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忠国
电子社保:风筝飞得再高,也离不开连接的线
■文/张忠国
“通过手机就能查看附近社保机构的地址,查询他们的业务繁忙程度,实现及时就近网上预约办理业务。”
“去医院刷卡后,服务项目和金额都会通过信息反馈,看病更踏实了。”
……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电子社保”建设理念应运而生,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对社保业务流程的再造和优化,让传统业务经办不再受时间、地域、场地等诸多约束,社保服务方式变原来单一的信息发布,为社保机构、企事业单位和参保对象之间的信息互动。
运用信息技术提升社保经办的服务能力,是电子社保建设的关键。以社保政策为中心,形成多维、立体的服务环境,使社保经办服务越来越走向人性化、多元化。原先各个险种的业务单元、档案资料、基础信息由分散越来越走向集中,然后通过信息化技术进行优化重组,转化为有价值的信息,通过门户网站、咨询服务中心(12333)、移动应用(手机APP、微信)、自助一体化终端、短信平台、电子信息屏、数字电视等各类服务渠道发布,既方便参保对象及时就近办理业务,又提高了社保经办服务的效率。
通过电子社保建设,部份省市的参保对象通过各类公共服务渠道,实时了解每个社保服务网点的情况、哪些业务能网上受理、自己网上经办的社保服务进展如何。
随着电子社保的推进,各地社保经办机构对数据也不再满足于采集、集成、加工、存储的原始过程,而是通过基于数据的分析、挖掘,对社保相关服务对象的各种状态、行为进行感知、分析,通过计算、协同、共享、推荐等手段,为业务管理提供参考,为基金监管提供依据,为服务对象主动推送信息,使各类信息系统的服务对象获得良好的体验。
据了解,各地在建设电子社保的过程中,5项社会保险由各自分建逐渐走向一体化服务,社保业务经办也逐步由“一站式”服务向“一窗式”服务模式推进,即一个窗口完成各项业务的经办。虽然这种服务方式还在进一步探索和功能增强阶段,但最终希望达到的理想效果是:用户只需要通过社会保障卡,选择任何一个业务窗口就能便捷地实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各项业务办理;业务人员由原来专项业务的操作者,转化为综合服务的提供者,即不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具体的业务领域所限,主要负责业务的收集和结果的反馈,全业务处理过程由计算机自动控制,后台信息系统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但是,风筝飞得再高,如果离开了那根连接的线,也会失控。如果将信息化的各类服务手段比喻成风筝,而那根线就是社会保险的政策。目前全国各地的社保信息化建设百花齐放,各具特色。但无论怎样发展,社保政策仍是社保信息化建设的方针和根本。服务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业务的实际需求可以弹性变动,但社保政策却是不可动摇的根本。随着数据向上集中,社保内部之间的数据共享,应借助电子社保建设的契机,利用信息化手段和大数据的挖掘分析,实现社保政策的制定和顶层设计更科学、更精细、更准确,让社保的业务经办真正实现“放得下,管得牢”。
目前社会保险的业务由原来的县、市级统筹向省级、全国集中,实现部、省之间的业务联动;业务经办也由金保专网到利用互联网处理,实现和越来越多的外网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在社保领域开始了前端性的探索,使电子社保的建设成本更低、效率更高。
电子社保信息化的建设,促使社保的经办能力走向城乡服务一体化、大厅网络一体化、业务财务一体化、业务档案一体化,无论参保对象选择现场服务、终端服务、网络服务、移动服务,后台的信息都是高度集中、实时互动、同步运行的。安全性与原先社保业务在金保专网上的运行相比,也更具有挑战性。曾经有人说:“安全性是‘1’,系统功能是‘0’,只有在安全有保障的情况下,后面每增加一项系统功能,系统的价值就越大,但如果安全性没有了,那后面建再多的系统功能也等于‘0’。”所以电子社保在蓬勃发展的同时,安全保障也应当引起我们更高度的重视,如果把社会保险比作列车,那么安全和业务就是两条铁轨,只有双规稳固,才能确保列车安全稳定地快速运行。■
作者单位: 安徽省六安市人社局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