治精英加入。加强对执政党的政策宣传,拉拢青年选民,为统一俄罗斯党争取青年选票;承担统一俄罗斯党青年工作委员会的职责,制定党的青年政策;大力推动议员的年轻化,实现俄各级立法机构中青年议员占议员总数20%的目标;组建跨党派的青年议员组织,增进了解与交流。采取多种措施举行防范和对抗“颜色革命”的演练,维护现政权。

“纳什”与“青年近卫军”的共同点

“纳什”与“青年近卫军”都由克里姆林宫直接倡议成立,两组织意识形态和政治路线相近,都是有广泛影响力的亲政权青年组织,旗帜鲜明地打出拥护普京的口号,抵制“颜色革命”向俄罗斯蔓延。两组织为政权培养、输送了一批青年领导人,如前“纳什”领导人、俄杜马青年议员施列格尔,前“青年近卫军”领导人、统俄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鲁德涅夫等。两组织开展的项目,均成为俄国家青年工作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纳什”连续两任领导人先后转任俄青年事务署署长,正是在他们主政青年事务署期间,“纳什”的工作项目由自行运营转入俄青年事务署框架内,部分项目作为俄青年事务署品牌项目至今仍在运转。目前,在俄青年事务署署长、“青年近卫军”原领导人波斯佩洛夫的协调下,“青年近卫军”正与青年事务署积极合作,参与举办俄国内、国际青年交流活动。

“纳什”与“青年近卫军”的差异

“纳什”特点如下:

“纳什”采取松散的会员制,其举办的活动原则上对所有青年开放。较低的门槛使得“纳什”迅猛发展,在其最高峰时期“纳什”的参与者达20余万人。

“纳什”以政府资源为依托,借助庞大的会员体系,积累了强大的动员能力。“纳什”以其组织的大型亲政府街头运动著称。游行主题包括纪念重大历史事件、激发爱国主义热情,纪念传统节日、引起对爱国主义的关注等。比如,针对英国驻俄大使参加俄反对派举行的聚会,爱沙尼亚政府强行搬迁苏联战士铜像,“纳什”组织了对英国大使和爱沙尼亚使馆的包围堵截行动。“纳什”还组织游行活动对抗反对派青年组织的街头示威。因这些街头运动广泛吸引了媒体的注意力,“纳什”的知名度迅速提升,并成为同时期俄最受瞩目的青年运动。

“纳什”的组织能力还体现在举办大型青年活动上。举办至今的“塞利格尔”夏令营是“纳什”于2005年创办的品牌项目。夏令营为期两周,每年邀请俄政治家、学者和社会名流,为青年作关于“培养社会精英”和“振兴俄罗斯”的数场讲座。随着影响力的逐渐扩大,“塞利格尔”的参与人数逐年增加。

“青年近卫军”特点如下:

“青年近卫军”具有鲜明的政党青年组织属性。从属性上,“青年近卫军”是俄执政党统一俄罗斯党的青年组织,“纳什”是社会性青年运动。“青年近卫军”与政党的紧密关系是其最大优势。前主席格雷兹洛夫等统一俄罗斯党政要经常出席“青年近卫军”活动以示支持。更重要的是,与统俄党组织上的联系使得“青年近卫军”各地的分部可以获得当地统俄党党部在人、财、物方面的大力支持。2007年,在当地统俄党党部的推动下,莫斯科市财政为“青年近卫军”支付了6100万卢布的广告费。相比之下,“纳什”的地方分部缺乏固定资源,严重依赖于总部的经费支持。

“青年近卫军”组织结构更严密。与“纳什”的相对松散的由下至上结构相比,“青年近卫军”组织结构更加严密。该组织领导机构是16人组成的协调委员会,决议由“总部”(即秘书处)负责执行,另设有监察委员会负责监督组织运作。“青年近卫军”在章程中明确规定,成员需缴纳会费,以此可对全国成员的分布情况作出准确统计。“青年近卫军”还设有社会委员会,成员包括地方领导人、著名演艺界人士、体育明星甚至俄美“间谍门”主角安娜·查普曼等知名人物, 为组织提供咨询、建议,并争取公众支持。

“青年近卫军”在各大场合充当俄政权的先头兵。因“青年近卫军”组织行动力强,从而成为政权打压反对派、扩张影响力的先头兵。一是协助统俄党对拒绝执行党的路线的地方领导人施加压力,如2006年集会要求彼尔姆边疆区长官奇尔库诺夫下台。二是破坏反对派活动,如2007年在“另一个俄罗斯”联盟举行大会时,“青年近卫军”在会场外组织大规模示威抗议;据媒体报道,2013年,“青年近卫军”开发了针对反对派网页的程序,通过发送垃圾信息的方式瘫痪反对派开设的社交网络页面。三是在重大事件中发挥先头兵作用,在克里米亚入俄之初,“青年近卫军”即与统俄党同时进入克里米亚,吸纳当地青年组织,成立在克分部。2014年8月,克里米亚举行“塔夫利达2014”国际青年论坛,“青年近卫军”承担了论坛活动组织、志愿者服务等任务,该组织的旗帜高高飘扬在营地上空。

