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凌峰,杨 君,曹德康,张延岭,彭碧波
• 实践经验| EXPERIENCE•
青藏铁路沿线做好鼠疫防控工作几点建议
许凌峰1,杨 君1,曹德康1,张延岭1,彭碧波2
我国为控制鼠疫危害开展了广泛的宣传教育工作并采取了严格的监控措施。但由于动物鼠疫的持续流行,鼠疫对人类的危害仍将长期存在。驻青藏铁路沿线鼠疫疫源地部队应加强重视,采取符合当地特点和实际情况的防控策略,消除鼠疫危害,保障官兵健康。
鼠疫;防控;建议
鼠疫是鼠疫耶尔森菌(简称鼠疫杆菌)主要通过鼠蚤传播的烈性传染病,系广泛流行于啮齿动物间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鼠疫在历史上曾对我国造成严重危害。建国后,我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对鼠疫进行防控[1],人间鼠疫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在“十一五”期间,人间鼠疫(主要为腺鼠疫)疫情发患者数较“十五”期间下降88.7%[2]。但我国动物鼠疫仍然活跃,新的鼠疫自然疫源地不断被发现,并处于不断扩大趋势[3,4],每年也仍有人间鼠疫发生[5],鼠疫的威胁仍然不能忽视。
我国鼠疫自然疫源地中,青藏高原地区疫情活跃,人间鼠疫的发病与病死率居全国之首[6]。青藏铁路于2007年通车后,武警数千官兵担负守护任务。执勤单位驻地或巡逻地域大多处于鼠疫疫源地范围之内[7],鼠疫对官兵健康存在严重威胁。通过调查发现,基层部队鼠疫宣传教育缺乏,官兵防护意识不足,存在着抓捕、饲养野生动物的危险行为;存在着营区和执勤环境存在鼠密度较高、医疗和卫生防疫人员不足、鼠疫治疗药品和防护设施不完备等问题。一旦发生疫情,极可能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应加强自然疫源地驻地官兵鼠疫的预防控制工作,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势在必行。
鼠疫是典型的自然疫源性疾病,通过媒介传播,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可以有效避免鼠疫的感染与传播。我国鼠疫自然疫源地类型众多,媒介动物多样,目前确定的疫源地共有11种类型,宿主动物包括旱獭、黄鼠、家鼠等十余种。青藏高原鼠疫疫源地的传播动物为旱獭、鼠、狐等野生动物,传播方式主要是由猎取剥食旱獭及接触其他染疫动物导致,因此应禁止猎取、剥食旱獭等野生动物,加强家畜饲养和屠宰管理,部队防疫人员应详细了解当地鼠疫疫情特点,加强与驻地疾控机构沟通,了解本地鼠疫的流行季节、传播方式、动物宿主种类、生活习性等,因地制宜,指导部队采取灭鼠、灭蚤和个人防护措施,确保预防工作效果。
鼠疫的传播途径和媒介很清楚,通过自我保护意识的提高,采取针对性的自身防护措施可降低感染概率。近年来鼠疫发病率较低[8],官兵普遍对鼠疫防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鼠疫防护知识了解较少,因此驻疫区部队应将鼠疫防护知识纳入常规健康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如板报、播放录像、宣传册、卫生授课等多种形式,使官兵了解鼠疫流行特点、发病特征、传播方式和预防措施,增强自我防护意识,了解鼠疫防控“三报三不”制度[9],即报告病死獭、死鼠、报告疑似鼠疫患者、报告原因不明高热和死亡患者;不捕、不剥食、不携带疫源动物及产品。官兵外出执行任务时,应注意个人防护,如系紧领口、袖口,禁止随地坐、卧,休息时远离鼠洞或獭洞,在执勤后要及时洗澡换衣。
在青藏铁路地区,野生动物种类多,野兔、旱獭、野鼠等多种动物中都出现动物鼠疫的暴发[10],因此必须严禁部队饲养或加工食用野生动物。在青藏高原鼠疫疫源地,藏系绵羊是仅次于旱獭,导致人间鼠疫暴发的动物宿主;犬类也会因捕食染疫动物而感染鼠疫,并传染给人[11]。因此,应对家畜加强管理,保持圈舍清洁,减少鼠类孳生。禁止饲养的犬、绵羊等散放,加强饲养屠宰管理,病死家畜要焚烧并深埋处理,严禁食用。
加强营区卫生管理和建设,既可减少鼠类孳生,同时抑制跳蚤生存。平时在厨房、储物间和仓库等重点部位设置防鼠网,防鼠板,在鼠疫流行季节前对营区及周边进行集中灭鼠,降低营区鼠密度,减少人类感染鼠疫的机会。还应该注意的是在灭鼠之后要指导战士科学处理死鼠,禁止直接接触死鼠,死鼠周围要充分消毒,死鼠经消毒后掩埋,避免鼠蚤向人类转移。驻疫源地部队应当推行灭鼠和灭蚤并重的鼠疫控制策略,定期开展灭鼠工作的同时,采取严格的灭蚤措施,喷洒杀虫药剂。对营区地面进行硬化,消除蚤类生存环境,同时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及时清洗衣物。
驻守疫区或到疫区执行任务部队,卫生部门应储备鼠疫诊断试剂和特效治疗药物,并保证药物定期更新。定期对医务人员开展鼠疫诊治和防控技术培训,使其熟悉鼠疫患者临床症状、流行特点、诊断、治疗和防控措施。确保一旦发生疫情,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由于鼠疫是甲类传染性疾病,接触者防护不当容易被感染,因此患者转运需要在技术人员指导下开展转送工作,一旦鼠疫发生,部队医务人员必须及时对患者采取就地隔离和对症治疗,对密切接触者进行隔离观察和预防性服药,同时开展环境消毒措施,并及时将情况上报,待专业人员到达后协助其进行患者转运。
鼠疫是一种危害严重的人兽共患性疾病,长期在宿主动物中流行,宿主动物存在地域广泛,种类繁多,在一段时间内不可能彻底根除[12],其危害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将长期存在。目前的疫苗在保护效果和作用持久性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驻疫区部队应该通过长期有效的疾病预防工作,积极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大力开展防病知识宣传和教育,提高部队官兵的防护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避免鼠疫传入营区。
