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网络流行语粗鄙化对策分析

2016-02-09 15:24管淑侠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6年5期
关键词:流行语网民词语

■ 王 洋 管淑侠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北京 100029)



青年网络流行语粗鄙化对策分析

■ 王洋管淑侠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北京 100029)

网络流行语日渐粗鄙化,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就创造主体而言,多为文化水平参差不齐而喜欢追求新奇的青年人;就使用目的而言,多为标榜时尚、宣泄负面情绪;就应用平台而言,主要在具有虚拟性和娱乐性的网络上;就社会环境而言,转型期社会矛盾激化、年轻人思想观念西化。为遏制这种趋势的进一步发展,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网络监管,建立“粗鄙词语过滤器”,对各类应用平台进行分层管理,加强语言检测,进行网络语言规范,引导青年正确使用网络,净化网络语言环境。

青年网络流行语粗鄙化网络文明

随着网络的大规模应用,独具风格的网络语言应运而生,甚至离开网络这一原始载体进入现实生活。网络语言具有时尚新颖、生动活泼等特点,然而其粗鄙化倾向也不容忽视。

一、青年网络流行语的粗鄙化趋势及其消极影响

(一)网络流行语粗鄙化的界定及标准

对于“流行语”一词的诠释,学界尚未形成统一看法。按崔蓬克的观点,流行语是指在一定时期的某语言社区内,反映社会热点和社会心态,具有民间性、可复制性、传染性和变异性的新生语言单位。网络流行语就是以网络为语言社区的流行语[1]。

网络流行语的粗鄙化是指在各类网站、论坛、社交平台上被广泛使用的词汇低俗不雅、违背社会道德规范。《咬文嚼字》编辑部每年都要评选出“年度十大流行语”,从其评选标准、网民对评选结果的争议可以看出网络流行语的粗鄙化趋势。

《咬文嚼字》对年度流行语的评选标准有三个:流行度、规范度、文明度。“流行度”指该流行语的使用频率;“规范度”指不收录以谐音游戏等手段创造出来的词语;“文明度”指不收录低俗不雅、不符合社会道德的用语。在评选标准中单列“文明度”一项,可见流行语的“不文明”已成趋势,需要相应的规则将其筛除。《咬文嚼字》编辑部每年公布“年度十大流行语”后,都会引起网民的争议,原因在于编辑部筛除了一些“流行度”非常高但却不符合“文明度”标准的词。例如,2012年“屌丝”意外落选,2014年“约吗”因低俗而出局,都引起了广大网民的不满。网民对于低俗流行语的坚决捍卫,反映了网络流行语粗鄙化这一事实。

(二)粗鄙化流行语的消极影响

第一,粗鄙化网络流行语损毁了道德境界的崇高。网络流行语朴实、接地气,便于较低社会阶层人的理解和交流。社会生活中的市井语言也有较强的社会认识价值,体现社会的道德境界。但粗鄙化的网络流行语直接损毁和侵蚀了生活中的伟大与崇高,拉低了社会道德的平均水准,易于招致社会整体的精神塌陷。第二,粗鄙的网络流行语正在影响公开出版物、主流媒体的审美旨趣。例如,“屌丝”这一明显带有低俗趣味的词汇甚至登上过“大雅之堂”:2012年11月3日《人民日报》第5版特刊“畅怀”栏目中一篇名为《激发中国前进的最大力量》中运用了“屌丝”一词[2];腾讯新闻发表《屌丝,庶民的文化胜利》[3]。《人民日报》素来象征着严肃,腾讯新闻是中国首屈一指的网络新闻应用媒体,粗鄙的网络流行语对他们的“入侵”,使抵制网络流行语粗鄙化、规范网络语言迫在眉睫。第三,粗鄙的网络流行语降低了人们的理性思维能力和判断力。网民在网络社交平台或论坛上陈述事实、表明态度时,如果是对社会、他人、政府机关、国家政策不满,则往往会表现为宣泄失落与迷茫。在陈述完事实后,一个网络流行语“然并卵”的出现,对身处社会多重矛盾、欲自立又无自立能力的青少年影响很大,往往因情绪的负面影响妨碍他们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导致错误判断。更有甚者,在学术理论网站上也不乏网络低俗语言,影响了人们的理性思维能力,使学术争论沦为泼妇骂街。第四,粗鄙的网络流行语也影响了我国青少年的语言使用。当下中小学生们上课回答问题、课后写作业甚至考试写作文时都离不开网络流行语,其中很多是些粗鄙的流行语。青少年的世界观、价值观尚未成型,是非分辨能力低,模仿能力强,这些毁三观的网络粗鄙流行语极易误导青少年。

