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长(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 德阳 618000)
成功在人: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工程透析
周明长(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 德阳 618000)
以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近10余年来的高强度人才工程建设实践和系列成绩为基础,文章从人才匮乏、人才工程战略取向、人才工程建设路径、人才工程成效透析等方面,详细而又深度地分析了人才工程的创新性建设及其总体成效,由此凝炼出“高水平师资队伍是学院科学发展大局中的‘第一生产力’”的办学精髓。这一经过长时期客观实践检验的“成功在人”的核心理念,对于进入深度改革阶段的全国高职教育,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人才工程 路径突围 成效透析 成功在人
2001年4月,以四川省建筑工程学校、四川省建筑职工大学、四川省城市建设学校三所学校为基础,组建起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从此结束了西南地区没有独立建制的建筑类高等院校的历史。2003年春,中国二重集团职工大学又整体并入,在校生总数突破5000人,学生规模已名列四川全省高职院校第一。但是,在此良好的发展大潮面前,如何尽快建成“一支数量充足、质量合格并能够迅速向高水平‘双师型’方向发展的师资队伍”,则成为了决定学院可持续发展的“第一问题”。事实上,近10余年来,学院始终将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全院发展大局中的“第一生产力”,始终坚持“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能动的要素”这个基本点,一步步地思考、探索、破解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这一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首要共性问题”。
2001年4月,源起于2所中专和1所成人高校的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刚一“揭幕”,就深知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道路上存在着一系列“大障碍”。比如,学院的主体原属于知名的“国家重点中专”,虽然在中专办学中有着较为深厚的积淀,但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规律不了解、不习惯、不适应;学院的总体教学理念依然停留于和留恋于“优质生源与小规模办学”基础上的中专时代,加上地处非中心城市,这一“特色思维”进一步强化了学院教学理念的滞后甚至“落后”;全院硬件、软件和教学能力的总容量也更加难以匹配学生“规模倍增”的基本需要;师资队伍科研能力弱、成果少,除少量教材和交流性教研论文外,公开发表的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论文极少,高质量的科研成果接近于零,可以说几乎没有真正的“科研”;从师资队伍结构看,除了数量严重不足外,高学历比例极低,没有博士,硕士仅1名,高职称少,没有教授,高级讲师共30余名,高素质少,在全国建设行业和同类院校中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教师非常缺乏。
在这一严峻局面下,基本建设要靠“贷款”来大规模展开、庞大的考生求学需求要持续满足、师资队伍的数量质量要“与时俱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项目要全面起步、管理体制机制要创新、发展规划要落实等,这些“重大问题”都事关学院生存和发展的命运,但当时的人力、财力、物力、精力极为有限,面对这“多线交织与相互制约”的重大问题群,学院到底“该怎么办”?在解决重大问题时又该“孰先孰后”呢?为此,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万众一心”地反复诊断后,既弄清楚了人才匮乏是制约学院高水平发展的“第一瓶颈”的最大障碍所在,又确立了要解决最大障碍“必须靠人”、事业发展“关键在于高素质师资队伍”的改革理念。因此,坚定不移地提出了“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是学院发展大局中长期性的中心任务”的人才工程战略。
在制定了具有前瞻性的正确的师资队伍建设政策和强力的保障措施后,学院坚定地采取了“内培外引”的建设途径,高强度地推进了“事业、感情、项目留人”的系列新措施,经过10余年来“实践—完善—再实践—再完善”的深度探索,终于建成了一支“数量充足、结构优良、质量一流、能力过硬”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一)“功能倍增”的内培工程
大规模、高强度提升校内师资队伍学历、能力、职称的“三大层次”是学院内培工程的三个基本点。
第一,投入巨资提升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早在学院组建前的2000年,在经费和人力高度紧张的情况下,学院就毫不犹豫地鼓励在职教师攻读硕士,超前拉开了学院“人才工程”的建设序幕。目前,第一批11名在职硕士均已经成为学院教学、科研、管理岗位上的中坚力量。2003年,学院正式出台“人才工程政策”,全面完善和优化了大规模培养和引进人才的激励措施,这一新政策的效应迅速显现。到2015年9月底,学院培养和引进硕士共计659名,全院专任教师中的硕士学历比例超过91%。这一历时15年、直接经费投入近2000万元的“学历层次提升”项目,实现了在全国土建类院校中专业课教师的“学历硕士化”目标。据统计,目前学院的硕士学历教师总数及比例,均居四川省和全国同类院校第一名。