“青年近卫军”积极参与俄干部年轻化进程。目前,普京总统已62岁,当政14年,其执政团队中的同辈人已接近或达到退休年龄。同时,出生于苏联解体后的新生代青年已步入社会,他们成长过程中受西方影响较深,并擅长运用社交网络表达政治观点,发起政治活动。针对上述情况,普京在俄发起了干部年轻化进程。2010年,“青年近卫军”响应统俄党要求,年龄偏大的原领导人加塔罗夫去职。同时,“青年近卫军”积极培养和推荐青年精英参加俄杜马选举以进入政坛。在模拟俄议会选举的政治选秀活动“政治家工厂”中,“青年近卫军”推荐的“议员候选人”包揽了“杜马”统俄党党团的绝大多数席位,而“纳什”推荐的“候选人”仅夺两席。

“纳什”的缺陷与衰败

2007-2008年俄罗斯议会、总统选举是“纳什”最辉煌的阶段。“纳什”在全国大中城市的青年选民中举办了“我们的选举”活动,通过模拟投票选举的形式掌握青年对俄各政党的支持程度,呼吁青年为执政的“统一俄罗斯”党投票。2008年以后,“纳什”受到以下原因的影响,逐渐走向衰亡。一是“颜色革命”退潮,“纳什”假想敌日渐衰弱。俄政权创建“纳什”的初衷是针对席卷独联体国家的“颜色革命”。随着俄罗斯多管其下,“颜色革命”向俄蔓延势头得到遏制。在俄国内,2008年、2012年普京、梅德韦杰夫团队成功赢得选举,对俄国内局势掌控力进一步增强,“纳什”的假想敌、俄反对派逐渐式微。二是经费支持减少,组织改革失败。2008年选举季结束之后,“纳什”获得的经费支持逐渐减少,大规模青年集会的模式已难以为继。“纳什”新任领导人波洛维科夫不得不对组织进行了大规模改革,将“纳什”组织分解为项目制团队,每个项目团队、经费都相互独立,自主运作。各项目独立运行后境况不佳。由于缺乏协调,相似的项目彼此争夺经费支持和影响范围,反而两败俱伤。“纳什”开展的项目共19个,仅2008-2010年就有10个项目停止了运转。这一改革遭到了“纳什”各地方分支的抵制,“纳什”影响力逐渐收缩到莫斯科及周边地区。三是“纳什”激进的反西方、民族主义倾向已影响到俄与西方关系,超越了俄政权划定的界限。“纳什”在抵制西方“颜色革命”的过程中走向了反西方、民族主义倾向。“纳什”反对的“法西斯”并非专指新纳粹分子,而是将前苏东国家重新评价苏联历史的思潮统称为“法西斯”。在激进思想的影响下,“纳什”在对英国大使和爱沙尼亚使馆采取包围堵截的过程中发生了过激行为,包括占领《论据与事实》杂志社以阻止爱沙尼亚大使新闻发布会、袭击爱沙尼亚和瑞典大使馆汽车、袭击英国大使保卫人员等,迫使爱沙尼亚大使馆撤离家属、英国大使宣称生命受到威胁。当时,挪威连环枪击案凶手、极端主义者布伦维克在个人宣言中表示了对“纳什”理念的支持,也进一步损害了“纳什”的国际形象。同期,普京正试图改善与西方关系,而“纳什”的行为引发了外交纠纷,不利于俄这一外交方针的实施,俄政府不得不出面干预。据报道,俄外长拉夫罗夫曾会见“纳什”领导人雅克缅科,劝告“纳什”在活动中注意不要违反俄罗斯的国际义务。

2012年4月,前任“纳什”领导人、俄青年事务署署长雅克缅科会见“纳什”领导团队,宣告“纳什”运动终结。随后,在“纳什”成员基础上建立的“智慧俄罗斯”党没有得到广泛支持,在地方选举中惨遭败绩。2014年初,“青年近卫军”协调委员会联合主席波斯佩洛夫取代前“纳什”领导人别洛科诺夫就任俄罗斯青年事务署署长,这一人事变动象征着“纳什”与“青年近卫军”的竞争终以“青年近卫军”的胜出告终。

尽管“纳什”与“青年近卫军”两大组织的竞争结果已见分晓,但两组织的建立是俄执政党争取青年的有益尝试,二者工作各具特色,其经验、教训均有值得借鉴之处,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

(作者系团中央国际联络部三处干部)

猜你喜欢
纳什领导人俄罗斯
THE ROLE OF L1 IN L2 LEARNING IN CHINESE MIDDLE SCHOOLS
THE ROLE OF L1 IN L2 LEARNING IN CHINESE MIDDLE SCHOOLS
中共第一代国家领导人带头廉洁自律
文史春秋(2019年11期)2020-01-15 00:44:28
领导人这样说“健康”
中国卫生(2016年9期)2016-11-12 13:27:48
如何成为优秀领导人
领导人的访美瞬间
廉政瞭望(2015年19期)2015-12-23 02:36:56
另辟蹊径
环球时报(2014-10-08)2014-10-08 08:06:24
先救谁——原载俄罗斯漫画网▲
环球时报(2014-02-17)2014-02-17 23:53:35
同舟共济
环球时报(2012-02-06)2012-02-06 11:16:37
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