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丙元
(山东省青少年研究所 ,山东 济南 250103)
论文化多元化背景下的共青团话语系统建设
■ 刘丙元
(山东省青少年研究所 ,山东 济南 250103)
【摘要】话语作为语言和意义的结合体,是共青团联系青年、影响青年的重要途径和载体,因此有效的话语系统建设是增强共青团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必要路径。 增强话语影响力,实现与青年的有效沟通,是共青团赢得青年的基本前提。在话语渠道多元化的今天,谁能实现与青年的无障碍沟通,谁就会对青年产生真正的话语影响力,成为影响青年成长的真正话语主体。共青团必须加强其话语系统建设,不断扩大其话语影响力。为此,共青团的话语模式应突出青年个性,在话语风格上朴素而真诚,在话语策略上化宏大叙事为具体言说,在话语载体上多样而开放。
【关键词】文化多元化共青团话语系统话语影响力
话语作为语言和意义的结合体,是共青团联系青年和影响青年的重要途径和载体,因此有效的话语系统建设是增强共青团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必要路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文化结构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变化,文化多元化渐成趋势,而人们尤其是青年话语模式的多元化又是社会文化多元发展过程中的典型表现之一。在此背景下,如何才能实现与青年的有效沟通,使共青团成为影响青年的话语主体,是当前共青团工作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试图对此进行一些探讨。
一、话语多元化发展及其对共青团话语影响力的挑战
20世纪的哲学经历了语言学的转向,这一转向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科学的发展,使各个学科逐渐意识到将话语分析作为研究社会变化和社会问题的一种方法的重要性。所谓话语是由两个相互依存的部分组成的,一是话语内容,也就是言语者表达的核心内容或主观意思;二是话语形式,也就是言语者借以表达思想的形式。简言之,话语既是语言和意义的结合体*参见但昭彬:《话语权与教育宗旨之共变——中国近代教育宗旨的话语分析》,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5页。,也是一种社会实践方式。所以,受群体或个体特点、语境、意义传输需求等因素的影响,主体在使用话语时总是表现出较为固定或习惯的格式或套路,再加上特定的话语内容等就构成了主体特有的话语系统或体系。话语作为人类信息传递的载体,与人类历史联系紧密,离开话语无历史,同样,也无历史之外的话语,话语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除了经济社会的变革外,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以致社会文化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这一趋势日益明显。文化多元化的过程也是话语模式多元化的过程。人们不仅有了更多话语表达和传播的渠道、方式,也有了传播不同话语内容和意义的权利与自由,从某种意义上讲,任何人都可以成为话语主体。在此背景下,青年的话语发展反映出明显的时代特点,更加分化的话语社团和文化语境使青年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等在具有群体共性的同时,也日益反映出更多和更明显的差异性。而青年语境多元化的现象意味着影响青年发展的话语源亦呈现多元化趋势。这一不争的事实无疑使共青团教育引导青年的工作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文化多元化所带来的话语多元,使共青团之于青年的话语影响力面临被其他话语主体削弱的危险。毋庸置疑,在话语多元化的今天,谁能在了解青年话语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成功进入青年的话语语境,实现与青年真正无障碍的沟通,谁就会对青年产生真正的话语影响力,成为影响青年成长的真正话语主体。
我们必须承认,话语虽然是交流的工具,但若主体间语境不相融,意义表达方式相去甚远,也可能成为彼此沟通的障碍。教育引导青年是共青团的重要职能,而教育引导的有效性则表现在青年不仅对共青团所传递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能够认知,而且还要认同。如果共青团在工作过程中不能与青年实现话语上的相容、相通甚至产生话语沟通上的障碍,就必然导致信息传递的失效,即使共青团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将特定的意义传播开去,青年可能会对这些信息加以认知,但未必真正认同。如果不能对青年产生真正的话语影响力,共青团也就很难说是真正意义上的话语主体。