第二,多方式提升师资队伍的能力层次。该项目主要是依托“校企合作平台”、以“工学结合”为主要途径,来强力提升专任教师的职业教育能力,以尽快构建起“高学历+高能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2007年以来,学院在师资队伍学历已经取得较大提高的基础上,发挥校企合作平台的多元化功能,启动了以培养和提高师资队伍工程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为中心的“能力双师化”项目。据统计,从2007年至2014年,全院共派出“进企业脱产工作半年至一年”的教师超过200人,占到全院专任教师总数的30%以上。同时,鼓励和资助具有较高学历和较强工作能力的中青年教师,积极报考各级各类建设行业“执业资格证”。2005年以来,共有120余名教师取得了各类执业资格证书。此外,学院还应四川省各级地方政府建设主管部门的邀请,共派遣46名教师到县级建设局业务类岗位挂职锻炼,此类任务更加有效地提高了部分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管理能力。
10年来的“能力层次化”项目建设,全面更新了师资队伍的“理论+实践”素质。截止2015年9月底,学院专业课“双师素质”教师比例约达85%,基本建成了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这支高水平队伍在2008年四川汶川“5·12”特大地震中接受了全面检阅,并因在抗震救灾中发挥出重大作用而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抗震救灾工人先锋号”称号。而且,学院“双师型”师资队伍全过程参与了校内灾后重建、校区迁建、“5·12”震区重建、甘孜州重点县镇建设、芦山和攀枝花震后重建等一系列重大工程,其工程实践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大提升。与此同时,在对高水平“双师型”师资队伍多元化培养后所形成“功能倍增”的基础上,学院建成了建筑工程技术、建筑结构、道路桥梁工程技术、工程测量 4个四川省教学团队,建成了应用英语、建筑材料工程技术、物流管理、钢结构工程技术4个四川省重点专业。另一方面,这支“双师型”队伍又为学院建成了具有仿真施工环境、再现施工过程、建筑面积达5万平方米的工程训练中心,开创了中国建筑类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新模式。该中心目前不仅发展为中国建筑类高职院校中规模最大的校企共建、工学结合的建筑工程训练中心,而且还成为了四川省和中西部地区建筑技能训练与建筑职业培训的主要“共享资源平台”。
第三,全方位提升师资队伍的职称层次。2007年以来,在师资队伍的学历、能力同步建设之际,学院大力创造各种条件为教师营造了职称晋升的综合环境,快速地推动了师资队伍职称结构的“高级化”。从2005年至2014年底,学院副教授净增长了2.3倍,专任教师中副教授比例达到25.7%;教授净增长36倍,专任教师中教授比例达到5.6%,学院教授总数居四川省高职院校第一位。与之同时,学院师资队伍中高级职称比例达到31%,居四川省高职院校师资高级职称比例第一位。目前,学院在全省和全国同类院校中率先形成了现任院级领导均具有教授职称、系主任基本上均具有教授职称或博士学位、教研室主任和骨干教师总体上均具有副教授职称或博士(生)的良好格局。特别重要的是,学院还全面建成了师资队伍中的核心团队。到2015年10月底,学院共拥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3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5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3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四川省教学名师5人。这一业绩无疑标志着学院的核心师资力量进入了四川省高职院校中的先进行列。
(二)“高层次、高能力、高质量”导向的外引工程
自成立高职学院以来,学院始终强调“硕士、博士并重”的高强度引进各类高级人才。自2003年6月引进第一名博士、教授的“双高”人才后,到2013年底,学院共引进24名博士。与此同时,学院激励中青年教师特别是新进的硕士脱产或在职攻读博士,动员博士进行博士后深造。至2014年底,学院博士学位教师达到37名,在读博士达41名。据统计,近10余年来,学院在“内培外引工程”方面,累计直接投入约6000万元。这一空前的“高层次、高能力、高质量”导向的内培外引工程,推动了师资队伍综合水平的超速提升,不仅满足了学院由5000名学生发展到1.7万名学生的教学需要,而且在全省高职院校和全国土建类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中率先实现了“学历、能力、职称”三层次的巨大突破。目前,学院具有博士学位、博士生学历的教师数居全省高职院校和全国土建类高职院校第一名。
(三)“多线并进”的重才措施
大发展必然伴随大问题。学院在超强度引进硕士及以上高级人才450余名的全过程中,又聚精会神地深化了“多线并进”的育才和重才的措施体系。
首先,全方位保障“事业育人留人”。凡是引进的博士,在享受博士待遇的基础上,学院优先为其划拨办公室和组建研究所,增配研究设备和基础资料,利用全院资源让其优先承担各类重点科研项目,全力资助其参加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会议,尽力让其全面参与校内外的相关专业研究事项,尽力为其减少一般性的日常事务,着力为其创造较好的科研环境。同时,为了发挥博士群体的各研究项目的集约化效益和进一步实现科研服务于学院及社会发展大局的需要,学院投资近7000万元,建立了结构技术、材料技术等4技术中心和建筑节能、测绘科学等8个研究所,为整个学院的工科类博士的协同研究开辟了更广阔的新空间。
其次,多元化培育博士群体的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以尽快加速博士群体全面成长为学院的“教学骨干、科研骨干、管理骨干”,确保学院事业发展有人、事业持续发展更有后备的高层次人才。比如,在教学改革方面,近年来各专业的精品课程、核心教材建设项目都有博士深度参与;为继续推进“国际化办学”战略,学院划拨专款资助11名博士先后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以及香港、台湾、美国、加拿大等境内外一流高校进修和访学;近7年来,学院先后共选调19名博士到四川省各县级地方政府部门挂职锻炼,在当地平均挂职管理岗位半年至一年,以快速培养其基层工作的经验和行政管理的能力。
