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维翰
点影成趣:当代玉牌画影表现新颖的“妖神”
文 李维翰
很多的时候,对很多人来讲,好的作品,过目难忘。
近期在参与河南省玉雕技能考核的工作中,笔者看到了几件平面自然画影与点线创意结合的玉牌,顿感耳目一新。这是由河南南阳的玉雕新秀刘源远带来的参加考评的新颖手法作品。
短暂的交流之中,我了解到,刘源远致力于利用玉料材质的自然纹图,加以“点线影雕”而别出心裁的创作,主要针对独山玉、玛瑙等材料进行小件创作,这是为解决材质利用的一系列问题而发起动意的。
四大名玉中的独山玉,自古即受青睐,其色彩变化丰富,素有六大色系八十种色之称。丰富自然的色彩过渡,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近年来,雕刻业内在创作中多采用“俏色、顺色”等种种方式来探索,虽然略有成效,但仍感未尽人意。具体到了亦如雕刻玉牌这样的小件作品,尤其感觉创作效果“非花即乱”,浅雕不明显,浮雕会跑型,圆雕更叵测,每件作品似乎都留有遗憾。
独山玉 《荷上清风》 刘源远/作
独山玉 《自清》 刘源远/作
独山玉 《甜蜜蜜》 刘源远/作
独山玉 《顺》 刘源远/作
刘源远感到,有必要对独山玉,抑或对图纹丰富的其他材质进行更深层的人文表现的艺术发掘。
他潜心于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经常向南阳师范学院华夏玉文化研究院的江富建教授请教。他结合创作实践认识到:“独山玉、玛瑙等材料目前的遗憾,在于挖掘内涵的人文意境,但没有人给它这样的机会。更多的时候,人们只是把自己的雕刻技艺机械地强加于它。”
那么,玉材丰富的色彩,大自然的天然馈赠,何时方能广结善缘?玉雕业界设计思想的那“美妙一念”何时闪现?
终于,在刘源远的创意中,出现了“点线影雕”的想法。细观此类作品,由内到外,都蕴藏着一种独到的创作理念。它不仅突破了传统的线刻技艺,而且立足于丰厚的传统人文,力图以思想意趣取胜,走出以“细而再细”的表现手法的纯美工艺。
独山玉的切面,色彩多有画意。而绘画中的几种常见形式,大多为横、直、方、圆和扁形的平面为基础。如果把独山玉切为这样的平面,同时配合它的画意感,进行“画龙点睛”式的微雕又会如何?这便是刘源远进行“点线影雕”创作的一个重要着力点。
他抓住了这一发力点,并基于“平面设计”这种国际化的造型思维,对传统的玉材“由质及色”进行全新的审视,从美学高度把玉的平面雕刻创作作以全新的考虑。玉器微雕书画由来已久,但一直停留在表现铁线描和国画的效果上。若想凸显更高要求下的特殊效果(譬如在平面上营造的立体感),不是传统的一般的技法就可以奏效的。
独山玉 《禅香》 刘源远/作
多色性的独山玉料,每一块都给创作者以极大的挑战性,这也是“点线影雕”创作在发展过程中,不得不逐步融合古今中外多种绘画为基础的原因,从而也使它有别于传统书画的微雕线刻,形成了特有的“点线影雕”技法。
与传统的书画微雕有固定雕法所不同的是,“点线影雕”在创作中不只局限于技法。它“无法为法”,追求合适;不求形式,只求效果;偶感之间,随手拈来;似有神启天纵,妙手丹青之趣。
“点线影雕”常借助圈色、借色、联色、半联色等手法,再嫁接对画面深刻的人文感悟,能很自然地把玉、人、人文精神融为一卷。达到美玉如画、妙趣天成、人文至上的效果。
求直观,求完美,只为感动。宁向直中取,不向曲中求。以此形成了“点线影雕”创作的特色。这便是刘源远的创作追求,如此也很容易地把它与玉雕的传统作品有所区别。
交谈中,也听到刘源远谈起自己的困惑:一直有朋友在问,这还是玉雕吗?他听后也想反问:难不成它是绘画?!我建议他,坚持自己的特色,走艺术创新之路,创自己的特色微雕,多方向拓宽作品形式,方大有可为。
如果,在大家眼中,“点线影雕”不意成为玉雕探索的“妖神”,那么,我们希望这个“妖神”触动的是您的灵魂,是一次艺术感受的碰撞与交集。然而,我更愿意相信,这也正是“点线影雕”创作的难能可贵之处,因为,难得的是起步。
相信“点线影雕”在艺术的形式上会更进一步完善、拓宽、厚积、升华。愿“点线影雕”的系列作品越做越好,为我们展现出当代玉雕更美好的人文情怀。
李维翰
笔名唐风,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玉石雕刻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玉雕艺术评论家,玉器专家和玉文化学者,徐州玉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
1972年入徐州玉雕厂做学徒工,相继做过技工、设计员、技术科长、工艺师、厂技术负责人;1978年完成多项玉雕创作设计,参加江苏省工艺美术表彰大会,获得省政府嘉奖;1981年研修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特种工艺系进修雕刻专业。
擅长玉器制作设计、鉴定鉴赏、专业评判、理论研究;专注于收藏古代玉器,研讨中华民族玉、玉器及玉文化的现象;2011年专著《唐风说玉》出版发行,录入国内十多所高校文库。
现任《中国玉雕艺术》《天工》《鉴宝》《收藏与投资》等杂志副主编、专家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