二、话语模式重构是增强共青团话语影响力的基本路径
话语主体的多元意味着话语模式的多元,对于受众而言,他们关注何种话语主体及其传递的信息又往往基于其对话语模式的选择和接受。因此,建构什么样的话语模式才能有效传递信息并切实影响受众,就成为文化多元化时代各种话语主体必须努力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共青团概莫能外,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在语境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加强共青团的话语模式及其影响力建设,实现与青年的有效沟通,是共青团赢得青年的基本前提和必要路径。
那么,共青团应该建构一种什么样的话语模式才能有效增强其影响力呢?毋庸置疑,只有当共青团的话语不仅能为青年所欢迎、接纳,而且还表现出青年组织的独特优势和话语魅力时,才会在话语多元化的境遇中不被其他话语所淹没甚至取代,而成为教育引导青年的有效实践方式和途径。也就是说,有效的共青团话语模式必须突出青年个性。所谓个性,即指个人、群体或组织的独特性,而这种独特性又表征着个人、群体或组织的主体性亦即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等。鲜明的个性因突出了有别于他人的特质,所以更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话语的个性亦是如此。事实上,无个性的话语往往使人厌倦,难以引发人们的文化共鸣,对他人也就产生不了吸引力和影响力。所以,共青团的话语模式建设应该强调重塑其鲜明的话语个性。当然,当我们把目光锁定在共青团的话语个性上时,切忌肤浅地诠释个性。个性化的话语模式并非是要追求“另类”,也不是要舍弃其严肃性,而是在活泼而有个性的表达中阐释严肃的内容和思想。同时共青团的话语个性应该鲜明地表征青年所独有的激情、热情和活力,鲜明地表征青年不拘一格创新和勇于挑战的特质,只有这样的话语模式才会与青年的文化语境产生交集、产生共鸣。基于此,青年有自己的话语模式,共青团也要有自己的话语模式,而后者又必须设法做到与前者的语境共融。
富有个性的共青团话语模式应表现出作为生命个体和青春活力组织的自在与张扬,而不是适合于各种场合的话语范式;富有个性的共青团话语模式应体现出青年的独立思考,而不是因循众人的惯常思维。一旦话语脱口而出,便是青年内心的真实反映。只有这种富有个性的话语才能引发人的思考、振奋人的精神。王蒙曾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上撰文说,我们讲究文风话风,不是为了形式上的漂亮与红火,而是为了最真诚、准确地表达我们的思想观念。话语文字有了个性,才有了最真诚、最动人的共性,才能发挥凝聚人心、推动事业的作用[1]。其实,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现象,数不清的无个性的报告和演讲总是让我们昏昏欲睡,归结起来,它们毫无例外地是在呈现共同的话语特征:刻板、呆滞、僵化、机械,显示的内容空泛、教条、堂而皇之且充满硬性说教。如果再碰到一个语调单一乏味、了无激情的表达者,那无疑是一种对人的精神的折磨和伤害。这种情形,可以说我们每个人都体验过。很多共青人就是在这样的话语情境中消磨了自己的话语个性。当人们忍受了那些枯燥的言语说教与劝谕,听惯了虚肿的慷慨激昂,就会对千篇一律的陈词滥调感到麻木。可以说,只会套用“安全”话语范式必然导致自我话语范式的消亡,当自己只是他人话语的传递者时,自己也就失去了话语主体的地位和影响力。
三、文化多元化背景下共青团话语系统的基本建构策略
突出青年个性只是为凸显共青团的话语主体特征奠定了基础,而要使话语真正成为引发青年共鸣、直击青年心灵的有效信息载体,建议共青团从以下方面对自己的话语模式进行系统建构。
(一)共青团的话语风格需朴素而真诚