第三,多渠道“感情留人”。凡是引进的硕士及以上高层次人才,学院以“入编、人事代理、合同化用人”的稳定方式,解决了近100名高层次人才家属的工作及部分博士的住房,为其创设了安心教学、专心研究的基础环境。另外,学院以不同方式开展高层次人才联谊活动,既增进了相互交流和合作,更极大地缩小了学院管理层与高层次人才队伍的“感情”距离。此外,学院近年来按照“全省领先、全国同类院校领先”的目标,持续加大科研项目的支持力度,竭力支持高层次人才申报各级各类科研成果奖励,特别是设立专项经费资助重要科研项目申报。而且,鉴于学院地处德阳,远离全省全国科研和学术中心的不利因素,学院还专门划拨经费资助高层次师资进行与成都、重庆等中心城市的科研信息共享和项目合作。
长期以来,学院矢志不渝地重视“高素质师资队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的基点,始终围绕“同步提高师资队伍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目标,持续深化了“既要教好书育好人,又要助推教师成为具备较高科技研发水平的相关领域专家”的人才工程建设路径。近10年来,学院巨大资源投入之后,迅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效。
(一)建成了一支“科技研发水平高、社会服务能力强”的师资队伍
近年来,学院以“雄踞全省高职院校之首”的高强度资助,不仅激发了师资队伍的科研积极性,明显地提高了科技研发的“投入—产出”效益,而且诞生出了一批在全省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研成果。
第一,开创了中国高等职业院校领衔主编地方系列标准的先河。
2005年,学院领衔申报了四川省重点科技项目《四川省建筑工程系列施工工艺标准》的研究与编写(05JB013-002),学院任项目总负责和首席主编单位。立项后,学院联合54家企业、组织166名建筑业界专业人士,成功编研出“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工艺规程”等13本、总计250万字的《四川省建筑工程系列施工工艺标准》(2007年开始在四川省内施行,2008年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全部正式出版)。该套标准既适应了国家新《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的要求,又能够适应四川省建筑行业的实际特点,从而较好地满足了四川建筑施工企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显著的经济效益,获得2011年“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此外,学院教师还参编了《建筑边坡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建筑与市政工程专业人员职业标准》等7部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第二,形成了一大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近年来,学院高层次科学技术研究课题立项数和成果数大幅度增加。2008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主研成员)、省部级项目3项;2009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主研成员)、省部级项目4项;2011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研成员)、省部级项目5项、中央高校专项资金项目1项;2012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研成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研成员)、省部级项目5项;2013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研成员);2015年,裴伟博士主持的《基于产权效率的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研究》项目(批准号:15CJY033)成为四川省高职院校中第一个“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据不完全统计,学院近5年以来的科研经费投入总额、获准立项的国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数,都位居四川省高职院校第一名。2011年至2014年,学院共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国家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与此同时,从2009至2014年,学院进入SCI、EI、ISTP、CSCD、CSSCI检索的论文,分别达30、307、63、67、44篇,这一优异成绩高居四川省高职院校第一位。
第三,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首先,诞生出一批四川省知名的建筑工程技术和职业教育领域的专家。以负责和参编《四川省建筑工程系列施工工艺标准》的教师为例,13个规程的负责人都是德阳市、四川省相关领域的技术研发专家和科研项目评选专家,参与各子项目编制的近100名以硕士为主体的中青年教师大都成长为德阳市、四川省建筑业领域的骨干技术力量,每年在四川省完成了数千万工程项目的技术指导和管理服务,为全省建筑业和城市建设贡献出了巨大力量。
