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发展:新视野下的一次全国农史研究交流盛会
——中国农史学会2016年年会暨广东农史第十次学术研讨会侧记
2016年6月24至27日,“中国农史学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暨2016年年会暨广东农史第十次学术研讨会”在华南农业大学召开。会议由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华南农业大学主办,华南农业大学人文与法学学院、中国农业历史遗产研究所、广东农史研究会承办。来自中国农业博物馆、南京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吉林大学、郑州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暨南大学等全国各地50余家单位的120余名领导、专家和学者出席了此次盛会。此次会议提交的学术论文有60余篇,就会议提交论文内容来看,主要是集中在以下6个方面的研究:
第一,作物栽培史研究。与会学者主要围绕着历史上的作物栽培、作物引种与传播等主题展开。例如,南京大学刘兴林利用了考古发现的作物遗存,探讨先秦两汉时期各地农作物的分布概况与组合演变,这为理解我国传统农业的形成过程开拓了视野。郑州大学王星光等通过对甲骨文的分析,提出殷商时代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农时观念,农业生产诸环节都有具体时间安排。四川师范大学张兰星研究了旧大陆小麦在新大陆的栽种及传播,认为随着欧洲移民到来,小麦才逐步传入美洲,被迅速推广,并成为人们的主食。南京农业大学李昕升、王思明则重点讨论了玉米引种对中国产生的影响,认为玉米与农民起义发生率之间并没有过多的关联,不能过高估计玉米在中国引种的影响力。此外,暨南大学郭声波等对唐宋时期岭南荔枝的保鲜技术和加工技术进行了研究,周口师范学院包艳杰等对宋代蔬菜种植技术与蔬食文化的形成进行了讨论,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杜新豪探讨了宋代以来中国古人对施肥理论进行本土化建构的过程。青岛农业大学齐民书院马刚对葵菜的起源发展变迁及其影响进行了讨论,华南农业大学赵飞等对历史时期广东新会蒲葵栽培发展史做了考证。
第二,农业经济史研究。与会学者主要围绕历史上粮食生产、地权纠纷和土地开发等问题展开探讨。比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刘壮壮通过对人口、粮食的流通、土地面积、生产力状况、耕作制度等综合因素的考察,初步揭示了清代新疆各时期各地区的粮食生产和供给状况,勾勒出了清代新疆地区的粮食供给状况的波动过程。南开大学李金铮系统梳理了近代学者对对中国耕地的“红线”问题的争论,中国社会科学院隋福民利用“无锡、保定农村调查”中的资料对中国近代农户经济行为进行考察。孙中山大元帅纪念馆程存洁考察了乾隆初年广州府增城县田地买卖契约文书的演变过程,华南农业大学衷海燕等对清末民国广州城的地权纠纷与农地开发进行讨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张凤岐探析秦汉时期汉中盆地与汉中郡东部的农业开发状况,中国农业大学陈明探讨了清代改土归流后湘西地区种植业、畜牧业、林业等农业不同部门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
第三,水利史研究。这次会议中,有关不少学者提交了有关水利史、水灾以及水利社会中的地方权势等方面的研究。比如,安庆师范大学张祥稳探讨了光绪二十七年和州灾荒的防抗救事宜,认为晚清官方将以往救灾恤难经验与灾情结合,围绕灾区基本民生、维稳和圩堤三大问题,成功建立了一套“巨灾奇荒”防抗救的应对机制。南京农业大学何彦超考察了宋明时期福建莆田木兰陂陂田制度的建立与演变过程,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周红冰、郭爱民根据地方志与档案材料,对民国晚期江南水利事业重建当中的乡绅因素进行了考察。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的贾兵强对利用文献计量防范对我国水文化的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
第四,古代农业文献研究。农业文献是记载传统农业生产科技的重要史料,也是传统农业科技史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此次会议提交论文当中有不少是关于农业文献的研究,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齐民要术》、《耕织图》、《氾胜之书》、《豳风广义》、《记海错》、《三农纪》等农业文献进行研究。如,山东农业大学孙金荣讨论了《齐民要术》中记载的天地人和合思想及其文化意义,潍坊科技学院李兴军探讨了《齐民要术》中蕴含的农学文化思想之科学精神,山东大学王加华对南宋楼璹《耕织图》作了社会文化史的解读。
第五,农业生态史研究。例如,南京农业大学陈加晋等从饲料资源开发、饲肥结合等角度出发,重点探析明清时期太湖地区的饲料在生态农业背景下的变化与价值。华南农业大学吴建新简析了珠江三角洲沙田区的历史开发过程,提出应该从多角度对其进行整体性的研究,且长时段的研究应延伸到当代。吉首大学邵侃对青海省玛多县生态环境和藏族居民的传统生计进行了考察,认为藏族传统生计能够有效规避当地生态系统的脆弱环节,实现了生态环境高效利用与精心维护的兼容。
第六,农业文化遗产研究。随着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遗产”项目的启动以及农业部发出关于开展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工作的通知,国内学者纷纷参与到农业文化遗产调查、保护及利用研究之中,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以更广泛深入、更新视野在全国展开。此次会议提交的论文,就有不少是关于农业文化遗产的研究。例如,华南农业大学陈志国、倪根金通过对茂名荔枝栽培历史进行考证,对茂名荔枝农业文化遗产的内涵和价值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保护与利用措施。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李云鹏等分析了浙江诸暨赵家桔槔井灌的历史演变、遗产构成、工程特性及其科技文化价值,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万金红等探讨了川西地区东风堰灌溉遗产的价值。中国农业博物馆李琦珂通过问卷调查,对当前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南京农业大学李潇云等对中国古代牡丹文化进行研究,南京农业大学惠富平则讨论了明清的莞香文化,山东农业大学刘铭则系统梳理了萤火虫民俗文化。
综观此次会议提交的论文,既有传统农史研究关注的作物栽培史、农业经济史、水利史、生态史等方面成果,也有从挖掘、保护和利用农业文化遗产视角的研究,拓宽了新形势下农史研究关注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方向。
此外,与会期间,还审议通过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第五届理事会工作报告、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章程修改报告、第五届理事会财务报告、学会会费管理办法等,选举产生第六届理事会成员和新一届学会领导机构。
(华南农业大学 陈志国)