共青团所进行的事业无疑是神圣的,但神圣的事业要想获得青年的认同和支持,就需要共青团用话语去解释这一事业的神圣并打动他们。究竟如何解释和传递这种神圣性,不同的时代往往需要采用不同的话语风格。神圣化的政治运动在我国的特殊时期曾起到了无以替代的作用,但在信息网络化和语境多元化的今天,单靠神圣化的政治运动已经很难直击青年的心灵了。其实,神圣的事业亦可用朴素的话语表达来获得青年的认同。事实上,真正神圣的事业也必然是为民的事业,为民的事业也必然是道德的事业。而道德是朴素的,是不需要妄加修饰的,正如卢梭所言:“装饰对于德行是格格不入的,因为德行就是灵魂的力量和生气。”[2]只有朴素的话语才能更为直白地显示出沟通的真诚。真诚是人际互信的心理基础,没有真诚,人们的社会生活和交际就会陷入信任危机,因为信人则己诚,疑人则己诈,社会成员彼此之间一旦失去了对常态诚实、合作行为的期待,人际关系就难以再有真正的道德联系和约束[3]。同样,共青团在话语传递过程中自然流露出的朴素与真诚,使青年看到了话语主体与话语真实意思之间的肯定性关系,并由此产生信任,从而使通过话语实现共青团与青年的心灵互动成为可能。因此,能否做到“朴素的真诚”是共青团话语能否真正有效影响青年的重要前提。这就要求共青团不仅要在话语使用中通过朴素表达来体现真诚,而且更应使朴素和真诚成为共青团话语的一种风格。要形成这样的话语风格,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首先,共青团话语目的要真诚。共青团使用话语传递信息的目的是为了青年和事业的健康发展,为了引导青年参与美好和谐社会生活的创建,为了引导青年通过参与社会运动过程走向成熟,进而成为我国伟大社会主义事业真正的接班人。这是共青团话语的真实目的,而这种真实目的需要通过话语风格真诚地表达出来。唯有真诚地表达出话语的真实目的,共青团的话语才会在赢得青年信任的基础上赢得青年的认同。事实上,基于真实的以青年和事业健康发展为指归的工作目的,并且共青人在工作过程中为了能更清晰地表达这一真实目的,也只能采用符合青年需求的真诚话语形式,因为手段总是为目的服务的,目的的真诚内在地规定了话语的真诚。真诚朴素的表达使共青团的话语给人以亲切、真实的感觉,从而也使青年感觉到共青团就在我身边,值得亲近、值得信赖。
其次,共青团话语要坚持实事求是,不夸大、不虚饰。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论述权威问题时深刻地指出,只有负载真理才会成为真正的权威。能否真实地反映存在是真理与否的关键。如果说基于真诚的目的是共青团从动机和内容上展示真诚话语风格的话,那么避免夸大和虚饰、坚持实事求是则是共青团在话语使用过程中捍卫自己真诚风格的另一途径。其实,如前文所述,目的的真诚内在地规定了共青团话语的真诚,这种真诚既包括话语方式的真诚,也包括话语内容的真实,否则共青团就会使真实的话语目的无法得到确证。毋庸置疑,共青团工作不可能没有疏漏,也不可能没有失误甚至错误,有些工作可能会劳而无功,有些工作也许会行而无果,我们追求完美但也不回避工作过程中的瑕疵或缺陷。共青团话语要展示共青团的真诚就是不仅要讲成绩,而且亦敢于面对不足。既要让青年感受到共青团对其健康发展的积极意义,也要让青年看到如果有他们的积极参与会使更多人受益;既要激励青年追求理想和完美人生,也要鼓励其做一个平凡的好公民。共青团在话语表达中坚持实事求是,就是避免给青年提供虚妄的信息,避免使青年脱离社会生活现实来评判共青团及其工作,避免使青年对共青团及其工作形成刻板印象。
最后,共青团话语的真诚需要真诚的共青人。就具体时空中的共青团工作及其话语实践而言,怎么说、说什么取决于具体的话语主体,换言之,共青人的话语行为实践最终将决定共青团话语的风格,故而,共青团话语的真诚需要真诚的共青人。作为话语执行主体的共青人在具体工作实践中的落实情况最终决定着共青团话语真诚风格的实现程度。(1)共青人的真诚体现为知性真诚,即共青人在认识上应把服务青年、赢得青年、传承党的事业作为自己的专业责任,这种责任感既是共青人的一种职业素养,也是共青人赢得青年信任的基本前提。就像美国学者索尔蒂斯(Jonas F. Soltis)所指出的,一个人成为一个专业的成员,他或她就加入了一个历史悠久、带有一般目的、从事实践的社团,而他必须努力达到这个目的才能算是这个专业的成员。在医疗事业里,这种一般的目的是促进健康,而在教育事业里是促进学习。违背这种责任是不合乎专业的行径[4]。专业责任使共青人忠诚于党的青年事业并为此而努力奋斗,因为对这种专业责任的内心认同与积极承担使共青人把为党赢得青年视为一种事业。只有当把职业视为事业的时候,共青人才会有深沉而持久的话语真诚,因为事业比职业更需要一种发自内心的执着。(2)共青人的真诚体现为道德真诚,亦即在工作过程中共青人应表现出对共青团所秉持和倡导的理想信念的虔诚与身体力行。“谁要是想赢得信任就必须参与社会生活,而且能够把他人的期待发展成为他自己的自我表现。”[5]在理想信念上只说不做就会在引导他人时缺乏说服力,这是一项基本规则。共青人表现出名副其实地躬行其所信奉的一切或信奉其所躬行的一切,不只是为了表达共青人的道德真诚,同时也能够满足青年的道德角色期待。用自己觉悟的道理让青年产生道德觉悟,是共青团用话语和行动传播真理的最朴素方式,也往往能产生撼动青年心灵的持久影响力。
(二)共青团的话语策略需化宏大叙事为具体言说