[1]汪诚信. 对鼠疫疫区“灭鼠拔源”的反思[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8, 19(3): 177-179.
[2]卫生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 全国鼠疫防治“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 2011-09-07.
[3]海 荣. 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研究进展[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1, 22(8): 301-303.
[4]邵奎东,丛显斌,吕景生,等. 中国鼠疫防治概述[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2013, 28(12): 416-419.
[5]房 静,张贵军,刘振才. 2000~2009年全国鼠疫疫情结果分析[J].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2011, 26(1): 29-31.
[6]麻占军,蒋志勇. 西藏自治区1966~2012年人间鼠疫流行病学分析[J].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2013, 28(4): 119-122.
[7]郭红梅. 青藏铁路沿线鼠疫危险性及控制策略[J]. 中国公共卫生, 2007, 23(12): 1508-1509.
[8]丛显斌,鞠 成. 加强我国人间鼠疫防控策略的科学研究[J]. 中华地方病学杂志, 2015, 34(4): 235-236.
[9]张春华. 中国鼠疫疫情及其防治策略[J].国外医学地理分册, 2009, 30(3): 104-107.
[10]张军民,第五进学,杨银书,等. 青海高原鼠疫传播特征及其预防对策[J].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08, 14(5): 415-416.
[11]丛显斌,徐 成,西绕若登,等. 青藏铁路沿线鼠疫生态与控制研究[J].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2008, 23(4): 241-247.
[12]纪树立. 鼠疫[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0: 252-265.
(2015-10-08收稿 2015-12-09 修回)
(责任编辑 郭 晓)
Recommendations for plagu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work along the Qinghai-Tibet railway
XU Lingfeng1, YANG Jun1, CAO Dekang1, ZHANG Yanling1, and PENG Bibo2. 1. Centers for Disease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Logistics Department, Chinese People’s Armed Police Forces, Beijing 102613, China; 2. Institute of Disaster Medicine, General Hospital of Chinese People’s Armed Police Forces, Beijing 100039, China
At present, strict control measures and extensive public promotion for plague control have been taken in China. However, with the continuing prevalence of plague epizootics, the threat of plague epidemic in our country will persist. The Tibetan Plateau is an important focus of plague. Public health agencies in natural plague foci should tak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trategies according to the lo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actual situation, so as to eliminate the plague threat posed for health officers and soldiers in epidemic areas.
plague;prevention and control strategies;advice
R378
10.13919/j.issn.2095-6274.2016.01.009
武警后勤部科研基金项目(WJWSB2012-20)
许凌峰,博士,副主任医师,E-mail: xlf_wj@hotmail.com
1. 102613 北京,武警后勤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 100039 北京,武警总医院灾害救援医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