其次,学院从2010年4月起,担任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土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持学校,在指导全国土建类专业建设与改革中发挥出了核心作用。此期,学院共出版29门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居西部地区第二名、四川省高职院校和全国同类院校第一名。
永兴县便江镇水南村五星组滑坡位于水南村五星组,滑坡体积为9.4×104 m3,滑坡自2013年6月出现变形开始,一直处于蠕动变形阶段,严重威胁滑坡下方水南村安置点76户310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潜在经济损失约4 865万元。本文通过对滑坡的基本特征、成因机制及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再次,建成了一批在全省甚至西南地区具有先进水平的技术中心。总投资3900万的结构技术中心,是西南地区唯一能实现三维动态加载实验的结构实验系统,具备静力、伪静力、拟动力、疲劳、三维地震波再现实验加载能力,总静、动载荷载最大等强大功能,以此为基础,建成了四川省高校校企联合土木工程结构应用技术创新基地、建筑施工应用技术创新基地。结构技术中心成功完成了“港珠澳大桥正交异性桥面板疲劳性能试验研究(国家科技计划支撑项目)”、“轻型木结构设计值确定方法(国家标准)”、“大跨度梁桁组合结构节点区模型试验(铁道部科技研究开发计划项目)”、“波形钢腹板钢混结合剪力键疲劳试验(重庆市重点课题)”、“大跨度桥梁关键构造损伤(世界最长、最宽多塔斜拉桥嘉绍大桥项目)”、“济南建邦黄河公路大桥模型试验”等20多个重大项目的研究任务,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又如,总投资800万的材料技术中心,具备对超细粉体、纳米材料等研究能力,由之成为了四川省高校校企联合“绿色建筑材料”应用技术创新基地。
(二)建成了高质量的全国高等职业教育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
2008年8月,学院成功担任“全国高等职业教育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的总负责和第一建设单位。在此后2年里,由胡兴福教授任总负责人的建设团队,进行了全面准备、重点研究和基础建设,2010年6月,“高等职业教育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作为第一批国家资源库项目正式获得教育部、财政部立项,中央财政投入建设经费750万元。作为项目主持单位,学院组织全国17所高水平的高职院校和7家知名企业的近100名专家,按照“国家急需,全国一流”的目标要求,全力面向专业布点多、学生数量大、行业企业需求迫切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领域,提供一流水准的教学资源服务,为全国相同专业的教学改革和教学实施提供范例、共享资源。该项目实现了“通过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推动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改革,扩展教与学的手段与范围,带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探索基于资源库使用的学习、培训等学习成果认证、积累和转换机制,为社会学习者提供资源和服务,增强职业教育社会服务能力,为形成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提供条件和保障”的综合性目标。到2012年底完成全部建设任务,顺利通过教育部、财政部第一批项目的验收,获得“理念先进、质量优良、功能强大、特色突出、管理规范、改革力度明显、服务领域广泛、综合效益巨大”的良好评价。而且,以该项目的建设、完善和运用为研究对象的《终身学习视野下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国家教学资源体系创立与实施》科研课题,获得2014年“国家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由于该项目的高质量和良好运行效益,大幅度提高了全国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与教学实施领域的信息化、现代化水平,因此又从教育部、财政部已通过验收的28个项目中脱颖而出,成为再次由中央财政资助的4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
(三)建成了土木工程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
2010年12月,学院依托“国家优秀级示范性高职院校”的综合优势,成功申报土木工程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成为四川省高职院校第一批2家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之一。这标着学院高水平人才培养平台建设的又一个重大突破。4年来,学院调集校内博士后指导教师6人,联合四川大学、重庆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川渝地区一流师资,共同进行博士后培养。目前,已出站博士后1名,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5名。2015年4月,学院又汇聚全省科技资源,建立起“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科技园”,该园各项任务得到顺利推进。这批高水平平台的建立,为学院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新条件。
(四)人才培养的“高质量、高就业、高成才”持续推动招生就业连续跨越
第一,学院近十年来的生源质量雄踞四川省第一。