共青团是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组织,党的政治纲领决定了团的奋斗目标,而党的政治目标往往是以宏大叙事方式呈现的。所谓宏大叙事,“是针对整个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所进行的大胆设想和历史求证,它的产生动机源于对人类历史发展前景所抱有的某种希望,总要涉及人类历史发展的最终结局,总要与社会发展的当前形势联系在一起,往往是一种政治理想的构架”[6]。因政治目标的宏大性,党的话语也就常常呈现宏大叙事的特征。受其影响,共青团在话语风格和表达方式上也往往承袭了这种话语特征。无疑,这种话语方式在我国的特殊时期有着强大的号召力。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和经济、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我国人民的社会生活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宏大的目标更是融入了人们纷繁复杂的具体生活和境遇发展过程中,日常生活和个体当下的境遇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社会内容。由此人们的话语内容和表达方式应由宏大叙事转为对具体生活和发展诉求的表达。尤其是信息社会的发展使人们的话语表达更加细微化和碎片化,这在当代青年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另外,在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下,很多青年人对宏大叙事式的话语也存在一定的排斥心理,以致对以这种话语表达方式所传递的信息产生了一定的接受障碍。因此,为了使共青团话语与青年语境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话语心理相容,共青团在话语策略上必须化宏大叙事为具体言说。
共青团的话语策略要以赢得青年的“认同”而非“认知”为目标,就必须围绕话语内容联结起组织与青年具体生存、生活相关的图式。图式包括心理图像原型和行动脚本两部分。以理想信念图式的组织为例,青年的认知系统中往往存有观察到的或实际经历的具有理想信念的人的心理图像或者行动事件原型,共青团应积极帮助青年将这种心理图像转化为具体的行为实践模式即行动脚本,同时把具有理想信念的人物榜样形成视觉化的原型提供给青年。也就是说,共青团需要更多地将具体的理想信念叙事方式作为具体策略,而非倾向于理想信念的说教。尤其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具体言说的叙事应用不能只停留在“独白”的层面,而应更多地体现对话性。因为独白式的具体叙事话语会使青年内在的经验、观点、立场失去展示和发声的机会,使其在话语交往中处于被动、别无选择的接纳境地。一旦缺少了对话,就往往会使青年感觉共青团的话语有些狭隘、专断以及缺乏生趣。
化宏大叙事为具体言说要采用对话式的话语策略,将青年视为话语交际的主体。在这种对话交际中,共青团的话语策略强调的是青年个体价值、观念等认同的建构和发展,其中最关键的特征是:共青团要引导青年持续地参与到与团组织的对话过程中来,而非简单地通过话语信息传递要求青年接受某些规则或信条。这里特别需要指出,只有当用于建构青年个体价值、观念等的那些词语、语言以及论述形式被认同,并且能够在参与者之间分享或共有,引导青年参与对话的过程才有可能实现。因此,共青团要想有效地应用对话性的具体言说式叙事,就不能让青年在此过程中去想方设法地揣测或讨教,更不能让青年感到共青团是某些预设价值、观念、立场的独享者或专有者。对话性的具体言说式话语能使共青团拉近与青年的心理距离,使青年感到共青团是在和他们一起探讨问题,而不是强加和要求。只有在这种话语过程中,青年内在的自我说服动机才会被激发出来,其声音、观点乃至自我观念和认同才能得以展现。另外,对话性的具体话语交际既有利于共青团与青年世界中的多元声音交汇,从而能更全面、深入地了解青年,也有利于共青团在吸引青年参与对话和讨论的同时,掌握教育引导青年的主动权。
(三)共青团的话语载体需多样而开放
要想从整体上增强共青团的话语影响力,除了进行话语模式、策略等方面的建设外,还需要加强共青团的话语载体建设,以增强其话语渗透力、辐射力。载体建设水平不仅体现着共青团话语的传播速度、覆盖面,更体现着共青团话语的传播能力。
首先,共青团的话语载体必须实现多样化。尽管整个青年群体有着自己较为一致性的语境,但青年群体内部的不同子群体又有着差异明显的子语境。与不同青年进行有效沟通,就先要进入其语境,因此共青团的话语载体建设必须在多样化上下工夫。亚里士多德曾言:“一只燕子或一个好天气造不成春天,一天的或短时间的善也不能使一个人享得福祉。”[7]同样,共青团的话语载体单一必然降低其话语影响力。共青团应充分利用各种载体最大化地扩展话语受众。现代媒体形式丰富多样,每一种媒体都联系着数量不等的青年受众,失去一种媒体阵地也就意味着失去一个影响青年的话语机会或渠道。因此,共青团需要整合资源,努力增强各种媒体承载自己话语的能力,打造具有共青特色的媒体阵地,保证多渠道发声、多途径交流、多样化展示共青团的话语魅力,以多种话语形式吸引和影响青年。