二、青年网络流行语粗鄙化的原因分析

(一)创造主体的特点

第一,网络词语的创造主体大多是泼辣大胆、喜欢彰显自我的青年人。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6年发布了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其中分析了中国网民的年龄结构: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以10-39岁群体为主,占整体网民的75.1%,其中20-29岁的网民占比最高,高达29.9%;10-19、30-39岁群体分别占21.4%、23.8%[4]。中国网民以年轻人为主体,青年人泼辣大胆、喜新犀利,喜欢挑战传统、彰显自我,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追求。“粗鄙化”的语言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年轻人表达个性的需求,给人以落拓不羁的江湖感、颠覆传统的叛逆感。因此,在网络流行语的创造过程中,粗鄙化的语言成了年轻人常用的素材。第二,网络词语创造主体的文化程度参差不齐,且整体偏低。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分析了中国网民的文化程度:截至2015年12月,网民中中等教育程度的群体规模最大,初中、高中/中专/技校学历的网民分别占37.4%、29.2%。与2014年底相比,小学及以下学历人群占比提升了2.6个百分点,中国网民继续向低学历人群扩散[5]。我国网民的文化程度整体偏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网络流行语的总体走向。

(二)使用目的的特征

第一,粗鄙化网络流行语是网民用来宣泄负面情绪的工具之一。此类用途的流行语十分常见,如“你妹”、“我擦”、“装B”、“绝逼”等。现代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很多人工作、学习压力巨大但无处宣泄,或者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而申诉无门,又或者与他人发生争执而心情烦躁。“蛋疼”、“我擦”等词描述的即是面对这类麻烦事时无奈的状况。如弗洛伊德所说,情绪总会找到出口,当人们普遍感到不满、烦躁,但却没有合适的方式来释放这些消极情绪时,网络就成了他们的宣泄窗口。通过在网络上畅所欲言,随意抒发,甚至口带脏字,紧张、不满的负面情绪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当人们在生活中受挫却无能为力甚至不敢表达不满情绪时,只能通过网络这一特殊渠道释放情感,寻找心理平衡。第二,网民用网络流行语来标榜时尚。事实上,一些原本带有低俗意味的词语在被人们广泛使用时,其原本的含义被渐渐遗忘。人们使用这些词语时甚至不知道其原本的意思。例如,“出去浪”原本是北方方言,指女性打扮出格、同异性一同外出,带有贬义。然而,由于它不像其他粗鄙化流行语如“屌丝”一样直白露骨,很多人在使用的过程中并不知道其原本的含义。网络流行语在一定程度上已经符号化,只保留了作为流行语后被赋予的含义,失去了原本的意思。如此,年轻人说话时带有粗鄙的网络流行语,不仅不会感到难堪,反而会给人以亲和感、幽默感。因此,说粗鄙的网络流行语就成为一种时尚。在现实生活中,不懂网络流行语甚至会听不懂其他人说的话,而自己的语言中如果没有网络流行语,甚至会被认为是赶不上潮流。