自2001年以来,学院一直都是四川省招生量最大的高职院校。伴随师资队伍水平和综合办学实力的逐步提高,学院生源质量获得了大质变。2008年,学院录取线跃居四川省第二名;2009年至2014年,学院录取线均高居四川省第一名。2015年学院招生量突破6600人,录取线仍居四川省第二名。而且,2011年,学院在四川省录取的新生中,二本线上的人数超过15%,2012年达到25.3%,2013-2014年均突破30%,2015年达到66.7%。
第二,学院近十年来的就业质量雄踞四川省第一。
2009年,学院发展成为四川省高职院校和全国土建类高职院校中第一所年毕业生总数超过4000人的“大型院校”。当年,学院就业率达到98.1%,其中,毕业生进入行业骨干企业就业比例达到44.2%。从2010年至2015年,学院年均毕业生超过4500人,毕业生整体就业率仍然保持在95%以上,并且每年都有近40%的毕业生签约就职于国有大型建筑企业或行业骨干企业(详见下图)。比如,中建总公司、中国中铁、中国铁建、北京建工集团、华西集团、重庆建工等大型国有企业,每年约吸纳学院毕业生总数的30%。这一大批骨干企业已经将学院作为招聘专科毕业生的“必选单位”。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近6年毕业生就业情况一览表
与此同时,在高就业率的基础上,毕业生成才率也随之提高。由于毕业生凭借在校所学习到的扎实专业知识、过硬专业技能以及自身就业后的不懈努力,其中的一部分都快速地成长为所在企业的技术和管理骨干,在3~5年后就开始担任大型建筑企业的部门经理、项目负责人或技术主管;少部分毕业生还参加了国家大型重点工程建设,如北京国家体育场、国家游泳馆、上海世博会工程等。
由于人才培养具备和展现出“高质量、高就业、高成才”的良好成绩,2009年以来,学院连续7次被评为“四川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其中,2009年,学院成为四川省唯一荣获“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称号的高职院校;2010年,学院被评为2009~2010年度“全国毕业生典型经验高校”。在“史上最难就业季”的2015年5月,学院在四川省高校就业工作会议上专题作了“就业典型经验介绍”。
综上所述,近10余年来特别是“十二五”以来,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始终抓住“人”尤其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这一决定学院科学发展大局“第一生产力”的中心点,将“成功在人”的核心理念贯穿于学院各项事业的全过程,既全面保障了学院办学质量不断取得新突破,又强力推动学院在师资队伍的数量、结构、水平、业绩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而最为重要的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高教学质量、高录取线、高就业率、高就业质量、高成才率”等决定着学院综合实力的各核心要素之间,已经形成了持续的“多向互动、相互竞生”的强大“正能量集群”。可以预言,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的“人才工程”还将持续不断地释放出更为可观的“红利”。这些“红利”也必将推动学院继续强力引领四川省高职院校和全国土建类高职院校的全面改革和深度发展。
【责任编辑:苏东来】
[1]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教高〔2005〕35号) [B].2005-10-28.
[2] 教育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 [B].2006-11-03.
[3]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B].2006-11-16.
[4]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关于印发人才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川建院〔2003〕251号) [B].2009-11-27.
[5] 关于印发《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川建院〔2009〕132号) [B].2009-07-03.
[6]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档案馆.学院2005~2014年年度工作总结报告[B].
[7] 胡兴福.全国高等职业教育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总结报告[B].2012-10-30.
[8]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9] 马树超,郭扬.高等职业教育跨越转型提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10] 马树超.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历史的抉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11] 马树超,郭扬.新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改革的非凡成就和经验[J].职教论坛,2009(17):14-17.
[12] 陈解放.“产学研结合”与“工学结合”解读[J].机械职业教育,2006(12):34-36.
[13] 陈解放.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高职类型特色创新的抓手[J].中国高等教育,2008(6):24-25.
G64
A
1008-8784(2016)04-72-7
2016-06-19
周明长(1970—),男,四川德阳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城市规划、高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