其次,共青团的话语载体建设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尽管目前的话语载体多种多样,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各种各样新型的信息传播方式会不断涌现,这就势必导致原有媒体形式信息传播的效果受到影响。青年是对新生事物最为敏感的群体,新的媒体形式也往往最受青年欢迎,传统的媒体形式往往最先被青年所淘汰。因此,共青团的话语载体建设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时刻关注媒体产业的发展变化,适时调整话语载体形式和话语传播方式,及时反应,避免出现话语盲区,尤其是在青年最喜欢的媒体领域绝不可失声。
最后,共青团的话语载体必须实现开放化。实现话语载体的多样化、时代化是共青团占领话语阵地的第一步,也是共青团展示自身话语个性、营造共青特色语境的前提和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能增强共青团的话语影响力,要使共青团的话语载体真正发挥作用,还必须实现开放化。共青团话语载体的开放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载体的内容要公开面向更多的青年受众。应充分体现青年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只有向广大青年开放,这种载体才会成为青年寻觅共青声音的好去处。根据笔者组织的课题组调查了解,目前共青团自办刊物、报纸等较多,但多为内部刊物,发行量有限,且局限于共青团组织内部;共青团的网站建设较为滞后,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更新缓慢,多数青年几乎从不浏览共青团网页。这种现象反映出团的话语载体较为封闭。(2)载体在形式与内容上要生动化、生活化。共青团的话语载体既要体现共青特色,又要反映青年大众化的社会生活;话语形式既要体现生动性,又要紧扣严肃主题,更要达到青年喜闻乐见的效果。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与青年语境的有效衔接,吸引青年的眼球,牵动青年的神经。(3)载体要坚守共青团话语的独立意识,充分展示和捍卫共青团话语的个性。坚持独立并非自我标榜,而是在众语喧哗中保持自我、担当道义的品格,是对共青团特色和青年权益的坚决维护。个性鲜明是赢得青年尊重的重要心理基础。(4)载体要坚持思想上的吐故纳新,追求创新与超越。作为话语载体,开放性最重要的一个标志就是思想开放,这种开放不是毫无原则地吸纳,而是基于理性的一种思想创新和超越,它最根本地体现了青年人的本质,同时也是共青团话语载体的标志性所在。可以说,没有开放的话语载体,共青团也就没有有效发声的阵地;没有走进青年的交际圈,共青团也就没有真正的话语影响力。开放给共青团的话语载体发展带来了活力,也给共青团通过话语载体建设赢得青年的信任增添了动力。
[ 参 考 文 献 ]
[1]王蒙:《文风与话风》,载《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1月6日。
[2]卢梭:《论科学与艺术》,何兆武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2页。
[3]刘丙元:《论道德教育的真诚》,载《教育科学研究》,2011年第1期。
[4]乔纳斯·F·索尔蒂斯:《论教学的品德和实践》,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86年第3期。
[5]尼古拉斯·卢曼:《信任——一个社会复杂性的简化机制》,瞿铁鹏 李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82页。
[6]程群:《宏大叙事的缺失与复归——当代美国史学的曲折反映》,载《史学理论研究》,2005年第1期。
[7]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0页。
(责任编辑:邢哲)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多元文化时代青年话语模式发展及其德育话语系统建构研究”(课题编号:13YJA88004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丙元,山东省青少年研究所副所长,教授,教育学博士,主要研究青少年德育理论与实践。
收稿日期:2016-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