(三)应用平台的特点

网络流行语的应用平台是论坛、社交网站等网络平台,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虚拟性和娱乐性。一方面,网络平台的虚拟性成为青年使用粗鄙化词语的“遮羞布”。网络平台的虚拟性主要表现在其匿名功能上,即人们可以隐藏真实身份发表言论,由此免去被追究责任的风险。在现实生活中,年轻人出于道德、个人形象等方面的考虑,一般不会随意使用粗鄙词语。网络平台的虚拟性解除了他们的道德、形象顾虑,免除了他们在现实世界的思想包袱,为带有低级趣味、难登大雅之堂的粗鄙词汇提供了生存空间。例如,“屌丝”一词最初起源于一场贴吧之间的骂战:“雷霆三巨头吧”(百度贴吧名称)将“李毅吧”(百度贴吧名称)会员称为“屌丝”,著名导演冯小刚对这一词语进行了严厉批评,这一词汇也在这场争议中迅速走红。正是由于网络虚拟性、匿名性所带来的安全感,年轻人在贴吧对骂时才能冲破伦理道德的约束,使用如此粗鄙的词汇。另一方面,网络平台具有娱乐性,而粗鄙化词语是制造笑料的有效素材。上网是年轻人工作学习之余放松休闲的主要方式,其承载的主要功能就是缓解压力、带给人们快乐。在这样的功能定位之下,娱乐至上成为网络文化的标志之一。查阅网络流行的经典笑话,不难发现其中很多都是含有低级趣味的黄段子。此外,赵本山小品曾经风靡一时,成为央视春晚的经典,但也引来不少指责,被称为“酸、色、俗”。遭受同样命运的还有郭德纲,也被认为“三俗”即庸俗、低俗、媚俗。虽然面对诸多争议,赵本山的小品和郭德纲的相声也给国人带来了欢乐,这一事实却不可否认。以上例子都说明,粗鄙化的故事、词语是制造欢乐的一种素材。网络流行语的粗鄙化是网络文化追求娱乐效果的结果,它以网络为依托,就必然承载其职能,受其影响。

(四)社会环境的特点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阶段,各类社会矛盾、问题比较多。市场经济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一定时期内加大了贫富差距;后危机时代下的全球经济不景气也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一些出口型企业更是受到极大牵连,加大了年轻人的就业压力;物价水平尤其是房价的持续增长,增加了年轻人的生存焦虑感;工业化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逐渐显现,新一代年轻人对所处环境感到担忧。在这样的背景下,粗鄙的网络词汇成为青年人排解压力、表达不满的方式之一,甚至部分网络词语逐渐脱离原本载体,成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日常用语。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其基础就是当今中国复杂的社会现状。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中国进一步融入世界,同时也受到西方文化更深层次的影响。例如,RAP是西方流行音乐中典型的痞子黑帮文化,这种饶舌说唱中充斥着人类词汇中所有的粗口。尽管如此,RAP还是受到了全球青少年的热烈追捧,其在中国也拥有广泛的追随者。同样受到中国青年人追捧的好莱坞大片,很多包含着大尺度镜头。此外,也有人指出日本动漫《蜡笔小新》太过色情,而这部动漫几乎是所有90后青年成长中必看的。网民中占比最高的是20-29岁的青年人,他们受到西方文化的全面影响,开放程度远远高于父辈。因此,在创造和使用网络流行语的过程中,该词汇是否符合中国传统道德规范、选词是否太过低俗,这些问题都被淡化甚至完全不加考虑。

三、遏制网络流行语粗鄙化的应对之策

粗鄙化的网络流行语往往中英文混杂,甚至混有数字、符号等形式,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现代汉语;它们张扬的低俗趣味会冲击中国传统道德伦理,使人们失去必要的羞耻感;青少年作为网络流行语的主要使用者,过早、过多接触对其身心健康也非常不利。

对于网络世界有两种错误观点:一种是“网络特殊论”,一种是“爱惜羽毛论”。“网络特殊论”认为网络是虚拟的,和现实世界不同,不会对现实世界造成伤害、形成威胁。这种观点割裂了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关系,网络世界的任何行为都是由现实世界的人来操作和完成的,网络行为又极大地影响着现实世界的人的行为,网络语言也是如此。“爱惜羽毛论”认为,人都爱惜自己的名声,因此行事十分谨慎,网络上也不会肆无忌惮。这种观点把部分自律性强的人泛化为所有人,抹杀了人们动机的复杂性和性格的多样性。对网络世界,相关部门必须建立监管机制,加强正确语言观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一)建立“粗鄙词语过滤器”

网络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其创造过程往往具有很强的随意性,是网民在论坛发言、聊天的过程中即兴发挥创造的,行政部门难以介入,传统的新闻出版编辑也无法加以过滤。要对网络流行语进行监管,只能在粗鄙流行语已经走红、使用频率非常高的时候,由行政部门和传统的新闻出版编辑担任“过滤器”,阻止其进一步流通。

相关部门应该实时追踪近期流行的网络词语,筛选出其中带有明显低俗趣味的粗鄙词汇,并与社交网站合作,列出粗鄙流行语黑名单,过滤这些词语,通过社交网站对其加以清理。一旦该项词汇的使用受到限制,网民或者舍弃,或者变换形式,可以增加粗鄙网络流行语的流通难度。因这一手段带有相当程度的强制性,可能会引起网民的不满,因此,在编列黑名单时,应该经过充分的论证;同时,应将黑名单向社会公布,让网民自行停止使用这些词汇,而不是被迫停止使用,以减少强制手段带来的不满情绪。此外,还应该组织相关专家对词语的选取进行充分说明,以理服人。这一手段虽然强制,但具体并且有效。当网民因为使用某一粗鄙词语收到社交网站的系统提示时,其羞耻感会被唤起,从而自觉停止使用。

(二)实行分层管理

强制性的管制手段容易引起网民的不满。因此,在进行监管的时候要采用因地制宜的分层管理模式。将网络流行语的使用平台加以分类,坚决禁止在公共媒体、官方媒体上使用粗鄙流行语。但是,个人社交网络、主页等平台应该适度放宽。不同使用平台应该有不同的“粗鄙词语黑名单”,其中公共、官方传媒的黑名单应该更具体、严格;而个人私用的社交平台可以适度模糊、宽松。在具体操作上可借鉴美国电影分级制度。为了减少暴力、毒品、性爱对青少年的影响,美国电影协会组织家长委员会对电影进行分级,根据主题、语言、暴力程度、裸体程度、毒品使用场面等标准将电影分成G、PG、PG-13、R、NC-17五个级别,帮助父母判断哪些电影适合特定年龄阶段的孩子观看。相应地,可以对网络流行语根据粗鄙程度进行级别划分,根据使用平台的主要受众、影响力对其进行限制,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既保持语言的纯洁性,又不影响语言的自然演化。

(三)加强语言检测

如上所述,行政部门和传统的新闻出版编辑无法介入网络流行语的创造过程,只能在网络词汇流行普及以后进行监管。鉴于这一特殊情况,网络语言的检测就显得尤为重要,成为网络语言监管的基础任务,是建立“粗鄙词语过滤器”的前提,也是对网络流行语进行分级的依据。

目前,承担语言检测重任的是由国家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创立的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及五个承担不同职责的分中心。其中,华中师范大学网络媒体分中心的职责是了解中国语言国情,对现代汉语应用状况进行实时监测、动态分析、统计、研究,建立社会语言生活实时监测和规范引导的长效机制,加强国家语言资源的动态管理和科学利用,促进社会语言生活的健康发展,为国家语言信息处理的发展提供基础性支持。华中师范大学网络媒体分中心应承担起监测网络语言发展趋势的职责,将网络流行语作为其重点检测对象之一,若发现其中的粗鄙化词汇,应列出“粗鄙词语黑名单”,为国家的语言政策提供依据。

(四)加强文明语言观教育

规范的语言能正确表达思想,便于交流,减少歧义。如果人们在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不能及时转换,就会出现交流障碍,言不达意,难以理解。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流行语对于社会文化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我们应当加强规范的、文明的网络语言观教育。网络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其发展初期缺乏规范,这符合事物正常的发展规律,随着其不断发展,规则的建立成为必需。而网络语言的文明也是网络规则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树立网络语言规范、文明的观念,破除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双轨性,才能将现实世界的道德伦理引入网络世界,最终有利于网络世界的长久、健康发展。

现实世界多元世界观和价值观可以在网上得到充分展现,但是由于网络在现代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不能缺席,应作为网络语言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是新时代文明建设的新生领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网络世界的引领作用,让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网络世界的主旋律,为作为网络使用主体的青少年构建清新健康的网络空间,是一项艰巨却意义深远的事业。

[1]崔蓬克:《当代汉语流行语概念的再界定》,载《当代修辞学》,2012年第2期。

[2]《“屌丝”登上人民日报》,http://news.sina.com.cn/c/2012-11-06/080025518484.shtml

[3]《屌丝,庶民的文化胜利》,http://view.news.qq.com/zt2012/diaosi/index.htm

[4][5]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tjbg/201601/p020160122444930951954.pdf

(责任编辑:张宇慧)

2016-05-20

王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本科生,主要研究经济外交;

管淑侠,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副教授,主要研究价值哲学、历史哲学。

猜你喜欢
流行语网民词语
容易混淆的词语
流行语大盘点
找词语
看古人如何玩转流行语
大学流行语考察
巧借 流行语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一枚词语一门静
有感“网民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